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杆出炉!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都是怎么做的?
4月1日,文旅部发布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名单。文旅领域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有哪些?本次入选的“十佳”案例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一起来了解。
文旅领域赋能乡村振兴
相关政策梳理
2021年4月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方面提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以重点产业项目为载体,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2022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
2022年4月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遴选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市、区),充分发挥县域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作用,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示范。加大在国际舞台宣传力度,对外讲好中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故事。”
2022年6月
工商银行发布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行动方案》,推出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15条举措。工商银行将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着力提升金融供给水平、绿色金融服务、融智服务效能、金融科技支撑、助农惠农能力,全力支持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十四五”期间,工商银行每年在乡村振兴领域的融资投入将不低于1万亿元,全力满足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等需求。
2023年1月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以县级行政区域(包括县、县级市、市辖区等)为试点地区,每批试点每个省(区、市)最多推荐3个试点县(市、区)。两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市、区)名额共计100个左右。
2023年9月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拟确定首批63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予以公示。
2023年10月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经过严格遴选,确定了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2024年4月
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的征集和遴选工作,确定了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名单,现予公布。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到申报创建实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作,相关政策和配套规划一直在逐步完善,最终形成创建发展的总体依据。
十佳案例解析
根据公布名单,天津蓟州区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奏响乡村振兴新旋律”、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的“放大杂技产业优势 构建乡村振兴崭新格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抓吉赫哲族村的“打好文旅融合牌 小渔村‘蝶变’美丽村”、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赓续‘首倡精神’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大石板村的“丝路古村变景区 文旅融合促振兴”等入选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
1.天津市蓟州区
DAVOST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奏响乡村振兴新旋律
蓟州全区总面积1590平方公里,除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外,剩下26个皆为乡镇,景区景点全部布局乡镇。依托好山好水好风光,旅游业成为蓟州区的主要产业。产业旺则乡村兴,乡村旅游提级工程是蓟州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重要内容。
《蓟州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实施乡村旅游提级工程中,提出提升运营管理和服务接待能力,打造城市人群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周末消费”目的地。《方案》指引,乡村景区景点运营者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以让游客吃得安心、住得放心、玩得开心为目标,营造良好适旅环境。
旅游爆火,名气大是一方面,挖掘文化内涵办好活动也是重要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爬山、看水、吃农家饭”已难以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2023年以来,蓟州区文商旅产品及服务供给持续优化,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文旅活动策划日益丰富。
盘山景区、下营镇的梨木台景区、渔阳镇的千年古刹独乐寺等重要文旅打卡点,结合历史与文化,推出“乾隆游盘山大典”实景演出、“花朝盛典”、“了不起的中国古建”教育课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与游玩。
