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我们肤浅的人生去评判一个有故事、有内容的创业人生?| 三板故事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649f3xys2&width=500&height=375&auto=0▲丁冀平三板故事视频版 | 三板经验值:9年
嘉宾介绍:丁冀平,嘉乐资本管理合伙人。前中兴通讯,先后担任工程师、市场总监等,ACCA讲师。他先后主导了洋码头、七乐康、发网、本松新材(871218)、柯文股份(836133)、伊普诺康(835852)、峆一药业(430478)、泰瑞医疗、和和新材(870328)南京肯特、浙江骆氏、天津华迈、上海感信(836370)、创业软件(300451)、南通明德、店商互联等项目的投资;参与创立南京中兴软创(838824、刚被阿里集团收购)且担任投资并购负责人,主导过中兴通讯、中兴软创多起境内外公司并购、股权投资和融资项目,有丰富的收购兼并经验;
“这几年应该是我越来越接近了解投资本质的时候……”
“投资的本质是什么?”
“风险的识别”丁老师若有所思的回答……
对丁老师的采访应该是一段时间之前了,今天提笔来写他的这篇,我使劲回忆着当初采访他时的场景和对他最初的感受。我找到了一个字,应该是“静”,是一种能让你“静”的气,儒雅、平和、不急不躁。
成长到现在我很欣赏这样特质的人,低调、谦和、淡定,还有不急着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他们有着“正规”的童年,走着“正规”的成长路,他们不急,不急着证明,不急着成功,不急着抢眼,不急着焦虑,他们的人生好像没有那么多的“风口浪尖”,也并非要“抑扬顿挫”,不用考虑是否“第一”,也没有那么多的“野路子”,但每一天又都过的十分努力。
我欣赏这种淡定从容的气质与修养,他们似乎更看明白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时间还长,一切慢慢来,不用急,也不用慌,平静、淡定的过好这一生,做该做的事,追想要的梦,一点都不会少努力,当然如果是天赐的性格,那也是着实的幸运!
我不知道我对他的这种感受是否准确,但他毕竟给我了这个初见他的人这样一种感觉,正值我对人生思考的这个点上。
嘉乐资本创始人 丁冀平
1
经历丰富的前半生
丁总是江苏人,他这一路的经历和选择说来也传奇。1993年考入大学,因为喜欢物理阴差阳错的选择了自动化专业,后来又报考了南航的研究生。“那时候的研究生还很少,一年大概才四万个,不像现在一年几十万。包括选择大学的信息也是很封闭的,也没有人给你建议,所以那时候我们选学校带有很多偶然性。”南航研究生毕业后,2000年丁总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任职于中兴通讯,先后担任工程师、市场总监等职。
自动化转南航,做市场,包括后来创业做投资,专注医疗和新材料,用丁总自己的话说“我基本是学什么没干什么”,对面这位看似平和的前辈内心隐藏的冒险精神和勇气让我惊叹。
“您从小就是学霸吧?”
“说实话,我的学习能力真正展现出来是30岁之后,因为小的时候不知道那些东西学来干嘛,学的物理、化学、生物,都不知道那些是干嘛的,因为应试教育,教师水平也相对有限,所以学的稀里糊涂。30岁之后,开始知道很多东西是用来干嘛的了,也就知道怎么学了。后来我就学了ACCA,纯英文课程,14门课,觉得很有意思,从开始学到全部完成考试,两年半的时间,学的比较轻松,后来还当了几年ACCA老师。”
ACCA书单,他口中的“轻松”
2002年丁老师参与创立南京中兴软创(838824)且担任投资并购负责人,主导过中兴通讯、中兴软创多起境内外公司并购、股权投资和融资项目,有丰富的收购兼并经验;
2010年进入PE投资行业,现任嘉乐资本的管理合伙人。他先后主导了洋码头、七乐康、发网、本松新材(871218)、柯文股份(836133)、伊普诺康(835852)、峆一药业(430478)、泰瑞医疗、和和新材(870328)南京肯特、浙江骆氏、天津华迈、上海感信(836370)、创业软件(300451)、南通明德、店商互联等项目的投资。
2
一本书的思考——创业
“2012—2013年我们朦胧的感觉整个市场会发生一些变化。2014年—2105年,我们当时就对整个市场的变化开始了新的思考。当时有一本书对我影响很大—《从优秀到卓越》,看完之后我也一直在思考。书中提到美国在二战以后的二、三十年之中,掀起了第一次的并购浪潮,出现了行业的分化,所以我们当时就在想这种情况在国内会不会出现?”
