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勾魂的军勾践踏下的青春——光华路旧事之八

苏丹 四面空间 2024-04-21

↑ 点击关注四面空间


  族群的标志  


早在1990年准备考研到光华路踩点时,一向敏感的我就注意到这个院子里有一些男生穿着那种坚实威武的军靴,哐哐哐地走来走去,看起来精神甚是抖擞。1991年来到光华路之后,发现校园里穿这样靴子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仅有男生和青年教师,甚至有不少女生也穿着这款略显笨重的靴子招摇过市。


环艺系外出考察,最右为90级环艺系辜向阳。照片由90级环艺系杨爱民提供。


后来去中央美院、北京电影学院、中戏这些在京的艺术院校,也看到了同样的景象。九十年代的艺术院校的学生着装,倒也不能说是“不爱红妆爱武装”,因为腰间的武装带没了,军装和军帽没了,红袖标也没了。但是在个人气质塑造上追求这种准军事化的、英武帅气的扮相者,的确不在少数。


我想这当是一种集体意识在作祟吧。总体来看,在美术、表演这些艺术门类实践性较强,和现实社会的接触和对抗相对更频繁的学科中的学生们最迷军勾。专业劳动、社会行动、野外作业也都算是比较强悍的行为,所以这些学生穿军勾还真不是装腔作势,顶多是借题发挥罢。


穿3501军靴的90级环艺李鹰同学,照片由90级环艺系赵晓飞同学提供。


92级环艺系的楚天同学谈到军勾时兴致勃勃地说:“初时懵懂,虽然对于这种外形板正、头呈直角、略具气势的皮鞋颇具好感,但仍不解此鞋在校内有如此高保有率的缘由。当然,即便用今天的视角,个人认为军勾鞋仍是功能与形式美感完美统一的代表性服饰。后来在同学的引导下,很快了解到此鞋出自离学校不远的3501工厂,一双一百元左右起的价格,虽对于求学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不算便宜,但相对于其他品牌类产品,已属实惠。同时,此鞋在样式、耐用性和个性化非商业主流的定位方面,也符合艺术类学生特立独行的特质。于是,军勾在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长盛不衰,也就有了我后来在大学期间的3双军勾鞋。”


而着装是行为动念的一种表达,能反映一个时代的一个群体的气质。改革开放后,八、九十年代的军装已经不足以表达这个族群的精神风貌了,因为此时有了更抗造的牛仔服;纪念章和袖标也老套了,年轻人身上开始佩戴上Walkman和Zippo打火机。在这时唯有工业感十足且有几分野性的军勾,是既能满足这部分年轻人的价值取向,还能让这个族群脱颖而出的装束。


  风尚引领者  


二十一世纪之前,工艺美院男生具有绝对的占比优势,那时的男生许多都是能折腾的主儿,鬼点子多,精力旺盛。军勾首先是由学校里一些不安分子带头穿的,随后引领潮流,再逐渐扩大规模,直至形成一个庞大的军勾群体。于是我就访问了两位曾经最不安分的校友,看看他们当时选择和穿着军勾的体会。


87级陶瓷系的刘人岛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突然一阵穿高统军皮鞋的风气袭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很多男同学都穿着这种很酷的鞋,记得好像还有一些女同学也会穿,他们大步走在较园,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确是工艺美院的一道特别风景。我们班上的朱迪、叶永平、张子龙、黄文胜和我都各自在离工艺美院很近的3501军工厂买了一双,那种莫名的感觉,现在想起来都心潮澎湃。当时同学们好奇心极强,服装系美女同学多,特别有一位院花级美女,气质绝佳的基础上还显冰清玉洁,一帮男同学们便约定,看谁能约上美女同学看场电影。大家买好两张电影票,准备交给那位能把她约到3501军工厂电影院看场电影的男同学;另外,大家还凑了一些学院食堂的餐票给他。好些男同学累约不成,美女同学的确不好约。后来一帮男同学起哄,把当晚的两张电影票交给我说:‘刘人岛你去约约试试!’,记得那天我正好买了双军用高统鞋,正兴高采烈地穿着它到学院食堂吃晚餐时,在院食堂门口遇上了美女同学,我与她打了召呼后,说今晚请你到3501电影院一起看场电影好吗,她足足盯着我看了几十秒钟,悠悠地点了点头,我马上给了她一张电影票。晚上我赶到光线很喑的影院按票号找到了位置,美女同学已先到坐下了,我挨她刚坐下,猛然间后边响起阵阵掌声,并发出:‘刘人岛、刘人岛、美女同学名字、美女同学名字!’的整齐喊声……”