为让游客住得安心、吃得放心、玩得开心,蓟州区2023年全面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提升农家院接待水平,量化指标;举办大赛,示范带动,引导农家院“升级”。以“低端规范化、中端舒适化、高端精品化”农家院发展导向,提高农家院盈利能力和发展质量,进而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
实施乡村旅游提级行动,蓟州区还将深化京津冀九县市区“京东文旅圈”战略合作,全面提升23家景区和乡村旅游品质,推出 4 条乡村游精品线路。加快铁岭云横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打造全市“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等。
2.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
DAVOST
放大杂技产业优势,构建乡村振兴崭新格局
近年来,吴桥县把“杂技兴县”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放大杂技文化产业优势,构建乡村振兴崭新格局。
党政重视,政策引领。吴桥县加强部门协同,定期部署、督导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杂技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使用办法》和《稳定经济运行一揽子政策措施》《2+4+X产业发展意见》和一系列杂技方面的奖励补助救助政策,鼓励引导杂技文化主体增加投资、扩大规模、拓展市场,提升产业带动能力,引领乡村振兴。
做强产业,提升动能。目前吴桥县拥有各类杂技学校、团体111家,杂技专业村17个,全县杂技文旅产业相关企业319家。涉及杂技产业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有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3个。2021年吴桥杂技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收入5.06亿元,杂技关联文化企业年创产值近亿元,从业人数达到3万余人。
一是培育壮大产业龙头。累计投资4000万元,对杂技大世界景区进行提升改造,先后投资2100万元,打造提升《江湖》《时代》《运河·印象》等系列精品剧目。
二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吴桥县先后投资2000万元,清理运河河道23.2公里;投资7.64亿元建成了34.8公里的高标准堤顶路和投资7.64亿元、五条共计82公里通往景区的道路;投资5150万元,修建了7个景区停车场;投资1.45亿元,建成了运河公园和五季公园;新建改建18座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标牌19处。
三是丰富杂技旅游业态。近年来,包装谋划了文旅及配套项目46个,目前已经建设运营34个项目,总投资达56.4亿元。先后建成云瑧金陵杂技酒店、运河公园、江湖大剧院、杂技山水小镇、运河人家美食一条街、球幕影院等项目。今年总投资14.3亿元的杂技博物馆、海洋世界、杂技学校扩建等六大文旅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
各方参与,共同发力。实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整合宣传部、文广旅局、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水务局等多个部门力量,形成工作专班,合力抓示范、强推进、见实效。二是多元融入,壮大主体。鼓励各文旅企业深入乡村投资兴业和对接帮扶,使企业积极参与到各类文旅项目和配套项目的建设运营中,同时挂牌11家非遗工坊,推动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三是群众知晓,广泛参与。乡村振兴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贡献。吴桥县实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中,各村镇农民群众积极配合、参与,投入到各文旅项目建设、生产、运营中,不仅确保了文旅项目运营,同时实现自身增收。
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一是文旅融合带动乡村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吴桥杂技大世界2019年前平均每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园区内常年活跃着各类民间杂技类非遗项目,安置解决杂技演艺人员、服务人员400余人。各级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传承人的人均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周边街村从事民宿、餐饮、娱乐、文创、运输等产业蓬勃发展,从业人员近万人,人均年增收6万元。
二是演艺团体带动广大乡村人员就业增收。吴桥县现有杂技中专学校3所(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吴桥职教中心、铭扬杂技学校)、各类民间杂技团校21所,每年招收农村学员1000余人,先后为国内外杂技团体输送优秀毕业生6000多人,均已成为各大杂技团体主力军,年均工资10万元以上。6000多名杂技艺人常年在60余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带动乡村人员就业增收,团体年收入达到500余万元。
三是文创研发带动越来越多文化企业增效。随着杂技文化旅游产业红火发展,同时带动了文创产业崛起。吴桥金鼎古籍、海霞米业、宏艺宫面、酒章文创园、方士英石影雕工作室等文创企业推出的线装书、特色小杂粮、宫面、酒头酒、石影雕等100多件特色文创产品亮相5.18深圳文博会、廊沧经贸洽谈会,远销国内外,受到广大游客青睐,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
四是杂技农文旅融合,带动农民增收。吴桥县培育曹洼村、岳庄村两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17个杂技专业村,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观光农业。先后建成20多处农业采摘观光项目,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促进农民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开发建成了梁霞庄园、第九园趣民宿小院等农村民宿,年收入50000余元;打造运河公园,流转沿线万亩河滩,建成万亩红高粱、植油菜花、油葵等观景经济作物,促进农民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
