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盘点 | 2021年“公共管理共同体”最具影响力的10篇对话回顾

公共管理共同体 公共管理共同体 2024-01-11





对话版块年度盘点

     2021年对话版块不断拓展新鲜话题、邀请海内外学者,探究佳作背后的理论迷思、方法之道和研究情怀。对话版块共推送53篇文章,今天,我们来共同回顾对话版块阅读量最高的十篇访谈。



表1 2021年公共管理共同体对话版块推送文章情况







阅读量Top10访谈








1.探寻中国治理之谜——何艳玲教授专访俞可平教授







俞可平,著名学者,政治学家,前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

对中国的治理研究而言,杰出学人的个人经历、切身体验以及自我反思是学科发展中重要的知识沉淀。他们的核心学术观点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他们在开展相关研究时又有哪些具体感受?通过这些杰出学人的学术经历,我们又能发现中国治理研究的哪些研究共识与代际特点?在2021年《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第1期发表的《探寻中国治理之谜:俞可平教授访谈录》对上述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解答与思考。平台特获授权全文转载本篇访谈(编辑时部分文字略有删节),以飨读者。

(本期编辑:邢羿飞)









2.张力伟:地方政府为何会

“矫枉过正”?







张力伟,政治学博士,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讲师、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研究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兼任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会员,国际风险分析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公共管理、风险治理与国家安全方面的研究。

“十四五”规划指出,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要“健全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有效机制,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然而,目前的地方政府运作却表现出政策执行罔顾实际的“矫枉过正”倾向。2018年,《人民日报》报道的“副局长因洗澡未接电话遭处分”的新闻引发网上海量争议,这是问责矫枉过正的典型案例。而在实际中,“过正”的倾向不只出现在问责领域,还广泛地存在于政策过程当中。那么,“矫枉过正”与其他政府行为相比在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又是何种组织要素型塑的?与中国行政体系有何种关联?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讲师张力伟于2021年6月在《中国公共政策评论》发表的《组织控制悖论:地方政府的“矫枉过正”现象——基于田野调查的组织学分析》(点击阅读原文)一文,对上述问题做了系统回答。

         (本期编辑:吴芳)









3.赵继娣 谢炜:优秀案例如何形成、打磨与应用?







      赵继娣,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危机管理、数字治理、大数据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等领域的研究。

  谢炜,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行政管理系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务员制度、基层社会治理等方向的研究。   

  2018年,上海市政府启动了《上海市住宅小区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让老城厢再一次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老城厢是上海开埠后形成的独特的地理区域概念,城厢内古迹遗址众多,其改革一直是民生的痛点和难点。老城厢旧改如同一场“腾笼换鸟”的持久战、攻坚战。一方面,老城厢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城厢也面临着生活不便、矛盾不断、矛盾突出等现实问题。如何快速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城厢旧改又如何避免“九龙治水”的局面?是否存在一个城厢旧改的成功范式?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实故事中抽出主线,形成一篇优秀案例?本期对话佳作有幸邀请到了第五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的特等奖获得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旧里新颜”团队的指导老师谢炜副教授、赵继娣副教授,就其指导的公共管理案例《老城厢旧改的“西天取经”漫长路——上海H区F小区十年旧里改造多元协同路径探索》做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

        (本期编辑:成纪宏)









4.PAR主编Jeremy L. Hall:公共管理研究的趋势与机会







  Jeremy L. Hall,美国中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期刊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绩效与问责、循证决策、府际关系等。

公共管理学始终是与时代肝胆相照的学科,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与技术状况与多样的思潮往往能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得到鲜明的体现。2021年3月18日,国际顶级公共管理期刊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的主编、公共管理知名学者Jeremy L. Hall应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中国公共行政分会(SCPA)的邀请,从编辑与学者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公共管理研究趋势的见解。公共管理研究的价值、议题与方法呈现了怎样的趋势?哪些是可待挖掘的研究“金矿”?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共管理的研究产生了哪些影响?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是如何筛选与评议文章的?对话佳作版块获得SCPA与作者授权,翻译了这一演讲,以飨读者。

      (本期编辑:张珺)









5.朱旭峰 赵慧 :央地互动下的实验主义治理





朱旭峰,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包括公共政策理论、科技政策、环境与气候政策、转型与公共治理等。

赵慧,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包括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等。

改革开放以来,“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这其中各种政策试点功不可没。以设立经济特区为代表,试点首先在经济建设领域开展,进而成为推广成功经验的主要路径。随着政府改革,试点又成为公共服务变革的常态模式。政策试点在我国公共部门的广泛应用,已经日益彰显出中国特色实验性治理的重要特征,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频繁互动中不断界定政策目标并尝试新的政策工具。在试点实验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互动?政策目标如何与政策工具适配?朱旭峰教授和赵慧老师发表在Policy Studies Journal 2021年第1期的论文Experimentalist Governance with Interactive Central–Local Relations: Making New Pension Policies in China,在经典的“分层制实验”基础上, 进一步概念化了中国实验主义治理的三种新模式, 即“对比试验”、“选择性认可”和“适应性协调”。

