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味 | 以测促学,教研相长:《语言测试重点问题研究》读书心得(文/黄晓琴)
栏目引言
“三味”者,何谓也?或曰“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品类不同,却各有滋味;或曰“三余”之别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一世光阴短,读书难忘;或曰“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平淡生活,书添余香。本公众号现推出读者专栏“读书三味”,亦有此意,于繁杂中找真趣,于阅读中增智慧,于书写中得深味。祝大家都能体会到读书三味!
本文系iResearch“我来读文献”80天学术阅读挑战活动中优秀读者撰写的读书报告,见证了他们的认真、坚持、深入思考和对学术的热情,特此精选发布。
以测促学,教研相长:
《语言测试重点问题研究》读书心得
黄晓琴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一、引言
本文评介罗凯洲等研究者所著的《语言测试重点问题研究》(Major Issues in Language Assessment)一书。该书聚焦近年来语言测试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介绍语言测试学科的核心内容。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本书共十二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至二章介绍语言测试中的核心概念,第三至第六章讨论语言测试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第七至九章探索语言测试的技术,第十至第十二章关注语言测试的社会性(见图1)。该书对语言测试领域的新手有较全面的指导作用,对有经验的研究者深度挖掘或拓展研究有较强的启发作用,本书对该领域内的研究者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寻找研究选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1 本书结构
二、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讨论语言测试领域最核心的两个议题,效度(validity)和构念(construct)。第一章在介绍了分类效度观后,作者梳理了整体效度观下的研究脉络。在Messick提出整体效度观的思想后,不少理论框架受其影响发展起来,如Bachman & Palmer的“测试有用性模式”(test usefulness model, 简称TUM)、Weir的社会认知模式(socio-cognitive framework,简称SCF模式)、Kane的“效度验证模式”(argument-based approach to validation),以及Bachman在2003年提出的“测试使用论证”(assessment use argument,简称AUA模式)。本章比较了几个主要理论框架的优势和劣势,并提供了进一步研究这类课题的资源。随后,第二章探讨语言测试中构念的界定。在当下语言测试中,构念是“拟测的特征或能力”(Thorndike 1997),但是二语测试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对语言能力构念的界定,因此这一章详细讨论了不同学者对于不同语言领域中构念的观点并结合当下广泛接受的效度验证视角和互动视角,提出未来构念界定方式的研究发展方向。
第二部分(第三至六章)围绕课堂评估、翻译测试、教师能力测评和教师的语言评价素养展开。第三章课堂评估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测评(如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效度、反馈、信度、效度验证框架等);第四章主要介绍专业翻译水平(能力)测试,即常说的翻译水平(资格/证书)考试,并梳理了翻译测试中构念界定、测试方法、评分方式、口译测试等研究发展;第五章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外语语言能力和外语教学能力;第六章研究教师了解和掌握高质量评价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如教师应该了解哪些评价知识等。本部分联系教学,从课堂到学科,再到教师能力发展测评和相关人员的语言评价素养,梳理了这四个重点问题的发展,也指出了未来的具体研究方向。
第三部分(第七至九章)聚焦测试的技术,介绍了测试评分技术和测试研究技术,比如自动评分、认知诊断、Rasch模型等,并对不同评分系统、模型和软件进行了对比,鼓励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尽可能多尝试不同的技术和方法,以扩宽语言测试技术的研究领域。这一部分值得对语言测试实证研究感兴趣的研究者仔细阅读。
第四部分(第十至第十二章)关注测试的社会化议题。本部分从测试反拨作用入手,在第十章聚焦测试对课堂、教学和教育教学相关人员的影响,并指出各反拨作用研究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对共同问题的探索依然不足,比如对测试、教学、学习三要素的关系还未形成明确的理论。因此,第十章呼吁更多的动态、长期的跟踪研究,以及更全面系统描述反拨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研究。语言测试不仅在教学层面有反拨作用,还会在社会宏观层面产生影响,因此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在测试的社会性研究、影响和后果方面展开,探讨伦理、公平性和道德准则。
三、简要评价
总体来说,该书具有以下三个特色。