87级陶瓷系朱迪。照片由87级陶瓷系刘人岛提供。89级家具班蔡鸣,照片由汪建松提供。


刘人岛同学这次成功约会校花,一定与他穿了高帮军勾鞋的状态有关。自信心爆棚和军勾本身的符号性隐喻应该是起了根本作用,当然军勾形式对年轻身板的矫正、添彩也很重要。


92级工业设计系的周海广针对这个话题回忆说:“第一次最早见这个军勾啊,是在1991年我上考前班的时候,看到很多人穿这个。当时觉得这个鞋比较爷们儿,又比较结实,还比较帅。当时呢,学校边上这个3501厂有一个军品商店,专门卖这些个军鞋、军备、军大衣等。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军勾是138一双,那会儿的138基本上是三个星期的生活费,老贵了!当时我就一狠心买了一双。而且当时穿的时候呢,大家还都习惯把这裤脚掖到这个鞋帮里头。后来上大学就几乎是人手一双这个鞋,非常有这个情结,也非常有那个时代的一个符号。”


85级史论系学生在冬天穿着军勾,张洪菠(右二)提供。


从海广同学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当时就连考前班的娃娃们居然也开始集体追逐军勾。这足以说明1991年穿军勾已经蔚然成风,并开始出走大学校园,侵袭更加广大的后备队伍。


从87级的刘人岛到92级的周海广对军勾的热情表现,看得出来军勾在中央工艺美院中流行的时间蛮长的,它经历了预热、高潮、余热、尾声四个阶段。在我的记忆中,穿军勾的男孩女孩们一直到上世纪末都有。军勾折射出一种工业精神,在现代化奋进的过程中令人如醉如痴。军勾还应和了青春年华中的狂妄与骄横,它坚挺、粗犷,军勾所勾勒出来的阳刚之气是具有创新性的,它有一种因工业化的质量所形成的碾压感,让每一个穿上它的人产生忘乎所以的感觉。


1992年10月,艺术家陈风新在太湖边鼋头渚。


  什么是军勾  


军勾是一种为应对丛林和潮湿环境而设计的军用皮靴,它鞋底厚,鞋帮高,鞋头硬。看上去结实、粗犷,在复杂严酷的环境里足以保证双脚的安全并正常行走。


至于为什么取名“军勾”,多数看法是认为和它的英文名字“Jungle Boots”有关。在“Jungle”的汉语谐音中取了一个“军”字,而“勾”既有谐音的成分也有象形的成分。反正这个名字取得不错,言简意赅,妙不可言。


因为适应战斗和越野的需要,军勾用料多,形体大。鞋体用的皮革有好几层,具有耐磨和保暖的双重作用。其鞋底是硬橡胶的,底部刻压着粗大的防滑纹路,并且大出鞋体一圈,形成一个平滑的周边,像建筑宽厚的台基。高帮的军勾皮鞋外形看上去和靴子差不多,它坚实、挺拔,穿在脚上的时候会彻底改变脚丫子的自然肉体的气质,它是半人半机器性的,充溢着一股浓郁的铁血气质。即使不穿的时候,将它扔在地上,堆在角落里,它仍有一种宁死不屈的感觉。


军勾皮鞋应用了军工技术,用坚硬锋利的机具钻孔、用强大的模压技术成型、用强力黏合剂黏接。鞋底和鞋头是军勾制造技术含量最高之处,是材料和构造完美的结合。而这两个地方也是军勾美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刚强和耐用虽由技术创造而来,但它自然而然也携带着别样的视觉效果,而这就是技术美学的逻辑。军勾的鞋头由三个构造层次组成,由外及里分别是:1、黑色皮革层,2、港宝塑料支撑层,3、尼龙网料内衬。每一个层次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涉及不同的材料;其鞋底构造层次由下而上分别是:1、橡胶大底,2、低密度橡胶层,3、凯夫拉防穿刺层,4、皮质上层。原理同鞋头构造原理近似,但是它着重应对的是复杂的环境因素,是侧重防护性的,而鞋头则重在攻击性能。


