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7年7月1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上山下乡”解救失业青年?——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㉛

2016-04-25 冯仁可 尽知天下事


冯仁可爸爸的生日报

 

钱钢老师附言

“上山下乡”无疑是一场政治性很强的运动。冯仁可对它的来龙去脉做了中肯的梳理后,发现文革前的“上山下乡”(也叫“下乡上山”)有经济目的。事实上,文革时期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同样有经济目的——在经济搞得一团糟时解决大批新生劳动力的出路(或曰糊口问题)。卢跃刚先生说,研究历史,要注意政治决策背后的“财务目的”。信然。

 

1965710日,四川省遂宁市上宁乡多了一个朴实的农家娃——我的爸爸。那时的他或许还不知道,如果早生七八年,他也不会有机会凭借高考、走出农村了。

 

我想找爸爸生日当天的《四川日报》,但发现图书馆19641979年的川报资料缺失。我猜想,会不会是出版受到文革的影响。后来发现,川报果然在文革时期被封闭过。关于这段历史,请看文末彩蛋。

 

于是我找来了《人民日报》。

 



头版上“农业”是主题,第二版更有一则有趣的新闻,讲的是西南农学院和四川农学院一部分学生开始半农半读。

 



翻阅前后几日的报纸,都有一些关于在校学生学农的新闻,南至江西,北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山下乡”这个让几代人铭记于心的字眼,已经出现在爸爸的生日报上。

 



它实际出现的时间更早。在追溯这个词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心里问,“上山下乡”对于亲历者,究竟意味着什么?

  

前文革时代:“上山下乡”本是再就业良方

“上山下乡”最开始的提法是“下乡”或者“下乡务农”,针对的是失业群体,而不仅仅是青年。解放前夕,城市中有400万失业人员,相当于1949年底就业人数的一半。他们之中有很多来自农村,在战争中流离失所、涌入城镇。劳动部于1950年发布的《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说,考虑一下农村吧,那里缺人呐。

 

据统计,1950年全国新解放区开展土改后,一共有16.5万人通过下乡务农解决了工作。

 

青年下乡的风潮则是从苏联老大哥那儿学来的。1955年,团中央组织代表到苏联学习大规模垦荒运动的经验,苏联垦荒的主力就是青年团员。之后,团中央决定,把下乡垦荒作为解决失学失业青年就业的一个办法。19551958年,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青年“下乡”达到高潮。

 

在这波浪潮中,出了几个典型,例如杨华和邢燕子。杨华是中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长,常驻北大荒。

 


1955年8月30日,垦荒队欢送会上,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将这面旗授予杨华



1985年5月2日,垦荒队成立三十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与杨华再次见面

 

邢燕子中学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下乡务农,成为劳动模范,17岁就登上《人民画报》封面,被作为垦荒典型大力宣传。后来她成了天津市委书记,还做过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央委员。

 


《人民画报》上的邢燕子

 


1964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三届会议开幕前,毛泽东接见了邢燕子

 

当时的垦荒青年,大多是怀抱着建设祖国的极大热情,甘愿把青春抛洒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而主动报名“上山下乡”的。

  

后饥荒时期:批阅四载的《农业发展纲要》

“上山下乡”这个说法第一次正式出现,还要等到1957年。

 

195710月,人大和政协开了一次联席会议,出台了一份名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其中,第三十八条提到:

 

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

 

这份文件被视作中国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值得注意的是,一年前,这份《纲要》的草案就出台了,但那时并没有“下乡上山”几个字。从动员青年参与农业生产,可以看出中央对于农业的重视。

 

然而这种重视不久就变成了矫枉过正。一年后,大跃进开始。许多工厂从农村招工,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口锐减,农村空了不少。据统计,1960年的农业劳动力比1957年减少了2300万,约12%

 

于是,六十年代,中央决定大力发展农业,第一件事就是让更多青壮劳动力到农村去,压缩城镇人口。尽管国家财政困难,中央仍拿出上亿元下乡安置费。1963年安置费达1.5亿,1964年约2.8亿,1965年约2亿。下乡青年的房屋、粮油等多数由国家出资统一分配。

 

19604月,第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谭震林副总理做了一个题为《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报告。《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作为纲领性文件正式公布,保留了修正草案中的“下乡上山”。

 



这份纲要是毛泽东与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一起颁发的。然而六年后,毛成为全国崇拜的对象,刘被定性为党内最大“走资派”,被开除党籍,在囚禁期间离世。

 

墙倒众人推。1968年,刘少奇还在被批斗的时候,解放军某位师长曾在《人民日报》上发文,写道“坚决支持自己的子女到农村去”,并说“大叛徒、大内奸、大工贼刘少奇在教育战线上推行了一条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

 

刘少奇真的在教育战线上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反对上山下乡吗?

