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落探访VOL.9 | 西非「一夫多妻制度的复合型住居」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明年即将迎来东京大学『世界聚落研究50年』,为纪念这项跨越半个世纪的宏大事业,致敬所有曾经参与聚落调查与研究并作出杰出贡献的研究者,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世界聚落数据资料库』将首次公开发布,带您穿越时空,探访聚落经典。




嵌套结构、埋藏,在村落中建筑村落,在房子里再造一间房子


在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现代都市中有古城麦地那,而麦地那中又有迷宫般的卡斯巴区,同心圆空间随著城墙而形成,具有时间上的多重结构。初期建造的部分,可以称为「城中之城」。如果城市本身即具有多层组织,如「莫查布山谷小城」,则可称为「城中之城之城……」,如同嵌套结构「自我相似性」。


另一方面,从住宅层级看,若成为五脏俱全的高独立性住宅,每栋住宅及其集合体俨然成了「住宅中的住宅」。西非的复合式住宅,由于构造相当复杂,必须画成平面图才能理解其空间组成关系。我们可以说「自我相似性」是复杂中的一种秩序。


柯比意的「模矩」概念,致力于以各种尺寸维持黄金比例,这种秩序也可视为自我相似性的实现。


为了实现「住宅中的住宅」,首先必须仿效非洲复合式住宅,在小(住宅)中置入大(聚落),可以称之为「埋藏」,而埋藏也可说是自我相似性的表现方式之一。


「西非热带草原聚落」中的住宅,其形态与伊斯兰教世界或西欧中世纪的天体图相似,它们印证了住宅的宇宙论。


探访地点:西非

探访时间:1978—1979年

探访者:原广司 佐藤洁人  藤井明  隈研吾 竹山圣 山中知彦

01

重合的圆筒建筑群

古伦西族的复合型住房

Overlapped CylinderThe Gourssi's Compound Dwellings 


复合型住居广泛地分布在西非热带的大草原上。在这种住居里居住的是扩大了的家族,基本上是成年的男女每人一座住栋。小孩在达到一定的年龄之前居住在女性的住栋里。除了住栋之外,构成复合型住居的元素还有粮仓、厨房、厕所、凉亭、牲畜小屋等,它们由栅栏或围墙围合成一个复合的居住单位。


^ 复合型住居的平面图

^ The plan of compound dwellings


热带大草原的风景是单调的。平坦的红褐色的红土大地一望无际(laterite是热带或亚热带的含有丰富的铁分以及铝的红土),放眼望去到处是蔓延着的刺槐和猴面包树的枝条。然而聚落的出现却彻底地改变了那里的景观。虽然构成复合型住居要素的种类没有超出上述的范围,但每一座聚落却都拥有它们各自的固有材料、形态、布局、造型等,在那里每个部族明确地强调着各自聚落的独特性。因此,即使是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下,由于部族的不同,其景观也不尽相同。西非的热带大草原之族是与各部族的相逢之族。

 

古伦西(Gourssi)族的复合型住居特那多(Tenado)位于布基纳法索(Burkina Faso)(布基纳法索过去的国名是奥托·沃鲁塔/阿帕·沃鲁塔)的首都瓦加杜古(Ouagadougou)以西100多公里的地方。该复合型住居造型独特,从外部看平滑的外墙层层叠叠呈波浪形状,几座圆锥形的稻草屋顶在墙的那一边若隐若现。所以从外边根本无法了解到内部的情形,进入到内部方才明白原来波浪形的墙壁是由几个大小不一的圆筒形住栋墙壁重合叠加而形成的复杂曲面。一个住栋是由一座大的圆筒和附属于它的若干个小的圆筒所组成。仔细观察会发现,最先建造的是小的圆筒,其次是大的圆筒,而大的圆筒是以能够填满它们之间缝隙的形式附加上去的。大的圆筒是起居室兼卧室,小的圆筒是厨房和仓库。每一栋住居的前面都有一个由矮的土墙所围合成的庭院,在屋外的炉灶周围摆放着大量的壶和罐儿。住栋的屋顶是晾晒谷物的地方,Y字形的木梯子搭在外墙壁上。在中庭里排列着几座从外面可以看到屋顶的粮仓,它们的脚下是猪和山羊的小屋。这些建筑物的布局明确地展现出了属于个人的领域和共用领域之间的多重关系。


^ Tenado(布基纳法索)古伦西族的复合型住居的外貌^ General view of Tenado, Burkina Faso

^ 复合型住居的中庭^Courtyards in compound dwellings

^ 从女性的住栋内部看中庭^ The view from a woman's house to the courtyard

^ 屋顶的粮食晾晒场地^ The drying field on the house roof


这座复合型住居非常复杂而有序,如果将家庭关系与住栋的布局相对照,那么它们的构成是极其图式化的。在这座复合型住居里居住着弟兄两个家庭。两个男人的住栋分别占据独立的位置,与它们相对应,夫人们的住栋呈组团布置。哥哥的5位夫人的住栋形成2栋和3栋两个组团,而弟弟的4位夫人的住栋则形成一个组团。