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抚远市抓吉赫哲族村
DAVOST
打好文旅融合牌,小渔村“蝶变”美丽村
从单一捕捞到渔农并重,再到当前多业并举的跨越式发展,赫哲族人坚守古老技艺,传承民族文化,与各民族一道,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抚远市提出:“深入挖掘民俗特色,精心打造特色乡村景区,叫响赫哲民俗特色品牌”的战略部署,以抚远市打造“乌苏里船歌”旅游风光带为契机,大力发展赫哲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和民生工程。
近年来,抓吉赫哲族村深入开展赫哲族特色村寨建设,将“网红桥”、民俗展馆、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景点连接成片,让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有机融合,在抚远市“乌苏里船歌风光带”框架下,抓吉赫哲族村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建成建筑面积6240平方米的赫哲民族风情村,提升赫哲族村旅游服务保障水平。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的模式,成立黑龙江省乌苏赫哲民俗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赫哲语、赫哲舞、鱼皮画、鱼骨画、鱼皮工艺等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增强群众的致富本领。合作社吸收了32户村民加入,聘请专家定期授课,讲解制作工艺,免费发放鱼皮,鼓励村民参与并搭建了旅游商品交易大棚。在党支部不懈的努力下,全国首家赫哲族民间文化传承基地落户抓吉赫哲族村。2019年12月,抓吉赫哲族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4.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
DAVOST
打响“张謇故里·诗画海门”品牌,绘就江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画卷
海门区以“文旅赋能张謇故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为主题,以张謇文化为内核,发扬张謇“艰苦自立”精神,弘扬张謇“敢为人先”的旅游精神,积极培育动漫艺术、乐器制作、文化创意等文化新业态、新产品,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海门模式”,取得可喜硕果。
以农文旅产业融合为抓手,积极推动旅游与乡村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特色村落的深度融合和产业嫁接,激活海门乡村振兴“新动能”。因地制宜打造“鲜活海门”“海门礼物”等区域公共品牌,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起新的文化旅游服务模式,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大空间。2023年以来,东布洲市民农庄田园综合体、青龙港1806景区成功入选省级重点文旅项目。
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加大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打造体现本地元素,独具特色的乡村、工业、研学等旅游业态,形成创新力更强、附加值更高的文旅产业链。探索“非遗+”赋能产业发展模式,扎实推进江海博物馆、叠石桥家纺博物馆、通东民俗博物馆、卞之琳艺术馆等整体提升,充分挖掘和利用海门山歌、颐生酒酿造技艺、通东号子、沈绣、倪琴、戚家拳等非遗文化资源,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打造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等非遗项目互动体验区,通过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村民致富。
聚焦“三美一高”,持续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容村貌、振兴乡村特色文化,将江海特色文化深度融入村庄发展,留住乡愁,彰显田园人文之美。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构建“8+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区502个规划发展村,已建成482个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96%,已累计创成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
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民俗表演、本地美食等文化资源,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形成具有竞争力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常乐镇以张謇文化为内核,深度发掘农文旅资源,以点带面,多点融合,全力推进“四村”(颐生村、八烈村、官公河村、中南村)组团发展;临江镇依托动漫文化、卞之琳艺术文化,布局了东布洲动漫基地、玲珑湖艺术街区等项目,激活乡村发展的蓬勃动力;海门街道、海永镇、悦来镇、四甲镇凭借农业资源优势,推进智谷绿海都市农业公园、福美农场、忘忧花园等精品农旅项目,开拓一条江海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将乡村文化振兴类项目纳入海门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近年来,扶持建设凯利绣品、沈绣艺术中心、在想文化IN剧场、灵感罐头、定格动画、陆小冉土布工坊等一批乡村文化振兴项目。
5.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
DAVOST
创新“五大模式” 实施“四大工程” 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沂南县健全体制机制,构建全域文旅发展体系,制定《沂南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沂南县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等文件。