                                      (本期编辑:苏芮)









6.吴件 雷晓康:基层部门缘何“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吴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市场监管、社会治理。

雷晓康,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这就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然而,在现实情境中,政府部门职责越位普遍存在,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务”,基层部门履职也容易超越“三定方案”的职责范围。如何理解这种政府行为现象,又因何如此?基层政府应当如何“不荒了自己的田”?清华大学吴件博士和西北大学雷晓康教授发表于《公共管理学报》的文章《基层部门职责越位及其制度逻辑——对市场监管领域的观察》(点击阅读原文)通过对市场监管领域的实地考察,深入分析了基层部门职责越位的制度逻辑。

(本期编辑:高姝蕊)









7.韩艺:案例《基层大数据运用缘何不显“天赋”反“添负”?》





韩艺,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十四五”规划指出,“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数字政府建设逐渐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尽管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使数字政府建设初见治理效能,但总的来看,数字政府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数据和传统治理方式之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调整和磨合,在这段“阵痛期”容易暴露不少问题,基层社区治理方面尤为突出。

本期对话佳作有幸邀请到了第五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的特等奖获得者之一——南昌大学“萤火队”的指导老师韩艺教授,就其指导的公共管理案例基层大数据运用缘何不显“天赋”反“添负”?——南新市苍霞社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考察记》做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

(本期编辑:吴芳)









8.杨帆 李星茹:社区治理为何会“忙而无用”?





 杨帆,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基层治理,目前重点关注基层网格化治理、应急动员、文山会海与繁文缛节

 李星茹,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治理、基层政府行为。

  2020年,“内卷”一度成为职场、高校等领域的热议词。在基层社区治理研究中,有关学者也较早的将“内卷化”概念引入以此来分析社区居委会组织变革中出现的“改而不变”现象,随着基层管理的重心下移,治理的行政化过程使得社区治理陷入没有实质性增益的困境。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强调要力戒“痕迹主义”。然而现实依旧是“痕迹式”减负,社区工作看似处处留痕、忙碌不堪,实则无人、无力、无资源投入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或社区建设,呈现内卷化的疲惫。社区治理中痕迹主义与内卷化何以共生?如何走出社区治理“忙而无用”的困境?华东政法大学的杨帆老师和李星茹同学发表在《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上的社区治理中痕迹主义与内卷化的共因及互构(点击阅读原文)一文从“痕迹主义”与“内卷化”共生机制剖析基层社区治理“忙而无用”的这一现象。

(本期编辑:高姝蕊)









9.张予曦:“晋升锦标赛2.0” 地方官员缘何着力扩大医疗卫生服务





张予曦,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博士后研究员,获得牛津大学社会政策博士学位。

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社会福利发展相对滞后。而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显著扩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扩大到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2020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口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6100万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为什么自21世纪以来,中国的医保公卫服务范围显著扩大?地方官员着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动力何在?传统的晋升锦标赛模型能否解释?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张予曦老师于2020年发表在Governance的文章"Promotion tournament 2.0": Why local cadres expand health-care provision in China(点击阅读论文介绍)以医疗卫生领域为案例,探讨地方政府在21世纪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多重动因,并指出在传统晋升锦标赛模型中,技术官僚的角色是缺失的,本文将技术官僚引入理论体系,提出“晋升锦标赛2.0”模型,阐述了技术官僚的重要作用以及政治行动者之间的知识-权力联盟。

(本期编辑:姜宝卿)









10.徐艳晴:案例《岂容营商成“硬伤”》





徐艳晴,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带头人,行政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政府绩效管理、生态治理、应急管理等。

“十四五”规划全文中指出,“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积极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2018年,习总书记亲临海南视察,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对营商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海南岛作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如何打造一个良好的营商政务环境?如何评价营商政务环境的优劣?如何通过政务服务来推进营商环境?自贸港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着力?本期对话佳作有幸邀请到了第五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的特等奖获得者之一——海南大学“通惠工商队”的指导老师徐艳晴教授,就其指导的公共管理案例《岂容营商成“硬伤”——海口市优化营商政务服务环境的路径探索》做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

(本期编辑:吴芳)









感谢各位访谈嘉宾和读者对对话版块的支持,新的一年期待与各位有更多的交流互动,您可以通过留言方式提出您对对话版块的意见和建议。愿与您在2022年为书写“中国之治”的故事继续奋进!







对话编辑:苏芮 成纪宏 吴芳 高姝蕊 彭可余 邢羿飞

本期编辑:苏芮

校审:对话佳作版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