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三味 | 旧命题、新范式:身体研究的来与往——《身体》读书小记(文/孙晨晨)

孙晨晨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3-06-25

栏目引言



“三味”者,何谓也?或曰“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品类不同,却各有滋味;或曰“三余”之别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一世光阴短,读书难忘;或曰“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平淡生活,书添余香。本公众号现推出读者专栏“读书三味”,亦有此意,于繁杂中找真趣,于阅读中增智慧,于书写中得深味。祝大家都能体会到读书三味!

旧命题、新范式:身体研究的来与往

——《身体》读书小记

作者:孙晨晨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身体是感知世界的媒介,更是主客体互动的场域,但长期以来对身体的关注都仅限于“灵魂的承载物”之类的肉体精神二分说,以至于将身体冠以诸如“沉重的负担”等恶名。身体的旧命题随着社会思潮的更迭,逐渐浮现出新的研究范式,并被不同的学科审视。张金凤老师细致梳理了身体研究的流变史,介绍了国外和她本人的实操性研究成果,并简要阐述了未来值得开拓的研究方向。通读此书,我基本掌握了身体史的核心概念及研究旨趣,下面从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方面来谈。


1. 身体的内涵无论进行何种研究都需要首先厘清基本概念,概念的范畴框定了研究的界限。张老师将身体与相关词群进行比较,进而明确身体所指。首先,肉体是身体最基本的指向,身体以肉体性为第一性,但也只是其最基本的维度,过度强调肉体容易导致身体的机械化甚至污名化。其次,躯体是生理层面的身体,即医学、生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最后是英文界常用的corpus这是灵肉分离的身体,该概念在西方长久的身体观中占统治地位,被当代学术界讽称为“尸体”。以上三个概念对身体本身的生物性更为关注,实际上现今身体观的普遍转向是身体的社会性。比如特纳的《身体与社会》,他提出的三种身体概念都与社会生活场域密切相关:其一,身体是社会实践,拥有受社会规约而完成相关活动的潜能;其二,身体是承载社会性内容的符号系统;其三,身体是代表和表现权力关系的符号系统。
由此可知,身体的构建不是靠某家的观点长期被大众接受,而是动态构建的过程,至少存在从机械的身体到自然的身体再到社会文化身体的转变过程。同笔者专业密切相关的是文学文本的身体,它隶属于社会文化身体,张老师对该部分的用力最勤。文学是人的文学,文学文本中必须含有对人的关注,既可以对人类身体直接钩摹,也可以用隐含作者、叙述者等方式隐性呈现。南茜提出文学身体的三种面向,即作为虚构的身体(隐含的作者身体)、作为符号掩盖的身体(文本中的身体)、作为书写本身的身体(身体文本)。张老师更明晰地总结为:我们需关注身体是如何在文化、文学现象或作家的创作中被体现和生成意义的。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2. 身体的流变
在第二章中,张老师细致梳理了身体观的若干发展阶段,细分为“身体的失落”“身体的回归”与“身体的狂欢”。身体以生理性为第一特点,也是哲学家所热衷探讨的话题,通读本章后发现,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哲学家都对身体发表过或多或少的见解,张老师详细罗列诸家的代表性观点,令人应接不暇,如行山阴道上。
“身体的失落”并非指身体概念自诞生之初便不受重视。“拟人说”认为,远古人类以自己的身体构想宇宙。身体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身体不仅是人类活动的载体,也是人类活动的目的。所谓“活动目的”,即通过活动认识到自我身体的各项机能,如可以用手制作工具,强健的腿部肌肉可以辅助奔跑,可以用牙齿咀嚼食物等,人类在活动中熟悉了自己的身体,日益娴熟的身体又成为改造世界的利器。随着改造世界能力的进步,主观世界得以构建,主客二分的思潮盛行。“人是万物的尺度”,身体开始在人们对主观心灵的追寻中沦为边缘成分。古希腊哲学家普遍认为,身体常常存在的疾病、痛苦是追求真理、智慧的障碍。该思想在中世纪进一步扩大,其后文艺复兴的身体观虽有所反拨,但只是昙花一现。随着物理学的兴起,哲学上的机械论、唯理论更是大行其道,其中,尤以笛卡尔为代表,他认为身体的感知能力无关轻重,重要的是能够揭开世界奥秘的心灵能力。


笛卡尔

(图片源自网络,下同)


“身体的回归”一节篇幅最长,主要围绕“轻身观”展开拨乱反正。费尔巴哈从朴素唯物主义出发,强调物质的第一性。马克思认为,身体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身体具有阶级性和历时性,资本主义阶段的身体常常被异化。尼采高呼“一切从身体出发”,身体不受理性规则的制约,是充满激情的机器。弗洛伊德、荣格、拉康参考临床心理学,系统探究了身体的自我性。梅洛–庞蒂等人主张身体现象学,将身体研究推向显学视野,同时也确立了身体的主体地位,提倡以“肉身存在论”取代以往的主客二分观。
“身体的狂欢”主要从福柯的政治权力与身体、女性主义的身体观和消费社会下的身体构建三方面展开。福柯指出,身体从来不是单一的哲学问题,知识、权力与道德在身体的场域中相互勾连,将身体“规训”以符合社会运作的需要。女性主义者从性别视角上扩展了身体研究的范围。波伏娃在身心二分的框架下提出女性身体是社会构建的观点。巴勒特强调生理上的身体同样也是社会文化构建的结果,进而指出身体是可变的,身体的流变形成了社会性别。消费社会中的身体是一个更加宏大的视角,身体的价值在资本的操纵下具有商品价值的一切特征,人通过身体完成自我的确认和完善,身体的符号性、工具性属性日益凸显。


