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山打人事件”:在这里挑起性别议题是错误的

洪广玉 往事陈列馆 2022-06-11

|唐人打人事件是暴力事件,暴力不分男女,挑动性别议题是错误的;

我们需要的是“人的视角”和“法治思维”,而不是“男女对立”;

当前网络上的女权主义者,热衷于找热点、做形式表演,却没有人像张桂梅老师那样,数年如一日去现实中为女性争取某一方面的权益,这是女权变“女拳”的主要原因。




6月10,“唐山打人事件”迅速成为舆论风暴,微博前10个热搜占了5个。


大家看了视频后,无论怎么表达愤怒都不为过。对于相关犯罪嫌疑人,我也完全赞同在法律的范围内给予重判。


不过,在事件之外,相信有不少人都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这起事件会成为网络舆论巨大的热点?

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把这件事讲给一个十八线城市不太上网的人听,或者是一个农村人听,即使把这个视频也给他(她)看,他可能也觉得很愤怒,应该把这群男的抓起来坐牢,但大概率不觉得这是新闻,不值得很多人聚在一起去讨论它。


在一个饭店,发生了一起打人事件,打得很凶残,无论是男打男、男打女、女打男、女打女,都不太像是新闻。人打动物也不算,只有动物打人才是新闻。


长期以来都是这样。中国的治安环境已经大好转,但这类案件仍然很常见,根据公安部数据,2017年,中国仍有伤害刑事案件111124起,强奸刑事案件27664起,其中还有很多没报案的,可以说每天都有上百起类似案件。


为什么这次变成了大新闻?当然有视频的感官刺激原因,但此类视频多得很。关键性的因素在于:在中国越来越壮大的女权主义声音和能量(此处是一种客观描述,非贬义,以下皆同)。


广义上来说,女性权益运动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从民国到新中国建国后都有声音和作为,但必须承认,女权运动在网络时代,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进入了新的阶段,而通过若干个事件的演练,参与女权的人越来越多,声浪越来越大。


这种声浪,已经明显地对一些事件起到推动甚至“裁判”的作用。


我们的社会,已经到了必须重视这一份力量的时候:既要看到它潜在的正面价值,也要规避、引导它的负面效果。


其中的女性主义者尤其要省视:什么才是逻辑自洽的、聪明的、有效的女权运动?


01

女权主义视角,并不总是恰当的视角


女权主义在社交媒体时代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这是因为其具备了过去没有的新特征:西方理论输入、行动组织化、线上线下联动及中外联动。


在昨晚,类似于《男性可以为支持女权主义做到的35件实事》很快成为了10万加的热贴,这个贴子反映的是大家对西方女权理论的新奇、渴求。


而在过去的诸多事件中,女权不仅在网上呼吁,也已经走到线下,对一些事件公开声援、表态,中国的女权代表频繁在境外被颁奖,这些事情大家也不陌生。


当然,我还要说它在表层之下更值得注意的特征:广泛的参与性和行为艺术化。中性点说,就是向各种事件伸出触角,而且广泛贴标签。贬义的说法,就是到处“碰瓷”,而且有表演和煽动性质。


再回到这次“唐山打人事件”,最开始积极推动的就是微博上的女权主义者,而目前的舆论走也大幅度偏向了“女性安全”,这跟女权主义者的设想也是一致的。


当然,微博上的很多男性也非常关注这一事件。这个其实不奇怪,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不仅女性,男性也是会感到不安全的,谁家里还没有女性亲人、朋友?谁不带个女性出门吃饭?


但是,男女关注此事的角度有明显差异,比如,很多男性看唐山打人事件,最后的台词是:我去,打黑除恶都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有这样的黑恶势力?


