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困难重重,中小博物馆如何突破瓶颈实现逆袭?

2017-11-26 《博物院》杂志 弘博网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文博事业,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一批大型博物馆,凭借各自的资源优势已进入发展的快速通道。然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博物馆由于受到先天不足的条件制约,发展相对滞后。最近,国家文物局联合多个部委陆续出台多项试点措施与扶持政策,意欲突破行业瓶颈。中小博物馆如何抓住政策机遇、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应是中小博物馆未雨绸缪的战略思考与当务之急。


一、中小博物馆的五大困境


众所周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多数中小博物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五大困境:


1基础设施陈旧

由于行业内一直注重综合类大馆的设施建设与运营支持,很多省级综合类博物馆每年的运营经费都在七八千万左右,有些国字头博物馆则有一两个亿甚至更多的资金保障。而中小博物馆则不得不面对每年百万以下的运营经费,别说没有文物征集或修缮经费,有些县级博物馆甚至没钱支付冬季供暖费。各馆普遍存在文物数量少、等级低,场馆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


2团队建设艰难

由于运营资金无法保障、博物馆发展前景不明朗,加上现有体制缺少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与个人职业的上升空间,造成中小博物馆体制内管理松散、大量业务骨干流失,很难组建完整的科研、社教体系。


3逆向淘汰严重

由于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加之人才的逐步流失,留下的多半也是磨没了棱角或缺少进取心的人;领导班子没有闯劲,干部队伍没有干劲,大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混事的”排挤“干事的”,“推责任的”淘汰“担责任的”。


4社会影响力低

由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局限,中小博物馆的日常业务难以正常开展。没有人关心市场变化与观众需求,仅有的一点业务工作也是装装门面、走走过场,甚至不惜通过数据造假谎报业绩。因此中小博物馆普遍存在社会影响力低、观众数量少、市场开发难等现象。


5缺少成功信心

长期的责任懈怠与事业低迷,造就了得过且过的敷衍心态,即使外部环境出现发展机遇,团队也会因信心不足、能力恐慌而不敢出面担当,造成机遇丧失。如此恶性循环,又再次打击了跳出舒适圈的一点点勇气。


上述问题是中小博物馆长期以来形成的发展顽疾,很难单凭改革热情或搭政策便车予以解决,必须循序渐进地从夯实基础、改变思维做起。


二、改变困境的“逆行”思维


长期起来,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凭借“抢占政策先机”与“垄断稀缺资源”这两大优势把中小博物馆远远地抛在脑后,靠成熟市场走“从 1 到 N”的复制路线,彼此间成批次地复制序列产品并相互评奖。


面对大型博物馆的“天然伟大”与“超级垄断”,深陷五大困境的中小博物馆是不是就一定没有出路了呢?如果顺着大馆的发展路径行走,那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因为中小博物馆的天生缺陷,是自身不可逾越的发展鸿沟。


如果与命运“逆行”呢?答案是:或许还有生的可能。不走“从 1 到 N”的死亡之路,就必须走“从 0 到 1”的创业之路。这是一条“艰辛与困惑”之路,也是一条“尊严与希望”之路。


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老子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要使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就必须在基层社会形成良好的大众修养与社会责任。从这一点上讲,中小博物馆往往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传播手段;同样这种错位经营可以使中小博物馆在基层文化建设上扬长避短,甚至超越地处中心地带的大型博物馆成为社区文化的引领者。


中小博物馆这种灵活多变、跨界经营的生存方式,恰恰是体型庞大、机构复杂的大型博物馆难以改变的阿喀琉斯之踵。


三、中小博物馆的战略逆袭


既然这是大馆的“阿喀琉斯之踵”,那中小博物馆能否在战略上再大胆些,将与命运逆行的生存之道升级为弯道超车的“逆袭战略”呢?


笔者曾在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以下简称“西周馆”)工作五年。这是个典型的遗址类小型博物馆,地处偏远且文物极少,在岗员工 20 余人,几乎没有业务研究人员,同样存在中小博物馆的五大困境。


2011 年底笔者受市文物局领导委托到西周馆任职,到任后立即着手对博物馆自身资源与外部机会展开深入调研与势态分析。发现西周馆虽然远离市区、资源匮乏,但这里却是 3000多年前西周王朝最北方的诸侯封国——“燕”的始封地,是迄今为止西周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处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大型遗址。这些丰富的历史遗存,是历经沧桑而硕果仅存的宝贵资源,代表着首都北京的文化品位与城市形象,是国际性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潜质一直被埋没在浩瀚的烟海中,默默无闻的坚守了几十年。这应该就是西周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小博物馆实现战略逆袭的突破口。