其实军勾文化中有一点是被九十年代的毛糙青年们都忽略了的,那就是鞋带的系法。高帮军勾鞋在外形上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密密匝匝的鞋带绑扎,这有一种原始性的气质。据说高帮军勾鞋鞋带的系法有很多种,每一种都展示出不同的创造性和风格。(如图所示)这是美学中的细节,是军勾文化的衍生品,没有这方面的存在和记忆,暴露了一个时代的局限性。


五种军勾鞋带系法详解,图片由苗苒从网络搜索提供。

1.Criss-Cross Lacing

交叉系法:最常见系带方法,简单且易于应用。

2.Straight-Bar Lacing

直条系法:无对角交叉线,整洁清爽,亦可减轻足脊压力。

3.Ladder Lacing

梯形系法:适用于伞兵和礼仪卫队,稳定性强,需长鞋带

4.Bow Tie Lacing

领结系法:系法简单,消耗鞋带最少

5.Army Lacing

军队系法:由领结系法变化而来(水平和对角交叉部分在内侧、垂直部分在外侧,领结系法相反。),可更灵活调整两侧皮革松紧度。


这鞋子的坚挺和耐用都是令人信服的,它借助了工业制造技术,是无数的工业文明的物质颗粒之一,即使将其扔在杂物堆里,依然散发着不屈的光辉。我幻想着再过五百年,未来的人类也许还能从一片一片的废墟遗址中找到它的踪迹。


  勾魂的军勾  


我一直在想当时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军勾,线索可能比较多,从校友们回馈的答案来看也是众说纷纭。但是直接形成这股风尚的首选因素应该是电影的影响,八十年代末在我国上映的电影《第一滴血》开头的片段中,人廋毛长的兰博足蹬一双高腰的军勾,竖起衣领,寂寞地走在山间公路上的镜头非常地打动人心。从形体塑造的角度来看,那超厚实的鞋底和紧裹在脚踝上的高帮,把人体的有机形态和大地的关系哲学化了。这当是工业时代对人和自然的一种物质诠释。


电影《第一滴血》开篇,兰博足蹬一双高腰的军勾,竖起衣领,寂寞地走在山间公路上。图片源自网络。


除了受亚文化交流的影响之外,环境地理条件方面的得天独厚,也是军勾跃升为中央工艺美院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军勾当时在市面上并不好买到,但在学院东三环的斜对面就是生产军用物资的军工企业,3501和3513。它们有一个门市就卖这种货品。这一点绝对是工艺美院的师生的福祉,是其他艺术院校无法企及的事情。


在我的记忆里,90级装潢系的郭业斌,也是一位天天穿着笨重的军勾朝气蓬勃的文青。这一次他向我介绍说:“印象中当年的校园里的男生和女生几乎人脚一双军靴,都是在对面3501厂营业部买的,3513厂的巡洋舰牌和3515厂的强人牌军靴结实耐穿,价格适中,甚至可以说便宜,穿着看起来至少自认为有型和与众不同,一年四季,不管冰天雪地或炎热夏季几乎都没离脚,大三我们系出去写生采风,我就是穿着3513厂的军靴去的川西藏区和云南西双版纳,方便实用。后来毕业后多年还回来买过几次,记得后来搬到三环里一点的朝阳北路上了。”


90级装潢系同学郭业斌。照片由郭业斌提供。
1993年10月,装潢系在川西四姑娘山写生采风(自右向左分别是夏侯春华、郭业斌、张鹏、黄学军,四人中有三人穿的是军靴)。照片由郭业斌提供。


时尚就是在不停地捉弄一茬一茬的年轻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还在高唱着“赤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听着脚步噼啪噼啪响……”这样的乡谣,而仅仅过了不到十年,大学生们早已忘掉初心,趾高气扬地开始穿着军勾上山下乡了。


