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康祐:我希望触动活生生真实的人的内心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
-《今天》125期-
由北岛发起与创办的国际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于2019年迎来十周年。活动邀请世界著名诗人共聚香港,进行交流研讨和诗歌朗诵,并延伸至内地不同城市,传播诗的魅力。
《今天》125期特别策划“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专辑,收录30位与会诗人的作品、访谈、演说选,以及多场讨论会实录等精彩内容,深入呈现本届诗歌节主题“言说与沉默”。“今天文学”公众号将分期编发专辑文章,敬请关注。
文 / 唐娟
一
日本诗人四元康祐朗读自己诗歌的时候,如同开启了一场戏剧表演,让所有人都惊艳了。
穿着白色带花饰图案外套的四元康祐,站在一束光的中心。他朗读了五首诗,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每一首诗都被他赋予了独特的演绎方式,如同五幕剧。
在《父亲矿石》这首诗中,他用抽离冷静的语调讲完了一场充满荒诞和惊悚感的家庭事故:
父亲矿石
父亲变成了石头
滚落在早晨的被子上
虽只有足球那么大,分量却很重
全家人都推不动
石头表面光滑,散发黑光
仔细一看,还混杂着一些金属颗粒
刚强的母亲从第二周开始找工作
但在迎来七七四十九天的前一晚,她在浴室
变成了马里亚纳海沟
然后今天一辆铲车把父亲扔给了母亲
念完后,他用英语说了一句:家庭惨剧。大家不禁从惊悚中恢复过来发出了笑声。
《黄油女人》,一个男人在妻儿熟睡后,悄悄给自己做宵夜,对着煎锅里融化的黄油,想象与“黄油女人”一场匆忙而销魂的欢爱。四元一人分饰两角,将男人的急匆,和“黄油女人”娇嗔的感觉都表达了出来。念完后他害羞地说:真不好意思。观众不禁莞尔。
《我出门啦!》这首诗里,儿子早上出门上幼儿园,晚上回来变成三十五岁,并描述了一个可怕的未来世界。他用充满表情感的英语惟妙惟肖地讲述了这个奇特又幽默的家庭场景:
早上去幼儿园的儿子
晚上变成三十五岁回到家
我问,怎么这么晚呢
儿子怀念似地仰望墙上的鸟鸣钟
用成年人的声音回答,嗯
妻子问他最近在忙什么
儿子露出眼熟的笑脸
结婚三年没孩子,职业是宇宙建筑技师
我也这样总结过自己的人生?
哎呀,这孩子怎么少白头了
在朗读最后一首诗的时候,四元的“戏剧表演”达到了高潮。在这首叫做《团圆》的诗中,他模仿日本传统能剧,用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吟唱时而念诵,时而阳刚时而阴柔的嗓音,表现了一个家庭里上至曾祖父、父亲、母亲,到丈夫、妻子、儿子、女儿,以及一只叫桑丘的猫咪,八个不同角色。一环扣一环,一气呵成。
团圆
父亲不知道
儿子在森林尽头
像北美原住民举行仪式
庄严地吐着万宝路烟圈
儿子不知道
妹妹在洗漱枱的镜子前
像变成蜘蛛的公主
一直站了一个半小时
妹妹不知道
猫咪桑丘被车辗过
艳粉色的肠子散落一地时
在疼痛之余还感受到了什么
猫咪不知道
院子里的白蜡树
猛烈地抖落叶子时
向远离屋顶的云朵托付了什么
只有云朵
察觉到
母亲身心的深处
正慢慢养育一头白鳄
母亲不知道
自己紧绷的脸
在丈夫眼里是什么样
丈夫又从中读懂了什么预言
在曾祖父的情书、门德尔与咸鲑鱼的名下
他们构成家庭
聚集在散落着骨头和羽毛的客厅
以和睦和争吵结界短暂的永生
复活的猫咪桑丘
磨着指甲边注视这一切
当他读完,全场保持了两秒钟的寂静,然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这一幕发生在2019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后文简称诗歌之夜)十周年最后一晚的朗诵会上。台下坐着来自全世界各地四大洲不同语系和地区的30位诗人,其中包括诗歌之夜的发起人和创办者北岛。
散场之后,不论是诗人们还是读者、工作人员,人们都上去跟他表达自己的震撼和喜爱之情。
二