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通过深入观察与调查比较,笔者发现一直困扰西周馆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自身定位与社会需求不符。即:地处偏远又仅以专业性很强的考古成果作为唯一的展示内容,不符合普通大众的观赏能力以及周边环境的文化需求。


回到前文提到的“弯道超车”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博物馆只要静下心来,扎实完成下列四步战略布局,就有形成战略逆袭的可能。西周馆要想实现自身发展,也应当遵循这四个步骤:


1

-第一步:讲好自己故事,明确自身定位


必须调整自身定位,即从单一的考古题材中走出来,以遗址的文化遗存与实物证据为自身独特的发展资源,紧紧抓住北京城市文明发源地这个主题讲好自己的故事。

2

-第二步:发现市场空隙,寻找生存空间


要借助周边地区的发展诉求争取博物馆的生存空间。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西周馆所处的房山区在北京地区的整体发展中,一直处于相落后的被动局面,地方政府发展愿望强烈,而且区委、区政府十分希望通过文物大区这块金字招牌引领区域内的产业调整,但始终未能找到有效途径。如果西周馆能够依托琉璃河遗址,通过举办系列活动制造新闻热点与学术争论,配合地方政府对北京城市起源的政策论证,既可在社会关注中提升知名度,也可在学术争论中获取政府支持。


古人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既然确定了博物馆的发展之“本”为争当“北京城市文明发源地”,那发展之“道”就应定为“高调”举办系列纪念活动。从 2012 年开始,西周馆与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在每年的 5 月 25 日联合举办“北京建城系列纪念活动”,通过媒体报道、学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提升社会知名度,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于夹缝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3

-第三步:挖掘文化资源,吸引发展资金


尽管高调举行的系列活动提升了西周馆的社会知名度,但没有馆藏精品文物的现实却无法改变。现实逼迫我们必须挖掘西周馆自己特有的文化资源,以虚拟的文化资源弥补文物展品的不足。


出土于琉璃河遗址的一级文物“堇鼎”与“伯矩鬲”,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其中“堇鼎”是北京地区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伯矩鬲”更是以独特造型成为文物精品中的孤品。而作为出土地的西周馆,却仅仅保存、展出了原大的复制品,这是小博物馆普遍存在的尴尬与无奈。


左:堇鼎;右:伯矩鬲


如何将已经失去的文物藏品转化为自身得以把控的文化资源,这是中小博物馆能否突破资源瓶颈、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我们团队在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时,把握了三条基本原则:第一,确保资源的政治高度;第二,坚守客观的学术底线;第三,易于传播。


我们在研究“堇鼎”与“伯矩鬲”背后的历史典故时发现:“堇鼎”的铭文记载了首位燕侯派人向远在陕西西安(西周镐京)的父亲汇报工作与运送食物的历史事件,体现了封疆大吏对中央政府的忠诚以及儿女对长辈的孝敬;而“伯矩鬲”则因周身有三组形态各异的牛头形象,好像是父母与孩子构成的快乐家庭,代表了社会祥和、百姓幸福的理想世界。二者都从侧面体现了中华文明崇尚与追求的道德修养与理想社会,其贴近百姓的故事情节与简单明了的价值观易于被社会大众接受与传播。


与此同时我们又借助“鼎”和“鬲”的文字谐音,将这两件器物与“顶天立地”的爱国主义精神联系起来,将燕国先辈开疆拓土的辉煌历史与创新发展的时代责任联系起来,通过器物演变佐证文明发展。“鼎天鬲地”——这个饱含自身文化元素与正能量的文化品牌就这样诞生了,一个上接中央政策、下含社会责任的文化资源诞生了。


四年来,西周馆就是紧紧围绕这个从文物本体上虚拟来的文化资源大做文章,通过弘扬民族精神来激励青年斗志、倡导责任担当。在文物局领导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陆续吸纳了扶持资金与鼓励政策,完成了对博物馆基础设施的初级改造与局部展陈的有效提升。

4

-第四步:借助平台效应,组建平台系统


“北京建城纪念系列活动”这款成本不高、易于推广的文化产品吸引了不少中小博物馆同仁前来参观学习,就连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也于 2015 年与我们达成了合作协议,将西周馆定为该校第一批“现场教学点”,希望我们能将这种“资源转化理论与基层实践融会贯通”的发展模式与全国基层文化干部共分享。借此机会,我们又提出了愿以此交流平台联合多家中小博物馆,共同探讨、共同组建中小博物馆的生态运营系统,通过资源合作与品牌共享逐步实现对自有实体资源的弥补。


