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浪手记||方静:家长里短硇洲岛



家长里短硇洲岛

方静






     【编者按】用眼观察,用心阅读,用脑思考,用脚丈量,走进生活,走进一线,走向实践,走向社会,回望脚步,回味岁月,记述点滴,记录成长。《后浪手记》通过“后浪”的文字笔触和镜头影像记录琐碎的日常、成长的脚步和岁月的美好。《后浪手记》提供一个吐露并展示自我心迹的平台,让我们“后浪”的文字也可以被“看见”。我们期待,来自“后浪”们的《后浪手记》有更多书里书外、故里他乡、街角市井、茶余饭后的稚嫩笔调和青涩文字让路过者驻足回眸、流连忘返。





家长里短硇洲岛

方静


      作为一名使用雷州话的湛江籍社会学本科生,我有幸与几位同学跟随王利兵老师多次前往湛江硇洲岛开展田野调查。几次实地调查时间不算长,但是收获不可谓不多,与研究对象的“朝夕相处”不仅让我深刻领悟了“从实求知”的真谛,也让我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那些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开始产生好奇,更为珍贵的是田野让我对生命产生了浮想联翩的思考,对自己有了一次重新认识和定位。



      不同于问卷调查法和结构访谈法那般标准和严格,我们的田野调查任务主要是在村巷中与沙滩上漫步,同随遇的村民就相关话题展开聊天从而获取信息。在和村民初次打照面时,方言互通显然助我避开一道语言交流障碍,也为我的形象添造几分亲切。从某种层面来说,对村民而言,研究者是“外人”,而使用同种方言的游客是“自己人”。为尽可能多地收集有效信息,我意在让他们意会到:我先是“自己人”,而后才是“外人”。没有“研究者”的意识定位,有助于我在村民心中初步留下不具威胁性的印象。这无疑是推动研究进展的可取做法,但这些想法最初皆是建立在不平等地将他们置于研究客体之位并全力为研究服务的思想之上。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将自己完全置于研究者的角度与村民进行对话,大部分还缘于自认为尚不具备研究者的资质,无法以此自称。起初每被村民询问:“你不是来这玩的嘛?怎么问这些(其他游客都不关心的事)?”我都坦然回道:“我老师来搞研究,我边玩边学,来游学。”而此时,我将“学”仅定位于了解当地居民对垃圾的处理方式与情感态度。

     为备战高考议论文,我曾聚焦热点时事,追随时政新潮,为远方的事实真相千思万想,却对乡土生活细节不屑一顾。这份现在看来尤为愚蠢的不屑来源于习焉不察,还有“你只管考好成绩,否则以后只能留在我们这落后的地方”的恐吓式教导,这其中所蕴含的信息量远不止于“劝学”,无形之中一株可怕的认知种子在生根发芽——家乡是个“没文化”的地方,我不可能也不需要在此学习。因此,待在家中闲暇之余我从不选择窜街走巷窥探家乡风貌,也不会走近独坐门前的老婆婆同她问候闲谈,更不觉得有必要对某项仪式规则发出一声“为何如此”的提问。与家乡地理距离相近、民风习俗相似的硇洲岛如果没有被置于田野调查的主题背景下,这些曾被归类于“游手好闲”的行为也不会在此发生,我也不会尝试靠近目光所及的每一位村民。而他们大都愿意回应我的问候、回答我的问题,即使只能匆忙地擦肩而过也会回以礼貌性的微笑以及点头致意。更多时候,对比我对他们作为信息源的兴趣,他们对我的成长背景的好奇程度更深。再加上中老年村民居多,他们抓住捕获一位倾听者的契机,更倾向于告诉我他们想倾诉的,而这些无非是些关于生活的费心劳力和春华秋实。



      苦于访谈引导功底薄弱,在一场场家长里短和海洋垃圾之间的拉锯战中,我常常败北,从“不合格的访谈者”变成“合格的被访谈者”。问题呈现之初,我常黄牌警告自己要尽力降低被带偏的可能性,到后来主动减少暗示次数,多次顺势而为,倾听他们与海洋垃圾无关的想法与活法。这种率性而为的做法自然不宜在研究中长期推行,但也并非徒劳无获,尤其在初进村子时,“拉家常”帮我捋清了大部分村民之间的亲属关系,同时也使研究对象认识并记住我,在意料之外还会听到某类“不向外人道”的传闻。最贵重的是,我无意间收集到一本关于生命的故事书,而每一篇都来自曾经被我归于生活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平凡的身边人。