诗歌之夜十周年,规模空前,参会者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应邀参与的诗人、音乐家、翻译家、学者等达五十多位,其中诗人数量就达30位,从2019年11月19日至11月24日,在“言说与沉默”这个主题下展开为期一周的诗歌学术讨论、朗诵会,音乐会。诗人们如同一个个独自跋涉在诗歌密林中的探险者汇聚在一起,通过抽象的语言热切地相互辨识、观察、倾听、讲述同类的故事。
在来港之前,我浏览主办方推送的诗人介绍,就注意到四元康祐,尤其喜欢他的一首诗《影中邂逅》,被诗中弥漫的神秘和紧张感所吸引。
影中邂逅
是在夜晚睡觉前
还是在早晨醒来时
妻子说
“我去见了你母亲”
那时我只是简单应了声“嗯”
我清楚,二十五年前死去的母亲
不可能从那里赶来见她
一定是妻子去了那里
横穿过梦的原野,再走下死亡的山谷
明明胆小却又莽撞
跟二十五年前第一次见她时一样
被关门的声音吓得跳起来
轻易被太阳的邀请耍弄
独自一人也能跳舞的她
可是,风停后是死一般的寂静
闭上眼,从山丘对面
妻子向我走来
她浑身泥泞,脸颊渗血
怀抱着珍奇野兽的沉默
到香港当天,跟流马(“读首诗再睡觉”公号主理人)说起阅读后印象深的诗人,我提到了四元,流马说他过两天正巧要采访四元。我立刻厚脸皮要求一起加入。
接下来就开启了为期5天密集的诗歌活动,可以说起早贪黑。每天早晨九点左右诗人们坐大巴从海洋公园万豪酒店出发去往本次活动场地饶宗颐文化馆,开启一天的行程,到晚上十点左右结束,乘坐大巴返回酒店。上午和下午两场学术讨论会,晚上一场朗诵会和一场音乐会,每天几乎如此,一周内经历了25场活动。
而四元康祐在诗人中非常容易引起注意。因为他一场不拉参加了所有白天和晚上的活动。在旁听白天的讨论时总是会快速在随时携带的笔记本上记笔记,并在问答环节积极提问题。轮到他上台发言的讨论会,他也是当场坐在台上唯一记笔记的人。
在台上记笔记的诗人(摄影:LAI YING WAI)
四元康祐提的问题大都围绕创作的秘密。比如他问诗人们对东方文化中的留白,“少就是多”这种方式的看法。他也请教如何看待虚构的小说与诗歌之间的不同。问这个问题的时候,跟四元一样爱提问题爱记笔记的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甘德坐在台上,他回答说小说重在呈现,而诗让人感受。
在关于文本与性别的讨论会上,四元好奇台上女诗人们是否尝试过模拟男性语言来创作。来自中国大陆的余幼幼回答时提到女性语言的建构是需要时间的,发声资源相对男性来说是稀缺的。而来自美国的简·博文则提到了性别认知的流动性,出生的性别和自我认知的性别在社会现实中存在复杂多元的差异性。简·博文的身边坐着她的女伴,视觉艺术家夏洛特·勒嘉德,在简做主题发言的时候,帮她播放视频作品——关于前秦女诗人苏蕙的《璇玑图》视觉化再书写项目。来自非洲尼日利亚的苡若玛·恩梅彬忧非常坚定地回答:“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我是在我的立场写作。我是一个移民,一个黑人。没有任何男人能像黑人女性那样写作。”
在别人回答时,四元会不时点头,有时扶着下巴发出“哦!”的声音——比如简·博文发言的时候——并迅速在笔记本上做记录。
积极提问的四元康祐(摄影:LAI YING WAI)
四元常年旅居德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性格外向,喜爱交谈,在活动间隙总能看到他与各国诗人相谈甚欢的情景,比如和甘德,在四元上台发言的那场讨论会结束后甘德特地上前跟四元说非常欣赏他的观点。他们俩经常在活动间隙交谈。比如余幼幼,四元很喜欢余幼幼的诗,我每天都会看到他们聚在一起聊天的场景。四元和诗人们聊天的时候,说到高兴处或听到可乐的话,会很畅快地哈哈大笑。但有时他也会独自观望人群,会四处溜达,看到阳光照耀的水池里盛开的紫色睡莲,他会离开队伍,从随身绑着的腰包里拿出小相机对着睡莲拍照。四元头发略有点灰白,带着斯文的圆框眼镜,整洁健朗,看起来就是一个活力充沛保持好奇心的中年男子,他后来告诉我们他其实已经60岁了,我简直不敢相信。
采访的那天下午,香港诗人钟国强自愿充当翻译,我跟流马轮流向四元提问。坐在温暖的阳光下,谈话愉快地进行了近两小时。
看起来外向活泼的四元,在谈话中提到频次较高的词,有一个是“孤独”。