2016 年我们率先推出生态运营系统的第一站——京津冀博物馆生态群,以“京津冀古代历史研究与区域文化建设”为合作平台,联合三地博物馆、文化企业、旅游公司等 17 家单位,在 2015 年“第十届北京文博会”上高调亮相,得到了领导与社会的好评。


四、创新主导下的基层实践


从 2012 年上半年到 2016 年初,西周馆的发展其实是在“战略目标明确、战术手段漂移”的探索中艰难前行的,其间方方面面的诸多因素都曾对计划的执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甚至几乎遭遇灭顶之灾;然而,作为学术思考,笔者将仅在技术理论与基层实践方向展开叙述。


1技术理论方面

美国作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将企业发展战略中所采用的技术分为:“延续性技术”与“破坏性技术”两种,并探讨了为什么良好的管理可能会导致领先企业的失败,而采用不同价值主张的“破坏性技术”,却使很多中小型的新兴企业后来居上。


克里斯坦森认为:“所有的延续性技术所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根据主要市场的主流客户一直以来所看重的性能层面,来提高成熟产品的性能。而破坏性技术给市场带来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价值主张,其产品的性能要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但他们通常会拥有一些边缘客户(通常也是新客户)所看重的其他性能。基于破坏性技术所开发的产品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体积更小,而且通常更便于客户使用”。

基于这种理论对国内博物馆现状分析后,我发现:目前国内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多数在采用“延续性技术”,即:沿着管理层与主流市场对他们的要求与希望,通过体制内良好的管理体系与充实的资源保障,确保其主流展览在环境设施、展品等级、视觉效果与科技含量以及观众群体等方面遥遥领先,并将在政策红利的基础上坐稳江山。而处于基层的中小博物馆,由于难以摆脱的五大困境,在主流市场上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甚至不少基层博物馆还出现了“功能弱化”与“文化苍白”等衰退迹象。


面对严酷的现实,西周馆勇敢地采用非常规的“破坏性技术”寻求突破。为确保形成上下贯通的执行体系,我特地将一线的青年骨干抽调出来组成临时团队,绕开原有的层级管理,以释放“改革红利”的非常手段,确保创新方案执行到位。同时,在外部通过与地方政府以及主管部门的利益协调组建合作联盟。其中最成功的是得到了文物局领导与首都博物馆的大力支持,达成让遗址出土文物“回乡省亲”的展览协议。至此一个内外循环、上下贯通的创新体系在短短 4 个月内组建完毕,为活动方案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基层实践方面


2012年5月:我们将“堇鼎”从首都博物馆请回馆内展出三天,国宝的首次“回乡”,在当地形成了不大不小的新闻热点,成功吸引了地方政府与社会名流的关注;为体现文化惠民主题,我们特地设计了邀请大遗址发现人登台领奖的感人一幕,为政府主管部门与地方百姓搭建互信通道;另外,还专门邀请北京电视台的专业导演,为博物馆拍摄了一部 8 分钟的高清宣传短片,作为烘托气氛的热场环节,在启动仪式的大屏上播出。就这样以“敬德保民坤厚鼎盛”为宣传口号,热热闹闹地举办了北京建城 3057 年的纪念活动。以“破坏性技术”(非博物馆专业手法)打造了新班子的第一件主流产品,赢得了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而且上述系列活动是在没有任何财政预算的前提下完成的。


北京建城 3057 年纪念活动


2013年:2013 年纪念北京建城 3058 年活动,我们采用组合方式同时使用了两项技术,其中以“延续性技术”请“堇鼎”与“伯矩鬲”两件国宝回展一个月,并拍摄了一部 12 分钟的专题短片《鼎天鬲地》;采用“破坏性技术”举办了一个争议较大的民间古玉艺术收藏展,以及首次在博物馆界推出的自主文化品牌——“鼎天鬲地”。那一年,我们的宣传口号为“鼎天鬲地,敬德保民”。


2014年:2014 年的纪念活动,我们继续采用组合方式,举办了“克盉”“克罍”两件国宝的回展,拍摄系列专题短片《克盉克罍》;新增了用文物复制品举办的“受命北疆”——燕国青铜器展,通过铭文考证与背景研究,趣味讲述了文物背后燕国君臣的创业故事;又首度与中国音乐学院合作,在启动仪式上演出了其独创的“燕国雅乐”;活动还吸引了琉璃河小学的师生前来参加,一家科技公司也来探讨与博物馆合作开发 3D 游戏的可能,一家游戏公司还为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基于伯矩鬲元素开发的卡通形象,甚至有合作方提议应该写一部燕国故事的网络小说。这一年,不变的是我们的品牌口号——“鼎天鬲地,敬德保民”。