福柯


文学身体包含文学中的身体与身体相关的文学理论两方面内容,前者梳理了西方文学中显性身体书写的历史,后者转向文学身体理论面向。我重点关注了相关文学理论。萨特认为身体是观察世界的偶然视角,是表明叙述者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德里达的《触及——让-吕克·南希》着重关注触感对文学写作的重要作用。巴特则关注阅读缝隙所造成的身体愉悦。女性主义文学研究也是目前理论界的一大热点,可以参考波多尔的《不可承受之重:女性主义、西方文化与身体》。关于文学内部身体研究的专著,张老师重点推荐了《身体活:现代叙述中的欲望对象》。可以说,目前文学身体研究应呼唤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同时,研究者应对除小说外的诗歌、戏剧等其他题材的身体书写加以关注。


3. 文本身体的示范第三章、第四章主要讨论了关于身体研究的四个案例。因为我对《格列佛游记》较为熟悉,所以这一部分给我的印象最深。以往的阅读经验只是关注小说内容中的各种奇幻冒险故事,阅读的相关论文也多从社会政治含义、小说技法等角度展开讨论。张老师另辟蹊径地研究其中的身体书写。斯威夫特同时代的思潮对身体是不屑一顾的,而斯威夫特广泛借用身体意象对此发起了质问。尽管其中的描写在一部分人看来是污秽不堪的,但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人类真正的理性不是为自己设置高不可攀的智力、道德方面的目标,而是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受到各方面的局限,不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人都超脱不了自我感觉、欲望以及各种物质存在的限制。身体限制了感知世界的方式,小人国和大人国的居民体型上的差异,导致前者小肚鸡肠充满猜疑,后者虽然粗鄙不堪但心地善良。斯威夫特同时嘲笑了只有理性的慧骃国,其居民生活完全按照理性行事,缺乏温暖的人性,同样是不健全的。张老师同时对斯威夫特身体书写的来源作了探讨。从文学传承方面看,法国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颇具典范书写的影响力。从社会层面看,十八世纪英国城市病问题凸显,工业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贫穷者无法回避的肮脏身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不得不使人重新正视身体问题。


《格列佛游记》


4. 反思
张老师在最后一章还指出了现阶段身体研究的增长点,可谓金针度人。通读此书,我基本通晓了身体史的来龙去脉,身体和其他概念一样,存在一个建构与被建构的过程。一方面身体观的流变和不同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潮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身体概念与相关思想也会进入有关的社会学、文化学、文学领域,并改变已有研究的经验和范式。张老师很好地阐明了双方场域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我也需要指出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几点困惑。其一,阿多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大量关于身体的思考和论述,另一位大家——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也探讨了身体的异化问题。这些内容在张老师的书中并没有出现,可能有点遗珠之憾。其二,两个经典案例中列举的一些作家比较冷门,不熟悉外国文学史的读者阅读起来可能比较吃力,如果能多讨论广为人知的作品中的身体书写,对阅读此书的外行可能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但是,这些问题也只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目前国内少见对“身体”问题作专门论述的著作,张老师的综述有很好的启发价值。以相关综述内容为起点,然后按图索骥,相信对研究这一方向的读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读书三味”栏目征稿说明


欢迎广大外语教师、硕博研究生读者撰文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广大外语读书人分享交流!

征稿范围:针对外研社近年来出版的外语学科类(语言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翻译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等)国内作者原创学术专著的读书心得。语言:中文字数:2000—4000字投稿邮箱:research@fltrp.com
欢迎各位读者踊跃投稿,被选用后即在本公众号“读书三味”栏目发布,同时作者可获赠“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图书两部、便笺一册。



“读书三味”栏目文章


读书三味 | 《英语教材研究:内容、使用与出版》读书小记(文/冯钰涵)

读书三味 | “一花一世界”:《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读书心得(文/黄婷)

读书三味 | 永无止境的改写——读《改写》有感(文/曾光)

读书三味 | 探索文学研究新范式——读陈丽教授《空间》有感(文/季丹阳)

读书三味 | 语言的背后:民族、文学和语言(文/汪静静)

读书三味 | 《中文小说英译研究》读书心得(文/张雅雯)

读书三味 | 绿色心声,不止于田园——读《田园诗》有感(文/慎丹丹)

读书三味 | 重新“认识你自己”——《身体》读后感(文/屈亚媛)

读书三味 | 一词一世界,一书多视野——《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书心得(文/樊永仙)

读书三味 | 《文化唯物主义》读书小记(文/蒲钰萨)

读书三味 | 《英汉语节奏类型对比研究》读后(文/徐盛桓)

读书三味 | 《译学方法论研究》读书小记(文/张雅雯)

读书三味 | 兼收并蓄 · 不断进取——《英汉语音对比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文/徐常翠)

读书三味 | 《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读书小记(文/宋蓝蓝)

读书三味 | 性别研究的“大”与“小”(文/段颖杰)

读书三味 | 《男性气质》读书小记(文/杨李)

读书三味 |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读书小记(文/蒲钰萨)

读书三味 | 英语时间性和汉语空间性特质的深入论述——《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读书小记(文/曾光)



相关推荐


新书速递 | 《身体》(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热点聚焦 | 身体的多维研究

作者说 | 身体,一个永远现在时的话题(文/张金凤)

书评 | 中国视域中的西方身体话语研究——简评张金凤的《身体》(文/王晓华)

书评 | 轻与重,内与外——评张金凤的《身体》(文/隋红升、叶晓娟)

KT微话题 |解码“文学中的身体”

KT讲坛精华 | 浙江工商大学张金凤教授:身体研究动态与思考

从柏拉图到福柯——身体观的演变

我们如何看待身体背后的隐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