第一,整体结构上,该书层层递进,从抽象到具体,从微观到宏观。对语言测试领域的重点问题既有简洁的导入,也有深入的探讨。本书旁征博引,围绕语言测试的核心议题和研究重点,提供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研究视角,能使读者对语言测试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第二,议题广泛,学者多元。来自不同高校的优秀学者针对不同的议题娓娓道来。不同的作者在表达上稍有不同,章节内部结构也根据议题稍有调整。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不觉单调,还能锁定相关领域的优秀研究者,并结合章节提供的丰富研究资源,对感兴趣的主题展开深入研究。
第三,每章内容自成体系,在编排体例上各章都包括了历史观点、当今视角、问题与挑战、发展方向、研究资源和参考文献等环节。这种编排有利于我们组建学习共同体,一起阅读、互相出思考题,并分享观点。
启示
本书让笔者收获最大的是第一章和第三章。首先,笔者读到本书时,对语言测试研究领域完全不了解,但第一章对效度验证模式历史发展的梳理,为笔者敞开了语言测试研究的大门。效度是一种表示程度的属性,在语言测试中就是指该测试多大程度上测到了它想测的东西,即真实世界中的语言使用。笔者也是从这里了解到早期的标准效度、内容效度和构念效度,以及效度验证模式的演变。语言测试以效度为核心,相关研究都离不开对效度的讨论,这一点也在本书的其余章节都有所体现。本章的内容也使笔者对我国大规模高风险考试产生了兴趣,如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效度研究,并找来了杨惠中老师、桂诗春老师、李筱菊老师和邹申老师的文章进一步学习。由此也对自己过往的考试经历和所在学校的考试设置产生了兴趣,如校本期末考试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考生水平;考试改为线上,是否会影响考试效度,影响因素有哪些,等等。
第三章与第十章和课堂教学息息相关。平时我只是无意识地使用课堂评估的评价方式或是根据考试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但是看到这些理论框架才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当下的高校英语课堂,更加注重“把时间交给学生”,更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但同时交际性教学对时间有要求,无疑会压缩课堂内容。如果把课堂评估的微观“环境维度”调整为线上,比如使用“优诊学”平台,可以怎样更合理地安排课堂内容,又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产生什么影响(反拨效应)。此外,第三章提到了三种课堂评估理论框架。于是笔者开始查阅这三种框架,并开始思考,这三种框架有什么关键性区别,框架中有没有不太适合自己的课堂的,能不能根据现有框架提出一个更适用于校本英语教学的课堂评估框架,进一步开展行动研究。
总之,本书内容丰富,尤其补充了笔者欠缺的理论知识。每一章的内容都很贴合教学和研究,从理论到实证都有研究案例可供读者学习。此外,研究资源版块是一块不可忽视的宝库,罗列的网络资源为章节内容提供了最新和最完善的补充。发展方向版块尤其可为课题申报提供指引,使研究者受益无穷。本书语言言简意赅,内容系统全面,排版阅读体验友好,既是外语测试研究者的入门级读物和深入指南,也是语言测试领域的学术源泉。
“读书三味”栏目征稿说明
欢迎广大外语教师、硕博研究生读者撰文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广大外语读书人分享交流!
征稿范围:针对外研社近年来出版的外语学科类(语言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翻译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等)国内作者原创学术专著的读书心得。
语言:中文
字数:2000—4000字
投稿邮箱:research@fltrp.com
欢迎各位读者踊跃投稿,被选用后即在本公众号“读书三味”栏目发布,同时作者可获赠“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图书两部、便笺一册。
相关阅读
期刊好文 | 外语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理论框架和路径探索(文/金艳)
期刊好文 | 大学英语教学管理者语言评价素养发展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周珊珊、赵海永)
读书三味 | 渐进、精准、多样促成,教研同步:《产出导向法促成活动设计》读书心得(文/陈绣丽)
读书三味 | 走进批评认知语言学,揭示字里行间之深意——《批评认知语言学》读书心得(文/陈晓)
读书三味 | 师生协力合作,共评二语写作文本:《产出导向法中师生合作评价》读书报告(文/陈绣丽)
读书三味 | 知行合一,笃行致远:《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读书心得(文/陈绣丽)
读书三味 | 不思不进,不行不至:《产出导向法理论应用的行动研究》读书小记(文/陈晓锐)
读书三味 | 《英语教材研究:内容、使用与出版》读书小记(文/冯钰涵)
读书三味 | “一花一世界”:《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读书心得(文/黄婷)
读书三味 | 探索文学研究新范式——读陈丽教授《空间》有感(文/季丹阳)
读书三味 | 绿色心声,不止于田园——读《田园诗》有感(文/慎丹丹)
读书三味 | 重新“认识你自己”——《身体》读后感(文/屈亚媛)
读书三味 | 一词一世界,一书多视野——《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书心得(文/樊永仙)
读书三味 | 兼收并蓄 · 不断进取——《英汉语音对比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文/徐常翠)
读书三味 |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读书小记(文/蒲钰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