学生中更有甚者看中了军勾的市场潜力,利用空间上的便利条件开始做这门生意。当然了,其销售对象主要是北京艺术院校的学生们。89级陶瓷系的胡桉棱和我讲述了自己的这段经历,他说:“3501的军靴有两种颜色:黑色和棕色;两种款式:高帮和矮帮。我们是89年入学的,军靴90年上半年开始流行,高年级的学长留着长头发,牛仔裤扎到靴子里,走起路来拽拽的,大家都争相寻问哪里有这种靴子卖?光华路往西过了东三环路不远转右有一条街,一到晚上就放通宵录像,港片为主,12点过后偶尔还有黄片,很多工艺美院的同学都去看。现在想起来3501军工厂离录像厅可能就是几十米的距离,门市部就开在军工厂门口,经过了简单的“市调”,89级内部就能消化几双,记得第一次好像是去批了十来双,在男生宿舍7楼就买完了,第二次又去批了十来双,卖得就慢点,第二天中午还摆到了教学楼那个小卖部边上,主要是考虑到同学们从食堂出来就要经过那里,一会儿就卖光了。还有好多同学问哪里有军靴卖?就直接告诉他们去3501门市部,再后来3501门市部搬到了东三环西边,靠近京广中心那个路口,也是我带着同学们去找到的,但是后来总觉得好像靴子没有以前漂亮有型了。”


89级陶瓷系同学脚穿军勾,照片由89级陶瓷系梅法钗提供。


92级环艺系的楚天同学回忆说:“……当时的3501工厂坐落于东三环中路的西侧,我们俗称3501路(工艺美院斜对过)一带,西邻北京冰箱厂(盛产“雪花”冰箱,于1993年拆除)。也就是今天东起东三环,西至金桐东路,南起景华街,北至兆丰路区域。每次前往3501,都要穿过其西侧的美食街,在东北菜、朝鲜烤肉、玫瑰餐厅和傣家村的菜香中。步入3501的所属区域。这里的礼堂和台球厅是大学期间经久不衰的娱乐驻地,大凡除了做功课和上课,在这里看电影和打台球度过的娱乐时光最多。3501的经营部,初始位于其西门口,后因功能改造移到了紧邻东三环的3501工厂西门口大楼一层(今呼家楼桥西南角),不知何时又搬迁至关东店北街北侧。经营部里面除军勾鞋之外,还经营军用服装、军用手套等军用防护服装系列。……”


1996年,92级环艺系同学嬉闹。脚穿军勾的邓宇被同学们抬起。照片由92级环艺系楚天提供。


九十年代新闻联播的新闻画面所透露的信息也偶尔会牵扯到军勾,从1990年8月2日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爆发,到1991年2月28日战争结束,半年多的时间里电视新闻画面中经常出现战争准备的镜头。电视机屏幕上,无论是晃晃荡荡的美国大兵,还是耀武扬威的伊拉克军人,几乎都穿着高帮的军勾。军勾的威武形象不断映入眼帘最终形成一种记忆,这种记忆又不知不觉变成一种惦念,让我们一个个跃跃欲试。


《美国-伊拉克》222×83×206cm ×2,2009~2010年,吴高钟。
海湾战争中,美国军人的着装。图片源自网络1美国第101空降(空中突击)师掷弹兵2美国第1海军陆战队师第1坦克营坦克车长士官 3美国特种部队狙击手士官4美国第3装甲师班长5班用自动武器(SAW)操作手,美国第24(机械化)步兵师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人的着装。图片源自网络1伊拉克宪兵2伊拉克共和国卫队机械化步兵3伊拉克步兵


  我的军勾  


学院附近的3501工厂是个生产军事后勤用品的机构,隶属于华北军区后勤部,原名叫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地四零一工厂,1950年从东城区的东禄米仓迁址至呼家楼新址。它本来是个以生产军需被服为主的工厂,但由于八十年代大裁军以及军队现代化的转向,到了九十年代其门市竟然主要经营起来军勾皮鞋这种现代性的军事物品。从这一点来看,军勾是当时国家大力倡导“军转民”最直接的军需产品了。


