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浪手记||刘鉴萱:千年不涝是赣州



千年不涝是赣州

刘鉴萱







     【编者按】用眼观察,用心阅读,用脑思考,用脚丈量,走进生活,走进一线,走向实践,走向社会,回望脚步,回味岁月,记述点滴,记录成长。《后浪手记》通过“后浪”的文字笔触和镜头影像记录琐碎的日常、成长的脚步和岁月的美好。《后浪手记》提供一个吐露并展示自我心迹的平台,让我们“后浪”的文字也可以被“看见”。我们期待,来自“后浪”们的《后浪手记》有更多书里书外、故里他乡、街角市井、茶余饭后的稚嫩笔调和青涩文字让路过者驻足回眸、流连忘返。




  

      又至一年伏月,凤凰花开,灿如红霞,却道别离。在此之际,我很荣幸能够在GUPA分享一段“浮城”记忆,希望能让更多的同学认识和了解我的梓里——赣州。


     “浮城”缘起

     “龟形浮城”是世人对“雨而不涝”的千年古城赣州之称颂。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章江与贡江在这里交汇,形成长江第二大支流赣江”。由于三面环水,赣州城极易发生水患。尽管如此,依据两千年前古代先民“选址造城”的理论,《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即认为建城宜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强调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凭借地势地利,古代工匠依然选择在这里修建城池。


图 1 赣州古城地形图

(资料来源:赣州消防微信公众号)


      然而,与江南水乡苏州、云南山城丽江古城等相比,赣州城的选址可谓历经几番周折。历史上,四面环山、三面环水、江水纵横的赣州城曾因水患三次被迫迁址:

      公元349年,太守高琰来到环山抱水的赣州,他依照《管子》的选址理论,将城建在临江的高地上,并开始修筑城墙,建造都城。此后的赣州城既“免于水患之忧”,又“借助水运之便”,一度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的商贸重镇。

      可叹,好景不长。公元885年,义军领袖卢光稠割据西南一隅,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他急需扩招造新的都城。公元910年,赣州城的规模由1.23平方公里扩展到3.05平方公里。相应地,赣州城的水位高度由100米以上降至90米,这10米就是古书上记载的“渚池”。后来,赣州城经常被水淹的原因也大概与此。一筹莫展的卢光稠邀请名噪一时的地理术士杨筠松为他的新城规划出谋划策。擅于选址筑城的杨筠松发现龟城赣州恰位于章江与贡江的交汇处,其形制恰似一只趴在江面的乌龟,适于筑城。根据杨筠松的建议,卢光稠开始对城外城内的水系进行重新规划:按照龟背的坡度,主持修建水渠,并在城市南面开凿护城河。此后,赣州城再一次迅速发展起来。

      然而,久经江水侵蚀的土城墙出现了裂缝,脆弱不堪的防水体系潜伏着巨大的隐患。为此,据《赣州城府志》记载,公元1073年,孔宗翰下令推倒土城,新建砖城。将熔化的铁水灌入城墙缝隙,当铁冷却后,整面城体便能密不透风,与此同时加高城墙。经改造后,城墙一跃提升至10米,即便洪水暴涨也无法企及城墙的腰线。此后,每逢雨季水位上涨,五座城门(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便同时落下闸门。从此以后,“坚不可摧的闸门,夯实城墙组成抵御洪水的坚固屏障”,便世世代代守护着赣州古城的安宁。

      尽管赣州城有高大夯实的城墙抵挡着城外洪水,但与此同时其也将城内的积水牢牢堵住,导致赣州城的内涝灾害频发。如若孔宗翰的“伐石筑城”并非治水的关键,那么赣州城“千年不涝”的玄机究竟隐藏在哪呢?


      跳动千年的“城市良心”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华人作家龙应台在面对“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的提问中,解答到“一场雨足矣。”(原文为:“一场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飘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国家。”)。可见,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重要性。殊不知,早在宋代,赣州城就有一处匠心独运的城市下水道工程——福寿沟。

      公元1068年,刘彝被任命为赣州知军。为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难题,善于治水的他根据赣州城“地势落差大,且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的龟背形地貌特征,采用分区排水方式,铺设了两条地下沟渠”。因其在地图上,从西往东看,形似篆体书法中的“福”字;由北向南看,则似“寿”字,被当地居民形象地称呼为“福寿沟”。公元1077年,福寿沟经历十年的修建最终竣工。此后,赣州城彻底告别了水患。


图2 福寿沟平面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给水排水微信公众号)


      作为一项系统的水利工程,专家学者将其工作原理概括为“通、集、运、滤、蓄、排”6个字。所谓“通”,即为通畅,为不断的改变沟体的切面来保证水的流速,福寿沟的沟体有大有小,有高有低;“集”,即为收集,将明沟、暗沟之沟的水一起汇集到福寿沟内;“运”,即为搬运,将福寿沟的水进行集中,随后汇至章江和贡江;“蓄”,即为调蓄,据史书记载赣州古城一共有100余口与福寿沟相通的水塘,水塘平时蓄水便用来浇灌、调节气候;“排”即为排放,根据水力学原理,刘彝在福寿沟末端排水处设置了水窗,视水情开启和关闭。当江水水位淹没水窗时,由于江水压力,水窗被封住,福寿沟中的水无法通过水窗向江中排水,水越积越多,然后由于压力原因顺着福寿沟向地势高的地方蓄积,水便进入低洼蓄水池塘(见图3)。当江水水位下降,水位低于水窗时,水窗被福寿沟中的积水冲开,福寿沟开始继续通过水窗向江中排水,此时低洼水塘中的积水也开始返回福寿沟向江中排泄(见图4)。