丁冀平发现,中国高速发展的几十年后,整个市场未来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构性的分化。
“第一个结构性的分化就是技术推动下的创新型企业的不断出现。就比如微信,2012年的时候还没有人在用,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用,所以会有一些新的东西代替传统的东西。如果对比看美国,你就会发现这个阶段基本上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典型的如纳斯达克和红杉资本成立的时间有天然的巧合,基本上都是在1971—1972左右的时间跨度里面成立的,因为那个时候正好是美国的个人电脑时代。1969年互联网技术的突破,出现了个人网络和个人电脑时代,这几者的结合带动了一个几十年的创新,同样在国内也是一样的,所以第一个结构性分化的机会叫新东西代替旧东西。”
“那么旧东西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呢,也不会。越是在这个阶段,一个细分行业能再分化,龙头企业崛起,整个市场的成长曲线开始往下走,但是优秀企业的成长曲线开始往上走,就会出现这样一个交叉。所以当时我们认为2012-2013年以后,中国会慢慢出现这样一个情况,就是行业里面结构性的分化,尤其在传统行业里面。它的分化基于两个驱动,一个是资本的驱动,一个是团队的渠道驱动。而资本的驱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一个是就是发生在企业的并购之间。”
“这样的大背景的认知让我们也开始了思考,我们是要捕捉完全的技术性创新带来的机会,还是捕捉一个行业内部的结构性分化的机会?我们选择了后者。我们判断至少未来5年的时间是有这样的机会的。”
“而且这个机会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还存在一个一代和二代交接班的问题,这是一个中国特有的问题。现在50后的企业家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中国因为当时改革开放以后再开始创业,第一代企业就是华为、中兴、联想,这些都是4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都是70多岁了,50年代从零开始创业的是60多岁,这一波人要退出,他的二代能不能接班,这是一个问题,所以这里面也留出很大的一个空间。尽管企业已经上市,但是之后的企业成长也可能会有问题。”
“所以当时基于这两点,我们觉得就在这里面去做。所以我们当时成立了嘉乐资本,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讲,嘉乐就是围绕行业去做投资,围绕行业里面投资以后的并购去做文章。关于行业,嘉乐资本目前最核心的两个行业,就是新材料和医疗健康。”
3
与三板结缘
2009年,丁冀平还在中兴通讯任职,旗下的很多资产都要考虑资本化,那个时候他就关注到新三板,还参加了很多新三板上海的活动,之后也一直在跟进这个市场的动向,但真正重点关注新三板是在2014年。
4
投资人应该去分享的是企业成长带来的收益,
而非制度性释放带来的收益
最初我对这个市场的看法,认为它一开始设立的初衷其实是希望做成一个专业性的特色市场。我们亲眼目睹了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整个新三板的高峰期,但同时也伴随着不理性与估值泡沫,包括市场上的一些项目和有些基金的期限。当时很多人的投资思路都是Pre-新三板/Pre-IPO的思路,但在我们看来它就是一个价值投资,投资人真正应该去分享的是企业的成长带来的收益,而不是因为市场本身制度性带来的一个收益,所以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看法。所以当时我们对这个市场就是比较谨慎。
第二点,关于什么样的企业和投资人适合在新三板,其实我认为当时企业和投资人都没有想清楚。包括到现在,可能更多人还是试图希望通过制度的释放或者门槛的降低,使这个市场的估值能够起来,获得制度性释放带来的盈利。我自己认为从战略投资的角度,这样的逻辑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这么多年其实一直在强调,就是企业本身必须要有盈利的增长性。