四元康祐出生于大阪。这是个极其推崇表演和语言能力的城市,被誉为日本的“幽默之城”,产生了能乐(相当于中国的京剧)、狂言(滑稽戏、小品)、落语(单口相声)等舞台表演艺术和语言类表演艺术。前面提到四元模仿能剧的方式朗诵《团圆》,他说这并不是专业的形式,如果在日本这么形容自己的“表演”,“会被人揍的!”他笑着说。他只能在远离日本的地方,用模仿再加一点即兴的方式来表现。这源于他小时候的记忆,他的祖父会用乐器弹奏并哼唱类似这样的声音。小时候的四元承袭了家乡和家族在语言表达上的基因,伶牙俐齿擅长搞笑,是一个典型的大阪小孩。四岁之后移居广岛,完全换了一种环境,方言也完全不同,对他产生很大冲击,一度曾经失语。这种文化环境上的迁移带来的深刻影响从童年开始,也伴随了成年之后的四元。80年代,他从日本移居美国,8年后,又移居德国至今25年,人生里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生活在西方。但在写诗的生涯里,一直都用日语写诗。“在西方环境里用日语写作,是少数,别人不知道我在写什么。在德国的25年里,这样的写作,如同在一个小岛上,没有人打扰,很平静,也是非常孤独的,一个人去写。”
这种孤独也同样存在他与日本诗坛的关系当中。四元的诗歌创作不同于日本现代诗的创作风格。首先题材上,进入他诗歌写作范围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较常见的家庭题材来说,“我写很多家庭题材,并不如同记者报道,而是会将它们提升于现实生活之上。”比如前面提到的《团圆》《我出门啦!》《父亲矿石》都带有超现实的色彩。“我想写一些生活化的,更贴近日常的东西。但要加一点魔术。读者是通过我新鲜的角度去看日常。另外,还有幽默的元素,放在诗歌中。”
当四元80年代在美国开始写诗,那时的日本正是诗歌困难期,很多人并不明白诗人在写什么。“诗歌读者在下降。那时候法国的哲学家、艺术家,比如德里达,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这些流派在影响着诗人,创造的所谓后现代诗歌,我觉得很愚笨,跟日常现实离得太远。仅仅是抽离的概念性的东西。”在家庭题材中四元也会经常写到夫妻,很多传统日本诗人会写夫妻的恩爱,“但我会写争吵,写矛盾。我希望我的诗歌,生动起来,活起来。如同孩子初次看到世界那样。”
带着这样鲜活的眼光,四元广泛地书写着我们生存的世界。“我也写商业、财经,资本主义如何控制我们的生活。我的题材是经常变化的。日本现代诗并不会如此处理,很多会关于浪漫、自我的经验、哲学等。家庭题材,办公室题材,这些他们通常是不会去写的。”这种题材上的不同,也加强了他外来者的印象。四元用了一个比喻:如同一个班级里新来的学生。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这是新来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国家。同学们新奇地看着他,发出“哦!”的声音。“我从来不属于任何一个组织,只有我自己一个人。”他微笑着说。
从27岁开始写,到现在60岁,四元从来没停止过写作,目前已出版八本诗集,逐渐得到日本诗坛的关注,并在日本获得了不少诗歌奖,《午后禁语》(2003)获荻原朔太郎奖,《日本囚徒》获鲇川信夫奖。这位“班级里新来的学生”慢慢在日本交到了不少朋友,但仍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团体。“我觉得这样保持一种距离,是好的。会给日本诗坛带来一种国际化的元素。”
这种介于日本与西方之间的距离,在四元的诗歌语言处理上也有很大影响。日本很多传统的知识,风格会在他诗中体现,比如上文提到的《团圆》《影中邂逅》会有一小节一小节的连环结构推进,又充满整体上的神秘感,如同东方的屏风。但在写作题材、超现实这些观念和技巧处理上又是很西式的。四元说自己并没有特意将东西方风格融合在诗中。都是很自然形成的。“但我这种写法,并不是很独特的。日本现代诗歌经历了150年长时间的发展,西方对日本的文学影响很大,所以这种历史的印记,会融进我的诗歌当中。”
还有一个词对四元也很重要:他者。