图3 “水窗”关闭时福寿沟排水系统工作原理

(资料来源:CNKI)


图4 “水窗”开启时福寿沟排水系统工作原理

(资料来源:CNKI)


      海绵城市的生态智慧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奇迹,福寿沟的修建比巴黎排水系统、东京排水系统早了近千年。福寿沟不仅为世界城市防洪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更是对现代海绵城市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国际上,专家学者将海绵城市建设通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所谓海绵城市,就是“运用低影响开发理念,改变传统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借助自然力量,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它的基本特征是“自然积存、自然渗透与自然净化”,核心理念在于“自然”。国内学者指出福寿沟排水系统具有“尊重自然,疏而不堵”、“规划长远,设计合理”、“重视细节,实用性强”等特点,其设计原理与建设特点与海绵城市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可谓是是海绵城市的雏形。

      专家学者将福寿沟排水系统对与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意义归纳于以下几点:

      第一,将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置于首位,强调“天人合一”。福寿沟排水系统设计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哲学思想,其建设是根据城区的水文地貌来规划设计的,是一种就地式的设计方式、低影响的开发技术。这恰恰与建设海绵城市“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开发模式”相契合。

      第二,以统筹建设、生态优先为关键,注重“以人为本”。福寿沟排水系统不仅设置了地下排水管网,还修建了不少低洼水潭。这些低洼水潭既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还发挥着调蓄功能。此外,今天赣州市政府在现存的水塘周围修建了一系列供市民休闲娱乐的景观公园,增加了城市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第三,以根除内涝,城镇转型为目标,主张“绿色先行”。福寿沟排水系统的建造目标在于“引导”水、“利用”水,而并非“治理”水。它将雨水视为一种资源,不仅彻底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还提升了城镇化的质量,推动赣州市向生态绿色发展转型。


2022年6月26日于江西赣州



作者:刘鉴萱,2019年本科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毕业于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秋季攻读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备注:手记图文凡3000字以上,经班主任编审,可提交学工办谭宇轩老师处。此外,《后浪手记》载文作者可到大学城文逸楼515室学工办领取学院教师签名赠书一册。




后浪手记||贾茹:我以我心绘萝北

后浪手记||倪云:人间烟火桂花岗

后浪手记||方静:家长里短硇洲岛

后浪手记||于芊:有种生活叫都城

后浪手记||郑斯琦:有种尴尬在北亭

后浪手记||陈紫欣:流落凡间的漂泊



荣耀阅读

南中国海之问:我们为什么能?我们为什么行?

北回归线之问: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做什么?

过伶仃洋之问:行政管理学什么?行政管理做什么?

北纬23°之问:为什么选择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师笔谈

在坚持守正创新中不断推进学术发展:教授笔谈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师笔谈之一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师笔谈之二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师笔谈之三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师笔谈之四

编辑|刘   璇

编校|廖令剑

编务|赖   珊

编审|黄   鑫

监制|万朝春



北纬23.039,东经113.388

拥湾区,致广大赢天下,创未来

荣耀2022

陈潭获立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谢治菊领衔获2021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枫云王霞谢治菊领衔入选2021年省一流课程

林曼曼荣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光荣称号

万朝春获立2021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杨芳领衔获2022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

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通过全国样板支部建设验收

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通过全省样板支部建设验收

梁嘉俊团队获第13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省赛银奖

吴莹莹团队获省“推动党史推动社会实践”三等奖

东西部协作推普获称2021广东省优秀实践团队

女篮荣获省第11届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乙A冠军

女篮再获省第11届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乙B季军

刘沐晗廖晓盈团队列全国MSW研究生案例百强

范飞刘鉴萱两同学被录取为国内名校博士研究生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本科生考研创佳绩

行政管理等入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B+

广州大学政治学社会学列2022泰晤士学科B类

广州大学入列2022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TOP200

广州大学入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TOP100

广州大学一般社会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招生宣传片

公达书生||谢建社:投身教育,建设社会

公达书生||曾维和:和衷共济,维生出新

公达书生||沈本秋:勤种春华,静待秋实

公达书生||张茂元:花繁叶茂,道法多元

公达书生||董石桃:石赤不夺,桃李春风

公达书生||王枫云:墨染丹枫,拂展云笺

公达书生||夏   宏:夏雨沐物,宏浚而昌

公达书生||周利敏:殷民阜利,逊志时敏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公达家书||第28封:跃入人海,做奔腾的浪花

公达家书||第29封:青春有梦,创业相随

公达家书||第30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公达家书||第31封:团结一致,共展未来

公达家书||第32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33封:有事做,有所期待

公达家书||第34封:研途路漫漫,有你们作伴

公达家书||第35封:时遇数载,恩情愈浓

公达家书||第36封:难忘两年驻村扶贫路

公达家书||第37封:在创新创业中创造未来

公达家书||第38封:顺从吾心,无问西东

公达家书||第39封:人生难言完美,活出自我精彩

公达家书||第40封:眼望苍穹,心有日月

公达家书||第41封: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公达家书||第42封:始于坚持,终成美好

公达家书||第43封:公门桃李,管鲍之交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重镇,珠江三角洲应用社会科学创新高地。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致广大而尽精微,公天下而存高远,热忱欢迎优秀学子深造,诚挚邀请天下英才加盟!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喜欢就点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