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浪手记||黄婉岚:岛屿社会的捕获


岛屿社会的捕获

黄婉岚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





   【编者按】用眼观察,用心阅读,用脑思考,用脚丈量,走进生活,走进一线,走向实践,走向社会,回望脚步,回味岁月,记述点滴,记录成长。《后浪手记》通过“后浪”的文字笔触和镜头影像记录琐碎的日常、成长的脚步和岁月的美好。《后浪手记》提供一个吐露并展示自我心迹的平台,让我们“后浪”的文字也可以被“看见”。我们期待,来自“后浪”们的《后浪手记》有更多书里书外、故里他乡、街角市井、茶余饭后的稚嫩笔调和青涩文字让路过者驻足回眸、流连忘返。



编织渔网:初到硇洲岛

想象中的硇洲岛是茫茫大海中的独特小岛,会是热带雨林般狂野还是绿野仙踪般幽静?随渡船起伏破浪越过一个个红三角浮标,一片片海鸥群飞——硇洲岛的轮廓渐渐清晰在眼前,错落的黑石、淡黄的海滩、陈旧的房屋以及途中陆地与海上切换着摇晃与颠簸,让我不禁问自己“当初为什么决定要来?”记得人类学课上,人类学学者们总是会选择最复杂的路线到达田野目的地,沿途的困难与疲惫一同随着肢体感受刻进脑海意识里,总能让我更加珍惜来到岛上的每一天。

三年疫情,保持距离与各种严令像隐形枷锁一般封闭着生活,来到西埠村来到民宿,竟能让我如此自如地打开自己,踏进民宿就像奔波一路回到了另一个家。这里有着一起买菜做饭的烟火气,这里有着奔向同一目标的伙伴,这里有着碰撞与交融的木桌谈,这里就像温润无风的大海,随微微海浪带着我飘向这个初驾到的渔村。

踩在湿软的海滩上,海风带着咸腥味扑向我们,印入眼帘的一边是迷雾大海中忽远忽近漂浮的船只,一边是简陋黑绿帐篷搭起的渔摊。跟着伙伴初次走村,和蔼的奶奶塞给我们一桶木薯,几个孩童坐在沙滩上堆砌起棕黑的城堡,渔摊帐篷下是忙碌埋头解渔网的妇女,几位伯伯围聚在某处角落比划着畅聊着......一开始我感到不适与不解,在大多数时候语言不通时,都让我感受到难以融入的不适;在忙碌与休闲的鲜明切割下,让我为此不解——“为什么有些伯伯爷爷那么有空出来聊天?”相比于我们大部分人朝九晚五的轨道般忙碌生活,他们独有的生活时间与空间参杂在渔文化中,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清楚。

该从何而起呢?相比于纯粹的用学科性视角旁观与凝视,往往会使一些独有的社会底蕴和隐性知识从这一目光中漏掉,当我们卡壳在纠结着是框架不够清晰还是访谈缺少明确的方向性时,“发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顿时敲碎捆绑在我心中的条条框框。反思复盘第一天的走村和访谈,脑海里另一个声音在告诉我:有时候我们太被框架束缚反而得到的是空壳,有时候我们太过于着急得到想要的答案反而是物极必反。索性放下那个束缚我们的框架,索性我们就做一个兴致勃勃的傻瓜,就跟着不同村民的感觉走,总会在他们一个个故事与经历里感受不一样的风浪......

初到岛上,以舒适恰当的节奏编织着渔网,虽一开始手法不熟练甚至是磕磕绊绊,但这个过程让我享受着慢慢地真正投入田野,努力让自己成为“局内人”而非“局外人”的方式去观察和参与,越是最常规、最平淡无奇的部分越是需要亲身实践去意会,方能触摸到这个海岛中人文世界的意蕴。


(初到黑石岛屿)

(与村民访谈,了解出海情况)

(村民为我们讲解着珊瑚墙中的智慧)

(渔民出海收获的各类螃蟹)


抛洒渔网:融入与联结

渐入的随村生活,把自己当做当地人慢慢融入渔村的生活与劳动节奏,沿着海滩方向轻松随意与村民寒暄唠嗑,简单的“吃了没”“今天出海怎么样”等语句瞬间拉进我们的距离。走村中除了观察与感受生活细节,加入他们的日常劳动让我不仅是眼前更是全身心在感受着这种生活。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来到佟萍家帮忙解渔网垃圾和理顺渔网,看似简单的小动作却包含着数万秒的耐力和专注,坐下木凳从泡沫箱里抽出挂满枯烂水草、塑料袋的渔网,湿漉漉黏糊糊爬满了我的双手,时间仿佛被渔网丝缠死凝固在咸腥的空气中,仅仅一袋小渔网就用去了一个多小时,长时间的弯腰埋头,脖子、腰背以及双手开始出现酸麻感,不禁抬头转动捶捶背,感叹这种机械般烦闷的劳动如此日复一日的艰辛......一些我们看似简易的日常与工作若仅是借以“观察”之名旁观,背后所隐藏的感受便只能停留在浅层的眼里无法到达内心。我想,以亲身实践融入当地,就是田野精魂所在吧。