而女权主义的关注点是,这是一起因对女性的性骚扰而起的恶性伤人案件,它再一次反映了长期以来女性所处环境的恶劣性。


我当然认同这起事件跟性骚扰有关(嫌疑人先试图摸她),这有非常明确的视频证据。

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视角,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恰当的角度。


在这起事件中,这个男的确实一开始就对女的性骚扰,但更合理的认知是:这些男的野蛮、人品低下、目无法纪。


简单来说,性骚扰并不必然伴随如此可怖的暴力,当一个男人如此肆意使用暴力时,那么他肯定是既敢骚扰女人、打女人,也敢打比他弱小的男人,甚至不排除挑战比他高大的男人。因为暴力是骨子里的。


这也是很多男性也在这一事件中感到不安全的原因。


这种视角甚至不是对女性视角进行补充,而是要注意到,要解决这类暴力问题,必须回归到“人的视角”(它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的视角)。


因为如果一个人敢肆意使用暴力,你去呼吁“嘿,哥们,你要尊重女性啊,你别骚扰女性啊”——有意义吗?没有意义。这种人不性骚扰也会使用暴力。


这也不是要构建一个“杜绝性骚扰”的环境问题,这是两码事。


因为此时的唯一问题就是打击暴力,消灭暴力产生的各种因素和环境。


这时候再来看,我上面提到的男性视角——其实就是人的视角,它更接近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当我们问:“都打黑除恶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有这样的恶性案件?”——虽然这个问题仍然不够聪明,但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因为循着这个方向,我们会去思考,运动式的打黑除恶是不是效果不佳?


是不是此类案件在过去经常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比如在没有摄像头的情况下,此类案件经常被判定为“互相殴打”?


在法律上,在公安的执法中,在审判实践中,是不是存在对这些人打击不力的问题?


往法治社会多想想,这些视角难道不比谈论“性骚扰”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愿意对暴力行为有更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我们也完全可以去观察我们的社会环境,我们的教育和家庭,各阶层的生存状态,人的精神状态。


这些“人的视角”和“法治的视角”,难道不比女权更管用,难道不更能保护所有公民包括女性吗?


02

女权为何变“女拳”?


伴随着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壮大,大家也看到另一个词出现了:“女拳”,或者说“田园女权”。


这显然是贬义词。有很多女权主义者很生气,认为这是对女权的污名化。


女权的本质是平权,或者说人权,由于各种原因,女性权益受损,所以要为女性争取权益,这个道理一讲就通,没人会反对。


由于历史、文化等各种原因,女性权益在中国也受损,比如长期的重男轻女现象,女性在职场的上升空间狭窄,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诸如此类的现象出发,为女权争取权益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因为没有女性的平等、自立、有安全感、有尊严,男性大概率也不会幸福。


但是,出发点对,不意味着行为的效果都是正向的。我上面就提到,当前女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四处出击”和“行为艺术化”。


实际上,这是女权运动在草莽阶段的固有特征,加之碰上了社媒时代。因为它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就只能是不断地加入热点事件中,包括把冷门事件变成热点事件,而“行为艺术化”,实际上是给此类抽象事件“视觉化”,这样才能引起大家更多的感受。


在这些热点事件中,很多性“女权”的行为都演变成负面效果,我们可以说几个近年的代表性事件。


其一是2018年的“温州乐清女孩乘顺风车遇害案件”。一个花季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被司机拉到偏远山上奸杀,引起了公众的极大愤怒。


这个事件跟此次的“唐山打人事件”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它本质都是恶性暴力事情,但“奸杀”的后果更为恶劣。


所有的这类暴力事件,实际上都有成熟的讨论框架,因为暴力根植于人性,这类事件在任何社会都有,所以一方面要深究具体案件的前因后果,还要放到大的背景下,看它的发生率如何,是不是有历史文化、社会环境、教育、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通过这些背景分析,然后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然而,在这一事件中,由于女权主义的鼓噪,它很快演变成了“女性不安全”的话题,以及对滴滴这类大公司的声讨。最后结果是逼迫滴滴下线了顺风车业务。


毫无疑惑,滴滴应该升级它的安全措施,此后它也确实这么做了,比如增加一键报警功能及录音。


对技术的关切是合理的,但这从来不是问题的本质。滴滴顺风车下线了,女性被迫坐出租车、坐黑车、骑电动车、骑自行车、走路,是更安全了吗?无论哪种方式,都更不安全了。


归根结底,我们是要解决暴力的问题,而不只是“女性被暴力”的问题。


另一个例子是2021年货拉拉女乘客跳车事件。大致经过就是一个女孩晚上叫货拉拉搬家,途中因司机偏航产生恐惧心理而跳车身亡。


这个事件中,女权主义者的参与有了更显著的“成果”,即当事司机被判“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今年的二审仍然维持原判。


