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南繁49年

提起袁隆平院士

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杂交水稻育种

说起育种

“南繁”不得不提


南繁

从事育种工作的人都很熟悉

但行业外的人也许会觉得陌生


其实

南繁与每个人的吃饭问题息息相关

那么

到底什么是南繁


南繁

就是利用南方冬春季节气候温暖的优越条件进行作物加代繁殖育种,大大缩短了新品种选育周期。南繁因海南而兴,海南因南繁而荣。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海南成为南繁的最佳选择。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南繁至今已走过60年的风雨历程,为解决中国人的 “吃饭难”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这些年来,许多农业科研工作者像候鸟般不约而同地飞向海南,在这片热土上绘就一幅幅拼搏却又美丽的画卷。


60年春风化雨,60年艰苦奋斗,数十万人的坚守,他们创造了丰功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育成的 285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超过70%的品种经历过南繁的洗礼。


在南繁事业走过的60多年风雨历程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来看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南繁故事


以下为编者邀请

袁隆平院士以个人名义

亲笔撰写的

从事南繁育种的回忆录


 


“我搞了一辈子杂交水稻育种,在南繁基地也度过了49个年头。从野败发现,到提出杂交水稻三系法、两系法,再到超级稻的育成……水稻杂交优势理论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充实,每一阶段都绕不开南繁这片火热的土地。

在超级稻实现第四期亩产1000千克目标,并向第五期亩产1067 千克目标攻关之际,我以一名育种家的身份,将我对南繁那些五味杂陈的感情和我在育种之路上的经历做个梳理与回顾。


水稻育种方向的确立

1963年7月,我在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的早稻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穗大粒多的水稻,它在这片普通水稻田中“鹤立鸡群”。


我将其所有谷粒留作试验的种子,并于第二年播种,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批禾苗高矮不一,抽穗早迟不一。根据孟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这让我陷入了疑惑: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事实证明,正是当时的犹豫和质疑,为今后的发现奠定了基础。我们据此断定水稻也存在杂交优势,并提出“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思路,当时育种的主攻方向也就此确立。


这还得感谢稻田里那株与众不同的水稻!


海南三亚发现“野败”

1968年,我和李必湖、尹华奇两位助手一起来到海南岛南端的三亚进行不育系的培育,我们将试验田选在三亚的南红农场。


1970年10月,我们在南红农场找到了野生稻的雄性不育株,为杂交稻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获得成功

1971年春天,我们在南红农场进行第二次试验,培育出生产上需要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3年,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终于从东南亚一些品种中找到了具有较强恢复力和较强优势的恢复系。至此,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取得圆满成功


第二年便攻克了杂交水稻的优势关,杂交稻种子试验田最高亩产超过了800千克,大面积亩产一般都在500千克以上,高的达到600千克,与当地双季早稻和中稻的当家品种相比,能增产20%~30%。


千军万马下海南

为加速推广杂交水稻在生产上的应用,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全国27个省份均参与到杂交水稻的南繁工作中,每年到海南的有18000多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多时能达6万亩。


杂交水稻以世界良种推广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在中华大地上迅速推广开来。


不得不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成功以及后来的成功推广,完全得益于在海南岛上发现“野败”这一关键材料,而海南岛的气候条件,又加速了育种的进程和种子扩繁的速度。

1990年袁隆平院士与助手在南繁基地 


难以忘怀的南繁情

1968年,我和我的科研团队第一次踏上海南岛,至今已经有49个年头了


南繁初期,我们到海南单程一趟就要一周时间。路上,凌晨买票是常有的事,票紧张的时候,我们得连续站上好几天,腿都站肿胀了,好几天缓不过劲来。


当年,育种基地住宿和生活条件都是极为简陋的,一张木床、一顶破蚊帐、两把椅子、一张瘸腿的桌子就是我们全部的家当。

20世纪70至80年代初期为南繁工作建的小平房


我们白天在田里搞试验、观测,晚上整理记录数据和材料,期间还要自己做饭。


那时候,没有多少生活费,没钱买肉吃,就从老家带点腊肉,每周吃一点,10斤腊肉三个人能吃上两个月。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我们坚持下来了,先后在这里育成了数十个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其中有10多个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


南繁这些年,我们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带着种子从湖南转移到温暖的海南,来年的4月份,带着新繁育的种子和试验示范的成果回归,年复一年,几乎没有间断过,这里已经成了我们第二个家。

袁隆平院士在海南三亚基地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


2001年,我有幸被三亚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南繁基地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育种基地,放眼全国,这里的自然条件独一无二,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南繁在我国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几乎所有的好品种都源于这里。作为我国农业科研的宝地,我们要全面提升南繁的管理水平,保护好这片农业科研的天堂。”

 


以上内容来自我社出版的

《中国南繁60年》一书

 


购书请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中国南繁60年》回顾了一甲子南繁的光辉历程,记录了一大批优秀南繁人“偏爱南繁勇闯千里关,不畏难烦敢行万里路”的南繁情怀和他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描绘了未来南繁发展的宏伟蓝图。前行路上,不忘初心。更为重要的是,在回顾60多年南繁历程的同时,让我们重温了南繁精神,体会到当代南繁蓬勃发展的朝气,感受到新一代南繁人的奋发努力。


投稿:阎莎莎

责编:丁   芳


👇  点击图片 看近期精彩  👇 

2021中央一号文件要点速读

航空植保,又一新兴产业将崛起

《唐启升文集》在青岛首发

这位《山海情》里的“凌教授”,把菌草技术出成了书

家乡,每个中国孩子都值得拥有的情感记忆

👇  点击关键词 获取往期推送  👇  马铃薯简史 | 凤凰单 | 金骏眉 | 世界土壤日薇娅推荐的农产品日历 | 全家都爱吃的健康餐
国际茶日 | 世界读书日 | 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兽医推荐书目 | 生活类书单 | 大国三农系列沙漠蝗虫 | 防治蝗虫的施药方法 | 秋黏虫
女神节特辑 | 像草木一样生活 | 旧物回声28场发布会实录 | 高效学习法 | 公关艺术人兽共患病 | 养殖场兽药规范使用手册非洲猪瘟 | 蜜蜂授粉 | 外来水生生物食味米 | 茶叶消费指南 | 中国茶文化学休闲农业系列教材 | 乡村振兴知识百问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