除了参与村民的日常生活与劳动之外,庆幸赶上村内游神活动,体验渔网背后的另一个宗教世界。下午三点左右游神仪式随着震耳的鞭炮打破一向寂静的渔村,映入眼前的五彩旗帜、灯烛与香烟以及挤满人的神位,好奇地探头与垫脚让我瞬间掉落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世界。简陋的正方形草席,脱去鞋诚心跪拜,嘴里念叨着只与神的对话——愿健康平安,愿一帆风顺......

游神过程给我最大的感受更在于“游”——流动与开放。一开始看到举旗队伍中的阿姨自己扛着两面大旗,倚靠在树边擦着额头的汗珠,一面很想上前帮忙但一面又担心我是突然加入的外地人会破坏仪式中某个规矩,再三谨慎着多次询问“没问题吗?”,我扛起了其中一面大旗。队伍中分为两种旗帜,木制的小旗和钢制的大旗,游神过程中要时刻抬头注意磕绊旗子的电线与树杈,时刻低头注意旗尾不能拖地和绊脚,一系列小心翼翼的抬头低头让我多次掉离队伍变得紧张又疲惫。随着鼓声走在小巷走过每户人家,当神位还未到达家门时,村民早已双膝跪在门前,凝望着缓缓前进的神车,庄重的气氛让我不禁挺直早已酸麻的腰背。

在与游神队伍的村民聊天时,发现村民们与神互动的形式与自家竟大有差别,对比自己家乡中将神安放在寺庙或祠堂等待人们前来供奉不同,村民们有序地将神请出并游到每户人家提供祭拜的仪式,甚至即使是外嫁或迁移到其他村,只要信奉此神,村民们便会把神位游到其他附近村舍为每个信徒给予与神对话的机会......这是一次流动的宗教仪式,独特的海岛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的信仰活动中,隆重的游神联结着岛屿上家家户户的心弦。这也是一次开放的宗教仪式,开放的地域生活化作人们交往待人的方式,热情的交谈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融洽紧密。

我想,游神中的艺术与仪式必定是与市场疏离而与心血紧密的,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而流传至今的所有神明祭拜仪式,它们之所以没有随风刮走,那是因为一辈辈人都从中听见自己的心,乃至自己的命,不管是异时还是异域,不管是漂泊于异乡的还是扎根于渔村的,只要是从心里流出来,就必定能够流进心里去。神明随鼓声,随烟火,随跪拜流进村舍共同编织的渔网,流进血骨中,心诚则灵是一次人与神的时空对话......


(解下渔网中的杂草与垃圾)

(游神中祭拜马君神位)

(游神中的跪拜与祈祷)

(游神中的彩旗队伍)


解下渔网:黑石底,浪潮边

如果说与村民交谈走访是这段日子的主线,那么与当地孩子的玩耍便是主线谱上跃动的音符。每次回想起与他们一起的童趣片刻,总会让我心神盎漾。我们随意蹲在村中的马路旁,小巷边叽叽喳喳说起螃蟹图,指着海胆,螃蟹哪个好吃哪个不容易见到,你一句我一句,我们似乎在讨论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走进腥臭味和烧焦味混杂的垃圾场寻找着奄奄一息的鲎,跟着孩子一只只反复拿起来又放下,检查着是否生还,一路走发现一只幼宝还活着,孩子们很惊喜的叫喊起来,是紧张又兴奋。看着他们熟练地从鲎背部两边拎起来,小步跑向海边,虽说这样的场景在他们之前已经经历过很多次,但当我看到他们紧皱起的眉头,一遍又一遍小心地推着的幼鲎,望向它渴望它重新游起来的眼神,鲎在海里翻动随着浪花游向远处,他们又一次叫喊起来,这次少了些紧张多了些松口气的欣慰——“快游回家吧快游回家吧”......我们也随着它游啊游啊,随着它一遍又一遍在心里念叨祈祷。细浪吹到脚边,脚踝触着清凉的海浪,也触到孩子们的那片善心。

涨潮时,我们相互搀扶爬到灯塔上,光着脚踩在冰凉干净的石墩上,和孩子们吹着海风观察着刚抓回来的各类小螃蟹,讨论着男孩子们到垃圾场里捡回来奇奇怪怪的“尸体”,3个海胆、5-6个手参,一些珊瑚枝、还有说不出名字的生物......离开时最让我很欣慰的是孩子们把刚抓回的活螃蟹和尸体“分装打包”,分工着谁去放生,谁去倒垃圾,灯塔的石墩上原本是我们稀稀拉拉混为一体的灰尘,孩子们坚持着“打扫干净再走”。爬下了灯塔回头望去,还是那个干净冰凉的石墩,没有一点焦灰黑点,都是孩子们用手当扫把、拖把的功劳。吹过海浪与灯塔的风又一次吹向我,是那样清凉那样温和......一直期待着下一次能够在某个巷子偶遇他们,我想一定会有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发生!