      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奶奶坐在自家旁的砖头堆上,她从石头缝里拿出一盒炒粉并叫住过路的我们:“这个给你们吃,我怕它冷掉,还拿石头盖着呢。”我们委婉拒绝她的好意,离开时她拉着我们的手连声道:“祝你身体健康,你要健康。”第二次去的时候,砖头堆已经换成了村里资助给贫困户的小厕所间,她独坐在家门槛上,愁容依旧,这种情景下我不知道该如何打扰她,没有开口问候。另一老妇人有一对让人难掩喜欢之情的孙儿孙女,她常挂着笑容,热心提醒我走在何处要注意安全,何人要提防。起初我以为她会觉得安居乐业而生活圆满,后来偶然得知就在我到来的两个月前,她的小儿子因村中争端意外去世,至今每日清晨她仍以泪洗面。有三姐弟特别喜欢跟着我们溜村,他们住在一栋因缺乏资金而没有竣工的楼房。由于家中长辈的作风问题,他们在村里没有朋友,村里的孩子也被教导不与他们交友。大姐姐常和我抱怨在这个父母离异且父亲常在外喝酒半夜归的家中,她所承受的学业之重以及照顾家中弟妹的愁绪,听者爱莫能助,只能淹没在深深的无力感之中。我回学校后的某一晚,她难以自我排解内心的煎熬,在尚未建起安全护栏的自家楼顶挣扎了四个小时,电话里跟我说“爸爸常常骂我短命,跳下去我就不会觉得累,会特别轻松。”幸好,她最终选择明天。这些仅是生命之书中的一支半节,重点在于,这些我以往熟视无睹的周围人,正在占据我小小世界里某个举重若轻的位置,而并非只是研究的客体。为收集研究资料与村民进行聊天的过程中,他们对我未来的问候关怀,赠予我收藏已久的贝壳,知我任务后积极主动为我提供研究材料,将我视为朋友常施以援手……已经有力而深切地告诉我,生活的善意温暖不限于家族与朋友圈,萍水相逢中的心慈善行也能成为希望和力量的养料,平凡的普通人所熬炼的生命力同样值得敬畏与珍藏。



      雷州话是我们共同的方言,但由于地理相隔,并非每一个字词的发音都一致,有时候他们面面相觑“这女子说的是什么雷州话?”再者,除了根生土长的小镇,地图上任何地方对我而言都是“异乡”。在同属湛江的硇洲岛,我自然也会产生距离感以及它与家乡对比所带来的差异感。当我感觉到两地整体规划差异所呈现的不同建设风貌后,想要尝试进一步思考两地居民各有何特点时,惭愧感却骤然而起。二十年来,同乡人的形象原来如此影绰不清,此时才得以成为认知版图中的主体为我所正视。

      在与异乡村民你来我往的问答里,我看到了除我以外普通人的存在,他们从客体慢慢转变为主体,借由这份对平等主体存在的承认,我认可了同乡人的存在,并“唤醒”了自我的存在。作为异乡人,我与他们不同,在于某种生活方式和某类民俗仪式的细节,又或某种文化图示。但他们不是纯然的“他者”,我们同样在经历酸甜、忍受苦辣,在解决生活的起起落落,依然可以给踏进异乡的陌生人一句提醒、一份信任和一片热情,聊慰某一刻的尴尬与慌张。而他们与我分享的人生无常也无声地告诉我,人世间最可敬而伟大正在于生命力,经苦知苦但不失顽强。



      研究结束后,回到家乡,我总难以避免地将目光停留在所及之人身上,试图挖掘我与他们的异同,才发觉对同乡人的印象已不知不觉地归零,他们此刻陌生、新颖、又让人十分期待。我没有再自以为是地将自己隔绝在小镇的乡土生活之外,不再将他们作为无用的生活教材。进一步而言,在某种层面上,我也可以是家乡的“他者”,通过同乡人也可以审视自我。在年例游神时,我不再只是像以往一样,一心沉醉于万人空巷的欢喜,而是可以意识到:它或许不像我以前所认为的“原始而简单”,其中包含了经受天灾人祸、种种苦楚磨难之后,依然敢于传递欢乐、愿意相信美好的顽强与乐观,这或许才是习俗仪式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从田野时长抑或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来看,我个人的田野调查经历都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确切来说,这只是一篇关于个人成长的阶段性反思与总结,它不涉及太多的专业性知识。在这段“游学”的经历中,我学到的已远不止最初所说的信息的获取,研究对象最终也变成与我对话的主体,他们或许会成为我的朋友,我或许也在研究当中“被研究”。他们对我而言是异乡人,是“他者”,通过承认“他者”的存在窥探自我的轮廓,并尝试以“他者”的眼光看待自我。这是田野中研究对象带给我的厚重之礼,而我有没有带给他们什么?突然能理解,奈吉尔为何在《天真的人类学家》中写道“人类学到头来终究是个自私的学科。”但或许,他们在向我传达自我文化与感情的过程中也在“被迫”尝试将自我客观化,反思且重构自我。通过我们作为“他者”的提问,他们也会将自身文化梳理、阐述并意义化,从而感知到自我的存在。