创新“五大模式”,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是红色文化带动“常山庄模式”,发挥常山庄革命时期战斗堡垒村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建立集红色研学、影视拍摄、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
二是创意兴田园“朱家林模式”,将田园生活体验、乡村生活美学等融入乡村旅游,搭建乡村振兴学院等双创服务平台,先后引建26个农文旅融合项目。
三是村企共建“新立村模式”,新立村与山东广汇集团合作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在传统苹果采摘基础上,开发民宿、煎饼体验馆、苹果体验馆、拓展基地等旅游项目,打造“新立苹果”“七彩煎饼”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成为红色文化鲜明、乡风民俗浓厚、体验功能齐全、“村景合一”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四是两区同建“竹泉模式”,依托竹泉村“翠竹、清泉、古村落”的乡村生态、民俗文化资源,坚持景区带村、村企共建,开发一处新景区、同步建成一个新社区,景区年客流量超100万人次,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五是“两山”理论“马泉模式”,建设集休闲观光、林果采摘、民宿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沂蒙马泉休闲园,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实施“四大工程”,绘就融合发展新画卷。
一是实施项目片区化推进工程,规划建设卧龙源城乡融合示范区、东高庄红色乡村振兴片区等以诸葛亮汉代文化、红色教育、乡村休闲为特色的“乡村振兴十大片区”。
二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图书馆、美术展览中心、界湖公园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出《沂蒙四季·红嫂》《妇救会》等10个沉浸式演出作品。《沉浸式情景小剧:讲好红色故事的沂南实践》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三是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和非遗传承工程,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被纳入国家抗战遗址名录。加快68个非遗项目文创产品研发,建成岭上砚博物馆、竹泉乡村记忆馆等20个展示体验销售平台。
四是实施文旅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探索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文旅人才建设机制,引进泰山学者领军人才韩生教授团队合作开发红色沉浸式演出。搭建徐公砚传习所、景泰蓝工艺团队、元宝根艺培训基地等本土人才培养平台,培育非遗传承人85人、手工艺大师6人。
6.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
大南坡村
DAVOST
留住乡愁 传承文脉用“美学经济”引领乡村振兴
一是明确美学定位。近年来,通过从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重要指示精神中汲取养分,修武县创新提出了发展美学经济的思路。
在当地人看来,美丽中国就是中国的未来,中华美学精神就是美丽中国的底蕴,而广袤乡村就是中华美学的根脉。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修武县聚焦美学赋能,把美学设计人才提升到和科技创新人才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将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原创作品作为提升乡村美学体验、创造美学价值的重要抓手,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架起了一条可转化的通道,为乡村振兴探索出美学经济新模式。
二是用美学留住乡愁。乡村振兴内容丰富,既要塑形,有产业支撑;也要铸魂,有精神追求。乡村振兴的这个“魂”,就是“乡愁”。修武县在做好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另辟新径,致力于用美学设计与美学产业项目“留得住乡愁”,避免了“乡村城市化”的破坏式开发。
在挖掘乡愁资源上,通过对全县戏曲、故事、古驿道、古建筑、特色农产品、特色小吃、传统工艺等分类整理与完善,建立美学经济资源数据库,因地制宜制订“三年保护性开发计划”。
在充分激活美学资源价值上,先后联手60余位海内外知名设计师,进行美学建筑设计和美学资源包装,全面启动大南坡、天空之院、水塔餐厅、七贤会客厅等第一批60个美学经济与产业示范项目,在全县美学资源基础较好的8个乡镇构建美学建筑及其相关业态网状布局。
在提升乡愁品质方面,建立美学项目设计审核、观摩评比等6项推进机制,把牢项目品质和乡村特色关口,确保新上项目“无设计,不建设”;无特色,不推进。通过高质量美学设计“针灸点穴”,绿水青山、麦香磨坊、石屋古井和鸟语花香的诗意栖居之美全方位回归,成就了城市居民最稀罕的美学体验,不少美学项目成为“网红打卡地”。
三是以美学传承文脉。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脉既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生产力。修武县创新美学载体,有效激发乡村文化的生机活力,调动乡村居民创新的热情,避免了乡村振兴“千村一面的量产式开发。
四是调动原住居民积极性。只有当村庄的原住居民受到尊重与肯定,通过还权、归位、赋能站到“舞台”中央,乡村振兴才拥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修武县拓展思路开启乡村营造,点燃乡村群众参与热情,有效避免了原住居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被边缘化的现象。
五是社会化运营。单单依靠党委政府的力量,难以保障乡村振兴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只有构建完善的社会化的运营机制,充分调动农民、企业家、社会公益组织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投入产出相对平衡,避免因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而形成新的县域债务风险。
六是市场化推动。乡村振兴的美学路径带来资源聚集,同时也带来人才的聚集、人才的培育。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青年创客这些对于城市都异常稀缺的人才,通过美学经济“市场的手”,让企业家在实现乡村美学项目盈利的同时,把乡村家庭和青少年对美好生活渴望的建筑美学产品、文创产品、美育工程直接送到群众身边,突破了以往乡村美育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公益赞助的杯水车薪难题,实现了全民美育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广普及。