还有一点就是其实最早大家对新三板也有一个期待,就是非盈利企业的一个挂牌的问题。我认为国内对于非营利企业的投资人群体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当时新三板的团队,投资者群体里面可能很大一部分就是券商系的,或者一些其他的机构发一些公募基金和新三板的产品,尤其2016年开始要推战略新兴板,这件事情某种程度上来讲说明大家对新三板市场的认知是不清晰的。后来大家都在聊独角兽,当时有很多成了VIE回来挂新三板,包括像神州租车这些。所以这个市场表现的,我觉得它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也就是说这个市场本身的定位与什么样的企业应该进来,什么样的投资人应该进来,三者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认知,可能更多的人还是带着一种像类似于制度释放的思路来的。
5
十分关注新三板的定位
在我的眼中,我认为未来真正的市场其实不应该分一级市场、新三板还是二级市场,它就是价值投资。国外的很多机构都是打通的,所以我们不关心企业是在新三板还是哪个市场,只要有成长空间,我们就认为是有价值的。
当然我会优先选择去投新三板的企业,为什么?
首先,在这个市场,毕竟我们项目的可得性提高,我的项目源有了。第二点,新三板上的企业毕竟是经过几个中介机构花了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时间梳理过的,规范性会更好,风险性会相对更低。而且挂牌新三板的企业,老板能有这个意识,跨到资本市场去,是很难得的。虽然挂牌新三板不是说企业一上市就能增发多少,甚至还要掏出一两百万的费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还愿意这样做,说明他们的意识已经发生变化,这个是很值得肯定的。当然我也会很关注这个市场的政策变化,但是不能说买一个东西,我守在那个地方等政策变化赚钱。但如果政策不变呢?
目前我可能更关注新三板的定位问题,就是它要从市场化的角度去考量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人群适合在这个市场里面。当然我能理解,刚去建立一个市场的时候,会有一个从扩张到筛选的过程,要先有人气。但新三板发展到现阶段,接下来可能这个市场本身要分化,分化以后慢慢摸索,就像投资机构一样,从什么行业都投到最后找到自己聚焦的行业。
关于新三板的定位我认为一定要跟A股有错位,我认为他就完全应该定位为新经济,代表未来。当然确实风险很高,比如生物类,每年可能研发费用就5000万甚至一个亿,而且还是亏损,这样的公司搞过来降门槛,那老百姓怎么买呢,没法买。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他定义成几个核心的板块?围绕这几个定位,就明确了什么样的企业应该进来,什么样的投资人应该进来。第二点就是它的本身的市场的定位,同时它与另外一个市场的关系,比如,确确实实在这个市场呆过三年以后,我们就把它输送到上交所、深交所,那我觉得它也发挥它的作用了。
所以第一我比较关注定位问题,除此之外,新三板要去理解它和其它板块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两点是我最关注的。因为这两者不关注的话做其他的调整,它还是一个短期行为。
6
新三板需要真正有价值发现能力的投资人进来
如果接下来很多的机构都能真正从价值角度发现的话,那我觉得整个新三板市场就能起来。因为一个市场要起来的核心是它必须要有合适的投资人进去。这个合适的投资人不是因为降低门槛,让更多人进去,而是真正的要有价值发现能力的投资人进来。
所以实际上包括像新一届的发审委,它的审核的策略我们内部其实也有做过讨论。他这个策略本身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是有意义的。他的意义就在于要真正去思考什么样的企业上市以后是可以持续增长。
所以实际上回过头来再看新三板也是一样。投资人到底想在这个市场里面获得什么?是通过你投的那个企业它将来真正成长来赚钱,还是希望这个市场因为更多人进来去赚钱。很多人都期待制度门槛降低,之后把烫手的山芋交转出去,就赚了,就跟现在比特币一个道理。但实际上一个市场要发展,它一定是理性的,最起码80%应该是理性的。
关于嘉乐资本,我们希望获得企业价值成长的这部分回报。当然我们肯定不排斥也不会拒绝市场带来的溢价。寻找具备一定的独立成长能力的企业来投资一定没有错的。
7
投资的本质
“这几年应该是我最接近了解投资本质的时候”
“投资的本质是什么?”