入学不久,我凭着自己敏锐的嗅觉,很快就摸到了位于东三环中路西侧的3501门市部。那是一个一层高的平房,营业厅面积也就五十平方米左右。营业厅没有什么装修,和它售卖的商品品性一致,简单、直白、坚固、耐用。西、南、北三面墙上都是铝合金的货架,前面是铝合金的柜台,里面一排排摆满了低腰和高腰,黑色和棕色的大军勾,看着真让人兴奋不已。


那一天来买货的人可真多啊,除了我们这些来自北京各艺术院校的学生,好多买主是来自外地的批发商。门市营业厅的经理是一个瘦瘦的中年人,此刻虽已是深秋,但他穿着短袖忙得满头大汗。一个外地来的商贩递给他厚厚的一沓钞票,他一边麻利地数着,一边吆喝着让另外几个女服务员赶快上货。


这些看上去沉甸甸的大军勾真让人喜爱,我想象着自己穿着它帅帅的样子,再看看不同的款式和颜色却有点为难了。看着我咽着口水怦然心动的样子,服务员积极向我推荐了一款新品军勾,这是一款略显精致但颜色为棕色偏黄的高腰军勾。它的独特性实在是令人难以割舍。犹豫了片刻之后,最终一狠心拍出两百多块,买了两双。并且两双是两种款式、两种颜色。


苏丹穿着矮帮军勾。


此后读研的三年及留校初始的几年时间里,这两双军勾成了我最爱穿、经常穿、反复穿的皮鞋。而它们的结实耐用也的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大家一样,穿那双高腰的军勾时我也一定要把裤脚掖到鞋子的高帮里,这样身体结构的关系和比例看起来更接近电影中兰博的形象。为了搭配这两只军勾,我对日常穿着的上衣和裤子也进行了大幅度地调整,一条宽纹黑色条绒裤,一条黑色牛仔裤,两件圆领套头衫成了在光华路早期工作、学习、生活主要的行头。我会妥善地处理两双样式不同的军勾穿着的时机,在学校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尽量穿矮帮的那双,略显低调,一来为了不引起导师反感,二来让委托任务方觉得此人靠谱;而招摇过市的时候尽量穿高帮的,引人注目嘛!翻过去的旧照,发现那几年间我的脚上就是这两双鞋翻来覆去轮换着穿。有一张在颐和园的照片最有意思,照片中的我身体非常不自然的扭曲着,目的就是让那只高帮的军勾进入画面。


苏丹在颐和园游玩。


  咔咔咔远去的军勾  


除了形象和色彩记忆是有声音的,我一方面清晰地记得那些军勾鞋子,踩踏在中央工艺美院校园里方形水泥砖上发出的响声;另一方面又感觉这些坚实有力的脚步声已渐行渐远,它们被隔在世纪牢笼的另一面,尽管我们都在努力挣扎,却无法跨越中间这坚强的藩篱而紧紧拥抱。


85级史论系张洪菠穿着军勾在雪地里赤膊行走。照片由张洪菠提供。


相比今天,光华路时期的男生女生好像更社会、更狂野、更感性一些。那些男孩子中总有一些“坏蛋”,他们用乌托邦武装思想,以披肩长发装饰着脑袋,拿军勾武装身体;女孩子中不乏脚蹬军勾的“辣妹”,她们既爱红妆又爱武装,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中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90级环艺系同学刘雨,照片由汪建松提供。


九十年代,每到秋季,总有站在秋风中身着白大褂的剃头师傅(男女都有),行走街头的人们也经常心血来潮,驻足理发。一次长得黑不溜秋的同学二狗在光华路剃头摊上理发,那师傅打量了他一眼就不假思索开始动手。很快二狗的一缕一缕“狗毛”就掉了一地,然后随着落叶在秋风的驱赶下屁滚尿流而去。期间剃头师傅和二狗偶尔闲聊几句,当发现这位土头土脑的顾客谈吐不凡就满腹狐疑地从上到下打量了二狗几眼,最后当他的目光落在那双磕碰得“鼻青脸肿”的军勾上时,不由得大惊失色说道:“哎呀!原来你是美院学生啊,我给你理成民工头啦!咋整?”