 

事实是,刘少奇从1958年开始就在许多场合的讲话中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的问题,即一种是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另一种是半工半读、半农半读,这与毛泽东同一年主持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到的“两种教育制度”并无二致。 

 

二次“上山下乡”:为了革命

 

我的父母都是文革时期的小学生, 那时,中央对于学生的要求是“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妈妈在城市里上学,她回忆说,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组织一两次下乡学农,最长的时候要在田间待一周,每个人还要自己准备衣物、被褥和粮食。“每次说要去学农的时候,就觉得好好耍(四川话“有趣”的意思)!”大概跟我们这代人要去春游或者开运动会的感觉差不多吧。

 

爸爸在农村上小学,农家孩子没有“学农”的必要,但他的学校每个星期都有劳动课,把学生组织到学校附近的一块地里,一起劳作。

 

无论是早期的回乡务农、青年垦荒,还是大跃进后的下乡安置,其目的都是经济的。而文革后,上山下乡变得越来越“红”,传达的是毛泽东心中“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的教育革命理想。

 

在本该发展经济的时期搞了革命,后果可想而知。文革开展仅仅两年以后,初中、高中和大学已经积压了666768三届共9个年级应当毕业、却没有分配出去的学生,就是俗称的“老三届”。他们只有三条路可走:城市就业、参军和上山下乡。前两种途径机会极其有限,于是浩浩荡荡的知青上山下乡队伍便形成了。

 

1968年底,《人民日报》传达了毛泽东的知青上山下乡的指示,1600多万知青下到农村。

 

爸爸回忆说,他的家乡当时也有很多插队的知青。“有很多,到处都有,有的时间待久了,也永远留在了那里。”

 


知青

 

上山下乡虽是历史的一隅,但它却与整个政治经济背景相映衬。解放、土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文革,在每个历史节点上,国家的每个决定,都影响着每个青年学生的命运,也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命运。

 

彩蛋:红卫兵“占领”《四川日报》

1966年底,《四川日报》社被一群红卫兵占领了,红卫兵其中之一、当时还是川大学生的李秉铎将这段历史记录在他的博客上。李老师同意我将他的博客内容浓缩,发布在这里。

 

那年10月,李老师加入井冈山野战军川大纵队(简称“井野”),那是当时新成立的红卫兵军团。

 


李老师的袖章

 

“井野”在短短两个月内发出八篇炮轰《四川日报》的文章,更大胆的是,他们竟让川报社铅印出来,随报纸一同发行。后来,省委下令停止散发,但“井野”自发印出了几篇进行发放。

 


三轰《四川日报》

 

1218日,“井野”“8.26战斗团”、“成都工人革命造反兵团”等21个组织发出“封闭《四川日报》造反声明”,宣布从1218日起封闭《四川日报》。

 


《四川日报》停刊后,省委书记同意红卫兵出版《红色电讯》作替代

 

不过,“井野”方面的封闭川报的行动遭到红卫兵成都部队(简称“红成”)的反对,同是红卫兵的两派起了争执,两方轮流控制报社,多次大打出手。但究竟川报社何时恢复正常,我暂时没有查到相关史料,李老师自己也记不清楚了。

 

实际上,在文革期间,全国多地都发生了造反派占据报社的事件,其中青海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二•二三惨案”。青海省军区付司令员赵永夫指挥部队对坚守《青海日报》社的群众开枪镇压,死伤数百,血流成河。

 

李老师在博客里感叹:“几个胆大妄为的学生将堂堂的省委党报封闭,这事件若发生在今天,一定令人难以想象,匪夷所思,但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却出现了这一幕情景,可见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人们是多么疯狂,一切行动都脱离了常规。”

 

作者介绍

冯仁可,2014级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硕士毕业生


下期预告

1965年,政治红灯频频闪动,中国这辆列车开到了文革的悬崖边。在爸爸生日报的一片“反帝”声中,胡慧敏捕捉到了两个“典型人物”的身影: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孙乐义和劳动模范时传祥。谁将随着列车继续疾驰,谁又将被滚滚车轮碾轧、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敬请期待429日第三十二期“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1965的典型人物:不仅爱劳动,更要爱学习——胡慧敏爸爸的生日报》。



编辑丨王一苇


点击链接,可获取“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系列文章:

序言  大跃进  农民不好惹  冷酷的狂热  靡靡之音  荒年食谱  “被失踪”的英雄    娘子军  命悬一线的孩子    党报大典型    真假第一夫人    八届十中    武则天    申纪兰    侨汇    忆苦饭   饥饿的劳模    文革来了怕不怕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输出革命    中苏开撕   红色中国与黑人革命    报上已“无”毛主席      报纸预言爸爸出生   少将叛逃   毛主席的微信    邱小姐      打肿脸充胖子     驾机起义    谁谓河广     9评


长按图片,关注"尽知天下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