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去花开,宁夏以非遗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
4月13日至2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和非遗处、对外交流与合作处、宁夏文化馆会同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培训中心,组织17家区内国际组团社,对拟命名的15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进行实地核查评估,围绕“非遗+旅游”“非遗+扶贫”研发推出宁夏文化旅游融合线路产品,推动宁夏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明霞介绍:宁夏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42项,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176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非遗传承基地65个。近年来,宁夏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扶贫”,将非遗项目与全域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与国家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依托麻编、草编、刺绣、剪纸、砖雕、木雕、铁艺等实用性强的非遗技艺培训,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为宁夏按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作出贡献。
政策支持非遗繁荣
对申报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至5万元;对保护工作不力、年度计划落实不到位的项目保护责任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第一责任人给予处分……从3月30日起,《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实施。《办法》适用于宁夏各级政府公布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基地、保护责任单位。
《办法》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采取分级保护管理与属地保护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推进保护管理法制化、规范化、长效化。明确规定由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同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领导下开展工作。
《办法》明确建立项目资助和项目保护责任单位激励机制:对申报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保护责任单位给予一定奖励,对申报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至5万元,对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一次性奖励30万元;鼓励支持代表性名录项目多元融合发展,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明确规定每年征集评选一批“非遗+旅游”“非遗+扶贫”等方面的优秀案例,每个以奖代补1万元至2万元等。对保护工作不力、年度计划落实不到位的项目保护责任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第一责任人给予处分,并对保护责任单位予以调整。
《办法》规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实施绩效评估和奖惩约束机制,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基地、保护责任单位都进行细化管理,建立激励和退出机制,依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大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优化保护传承环境,增强传承实践活力,提高保护管理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了保护、发扬、传承、利用好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宁夏通过各种政策制度,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支持,传承发扬。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决定将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3日)发放自治区级非遗代表传承人补助资金,提前到2月予以发放,对216名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资金补助,每人5000元,总计108万元,以此大力支持广大非遗传承人严格履行非遗保护、传承和弘扬职责义务。宁夏回族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积极融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充分发挥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非遗领域专业优势,创作推出秦腔《众志成城将病魔斩》《新花木兰》、京剧《战瘟神捍中华大爱无疆》、宁夏小曲《群防群治抗疫情》、剪纸《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等一系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接地气、有温度的非遗作品,记录感人故事、讴歌人间大爱、鼓舞人民士气、凝聚社会正能量,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精神力量,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赞誉。
项目带动非遗传扬
在青砖上雕刻出各种精美作品,有12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盘魏氏砖雕,成为宁夏隆德县凤岭乡于河村村民脱贫致富的“铁饭碗”。近年来,六盘魏氏砖雕第五代传承人魏亚龙打破传统家庭手工作坊的传承发展模式,投资成立隆德县魏氏砖雕有限公司,开发出新产品300余种。先后对15名建档立卡户贫困村民进行培训,让他们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不但在脱贫致富中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去年公司总收入超过300万元,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命名为“精准脱贫·扶贫车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评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户。