2015年:2015 年是纪念北京建城 3060 年的大日子,也是我们纪念活动登峰造极的一年。在头三年成功举办的基础之上,我们受房山区委、区政府的委托,策划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一场纪念北京建城 3060 年的文化大展,这也是我们小博物馆首次以近乎素颜(文物数量很少)的尴尬状态在大馆内举办展览,更为可悲的是,在展览举办期间,首都博物馆将与河北博物院、天津博物馆共同举办一场京津冀精品文物大展。一场非对称的模式比拼,一次“延续性技术”与“破坏性技术”的华山论剑将不可避免地展开。而作为颠覆传统的一方代表,我们再次以全程垫付的乞丐模式与豪门对决,其艰难程度难以言表。强大的外界压力,反而极大地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我们借用互联网思维的平台战略与众筹模式,以未来文化市场的虚拟份额作为交换手段,成功解决了前期的垫付成本。


在市场定位方面,我们明确提出与京津冀精品大展错位经营的战略定位,跨界整合旅游与新媒体,重点吸引普通大众、青少年以及眷恋北京历史文化的老年观众。在同时满足委托方需求、回避学术争议以及博物馆品牌传播的基础上,我们几经商议,最终将展览名称确定为:鼎天鬲地——北京从这里开始。



“鼎天鬲地——北京从这里开始”展览


如何填满 600 平方米的展厅空间是我们在战术上最头疼的问题,为此,我们连续一周守在工厂,不断尝试多种展示方案,最终选定以“古城场景再现兼顾宣传视频播放”的综合方案,填补展厅中央近 200 平方米的视觉空间,形成“环城”参观展览、“进城”观赏视频,同时还使观众得以静坐休息的优化路线。事后,我们在复盘总结时将这一举措的成功评价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撰写展板文字时,为改变考古展文字的枯燥与乏味,我们将西周时期的分封历史、地缘政治以及琉璃河遗址的城址范围、墓葬特色、器物铭文等知识点在文献的基础上,加以严谨的逻辑推演,拓展想象空间以增加展览的神秘与趣味。


在宣传方案的制订上,重点强调与低成本的新媒体合作,分别设立了“弘博问答”、微信积分以及现场加盖卡通印章等互动环节,引导观众在参与本次展览的同时,能跟进关注博物馆即将推出的系列文创产品——“燕国达人”。


“燕国达人”系列文创产品


实践证明,在与巨人的合作中,中小馆凭借自身特色与服务精神,仍可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本文已获得《博物院》杂志授权,改编自《中小博物馆的战略逆袭》,原文刊载于《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2期。作者:关战修,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



《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2期


《博物院》杂志

 

《博物院》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协办的国家级博物馆行业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探索、理论研究、博物馆实践,涵盖与博物馆相关的以下学术研究成果: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史;藏品征集与保管;藏品修复与保护;藏品研究;展览与展评;博物馆教育;宣传与文创;博物馆管理;开放与安保;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数字化与信息化;专著与论文述评;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博物院》杂志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国内外发行。

 

投稿方式:

1. 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bowuyuan@mail.sciencep.com;

或注册登陆投稿平台:

http://ees.scichina.com/user/login.action。

2. 纸质版请邮寄至本刊编辑部。

 

订阅方式:

1.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码80-603。

2. 读者也可在中科期刊淘宝店网购或与本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033878   010-63370450

传真:010-64030141

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长按二维码,关注《博物院》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张若怡


相关链接:

一天|凡尔赛宫的冬之旅,诗意背后的艺术体制之思

博物馆为什么要和幼儿打成一片

这个展览诉说了雄关漫道上那被黄沙堙没的不朽故事

黑五来了,2018年北京博物馆通票也来了

那些上海滩红极一时的月份牌广告画大家居然是受他的影响……

心如止水鉴常明—用一部铜镜小史,诉说一段历史

一路同行,相伴有你 | 弘博三年

文创,数字化,馆校合作: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经验共享

从“幕后”到“台前”——青岛市博物馆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方式

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聚在一起,我们要讨论什么?

去日本参观博物馆全靠瞎猜?让这款“黑科技”帮你无障碍阅读

绍兴博物馆,在海峡彼岸讲述“兰亭的故事”

单霁翔谈故宫经典案例,原来是如此用心为观众服务

宋娴:拒绝照搬,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国内外博物馆教育模式的差异

探索,不断探索博物馆个性化的文创之路

就在昨天,“滚滚”开启了为期五年的全球巡展

有了这件“利器”,被盗(丢失)文物将无处遁形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