“很多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但我不是这种类型。我倾听他者的声音,有时听到的是男人的,就比较贴近自己的声音。有时听到女人的,比如妻子,那是离自己很近的声音。有时听到的是小女孩的声音。除了写人的诗歌,我也写过很多关于物的诗歌,比如黄油。有时也会想写关于桌子、风、石头等物品的诗歌。我喜欢想象他者,不论是人,还是物品,而不是只关注自身。我想思考除自己之外的其他的声音,我喜欢这样的写作。所以在我的写作中会存在很多其他的声音。”四元对他者的关注和抽象创造,也同样体现在他的朗诵当中。他用自己的声音模拟了女人、小孩、老人,各种不同的家庭角色,还有黄油。这种宽阔而充满灵活转换的外部观察和内心视野,如同丰富多变的剧场探照灯,可以从各种角度用各种组合方式聚焦到人和物身上。万物皆可入诗,都在四元内心的剧场中有自己的角色可扮演。这让四元的诗歌呈现出很有张力的二元感:一方面非常入世关照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亲切自然;另一方面又带有非常超现实的气息,如同飞身在宇宙中的戏剧化魔毯,神秘难测。就像四元自己说的:诗歌不能经常从脑子里来,要从自己的内心来。不是很理性的,需要很感性的,神秘的。
这也许与诗人从小到大的迁徙经历不无关系,认识到世界上有各种类别的人和语言存在。另外,大概也来自他内心保存的童心。“在我内心有一个孩子。我是家中独子,总是一个人。我经常做梦,想象一些很疯狂的东西。所以我的超现实,并不是从阅读中来的,而是来自我的童心。”
那么,他心中有没有理想读者呢?四元说他有两个很具体的理想读者。一个是他的叔叔,他跟叔叔很亲近。一个是著名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四元很敬爱他,每次回日本都会去探望他。叔叔是一个很聪明很真实的普通人,并不特殊,也不算知识分子。四元在年轻的时候就很想写一些东西给叔叔看,“他很聪明,但他不怎么读诗。我想写一些东西给他看,他会觉得很奇怪,但是很有趣。他会说:这是什么来着?有时候我给他读后现代的一些诗,他会觉得很尴尬,不知道在写什么。就没有上面这种有趣的反应。”而谷川俊太郎是四元心中最好的日本诗人。四元希望自己能写触动到普通人的诗歌,触动到这些活生生真实的人的内心深处,“如果这种诗歌,我能写到让日本最好的诗人也能喜欢,那我就非常厉害了。”
这次诗歌之夜的主题是“言说与沉默”,说到沉默,四元将思考的视线投向了日本的历史。他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一些诗人没有保持沉默,虽然他们并不喜欢战争,但是他们并没有去写反战的作品,相反他们开始写一些表示支持政府的作品。“这让后来的我非常困扰。会去思考,为什么?进而反思自己,如果法西斯重返,我会写吗?”但后来他也发现,有些日本诗人在秘密写作反战的作品。“这对我非常触动。在今天,我们很需要这样的诗歌。诗歌有时候不是为了今天而写,我希望诗歌可以超越时间,在未来也能到达人的内心。”但是当创作者不得已保持了沉默的时候,如何获得世人的理解?四元对此说:“理解分两种,一种是理论层面的理解,是逻辑性的。还有一种,是直观理解,对诗人来说,这种直观性的理解可能更重要,而这经常发生在沉默中。”
对四元来说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命题,就是死亡。
在他不少诗歌中,都或明或暗地涉及到这个命题。从他的一些诗歌中,我猜测他可能在年幼或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亲人的离世。出于礼貌并没有直接问。他承认死亡的确是他诗歌中重要的元素,隐藏在他的诗歌当中。“我相信,诗歌是死亡的语言。新闻、故事的语言,都是属于生活,属于白天的语言。但,诗歌是夜晚的语言,是梦想的语言。是关于逝者的语言。逝者在记忆中是存在的,不是死去。你可以跟他们谈话,可以超越生活,到达永恒的境界里,去与逝者交谈。死亡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经常想起死亡这个事情。”四元神情严肃,说到这里,没再继续这个话题。
在谈话接近尾声的时候,毛子走了过来。他跟四元康祐一样一场不拉参加了本次诗歌之夜的所有活动。他很喜欢四元康祐,但苦于不会说英语,无法表达。看我们在聊,还有翻译,就搬了把椅子坐过来,说他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四元。四元很高兴,将身体角度调整,膝盖挨着毛子。在说出自己的问题之前,毛子先描述了一下他对四元的感觉:直观上很灿烂,爱笑,但提问的时候却像一个爱孤独的人。四元一听,非常惊喜地瞪着毛子,我也暗暗吃了一惊: 诗人之间有时真是无需语言啊!毛子这个表达跟前面四元对自己的描述不谋而合!
