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一)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李晶专栏】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一)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双母语
文|李晶(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41fi0d17&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文照片由百里和志苓提供
家庭成员:
顾百里 德裔美国人 国际知名汉语教授
郭志苓 结婚后从台湾移民美国
顾皓元 美国芝加哥大学 中国历史专业在读博士
百里和志苓欣慰地对我说:“皓元出生时我们许了个愿:送他汉语和德语双语作为礼物,用三语把他养大。事实证明,皓元因此受益,也为此骄傲!”
六十多年前,父母带着刚出生不久的百里移民美国。他说那时的氛围是:所有移民都要尽快美国化。说英语,吃美国食物,看美国书。
这一方面是因为移民想尽快融入美国社会,同时也因为他们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百里说:“那时去菜场买菜,如果被人听到讲德语,就会有好管闲事的人说‘你们在美国,应该说英语。’
妈妈的英语不好,但是到学校开家长会时,也只好用英语与我交谈。”
但是这种情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渐渐发生了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保持母语和母语文化是有价值的。
志苓说:“我跟皓元自他出生起,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的面前都使用中文交谈,而这在以前是不被允许的。
皓元申请大学时,还因为同时保持了两种母语,更加受到大学的重视。”
志苓上大学时曾经教在台湾留学的华侨子女学中文。时常有学生这样对她说:
“小时候,别的孩子周末都去踢足球,爸妈却让我上中文学校。我就哭闹、耍赖,不要学stupid Chinese。父母最后只好说‘不念就不念吧’。
可自从我上了高中,因为在班上是唯一的黄面孔,老师和同学都把我当作中国的代表,遇到任何有关中国的问题都来问我。我说我所知道的和你们一样,不会多知道一点。
那个时候我开始怀疑:虽然在美国出生,是美国籍,但我到底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呢?现在我特别想多了解一些中国,不管语言还是历史。”
志苓说:“长大了再学汉语非常困难,很多人花了很长时间,四声仍然不准确。所以我要避免这种情况在皓元身上重演。小时候学语言多容易,长大了学多难啊!”
百里从小被父亲严格要求“在家只能讲德语”,直到上小学之前五个月才开始接触英文。
他说有一两年很烦恼,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家只能讲德语,而不能像同学那样在家讲英语?可是到了十五、六岁,他开始非常感激父母这样做。决定成家后,也要这样带自己的孩子。
百里说:“有些父母担心在家只讲汉语会使孩子英语不够好,也有一些父母想通过孩子练习英语,就主动与孩子用英语交流。结果是: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汉语普遍讲不好,更不要说读写了。
等他们上大学再学汉语时,可以听懂‘我吃饱了’、‘你好’等简单的语句,但是像‘去年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这样复杂一些的句子就完全听不懂。”
为了让皓元先学习较难掌握的汉语,在他两岁之前,百里和志苓都只跟他说中文。但是从两岁生日那天开始,妈妈只跟皓元说中文,而爸爸只跟他讲德文。
百里说:“记得头几天,他总用很奇怪的表情看我。我不管,跟他边说边玩。他靠我的肢体语言了解我的意思。”
虽然百里一直在坚持,但几个月过去了,皓元仿佛依然没有听懂。
直到有一天,两人牵着儿子的手散步。远远地看见一棵树,皓元撒了手就往前跑。他跑到树跟前,捡起一块石头,用德语说stein (石头)。那是他的第一个德语单词。
志苓说:“本来以为他听不懂,谁晓得他像海绵一样一直在吸收。吸饱了自然就流出来了。”
皓元三岁半时,百里趁大学放暑假,带全家去了德国,皓元在那里上了三个月的幼儿园。回来之后,他的德语已经比汉语说得好了。
百里和志苓都不喜欢看电视节目,家里就没有电视。他们也从不用英语讲故事,在生活中只使用汉语和德语。所以在上幼儿园前,皓元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两岁半开始上幼儿园时,皓元才开始了他的英语生活。
一个礼拜后,平时回家都会对妈妈说“我饿了”的皓元,突然揪着妈妈的袖子说:“Mummy, I’m hungry!”
志苓一听,立刻意识到这是最关键的时刻,于是表现得像没听见,不理他,也不看他。于是皓元又说了一遍“Mummy, I’m hungry!”。在皓元重复第三遍时,志苓说:“皓元,你饿了?”皓元立刻说:“妈妈,我饿了。”志苓于是赶紧给儿子拿东西吃。
志苓说:“让皓元比平时多等一会儿才吃到东西,虽然心里有些不忍,但我知道这没有什么关系,对于让他坚持母语是值得的。所以直到现在,他跟我一定讲中国话,跟爸爸一定讲德语,否则就会觉得假假的。”
皓元小时候,志苓一直留黑色长发。有次朋友聚会时,他看到一位同样留黑色长发的白人女性,也去跟她讲中文,把大家都逗笑了。
百里说:“我们都是语言老师,上课的时候会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发音错误。但在家里跟皓元一起生活时,绝不会像老师那样说他。比如‘那个句子不对,你再说一遍’。
他愿意用汉语和德语跟我们讲话,我们就感觉很高兴。如果他说错了一个句子,我们会重复一遍正确的。“哦,你的意思是……’这样他就会记住正确的表达。”
比如,志苓常常跟皓元说“爸爸去上班了”。皓元有时就会问:“上什么班?”有一次志苓说“爸爸去工作了”,皓元就问“工什么作?”