      田野调查带领我探寻到的一个焕然一新又朝气蓬勃的世界,在“他者”与“自我”的互动中学会敬畏平凡人的生命力,时刻心怀对每一位施于我善意的生命的感恩,随四季枯荣,欣欣向阳。我们总是轻易地把自己的小圈子当作宇宙的中心,将个人的生活经历与体验感知作为整个世界的标准。在田野调查经历之前,我的自我认知如坠云雾,我在熙来攘往中寻找,又在只影单行中拼凑,直到机缘巧合得以“漫步在田野里”,“我”才有了头绪。通过他者理解自我,至此为止,这是我所触及到的人类学的最诱人魅力。


作者:方静,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

征集:手记图文凡3000字以上,经班主任编审并提交谭老师处

赠书:作者可到文逸楼515室学工办领取学院教师签名赠书一册

后浪手记||倪云:人间烟火桂花岗




公告2022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百人计划”招聘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大数据+治理》新文科慕课智慧树选课公告

广州大学第五届南国学术研习营学术请柬

“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征稿



文案|方   静
编辑|廖令剑
编务|谭宇轩
编审|王利兵
监制|万朝春

承传广府学脉

躬耕湾区未来


院友寻踪||王永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获得者

院友寻踪||黄思静:MVP助力晋级2022世界杯

院友寻踪||梁锦辉:要韧性而不任性

院友寻踪||张清梅:哪儿有需要,我就去哪儿

院友寻踪||林国康:村民“知心人”,扶贫“指路人”

院友寻踪||周静静:全力以赴,静待花开

院友寻踪||翟春歌:做正确的事,把事做正确

院友寻踪||唐   舟:去寻找,去成长你自己

院友寻踪||赵俊威:缘于兴趣,忠于热爱

院友寻踪||黄想标:好运藏在努力里

院友寻踪||陈毅锋:港澳青年需融入湾区发展

院友寻踪||钟   炜:扬起风帆,乘风破浪

院友寻踪||刘明珠:不负当下,不畏将来

院友寻踪||蚊倩柔:用行动诠释“一扶”故事

院友寻踪||聂照航:点燃青春,从戎报国

公管青年||梁嘉俊:鲜衣怒马是少年,戎装在身护国安

公管青年||麦恒辉:我以青春许戎装,栉风沐雨淬成钢

公管青年||木克达斯·赛买提:苦是真的苦,酷也是真的酷

公管青年||聂照航、李余怀真:投笔从戎,青春报国

公管青年||高开勇:身处山区感党恩,幸福生活浓度深

公管青年||卢   香:扶贫精神引领,感知时代脉搏

公管青年||丁   菊:山海同行,决胜今朝

公管青年||潘浩钊:五年转四村,实干战贫困

公管青年||刘恒昱:讲好扶贫故事,贡献青春力量

公管青年||唐茂琦:用心去感受,用实践去证明

公管青年||罗浩奇:云端之上,遇见“墨脱”

公管青年||梁   琴:聆听毕节扶贫协作中的广州故事

公管青年||任婉婷:共同寻找一线扶贫干部背后的故事

公管青年||朱小练:讲述求职路上故事的两名“90后”

公管青年||佚   名:激荡湖面下的平静思考

公管青年||邵   杰:等“春”来,人间万物鲜

公管青年||姜函希:坚定信心,拥抱生活

公管青年||徐婉荧:明日当歌,期待再相逢

公管青年||孙嘉源:守望相助,情暖荆楚

公管青年||张   颖:樱花烂漫时,愿春暖疫尽

公管青年||谭世杰:同心战“疫”,破晓拾希

公管青年||江   焱:疫情有感

公管青年||马   熠:一路有你,共待花开

公管青年||张   青:抗疫者说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公达家书||第28封:跃入人海,做奔腾的浪花

公达家书||第29封:青春有梦,创业相随

公达家书||第30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公达家书||第31封:团结一致,共展未来

公达家书||第32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33封:有事做,有所期待

公达家书||第34封:研途路漫漫,有你们作伴

公达家书||第35封:时遇数载,恩情愈浓

公达家书||第36封:难忘两年驻村扶贫路

公达家书||第37封:在创新创业中创造未来

公达家书||第38封:顺从吾心,无问西东

公达家书||第39封:人生难言完美,活出自我精彩

公达家书||第40封:眼望苍穹,心有日月

公达家书||第41封: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公达家书||第42封:始于坚持,终成美好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