这种复合型的住居形式通过住栋的配置方式直接地将一夫多妻制度下的家庭构成空间化了。看似复杂的构成关系,实际上它的组成布局却极其图式化,同时也极其合理。

 

大大小小的圆筒形住栋的重合类型,对于不断变化的家庭构成来说,是一个可以随机变化,可以不断扩充的设计。在组团化了的女性的住栋之间所形成的空隙里,有一个小的圆筒形夹在其中,这里就是作为日常生活当中夫人们相互之间的缓冲地带。庭院有前庭和中庭之分,它们之间有一段隔墙,这段土墙明确地划分出了共有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境界。中庭发挥着连接男女领域的阀门作用,成为两者的媒介空间。


^ 重合叠加在一起的圆筒形住栋的外部^ General view of overlapped cylindrical dwellings.

^住栋的前庭和中庭^ Front & court yards in dwellings

02

分层的顺序

那布达姆族的复合型住居

Layered Order

The Nabdam’s Compound Dwellings


那布达姆(Nabdam)族是居住在加纳北部热带大草原地带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复合型住居呈离散型布局,其特征是内部领域被划分为若干层。


复合型住居的入口通常朝向西南方向。进入大门就是圈养牲畜的庭院,周围是一些小的粮仓和鸡的小屋。在这个喂养牲畜的庭院和位于其深处的人所居住的领域之间的交界部有一道600-700mm的隔墙,人必须跨过这道墙才能进入到位于深处的人所居住的领域。在人的居住领域里也有若干个被矮墙分隔成的不规则的中庭,面向它们排列着住栋和厨房。因为是一夫多妻制的扩大版的家庭,所以厨房附属于女性的住栋。女性的住栋是圆筒形的,屋顶是覆盖着稻草的圆锥形。在复合型住居当中有一栋呈矩形平面的住栋,这种形式比较新且多数是男性的住栋。


复合型住居的轴测图

^ The axonometric of compound dwellings

^ sumbrungu(加纳)那布达姆族的复合型住居的外貌

^ The overview of sumbrungu, Ghana

色彩鲜艳的住栋与具有领域界限的门槛

^ Well-colored surface and clear-distinguished threshold


女性的住栋入口高约700-800mm,宽却只有600mm左右,显得非常狭窄。而且一进门立刻就有一道高500mm左右的矮墙挡在那里,所以必须弓着腰才能进人到内部。据说这种特殊的进门方式是为了防止风雨和男性的侵入而设计的。女性的住栋的外墙上还描画有抽象的几何学的纹样,这些纹样和色彩是各个住栋住民自己画上去的,是强调个人领域的表现。这种形式的复合型住居从外观上看很像是土制的堡垒,而实际上在它的内部,依据着家庭分层的构成,被井井有条地加以了形象化。


复合型住居的入口(远处是猴面包树)

^ The entrance of the dwelling

(in the distance stands a baobab)

中庭与住栋群

^ The courtyard and the dwelling group.


03

矩形元素

马尔卡族和努努玛族的复合型住居

Rectangular Element

The Marka's & Nounouma's Compound Dwellings


玛尔卡(Marka)族和努努玛(Nounouma)族的复合型住居位于布基纳法索的首都瓦加杜古以西约250km的地方,二者之间相距约100km。它们的复合型住居是由矩形元素所组成。箱形的是住栋,方柱形的是粮仓。其中玛尔卡族的粮仓在顶部有一个孔洞,孔洞上面盖着一个用草编织的圆锤形的斗笠。但努努玛族的粮仓则是在侧面开了一扇门,顶部是平屋顶。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从粮仓的侧面突出几根圆木,目的都是为了在存储和取出谷物的时候,人能够很方便地站在上面。并且在修补粮仓外墙时(在西非的清真寺等建筑物的墙面上可以看到突出的楼地板的圆木的端部,它们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也作为修补在雨季受损坏的土墙时的蹬脚),也可以作为人的踏脚点。


^ 复合型住居的平面图^ The plan of the dwelling

^ 复合型住居的平面图^ The plan of the dwelling

^ Zaba(布基纳法索)玛尔卡族的聚落^ The Marka's settlement Zaba, Burkina Faso

^ 玛尔卡族的粮仓^ The Marka's granary

^ 努努玛族的粮仓^ The Nounouma's granary


表面上看,住居的整体形态与伊斯兰教区域的围合型住居形式非常接近,但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住栋和粮仓,以及牲畜的小屋等都进行了详尽的分划,并且它们之间是通过土墙连接起来的。从各个住居的屋角延伸出来的不规则的外墙线不是最初就有的墙线,而是每次增建住居时留下的痕迹。从这个发展过程可以说明,它应该属于复合型住居的范畴。构成玛尔卡族复合型住居的元素具有着很高的独立性,而努努玛族的住栋则呈现出密集的倾向。