“风险的识别”丁老师若有所思的回答……
其实我自己认为核心就是你能不能识别到这件事情里面蕴含的风险。
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学习,包括对风险识别的深度。举个最简单例子,比如就像我们刚干投资的时候,看到很多项目都觉得好,投资冲动很强烈。随着不停的往后做下来,就会发现每个项目都有风险,看每个人都像骗子一样,感觉每个项目都有可能长不大,然后你就会去怀疑自己有没有识别清楚它的风险。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8
跨专业,如何管理?
“丁总您作为一个新材料和医疗行业的外行人,怎么带领团队去做项目呢?”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我的背景其实挺有意思,我学自动化,然后干通信,也是从零开始一点都不会学起的,英国的会计师也是学着玩,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是很有自信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方法去理解这件事。专业有专业的方法,不专业有不专业的方法。所谓不专业,就是没有这个专业技术,你就得用另外一种方法去理解。所以我们在内部其实一直强调就是从专业和团队两个角度来开展工作,就是“懂行业、懂企业”。我的同事懂行业,那我懂企业,我们相互结合。当然对于行业们也不会一无所知,之前的投资也都是相关行业,也都会有所了解,只是不会像现在这样花这么多精力。”
但更进一步来讲,其实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就是作为非这两个专业出身的人怎么去做管理?
其实是,有了互联网就有了一切,从零开始学就可以。因为互联网这样的东西太多了,你只要愿意去学去看,都能学到。第二就是你要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你说今天买一本生物学的书从零开始看那肯定不行,你要用我们自己能理解的一种方法提出问题,让别人来解答,所以我跟我的专业团队就能有很好的沟通。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我们毕竟不是科学家,所以我们还是要对行业有理解,我们会研究上市公司,研究行业展会,去参展,跟行业的专家去交流,围绕这些建立起对行业的认知。这样对项目的判断就有了基础。当然这肯定是一个挑战,但是从日常的学习中都能学到基本的原理。
9
没有募资的投资人生是不完整的
“丁老师,您创业这两年跟您之前在职场最大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我好奇的问。
“生活没有太大变化,除了存款在逐步下降,其他没有太大变化”他说的云淡风清,引起一阵欢笑,带着点幸灾乐祸……
我觉得很重要一点是,当时我们成立第一支基金的时候,我深刻的感受到,没有募资的投资人生是不完整的。绝大部分的投资人,是没有参与公司的募资过程的,因为工作有分工,投就投,募就募。但你能说服别人把钱投给你,你才能真正知道投出去这份钱的时候的分量,你也才会更谨慎。很多人没有经历过募资,不知道募资的艰难和那份钱的分量,很多年轻人上来就十几亿往外投,其实是风险很大的。这是我成立基金大概三四个月之后的感受。但我现在的感受又发生了变化,我觉得如果想成为一个投资人,前提首先要成为一个创业者。因为你真正想要看明白一个企业,需要有很丰富的人生经验。实际上我已经有过一到两次的创业经历了,但其实还远远不够。我们在内部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也是对我们投资逻辑的一个拷问,“怎么用我们肤浅的人生去评判一个有故事、有内容的创业者的人生?”
很多投资人读书、就业的经历其实都是相对单一的,然后你去评估一个可能高中、大学都没读过但却能闯出来的企业家?他经历多少事情,你试图用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读懂他?这个不是悖论吗?