左起:流马、钟国强、毛子、四元康祐(摄影:唐娟)
毛子问四元:在孤独中,你有没有什么怕的事物?
四元想了想,用缓慢的语调回答:“死亡不会让我害怕,当然如果有人指着我说我要你死!可能我还是会害怕。但在诗歌中死亡是很丰足的。就像生命之母。孤独也如此。生命与死亡,就像子宫中孕育的同一事物,是被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死亡就像我的家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家乡不是大阪、不是美国或者德国。而是死亡。”
谈话结束的时候,已经夕阳西斜。四元给我签了名,用日语写道:再会啊!他的笔记本上还记下了我们每个人的联系方式。谈话过程中,遇到很难用英语说明白的意思,他会在笔记本上通过画的方式,或写汉字的方式来表达。比如他在用子宫形容生与死的关系时,边说边在本上画下一个圆圈,写下汉字“子宫”。钟国强在翻译的时候,为了让四元能更明白我们的意思,也采用同样的方式。比如为了说清屏风,他就在本子上画一格一格连在一起的屏风示意图,四元就会连连发出“哦哦!”的声音,高兴地冲我们点头。
四元康祐笔记本上的涂画(摄影:唐娟)
天色已经快暗下来,但大家似乎都还意犹未尽。四元与毛子、钟国强、流马,兴高采烈地相互交换彼此的诗集,签名,拍照,相互比划继续聊天。我看着这几个快乐的诗人,感到诗就在他们中间呼吸着。
(注:文中所有引用诗歌作品,均出自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十周年诗集套装四元康祐诗集《影中邂逅》,中文翻译:田原、刘沐晹,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作者:唐娟,独立策划人,朗唐请工作室创办人。超过十年出版行业营销策划经验。2013年利用业余时间策划并主持蓬蒿文学朗读,开始文本现场的探索。2019年创办朗唐请工作室,主做文学、文化类现场的策划和实践。
题图:ヤキバノカエリ,熊谷守一
胡涛《一艘“诗人船”的十年》世纪对话:言说与沉默——安娜·布兰迪亚娜、弗罗斯特·甘德对谈北岛《言说与沉默》安娜·布兰迪亚娜《沉默和原罪之间的诗歌》路易丝·杜普蕾《语言生活》黄有源《极好的沉默》毛子《我把说出的,重新放入沉默之中》马图拉《信噪》
余幼幼《文体与性别》四元康祐《绳,剑,咸水和西瓜》郑小琼《诗歌之胃》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作品选(亚洲篇)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作品选(美洲篇)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作品选(欧洲篇Ⅰ)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作品选(欧洲篇Ⅱ)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作品选(非洲&中东篇)在爱沙尼亚,爱与伤疤是同一个词——马图拉访谈爱是最神秘的一份装置艺术——简·博文访谈囿于书房的人——黄有源访谈今夜,我想念了自己一秒钟——钟国强访谈诗是发生在身体里的一场舞蹈——路易丝·杜普蕾访谈
[点击标题阅读]
长按识别二维码
《今天》需要读者
今天荐读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另一条河流
让语言和精神的种子在风暴中四海为家
《今天》杂志网站
今天文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