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手记||许文睿:脱贫攻坚的记忆
脱贫攻坚的记忆
许文睿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
【编者按】用眼观察,用心阅读,用脑思考,用脚丈量,走进生活,走进一线,走向实践,走向社会,回望脚步,回味岁月,记述点滴,记录成长。《后浪手记》通过“后浪”的文字笔触和镜头影像记录琐碎的日常、成长的脚步和岁月的美好。《后浪手记》提供一个吐露并展示自我心迹的平台,让我们“后浪”的文字也可以被“看见”。我们期待,来自“后浪”们的《后浪手记》有更多书里书外、故里他乡、街角市井、茶余饭后的稚嫩笔调和青涩文字让路过者驻足回眸、流连忘返。
何为脱贫攻坚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概念的提出者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即为集体记忆。脱贫攻坚的集体记忆可被定义为:由参与脱贫攻坚战的各类主体组成的特定群体共享脱贫攻坚的过程和结果。脱贫攻坚的集体记忆包含了脱贫攻坚战参与者对脱贫攻坚的政策认知、政策执行、政策监督等有关脱贫攻坚战的全过程、各环节的实践内容,也包含了脱贫攻坚精神等思想内容。集体记忆具有物质客体和象征符号的双重性质,不但凝结于村史馆、纪念碑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体中,还蕴含在“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等广为流传的象征符号里。
脱贫攻坚的集体记忆如何产生?脱贫攻坚的集体记忆发轫于不同的个体记忆中,建构并形成于个体意识与集体环境的互动中。
个体记忆是集体记忆产生的基础。在脱贫攻坚战中,来自各地的扶贫干部或是在漠北或是在黔南,或是在巫山或是在太行,服务着贫困程度不一、致贫原因有别的贫困群众。无论是扶贫干部还是贫困群众,虽然他们参与脱贫攻坚的角色不同、方式相异,但都形成了缤纷多彩的个体记忆。不同的个体记忆成为参与脱贫攻坚战这一群体可以共享集体记忆的前提,每份个体记忆间相互重叠的内容越多,其共享的集体记忆中相同的要素也越多,这份集体记忆就越具独特性。
集体记忆建构并形成于个体意识与集体环境的互动中,这种互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参与脱贫攻坚的主体与大众传媒在互动中生产、形塑脱贫攻坚的集体记忆。全国性媒体和地方媒体集中报道脱贫攻坚的事迹与模范人物,反复突显了脱贫攻坚“顺利收官”的事实并渲染了振奋人心、令人欣喜的气氛。部分贫困群众与扶贫干部作为报道的对象,通过被采访、被拍摄而进入脱贫攻坚的媒体语境中,参与、共享了脱贫攻坚意义的生成和传播;那些未被报道的群体也因媒体宣传的内容与自身息息相关而持续关注并产生共鸣。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记忆被媒体所描摹的群像不断形塑、修正,逐渐转变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二是扶贫干部在与贫困群众的互动中生产集体记忆。扶贫干部通过入户走访、解读扶贫政策、落实政策内容等方式,在与贫困群众不断地交流互动中,将关于脱贫攻坚抽象的政策概念与泛化的语言符号具象化,转变成贫困群众可以理解、触手可及的直观体验,并以此影响集体记忆的生产。在统一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政策的认知、使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形成直观感受的过程中,贫困群众对于脱贫攻坚的部分个体记忆逐渐转化为集体记忆,贫困群众与扶贫干部不断参与进脱贫记忆的生产当中。
三是贫困群众在与非贫困群众的互动中生产集体记忆。贫困群众作为帮扶对象,其将个体记忆的内容转化为日常话语,运用在乡村日常生活中,并与非帮扶范围内的群体交流,以此参与脱贫攻坚集体记忆的生产与延续。贫困群众讲述的昔日的艰辛苦痛、今日的沧桑变化和明日的向往期许,与政府的宏大叙事和基层的成果宣传实现话语汇流,共同生产了脱贫攻坚的集体记忆。
脱贫攻坚的集体记忆有何时代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评价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的“三件大事”之一,我们赢得的历史性胜利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也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
在脱贫攻坚战胜利后,脱贫攻坚集体记忆的价值与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发挥增强政治认同的功能。脱贫攻坚战是党和国家主导的,脱贫攻坚的集体记忆被打上深深的红色烙印。无数党员干部在扶贫一线挥洒汗水甚至献出生命,保障了所有贫困群众按期脱贫,兑现了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挖掘脱贫攻坚集体记忆的价值,可以使更多脱贫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二是发挥增强身份认同的功能。贫困人口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通过自己夜以继日的奋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摆脱贫困,有的甚至还开办企业,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数万万农民不再因为贫困而挺不直腰杆,而是为自己可以作为新时代的农民而自豪,为自己可以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创造更大的成就而自豪。
三是发挥教育青年的功能。任何记忆都不是永久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代际的更迭,脱贫攻坚精神的集体记忆面临消退甚至断裂的困境。贫困群体由于有刻骨铭心的贫困经历,并全过程参与了脱贫攻坚战,共享了关于“贫困”和“脱贫”的集体记忆;但对于较少经历贫困之苦的后辈,特别是那些并非贫困农村出身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因缺乏切身体验,存在脱贫攻坚集体记忆断裂的可能。通过挖掘并宣扬共存于脱贫攻坚集体记忆中的模范人物和光辉事迹,我们可以让青年置身于脱贫攻坚的具体语境中,让他们在生动的事例里感受“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内涵。
厘清脱贫攻坚集体记忆的产生逻辑,充分挖掘其时代价值,让这份集体记忆在乡村振兴中迸发出更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更多的治理效能,我们才不负脱贫攻坚这一壮丽史诗。
作者:许文睿,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20级本科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0-26(人文岭南版)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告2022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重镇,珠江三角洲应用社会科学创新高地。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致广大而尽精微,公天下而存高远,热忱欢迎优秀学子深造,诚挚邀请天下英才加盟!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荣耀2022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