所以这个是我创业后最大的体会,说到现在投资圈的本质,我只拿我自己来看,就是说我们自己的人生很单一,高考,读大学,读研,进入500强,收入不错,有些人读个MBA,有些甚至就出来转型做投资了。我们的人生很窄很窄,看问题背后的东西也相对较小,你要怎么去评判一个企业家?
值得我们深思……
10
“身怀绝技”
“丁老师,在您人生的几次重要选择里,都彰显着大胆和冒险,基本上您学什么没做什么,都大胆放弃,重新选择,您觉得您自己是什么性格的人?”
“这个有选项吗?”
哈~哈~哈~
我是天秤座,骨子里还是会有一些大胆冒险的东西吧,但其实我冒险精神不强。但我的敏感性特别强,对市场的嗅觉能力特别强。我跟任何一个人聊天都基本能聊出来我们之间的合作,就是把握信息的能力比较强。另外我还发现我的还原能力和推理能力比较强。我比较善于思考,把真实发生的场景一步步还原,起因、经过、结果。这个主要受我第一份工作的老板的影响,他问问题的时候就比较喜欢这样去问,我也慢慢形成了这种习惯。所以对于市场、行业、企业的理解我会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方法。这就是丁总身上极大魅力的一部分吧。
11
看书、踢球、跑步、马拉松,如此健康
最近刷丁老师的朋友圈,跑步,半马的比赛照片,时不时的就刷出来一张,不得不说,现在的我们这些年轻人真没人家中年大叔活的健康。
“您怎么爱上跑步的呢?感觉好难啊?”
“干嘛要坚持啊,跑就行了。”看了看丁老师标准的身材,我觉得这话像他说的……
但说起丁老师的跑步爱好,还是要感谢他的爱人。如果不是当初拉着他一起溜世纪公园,估计现在也刷不出来丁老师马拉松的帅照了。
丁老师是马拉松常客
除了跑步,丁老师喜欢读书,大量的书,各个题材的书,材料、医疗、管理相关的,哲学,企业传记,宗教信仰,大概一年几十本。丁老师家有一个很大的书架,书的储藏量也是比较大的。
足球,也是他的最爱之一,他踢右前卫,参加了很多足球组织和比赛,爱运动,已经能看出来是基因了。
足球场上的意气风发的丁总,第一排右一
12
我们没有梦想,只想像松树一样生长
“您选择创业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吗?”我直爽的问了……
“还真不是”丁老师回答的很坦然,我信了,因为能感觉出来他就是这样性格的人。
“我们的初心就是想做出点与众不同的事儿。赚钱,说实话,我对这个东西没有很明确的一个渴望,更没有一个数量上的渴望,就是没有这个感觉。”
“那您想把嘉乐资本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其实就没有什么理想。只是想在这个行业里面,做点实事,能为行业或者企业的发展有帮助就可以了。其实真没有一个很大的梦想,我觉得那是一个结果,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就像种下一粒种子,天天希望它长多高一样。但只有它不停的去吸收养分,去调整自己,我觉得它自然就能长高。尤其现在做投资,还没做呢就期待未来,这是不现实的。法国梧桐你看它高不高?松树你看它高不高?松树在围绕一个目标生长,法国梧桐是到处生出他的分支在生长。我们要做的是松树。
愿嘉乐这棵松树拼命生长!
■原创作者:洞见资本 翟宁
关注新三板发展人士入交流群,对栏目《三板零距离》感兴趣的欢迎合作!备注:三板群/合作
【三板零距离】汉理资本钱学锋:2年内4次敲钟,跨越全球资本市场!
他说:“中国前30年造房子,后70年管房子!”| 三板故事05
独家专访开心麻花百亿估值背后的神秘独立投资人!丨三板故事06
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文章
关注洞见知行,回复以上关键字,可查看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