一根针、一把剪、一个烙铁,形象逼真的花草、婀娜多姿的侍女、活灵活现的八仙过海……当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画面出现在葫芦上时就变成了“宝葫芦”。宁夏平罗县潮湖村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烫画传承人陶瑞珍,带领村里7户村民成立了石嘴山市瑞宝工艺葫芦种植合作社,动员潮湖村家家户户庭院种植葫芦,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截至2018年底,石嘴山市瑞宝工艺葫芦种植合作社葫芦种植面积达68亩,面向移民社区举办精准扶贫葫芦烫画技能培训班、葫芦刻绘班、葫芦彩绘班等,培训1300余人。同时通过建立瑞珍葫芦文化园,设立葫芦文化艺术展厅、葫芦制作体验长廊和民间艺术展厅,形成了具有民俗化、娱乐化、大众化的文化创意产业。现在,陶瑞珍正在筹划陶葫芦特色农家乡村旅游景点,希望借助乡村旅游,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宝葫芦”,把小葫芦做成村民致富大产业。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原剪纸刺绣,是千千万万民间艺人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近年来,海原县委、县政府按照一园多用理念,投资800多万元改造完成集刺绣剪纸加工、展示、销售、培训和旅游购物电商平台于一体的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建设,整合全县刺绣剪纸资源,打造海原统一的刺绣剪纸品牌,积极探索“非遗+扶贫”模式,大力开展剪纸刺绣非遗文化的传承,培育以刺绣、剪纸为主的文化产业,扶持剪纸刺绣非遗文化产业,实现农村贫困妇女“离土”创业就业、增收富民,助推海原县脱贫攻坚。目前已注册“海原回绣”地理商标,基地吸纳刺绣剪纸合作社12家,辐射带动专业村24个,培训技能人员420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2650人,年产值1600多万元,有650户建档立卡户通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脱贫致富。
隆德县高台马社火非遗项目跨“文化创意、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教育培训、民间工艺”等5个行业,2013年隆德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定为“中国社火文化之乡”。根据自治区《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项目传承保护点(基地)的通知》要求,确定了山河乡王庄村、文化馆、六盘山文化城及陈靳乡新和村4个重点传承点、19个重点传承人,初步培养对象50多人。目前隆德县高台马社火国家级传承人有梁尔敦,自治区级传承人有党国智、张国勤、梁鸽飞3人。隆德县高台马社火于2008年6月被国家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地处隆德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陈靳乡新和村,村内有岳家峡等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氛围浓厚。新和村把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采摘垂钓、生态餐饮融入现代乡村文化旅游行业,依托新和村马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和美隆文化演艺发展有限公司,开发马社火展演、骑马观光、农事体验、休闲采摘等旅游资源项目,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开创休闲旅游致富路。每年利用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十一”等重大节庆组织开展马社火展演60余场,让游客参与马社火展演、秦腔自乐班、广场舞、休闲农事体验、骑马赏花观光、水上游乐拓展以及18公里越野自驾游等。全年共接待游客4万人次,年纯收入150多万元,带动82户287人完成脱贫,人均纯收入达8300元。
旅游让非遗焕发新活力
3月23日,宁夏应对疫情工作指挥部举行旅游专题新闻发布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刘军介绍,在宁夏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系统各党支部将与挂牌督战的80个村党支部结对帮扶共建,组织开展一个非遗传承人带一个村、一条旅游线路带一个村、一个景区带一个村、一个电商平台带一个村、一片民宿带一个村、一个旅游企业带一个村的“六个一”帮扶模式。一个非遗传承人带一个村是第一个重点举措。
4月13日至1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17家区内国际组团社,在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将台堡游客服务中心、西吉县乡土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原州区大原古建、六盘山抟土瓦塑工坊、隆德杨氏彩塑生产扶贫车间、海原县非遗创业孵化基地、同心尕妹子非遗工坊、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等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及部分文旅企业实际考察后,就非遗项目产品如何传承创新、如何融入旅游产品线路、非遗产品在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组织了座谈。
“固原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魏氏砖雕和杨氏泥塑缺少匠人精神的展示,匠人精神是非遗文化的灵魂,不能被商业化。大原古建区级非遗,能看出一些匠人精神但是缺少场地。可以请非遗传承人进行定点课程。针对亲子家庭可以融合‘非遗+休闲度假’在一起做。吴忠农耕民俗博物馆、强家老醋坊、刘三朵八宝茶、采摘、灵芝孢子粉、灵芝醋这些产品都有卖点。针对相对成熟的非遗工坊,我们已经做进了研学课程里面……”宁夏中旅负责人说。
“推动‘非遗+旅游’,就要就地取材,因地适宜,要挖掘深邃的文化和生活,结合当地的生产配套。旅游产品的定位分门别类的定制和打造。希望每个非遗项目有生产和销售,把旅游产业链拉长。”宁夏康辉国旅负责人说。
怎样按照市场规律,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宁夏川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在探索。近年来,该公司将传承人、非遗项目和文创公司等社会资源整合搭建非遗展销平台,在传承性保护的同时及时有效地转化到开发性保护的层面,使非遗项目向生产力、产业和经济转化,有效地实现了非遗项目产业化、文化化、市场化,并向开发性保护转化,从而达到整合资源、优化资源、凝聚合力,形成了非遗传承、产品开发、产业建设、市场拓展、文化孵化,促进非遗文化向群众文化转化和文创产品向产业化、市场化的转化。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宋建钢表示,宁夏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非遗保护利用方面有关激励措施,让非遗资源能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通过借助旅游业的独特优势,把“非遗+旅游”“非遗+扶贫”,把宁夏的非遗资源推广出去、营销出去,要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展现宁夏非遗的担当和作为。
29. 疫去春来,到南海“胜日寻芳”
40. 疫去春来,湘约桃花源
50.疫去花开,“周”游吉林为文旅产业输血促复苏
52.疫去花开,来自《富春山居图》实景地的盛情邀约,你收到了吗?
众志成城战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