与孩子告别后的那些天,时常会约上营中的小伙伴一起赶海捡贝壳海螺,原来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游玩里,在不起眼的海螺中也能听到自己的心声。走进海滩,弓腰探去黑石缝中,捡起—观摩—扔下—探寻,如此动作下,我愈发钟爱不完美的贝壳海螺,残缺和小洞就像是大海赠与的勋章,歪扭,奇形,怪状成为它们在众多清一色中的独特,让我能一眼发现并爱上它们,透过这些不完美的小生物窥探着寄居在里面的自己——很多时候我总是在自卑内耗,总厌恨自己的不完美处却从未想过正是这些让我变得这般独一无二,总是埋怨生活一时的曲折却从未想过这是生活在赠与我叫做“成长”的勋章......在每一次将残缺的海螺贝壳捡起时,我也在重新捡起那个残缺的自己,大海以无声孕育着无数的生命,也在无数个瞬间让我成长起来,黑石底下,浪潮涌边,从客观的他者转变为主观的自我力量,海岛田野似乎教会了我另一种新东西,当用心感悟身边细微时,总有一些力量会流进自我的命题中......


(与孩子一起放生鲎)

(生态赶海)

(奇形怪状的贝壳与海螺)


顺理渔网:寻找与再出发

田野营接近尾声,整理着每个渔民的讨海经历与生平故事,在《一个南海“岛外之岛”的八十年》里窥见鲜活的生命。慢慢地看见,讨海的惊险与艰辛,勇猛与可敬之外还有着更为复杂的人生处境,在他们一个个成为过去的历史中,我看见了一片荒芜的旷野一片迷雾的大海中冲破云霄的神光,渺小的身影撑起翻滚的木船亦能凯旋而归,带着一颗堆积沧桑仍如朝阳般的心随生命的节拍钟表一样地颤抖着,永无休止,我想这就是生命的厚度,这就是生命的本身。

重新理顺复杂打结的渔网,会发现这其中一点都不复杂,我感受到的是一个纯净而无竞争的慢世界。当我听到渔民们在麻将桌上大方说着哪片海域哪个方位螃蟹多时,当他们商量着某个方位渔物多,可以替换着放网时,当听到由于缠住渔网不得不割掉的浮标会带回来让村里人认领而不是任由其漂浮时,当他们互相赠与交换着对方出海打捞的一桶桶螃蟹鱼虾时,这些瞬间总能让我想起人类学课堂上那门关于《礼物》的章节,礼物可以是相互分享的信息,也可以是相互交换的收获,我想这就是莫斯眼中的hau——万物有灵中礼物的灵魂,这一定也是萨林斯口中的“如果朋友创造出礼物,那么礼物也创造出朋友”的魔法。麻将桌上,吊床旁,戏台前都能成为大家互换礼物共享交流的公共平台,送出礼物交换着“他人即自我”般灵魂,共享着收获的喜悦,互惠中流动着人际情感。我想,即使渔村在数十年里不断地流动和变迁,但日益的城市化夺不走早已刻进每一代生于此长于此的互助团结情缘,化作独属于海岛渔村的邻里情谊,村民们把金钱与利益的竞争付交给命运之神手里,把真挚与朴素的情感糅杂进乡舍邻里,顺着缕缕网衣流进每处村舍角落......

离别前的这些天,我开始从思考他人尝试着思考自身来转移隐隐的伤感。躺在晃动的吊床上聊着那个关于大海的梦想,年仅6岁的弟弟强森志愿着长大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海军军人,保卫硇洲岛保卫这片海域,在他的身上总能寻找回自己当初少年时的热血、对一切美好愿景的憧憬......营中的生活也让我触摸到无数个让心为之一颤的心魂,就像初生于海岸线的朝阳冲破着迷雾以金灿洒向灰茫大海:浩腾每一次说的“我教你”而不是“交给我”,让我感受着那种被肯定与携手共进的快乐;丽敏会因为某些小细节大喊着“真的好棒!”“太好吃啦!”,教着我不要吝啬对他人真诚的夸奖;饭团每个细致入微的照顾和体贴,让我学着如何用心对待身边人;小庄每次拾起海洋中的“不起眼”为我们科普其中的奥秘时,发现原来生活处处是学问;小豆每次灿烂的笑容,对待每件事情的严谨,消散着激励着每每疲倦的我;阿用看透生活本质仍能认真生活,让我再一次看到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小婷坚持以实践与记录渔村周围生活的一切,背后那群下乡青年的身影一次次浮现在我眼前;巴斯举起相机记录每个美好时,让我懂得要让爱好成为喜悦自我的一部分;燕微埋头密密麻麻记满的一页页笔记,感受到对待学习的一丝不苟......这里的每个小伙伴都如此闪耀着,或是让我看清自我,或是让我做回自我,不禁感叹,多幸运能与一群同频共振的人寻找渔村的美好。