虽然这句话不能这样说,但他掌握了一种新句式,志苓和百里都很高兴。
百里说:“第一,学语言越早越好。小孩子学语言都是自然学习法。我学了这么多年中文还会犯的错误,比如含有‘了’、‘被’、‘把’的句子,皓元三岁就用得比我好了。这就是自然学习方法的优点。
第二,小孩子如果有能力,可以同时学两三种、甚至四五种语言,不用担心搞混。开始他可能比不上同年龄孩子的词汇量,但只要坚持听和说,到了三岁,他双语或三语的词汇量,跟一语的孩子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身边有些母语不同、且英语都不好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到了八、九岁就会给父母做翻译。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第三,在语言学习理论上,常常提到输入和输出。所以你要学好一种语言,大量的输入不可或缺,也就是要多听。这样才能丰富词汇量。
第四,口语最重要,开头几年打好口语基础。不管汉字还是拉丁字母,以后可以慢慢学习读和写。
第五,也是特别重要的:如果小孩子每天和讲不同语言的人接触,关系不能随便改。比如皓元跟我只讲德语,跟妈妈只讲汉语,跟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只讲英文。”
志苓说:“住在美国的中国人,在同一句话中经常混合使用中文和英文,或者在说中文时使用英文单词。这样,孩子因为不能听到完整的表述,就学不会完整地表达。这对孩子学习语言很不好。
同时,孩子由此知道父母能够听懂英文,就会放弃中文,只说英文。”
所以在这方面,志苓会特别注意。因为离开中文环境多年,跟皓元说话时,她有时会出现忘词的情况。每到这个时候,她都会尽量回忆,而不随便用英文代替。
志苓与皓元说话时,一方面尽量用成人语言,而不说“吃饭饭”这样的话,同时也会尽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比如过生日,小时候会教他说“生日快乐”,长大些就教他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从皓元两、三岁开始,百里和志苓每年利用暑假,轮流带他去德国和中国,把他放到托儿所或幼儿园,每次两、三个月。上小学后,皓元还陆续上了五年的中文学校。
小孩子之间学语言,比跟成人学习语言更快、更好。
所以,为了皓元三种语言同时并进,他们的投资也是巨大的。
皓元上高中时,去他原来的小学教过一段时间汉语。这在他们居住的小镇非常受欢迎。因为中国的崛起,大家对有关中国的一切信息都很好奇。
皓元那时教孩子们一点说和写,还给每个人取了个中国名字。志苓觉得如果能再加上中国文化,孩子们会更感兴趣。
于是她给中国大使馆和台湾代办处打电话,不久就收到了他们送的有关中国的明信片和风景海报。
皓元还会给孩子们带去在台湾和大陆没有用完的零钱、用过的邮票,以及春节期间中国超市赠送的红包,那些孩子开心极了。
特别受欢迎的还有饺子。志苓会帮助皓元提前准备好馅料和从中国超市买来的饺子皮,再带一个电火锅,可以当场煮包好的饺子。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都在窗口看,排队等着吃。
皓元申请大学本科时,写了他教中文的经历和收获,他说“我想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 。
优异的学习成绩、优秀的综合素质,以及双母语和母语文化的优势,皓元最终被耶鲁大学提前录取。
后记
去欧洲转机时,走在迪拜机场熙熙攘攘的候机大厅中,扫视擦肩而过的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乘客,我完全无法预料他们开口会说哪种语言。这种不确定反而让我感到欣慰,因为他们都在使用活的语言。
不同民族之间,语言的功能在于传播文明与文化,而文明与文化的传播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有保护才能有继承,有继承才能有发展。所以,希望不管世界上哪个民族,都能保护好自己民族的根,不要轻易丢弃。
这是一篇写给海外华人的文章。不管你身处何处,保持汉语和中国文化都会使你和你的后代受益匪浅。尤其在中国日渐强大的今天,母语会带给你更多的机会和骄傲。
这也是一篇关于语言学习的文章。相信困惑于此的你,定会从中获得启发。也希望能帮助你的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快乐。
本文语音版已同步上传至喜马拉雅,搜索“陪伴的力量”,欢迎收听!
(本文为李晶原创,首发作者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欢迎关注李晶的新书《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
作者签名售书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