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达家书||第30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公达家书》第30封

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编者按】为了纪念创校校长陈炳权(字公达)先生,为了接续经久不息的教育薪火,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和全体师生征集生命历程中的成长故事,诚邀院友和师生记录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其他成长经历中的点滴故事,把个体成长所积淀的过往化成文字,以一封封家书的方式呈现出来,希冀与师生分享,与时空碰撞,与时代同行,与岁月成长。


      北国与南国

      内蒙和广东,一个在北,一个在南。正是这千里之遥,塑造了两地风格迥异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光。内蒙的美是粗犷的美,这里有辽阔的草原、浩瀚的黄沙、湛蓝如洗的天空,还有奔驰的骏马和成群的牛羊。广东的美则是细腻的美,这里有连绵的山峰、密集的水系、如画的景色,还有溢彩的霓虹和四季不败的花海。天壤之别的自然纹理也形塑了内蒙人和广东人截然不同的社会性格。内蒙人以豪爽、热情和淳朴的秉性为人熟知,形象地说,就是“在内蒙,没有什么是一顿酒解决不了的。”广东人则以温和、务实和敢闯的特质闻名于世,生动地讲,就是“在广东,没有什么是一顿早茶解决不了的。”读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想,如果谁能被这两个云泥之别的南北沃土所滋养,那他(她)绝对是上帝的宠儿。幸运的是,我误打误撞地进入上帝的视野,成为他(她)们的一份子。

      硕士与博士

      这份对我意义非凡的幸运还要从2013年说起。在那个金秋九月的开学之际,我带着对未来无限的向往和憧憬,从已泛起凉意的内蒙古,来到仍如盛夏的广东。彼时的广东酷热难耐,热到我怀疑人生,走出房间,就只能靠着意念抗热。不过,似乎也正是这份火热开启了我为期四年,充满温暖、关爱和激情的南国之旅。这其中,最令我铭记于心的当属在广大公管的三年研究生生涯。难以忘怀诸位师长的倾囊相授和尊尊教导,他们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学术精神,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难以忘却同门之间如亲人般的情谊、共同奋斗的团结和嬉戏打闹时的欢乐。也会时常想起并肩学习的同窗和推心置腹的舍友。当然,我也永远铭记我的恩师陈潭教授之于我的人生引领和学术培养,倘若没有遇见他,我很难与学术研究产生如此紧密的交集,也很难在这条学术之路上顺利前行。正是有了陈老师的倾囊相助以及之于我的学术锻炼,让我在2017年第  一年参加博士入学考试便顺利上岸,成为北师大政管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

      和去读硕士的时候一样,我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期待,开启了我的博士生涯。然而,适应博士生活可远远要比适应广东炎热的气候来的更加煎熬。有道是,人生就像一场修行,而读博却是升级版的修行。博士入学没多久,我还没来得及享受博士光环带来的荣耀感,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惶恐。当时北师大的博士学制还是三年,一年半要上课,全心投入科研的时间就只剩一年半。但这期间不仅要完成小论文的发表任务,还要完成学位论文的开题、预答辩、盲审和答辩,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不仅如此,延期毕业的博士不仅没有国家发的补助,而且按当时学校的政策,是不给延毕的博士提供宿舍的,这相当于是断了后路。这种紧张、惶惶不安的状态一直伴随着三年的博士生涯,但也让我没过多久就进入学习和研究的状态,开始了真正的修行之路。

     第一道修行就是如何选择。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五花八门的研究方法以及各式各样的研究选题,如何从中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一旦选择失误,不仅前期努力付诸东流,还要浪费几个月的宝贵时间。这也使得我当时长期处于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的状态。不过,好在我当时选择了自己熟悉的选题和相对擅长的研究方法,事后证明当时的选择是对的,至少是没有太大的错误。但选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要进入第二道修行:自我重建。之所以需要自我重建,是因为几乎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会面临内心的自我摧残。每天萦绕耳旁的全都是我对这个领域的文献了如指掌了吗?论文创新点拓展了现有的知识边界吗?研究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合?研究数据又要从何获取?这一系列的质问都似乎要将之前的所有的努力推到重来,这种肯定、否定、再否定的循环确实是一场充满焦躁和煎熬的修行。经历过涅槃重生之后,便是第三道修行:坚持。咋一听,坚持看似容易,不过是简单的重复。然而,这才是最迷茫、最无助、最痛苦的时刻。这一感受在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体现的尤为明显。我记得,除了第一篇论文的数据分析结果与我的预设基本一致外,之后论文的数据处理结果都不是一帆风顺,需要反反复复地调适变量、样本,甚至是更换理论视角。而每一次反复都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了,想放弃。庆幸的是,每当我陷入困顿时,都能得到我的博导李秀峰教授或陈潭老师的指点迷津,助我走出困境,进而也帮助我三年按时毕业。

      思念与祝福

      虽然此后去往北京读博,现又回到了家乡工作,四年的南国之旅也已渐行渐远,但在广大经历的点点滴滴、那些熟悉的脸庞以及记忆中度过的美好时光仿佛还在眼前。也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有了那些难忘的时刻,使得广东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现如今,虽然我已回到生养我的故土内蒙古,但我依然思念和牵挂着你们这些可爱的人。

      时值新年,作为广大公管培养的学子,我由衷地希冀我的母院在新的一年里蓬勃发展、人才辈出、再创辉煌。也祝愿各位师长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顺意。同样作为广大公管人,我也希望师弟师妹们好好珍惜在广大的求学时光,祝你们学业有成、前程似锦、不负韶华。我也想对散落在各地的同学和挚友说,祝你们新年快乐、骏业日新、宏图大展。

刘成

2021年2月7日

       

      致信人:刘成(1990-),管理学博士,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2016年研究生毕业于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7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2020年毕业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

     

联络|张淑欣(1223990451@qq.com)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十大工作荣耀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十大工作荣耀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本科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研究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本科生毕业报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研究生毕业报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十三五”发展简明报告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公达家书||第28封:跃入人海,做奔腾的浪花

公达家书||第29封:青春有梦,创业相随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1博士后招聘谷琶公告||广州大学2021年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聘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2021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谷琶资讯||广州市教育局致全市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谷琶公告||《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征稿启事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辑刊||《南方治理评论》征稿启事谷琶辑刊||《社会创新研究》征稿启事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