7.湖南省湘西州
花垣县十八洞村
DAVOST
赓续“首倡精神”,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以乡村“首倡脱贫”的历程为基石,注重发挥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围绕产旅结合、农旅融合、文旅配合,大力发展红色、绿色、民俗文化旅游,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2023年,全国83.8万余人次党员、干部到十八洞村参观学习。
多年来,湘西州扛牢首倡地政治责任,将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坚持走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之路,积极探索了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湘西经验”。
2019年,湘西州全境实现脱贫摘帽,成为文旅助力脱贫攻坚的鲜活样板。2023年6月,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精准扶贫首倡地召开,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崭新面貌在湘西大地精彩呈现。
如今,以“神秘湘西”为品牌的文化旅游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动力,湘西州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历史文脉得到有效保护,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湘西大地民生改善、村容焕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美丽湘西让这里的人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50多万人吃上“旅游饭”、过上新生活,文旅的赋能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精神力量。
8.广西桂林市龙胜县
DAVOST
五个一”推动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新突破
“五个一”指制定一套激励政策、探索一套经营模式、打造一批示范区、树立一批优质品牌、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
制定一套激励政策。近年来,龙胜坚持把旅游业,特别是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出台了《龙胜各族自治县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将全域旅游深度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保护、城乡建设等各项规划,设置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旅游专项资金,并创新“党旗引领+金融先锋”投融资模式,从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为全域旅游保驾护航。
探索一套经营模式。在经营模式方面,龙胜以旅游龙头企业为主导,对旅游景区进行整体包装,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群众以土地集体入股或参与等方式进行合作,实现“一田生五金”的典型案例。建立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和村委会共同经营管理的模式,成功开发红军岩、花海区、鱼塘垂钓休闲区、红瑶民俗博物馆等特色游览点,形成集民俗体验、休闲观光、特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充分发挥党员“领头雁”作用,推出“党支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辐射带动群众搭上农旅结合的“致富快车”。推出“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团结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有力推动特色效益产业同村级集体经济融合发展。
打造一批示范区。龙胜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金竹民宿体验区、黄洛瑶寨长发小寨风情区、金坑瑶寨梯田观赏区、芙蓉高山蔬菜种植区、广南大糯开发与草龙传承体验区、马堤张家苗寨风情小寨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形成了“一路梨花上南山”“一路稻花上龙脊”“一湾碧水进温泉”的全域旅游大格局。有序推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示范样板,一批农业美、文化美、生态美、生活美、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涌现出来,2022年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金江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六漫村入选自治区乡村治理示范创建试点,“平野河谷生态农业示范带”欣欣向荣。
树立一批优质品牌。龙胜充分发挥生态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的资源特质,做足农耕、民族、红色、康养与旅游融合文章,通过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实现民俗变瑰宝,促进农民增收。依托中国品牌节庆示范基地、龙脊国际梯田文化旅游节等载体,推出了“开耕节”“红衣节”“辣椒节”“红糯节”等各式各样的民俗旅游品牌和8个常态化民俗演出项目,着力打造“多民族生态博物馆”旅游品牌。通过把民族村寨打造成旅游景点,把民俗风情搬上舞台,把民族服饰和民族工艺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开通龙胜红色研学培训主题线路等一系列融合升级措施,促进全县乡村旅游经济复苏,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