“那时候民工好像还没开始流行留长发,美院男生的潮流标配是一头看着不太飘逸的长发加上军勾(军靴的别名),没考据过这种配置是从何时、从何人开始,但结结实实的是那个年代美院男生们的基本装备,那也是我一生中最费洗发水的日子(飘柔是那时的著名洗发水)。军勾的好处是走路带劲(“笑”),偶尔打架时还是厉害的武器,并且“省鞋”,一年四季都是它,冬不暖夏不凉,学生宿舍里若是有一双的话那这间宿舍就弥漫了军勾的“美妙”味道。毕业前在南方实习曾花钱被街头擦皮鞋的小哥服务过一回,我猜想那是他擦鞋生涯里最费劲、最费鞋油,也很可能是最难忘的一次买卖了……”这是90级环艺系校友辜向阳回忆军勾往事的时候的一段话。



90级环艺系辜向阳穿军勾登长城、外出考察。照片由辜向阳提供。


这一段回忆里提到军勾和打架的关系,确有此事。说这话的向阳同学身高接近一米九,肩宽臂长,穿着军勾一脚能踢到门框的上方。一次他和同班同学阿义在光华路和一个三十多岁粗壮的汉子发生冲突,被对方在后背抡了一链锁之后,向阳同学发起迅猛的反击。那双皮实的军勾在这次街头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当胸一个正踢之后,那位骂骂咧咧、嚣张跋扈的汉子立马倒地不起,胸前的体恤上留下了一个硕大的军勾鞋印……


所以那时候的男生喜欢军勾并不完全是虚张声势的装饰,同时也有与之般配的魄力和身手。而这些如今安在哉?


  最后的军勾人  


军勾作为一种鞋子的类型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它永远有自己的庞大拥趸。然而它在文化方面的先锋性代言作用,显然已经部分或全部丧失了。现在美院的年轻学生们已经很少有人穿那种经典式的军勾皮鞋了,个别俊男靓女脚上穿着的所谓“军勾”,在我看来不过是个后代的傀儡,尽管它样子显得更加夸张。它已经彻底沦为一种装饰,显得累赘。


如今,九十年代穿军勾的那批人如今都年纪不小了,他们是50后、60后、70后,渐衰的体力和精力令他们都无意再脚蹬沉重的军勾去征服、去闯荡、去表现。“休闲”早已替代了“躁动”,“随意”渐渐摆脱了“偏执”和“蛮拧”。大家甚至连系带的皮鞋都懒得穿了,取而代之的是“船鞋”、“片儿懒”、“人字趿拉板”。中老年人都意识到了“要轻松、快活,不要去天天琢磨改变世界,改变人心的大事”这样的道理。带着沉重的装备踏上看不到尽头的征途早已令人厌烦,随遇而安从脚做起。


但朋友中还是有遗世独立的活体,几十年来从未放弃军勾,一如既往地追随它,任凭绝情的岁月在不停地动摇其观念,摧残其身体。


2017年在一个微信朋友圈相互认识的艺术家沉睡来清华找我,第一次照面我就有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看到因时间的错动而被丢弃在时光缝隙里的一个身影。眼前这个精神焕发的中年男子,留着过肩的长发,身穿修身的仔裤,脚蹬一双黑色军勾。时光在他的身上仿佛凝固了一般,尤其是那双不合时宜的军勾,在今天看起来显得原始,它极大,极笨重,像一只猛犸象现身今天的丛林。


生涯与历程:沉睡曾经穿过的部分战地靴。照片由沉睡提供。


在不断接触的几年中,我发现他偶尔会变换着装,甚至发型,但永远不变的是脚上的军勾。沉睡和我谈起军勾时显得格外兴奋,他说:“15年夏天,有一次到总参的田将军家做客,当主人问道:‘如此炎热的夏季,缘何要穿一双军靴’的时候,当时的回答是:‘旨在为了随时奔赴严酷的人生命运!’