^ 聚落的井^ A well in ancient settlement

^ 复合型住居的中庭^ The courtyard of compound dwelling

虽然是同属于由矩形元素组成的复合型住居,但除了在形式上的表现之外,元素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存在有微妙的差别。玛尔卡族是将要素有机地连接起来,而努努玛族则是表现出很强的将要素用直线连接起来的趋势。所以,聚落的外轮廓不同,部落很容易被区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乃是由于部族之间的差异性,虽然处于相同的风土环境下,但是共同体的形态却表现出微妙差别。


04

凝结成的土的造型

罗比族的复合型住居

Gathered Soil

The Lobi’s Compound Dwellings


大部分复合型住居的形式都是以圆形或是矩形平面来围合中庭,但位于象牙海岸的罗比(Lobi)族的复合型住居却表现出很奇特的形式,它的各种构成要素被完全凝缩,形成如雕塑一般的造型。


^ Keilo(象牙海岸)罗比族的复合型住居的外貌^ The appearance of the Lobi’s compound dwellings,    on the coast of Keilo


我们所调查的这个住居中,男主人和儿子夫妇生活在一起。住居有一个入口,入口处有一个细长的厅,墙壁上挂着灯笼和大鼓。在这个厅的深处有两个并排的厨房,有几个并列着的小房间与厨房连接,这些都是女性和孩子们的房间。房间的入口处悬挂着遮挡视线的帘子。房间的大部分是依靠设在房间角落上的天窗来采光的,有个别房间是在外墙壁上开些稀疏的小孔来采光。沿着房间的墙壁堆积着大量的壶,幽暗中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寒光,整个房间充满异样的感觉。据说这些壶是新娘结婚时带来的嫁妆(现在已经用华丽的有花纹的搪瓷锅来代替过去的壶),而且壶的数量越多,说明新娘的娘家的家境就越殷实。靠墙有一根Y字型的圆木,通过它可以爬上屋顶。屋顶远离牲畜的干扰,是绝好的晾晒谷物的地方。谷物干燥之后便储备到位于住居周围角柱状的粮仓里。


^ 女性房间里的壶^ Kettles in a woman‘s house

^ 屋顶的矮墙与下面房间的布局是一样的^ Walls on the roofs share the same arrangement    with rooms underneath.

^ 屋顶是晾晒谷物的地方^ Roof is the field of drying cereal


从平面的形状上可以看出,这个住居是随夫人住栋的添加,不断地依次递增而呈现着阶梯形的扩建状态的。所以,它也应该属于复合型住居的范畴。外墙壁的凹凸印证着住居的发展过程。


^ 住居平面图^ The plan of dwellings


 一沙一世界,无论多么微小的事物,皆可反映世界。

 

本篇聚落探访是从「住宅中的住宅」与「城市中的城市」等巢状结构中获得的启示。

 

「一沙一世界」的概念源于希腊的安纳克萨哥拉斯,经由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古撒努斯的传承,成为西欧思想的根基,理解世界的模型。另一方面,在东方思想中,此概念也出现在奥义书的思想核心「梵我一如」之中,同时也是佛教中不可忘却的一种思考。若参考日本中世纪的方丈美学、茶室美学等,便会更加明白。

 

「一沙一世界」的构造特征,我们称之为自相似性,現代的运用包括法国数学家曼德布洛特的「碎形几何」。如果将这个概念放大,可引出建筑中的都市,都市中的宇宙等超越虛构的「埋藏」概念。聚落在高度的自我完整性中拥有如宇宙般的世界。西非的热带草原聚落,其內部还包括离散分布的聚落。一座住宅宛若一处聚落,既复杂又具备丰富元素,一座住宅就能让人感受到宇宙。

 

近代的机能论与「一沙一世界」的实体论是相对立的,两者对于「部分和整体」的观点有极大的差异;而近代社会的「部分」缺乏独立性、完整性,未来会如何发展也值得讨论。当然,此讨论不仅是针对建筑和都市,也包含个人与社会。

 

「一沙一世界」的概念若换句话说,就是「舍去尺度」,即建筑或都市并无法以大小来评价。


END


往期回顾


「建筑文化」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聚落探访」

聚落探访VOL.8|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宇宙」

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

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

聚落探访VOL.1 |1972年·圣托里尼岛


「建筑家」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C座320-321,610041

320-321, Tower C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