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富硒资源是龙胜特色资源,为了让富硒资源和健康资源成为游客“看得见、品得着、带得走”的旅游产品,当地依托富硒资源,加强“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通过加工企业、手工作坊等主体,着力开发打造百香果、猕猴桃、龙脊辣椒等富硒系列乡村旅游农产品,树立起健康生态的旅游形象。同时,龙胜充分挖掘红瑶长发文化,研发推出“长发小寨”洗护产品,还发挥罗汉果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构建罗汉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名特优特色产品展示中心。
9.重庆市武隆区荆竹村
DAVOST
“一二三产+旅游” 助推乡村发展蝶变
近年来,荆竹村以“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园”全新融合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旅游”,全面带动周边村民和脱贫户致富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荆竹村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重视解决乡村用水、用电、交通等问题;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组建了由社会资本、原住民、政府和运营商共谋发展的乡宿联盟,通过打造旅游在地品牌IP,进而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加工,促进当地就业和发展,增加了村内发展活力。
荆竹村以田园、庄园、乐园“三园模式”为发展思路,对应“自然、乡邻、文创”的理念,力图为古老村庄注入更多的活力。坚持“原汁原味”发展留住村魂,力争打造一幅恬淡自 然浪漫的田园图景;同时坚持项目的乡村性、在地性和创造性,保持原乡生态、复合产业、跨界生活,构建理想生活模式,营造新型“生产、生活、生态”的场景,让村庄增强自己的生命力,保证持续发展。
荆竹村从“藏在深山无人知”到如今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下一步,仙女山街道将持续坚持“两山论”发展初心,持续实施“+旅游”发展,大力谋划旅游研学、户外体验、农旅观光、亲子研学等创新旅居模式,全力打造“6+4”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10.四川省凉山州
西昌市大石板村
DAVOST
凉山州西昌市大石板村
走进西昌大石板古村,丝路驿站古迹举目可见,乡愁故事张耳可听,俨然一副“世外桃源”的美丽画卷。百年古村落究竟如何华丽蝶变?
两次涅槃,重启百年古村落的华丽蜕变。乘着城乡融合的东风,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村乡村振兴一期项目随之启动,以保留古村文化和村落原貌为核心,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重构,通过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等建筑手法,让古村有了“面子”,更实了“里子”,更改变了村民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生活。
蜕变后的大石板社区黛瓦青砖、古寺巍峨,凭借田园般的闲适成为市民与游客的“诗和远方”。同时,大石板社区依靠“古村落+新民宿”的双轮驱动,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从传统农业、渔业开始向旅游康养产业转型发展,逐步实现市、街道、村社区的功能互补,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2022年11月3日,大石板村乡村振兴二期项目正式亮相,挖掘茶马文化,引入文创、非遗、书吧等品牌,配合打造书香之城的整体策划,新旧文化在此相融,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打造一条集古村风情游览环线、田园度假游览环线、运动研学游览环线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文旅产业具有连接城乡的优势,大石板社区凭借丰富乡村业态,从推广“古村落+新民宿“先进经验,到逐步探索“民宿+康养+旅游”新模式,再一次实现蜕变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吃上了家门口的“旅游饭”。目前,大石板社区共有232家民宿、85家餐厅、38家旅拍门店,通过发展旅游带动村里10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去年仅火把节期间,接待外地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余万元。2023年全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3.59万元,同比增长17%。短短几年时间,大石板社区实现了增收致富,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素材来源:天津发布、四川发布、湖南农业、文化在线等官方公众号
巅峰智业作为文旅产业的创新引领者,拥有23年文旅行业服务经验,为政府、开发商、景区提供文旅产业战略咨询、旅游规划设计服务、文旅空间体验升级、文旅项目落地运营、旅游文创及IP开发、文旅产业数字化服务、文旅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全流程开发运营等高质量发展“一站式”解决方案。如果您有文旅项目相关需求,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在巅峰智业官网留言,或者拨打企业电话:400-813-0588 ,添加助手微信号:davost01。
旅游度假区新国标已经正式实施关于旅游度假区的干货内容尽在“旅游度假区创建宝典”小程序免费领取政策资料!#往期推荐
巅峰智业·2023文旅年度盘点
国家级品牌申报 :
102家!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公布,巅峰智业服务单位上榜
全国339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名单,巅峰智业8家服务单位上榜
全国164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53,巅峰智业服务单位上榜
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的重要载体!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全景图(1.0版)
巅峰智业案例:
全国339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名单,巅峰智业8家服务单位上榜
作为2023中国旅游日主会场,这个“美好幸福”的古镇藏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