陆战靴,或者战地靴,或者军警靴,与中国艺术家之人生命运及其投射于世的心灵印象息息相关而持续勾连,绝大多数艺术家一直以来都以能够脚踏战地靴为荣。本人早在1991年就买到了第一双军靴,20多年来,春夏秋冬,年复一年一直与军靴为伴,至今对军靴依然情有独钟且无法割舍。这既是一种情怀所在、时尚所在、标志性所在,又是基于一种实用性的考量。从情怀上来讲,陆战靴至少可以追溯到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性画面与英雄场景;在时尚和标志性方面,1990年代初,当时从一些激光视盘上就看到了麦当娜的爵士舞蹈团,人人清一色标配战地靴来跳爵士舞的画面令人心朝澎湃、激情骤燃;从实用性角度来讲,战地靴具有如下一系列标志性的特质:防滑、防化、防火、防刺、防雪、防沙、防水、防裂、防砸、防压等等。它既可以翻山越岭,也可以跋涉沙漠,既可以漫步戈壁、草原,也可以穿行雪野、冰湖。缘此,战地靴集帅气时尚、洒脱奔放、英雄主义与驰骋疆场于一体,熔实用功能与审美表征于一炉,既是一种个性与自信的彰显,又是一种激情、剽悍与野性的明证!世界上迄今为止其他任何鞋子,均不具有战地靴或者陆战靴这样综合的、无与伦比的特征和功能;而对于远离战争的一代人而言,陆战靴还能够瞬间将人们抛入到战火硝烟、炮声隆隆,铁流滚滚的重金属般的电影画面的音画图景当中。”


生涯与历程:沉睡曾经穿过的部分战地靴。照片由沉睡提供。


沉睡在九十年代曾是摇滚乐狂热的爱好者,他还喜欢诗歌,并经常用播音员一般的声音朗诵。更是经年累月、废寝忘食地写一个关于一战的电影作品。收集了很多关于早期军事装备的信息和样本。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给我发来在他脚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那一大堆倒毙的军勾照片时,我彻底被惊愕了,一时呆若木鸡!仿佛看到岁月的尸骸和青春顽固不化的那些排泄。


我们的青春曾经乘着像船一样的军勾乘风破浪,也曾经被它严实地包裹着、保护着四处游荡。然而青春总会逝去,军勾却永垂不朽!



                             苏丹 完稿于2022/5/11





感谢:

沉睡、楚天、郭业斌、辜向阳、

胡桉棱、刘人岛、梅法钗、苗苒、

汪建松、吴高钟、杨爱民、张洪菠、

赵晓飞、周海广提供的资料





四面空间艺术中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




特别鸣谢

深圳市为爱设计有限公司




长按关注四面空间
一面自我  |  二面周遭三面历史  |  四面未来






更多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010-62798806

官方邮箱:cicasudan@126.com

微博:苏丹_TsinghuaUniversity

抖音:四面空间(1818422922)




   往期文章精选↓关注四面空间→阅读更多原创


难忘的堂食——光华路旧事之七横竖都是个吃——光华路旧事之六‍
白话大白楼——光华路旧事之五
呼叫与被呼叫的机———光华路旧事之四
六号楼里尽朝晖——光华路旧事之三●圈内圈外——光华路旧事之二故人如故今有几——光华路旧事之一从画室到规划院——我在5个“单位”染上“批判味”●祖籍——看不见的故乡非遗新国潮,口罩亦摩登——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粤绣项目创新成果先睹为快 断裂:中世纪的抓光装置
抗疫异情——个人认知的集体胜利
大江东去——《我的大学系列》番外篇终结章庙从海上来墨索里尼的下午茶解密《沙丘》视觉语言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与艺术史:三类策略
一个小型现代建筑的非正常死亡事件
现当代艺术展览空间模式溯源——20世纪早期艺术家、设计师的贡献死记的道路,硬背的人生——《我的大学系列》番外篇之十四环艺系的传家宝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8只悬臂椅●两只悬臂椅和它们的野种纪念达·洛查,浅见巴西现代主义四面空间展览回顾:肉之沼泽|SOLO NO.6—傅镭个展第六回设计院中的大生产中国古代建筑的规矩方圆之道    ●创业分享丨大学生创业浪潮中的不死鸟断裂丨中式“西方风情”的文艺复兴“为中国而设计”——平遥城里大变戏
都市照明丨景观形态研究课程汇报
课程中的一次作业
城市永在流逝而影像永生
汽车模型和小人国苗苒回归——从扣子到“扣子”如何超越时间沙从哪里来●上下废墟,艺术家在行动●何为盛宴
●苏丹:我的学生拍电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