事件的关键点在于,当事司机有错,但无罪。他不可能预见到有人跳车这种亿分之一概率的事件,而当跳车发生时,只有短短的几秒钟,且是车内光线不佳的环境下,不可能有更好的反应。


但是,女权主义者出于妄想,发明了“司机态度差”(实际上是该女乘客率先散步式搬家,完全不尊重司机感受在先)、“网约车不能偏航”(实际上法规中并无此规定)“司机偏航必然有鬼”(网约车偏航并不少见)等说辞,将当事女乘客不同寻常的行为完全合理化,从而让事件偏离了正常的讨论。


在这起事件中,女权主义者获得了他们想要的声量,甚至影响到了司法判决。但是,它带来的恶果却是女性的环境会被更加恶化:很多正常的司机也不愿意搭载女乘客。


还有一个严重后果是,由于它对反复渲染女性乘车时的恐怖氛围,会让更多女性失去常识和理性,将来在打车时无端猜测、联想,然后做出错误决定。


还需要提及的最近的“丰县八孩母亲”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女权主义者实际上贡献了很大的正面声音,推动了事件发展,包括几位勇敢的女性亲赴丰县去声援,都值得赞誉。


但是,即使是这样非常有正面教育价值的事件,女权主义者也容易走偏,比如无脑传播“这个世界不要俺了”这种臆想的句子(别说精神病人,正常人在现实中也不可能说这种川味文艺腔),很容易让人怀疑传播这些人的智商。


而在官方公布DNA检测结果后,仍然不停质疑该女性是“李莹”,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提出各种诉求。这种彻底不相信政府的做法(无论哪一级政府),实际上是把解决问题的路径堵死,这并非大部分关切者的初衷。


女权主义者的这些行为,大大抵消了他们的正面价值,也让更多中立者不敢靠近他们。


这些事件仅仅是浮光掠影,如果再回头看,就发现女权主义在中国虽然明流暗流涌动,但有诸多缺陷,比如虽有一些理论引入,但并没有真正的学院派将这些理论联系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消化、重新阐释,并用于指导实践。


大部分行动派热衷于找事件,搞热点,甚至做“行为艺术”式的表演,却较少有人多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去解决一个问题,去推动女性权益的发展——做这类事的反而不沉浸在网络上。


正如我上面说到的,《男性可以为支持女权主义做到的35件实事》是一个不错的贴子,这里面列了35件事,但你有看到网络女权主义者踏实地去推动其中一两件事吗?


所以,虽然女权主义者在网络上能量不小,但从来没有产生过一位被人尊重的、被认为有学识的领袖人物。相反,像张桂梅这样从不谈“女权”的人,反倒被认为是真正的女权主义先锋和偶像。


总结




总体看来,目前网络上的这些女权主义,他们是想借助网络和社媒工具,能够较快、成本较低的普及女权意识,并以为这样就能推动女权问题的解决。但他们有太多不切实际甚至掺杂功利色彩的想法,他们应该想想:如果说男女不平等是一个深重的历史问题,你怎么可能以短平快的方式解决?


甚至于,我们怎么可能仅靠发起网络运动、炒作热点就能真正唤醒群众的意识,解决女权问题?

“女性权益受损”到底是社会经济问题、生产关系问题,还只是观念问题,就算是观念,是什么决定了这么观念?你们想清楚了吗?


今天,又有人无脑的把“唐山打人事件”往性别议题上扯,这是在歧路上越走越远了。

(配图均来自网络)



往期文章


    ·郑州120事件背后:中国院外急救成功率差欧美20倍

    ·还原顺义120急救延迟的真实过程

    ·梁建章被禁言,技术讨论“清零”了

    ·我国科学家又发现治疗新冠新药?

    ·小麦青贮,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强制入户消杀,真的有依据吗?

   ·从社区中医师到国家级防控专家

   ·世卫组织肯定中医药治疗新冠?只是软文

   ·疫情的两种代价,你选择哪一种?

  · 315晚会的“老坛酸菜”,为什么要捂大半年?

  · 小学教师言语霸凌学生反映了什么问题?

· 曾光:新冠病人没有死,防疫人员累死了!不赞成!

· 新冠源头的那些流言都有结果了吗?

· 根本不存在“假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