与这片海结缘在2022的夏天,时间轴转回那个暑假的支教生活里,跟孩子们一起科普着幻想中那片海洋和生物。与这片海相遇在2023的春天,不管是春播秋收的耕地生活,还是靠海为生的渔村生活,自然孕育着无数生命与跳动,而人文世界的独特文化就隐匿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中......

2月10日,离开小岛,一切纷杂思绪随船头翻滚海浪,过去短短几天的日子安上电影轴一帧帧放映在脑海——“当初为什么决定要来?”在双脚踩在湿软海滩上,在双手解弄渔网时,在灯塔眺望大海时,在叽喳指点着螃蟹图时,在无数个好奇与点头,在每一次的交谈与馈赠下,这个最初的问题已经得到回应......这里发生的事,这里联结的人,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情,就如曲径通向幽深的那片大海,泥沙随海浪冲刷出银银波澜痕,又如我们留下的印记,海风浪声见证着我们的到来,我们的融入,我们的不舍。笔触到此,我的心魂早已无数次飘向那片黑石岛屿,随渔网抛洒向海的每个角落......


(来到渔民家中座谈)

(来到渔摊与渔民交谈)

(与小伙伴一起制作的收获墙)




【作者简介】
黄婉岚,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


记者|黄婉岚编辑|李晓琳监制|王利兵

后浪手记||贾茹:我以我心绘萝北

后浪手记||倪云:人间烟火桂花岗

后浪手记||方静:家长里短硇洲岛

后浪手记||于芊:画里话外硇洲岛

后浪手记||于芊:有种生活叫都城

后浪手记||许文朔:江南最忆是杭州

后浪手记||刘鉴萱:千年不涝是赣州

后浪手记||陈宇祥:老家蝶变看高州

后浪手记||黄恺潼:最抚人心凉茶铺

后浪手记||郑斯琦:有种尴尬在北亭

后浪手记||张新怡:风土人情桂花岗

后浪手记||陈紫欣:流落凡间的漂泊

后浪手记||陈可芊:侨乡民俗数五邑

后浪手记||武锦涛:旁观后尾箱集市

后浪手记||朱哲桐:岁月无声的真情

后浪手记||许文睿:减贫精神的书写

后浪手记||许文睿:脱贫攻坚的记忆

后浪手记||黄美仪:弘扬新农人精神

后浪手记||廖紫芯:罗伊案之争之思

后浪手记||黄婉岚:且悠且慢大氹村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重镇,珠江三角洲应用社会科学创新高地。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致广大而尽精微,公天下而存高远,热忱欢迎优秀学子深造,诚挚邀请天下英才加盟!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

.



荣耀2022

谢治菊获立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董石桃获立国家社科基金2022年度重点项目

陈潭获立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重点项目

陈明丽张惠获立2022年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

谢治菊荣获2021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枫云王霞谢治菊领衔入选2021年省一流课程

林曼曼荣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光荣称号

蒋红军获立2022年广东社科规划特别委托项目

万朝春获立2021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杨芳领衔获2022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

曾维和获立教育部2022年第一批协同育人项目

王泽宇获立教育部2022年第二批协同育人项目

董石桃获立教育部2022年第二批协同育人项目

刘向晖获立2022年度广东省党建重点课题

王枫云获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成果奖

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通过全国样板支部建设验收

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通过全省样板支部建设验收

隆惠清团队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铜奖

隆惠清苗嘉龙两团队获第八届“互联网+”省金银奖

梁嘉俊团队获第13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省赛银奖

吴莹莹团队获省“推动党史推动社会实践”三等奖

吕凌炜团队报告荣获广东大学生调研大赛一等奖

“万企兴万村”和“老城市新活力”入选省实践团队

东西部协作推普获称2021广东省优秀实践团队

乡村致富带头人口述团队获评2021年市示范团队

四作品入选广东高校“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项目

校友黄思静助力中国女篮获得2022世界杯亚军

女篮荣获省第11届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乙A冠军

女篮再获省第11届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乙B季军

刘沐晗廖晓盈团队列全国MSW研究生案例百强

范飞刘鉴萱两同学被录取为国内名校博士研究生

王鹏同学被录取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博士研究生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本科生考研创佳绩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