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管青年||唐茂琦:用心去感受,用实践去证明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杜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用心去感受

用实践去证明

唐茂琦


写在前边

一座桥连接起两座山
一项政策联结起两省情谊
扶贫路上 你有你的‘路与桥’
西泌河畔

道路崎岖没有阻挡你的步伐
幸福战马

小事暖心是您和队伍的探索
锐意创新

耐心为民更是您特有的品质
感谢坚守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

万千个您


出于个人对民族地区社会力量助力精准扶贫的研究兴趣以及想深入了解一线扶贫干部的工作纪实,我报名参加了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承办的“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比赛。

2020年5月28日早晨,我和调研同行的朋友坐上了从兴义市晴隆县的车,到达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后,我们跟随提前联系的中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高哥从阿妹戚托小镇出发,一路上山路蜿蜒崎岖,手心冒汗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张冬冬书记所在的战马村。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贵州农村人,也去过很多路况不好的地方,但是去战马村的路途我从未想过如此“刺激”。从晴隆县城到战马村有20公里的路程,先是连续的下坡伴着急转弯到达西泌河畔的桥,过了桥之后是连续的盘山公路,连续的转弯上坡,我和同行朋友的手始终抓着车窗上的扶手,一路上不敢谈话,眼睛始终关注着路况和来车,这样我们好像能安心一点。我俩说这次路程让我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晴隆的“二十四道拐”,这次路程回忆起来还是“后劲十足”。

观察村口的高粱长势


当时在村口我们恰逢张冬冬书记与战马村脱贫攻坚指挥所所长黄文才在看高粱种植基地中高粱的长势,他们两人完全没有架子,说话亲切、温和接地气。张书记身穿一件深色的衬衫,休闲裤配上运动鞋。黄所长则是挽起裤脚,虽然穿着皮鞋还是一样地下地看高粱哪里缺苗,两人不时还捡走地里的垃圾和大石块。在带领我们参观完高粱基地后,张书记们两人给我们带路,大概七八分钟我们到了战马村的群众服务中心。从村口到群众服务中心的路上,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路上没有一点儿垃圾,路边隔不远处就有垃圾箱,其间还经过生产用房、学校。群众服务中心的一楼设有服务群众的各个窗口且有专人值班,张书记的房间也在一楼,我观察到他的房间门上贴了一张名为“第一书记连心卡”的卡片,上面有他的名字和号码。我们跟随张书记到群众服务中心的二楼办公室,接着我们就开始了访谈。


图为张冬冬书记(左一)、指挥所所长黄文才

与村民交谈,解答村民反映的问题

扶贫过程中,张冬冬书记心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儿童青少年教育及陪伴,筹建“三宝儿童图书馆”为孩子们搭建起逐梦的摇篮;他锐意创新,创建电商平台——“晴隆好物”只为帮助农户和本土企业提高农产品销量;他不忘来时初心,为战马村孩子们募集图书筹建“战马书屋”希望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他为了改善孩子们的上课硬件设施联系派出单位为战马小学更新240套课桌椅;他提出“幸福战马·小事暖心”计划,动员村支两委成员和村组干部为村民做实事、办好事。

图为访谈结束后,

恰逢一村民拿鸡蛋到村委给张冬冬书记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从党中央最高指挥部到基层最后一公里,五级书记层层压实责任,兑现对人民的承诺。在我看来,驻村第一书记不仅是要到基层最后一公里,还必须要到基层的最后一米。村情村貌、民心民意,如何将扶贫政策进行落实,这些都需要驻村第一书记去一项一项摸索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拿捏得当。驻村第一书记是基层党组织的引领者,必须发挥好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导作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为人民服务”,践行初心使命,兑现庄严承诺。2020年7月1日,张冬冬获得贵州省“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的荣誉称号,‘入黔一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人民而战,为荣誉而战,为梦想而战。’是他在朋友圈里发的感言。

张冬冬书记曾这样说:“我们每天面对的、倾尽全力为其服务的被称为贫困户、非贫困户的,并不是抽象的人民,而是像我们父母兄弟姐妹一样的人,一些看起来不那么成功,聪明才华运气好像不如我们的人,一些虽关心他人更关心自己和自己利益的人,一些在生活的跋涉中失落了理想的人。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张冬冬书记在挂职扶贫工作中,承担着资源链接者、创新者、践行者、服务者等多重角色。同时,他也是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儿子。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化行动为语言。  



访谈结束后,我在他的朋友圈里看到他带领战马村民们参加“七一”歌咏比赛,战马村村口的花开引来了蝴蝶,高粱长势喜人,不时还有百香果、竹笋、土鸡蛋等农产品的推介,“三宝儿童图书馆”也要择日正式开放……

图为笔者与张冬冬书记(右)合影



战马战马,希望你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匹黑马,早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有幸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与驻村第一书记进行深度对话并将其扶贫故事进行记录,很是激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用耳朵听、用笔细数,还需用心去感受、用实践去证明,始于2013年的这场精准扶贫攻坚战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甚至全世界的意义。于我而言,千言万语凝结成“感谢”二字,感谢坚守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万千个您!



走过崎岖的道路

锐意创新

耐心为民

只愿战马变铁马

冲破贫困成黑马

要怎么组未来的拼图

要走好实践的路途

实践让我们不断充实自己

也让未来的我们更有底气

期待日后的实践活动能够出现你的身影


脱贫不止步

故事不结束

NO ENDING


供稿 | 唐茂琦

文案 | 张慧雅

排版 | 张丹琛

运营 | 张远乔

审稿 | 林曼曼 张淑欣

总监 | 谢治菊 何瑞豪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1年研招目录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招收推免生通告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招聘启事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2020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谷琶公告||《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第三届羊城廉政智库建设论坛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

谷琶公告||“攻坚2020”口述史征文初审结果公告

谷琶公告||“感染2020”口述史征文初审结果公告

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辑刊||《南方治理评论》征稿启事

谷琶辑刊||《社会创新研究》征稿启事


公管青年||任婉婷:寻找一线扶贫干部背后的故事

公管青年||梁琴:聆听毕节扶贫协作中的广州故事

公管青年||罗浩奇:云端之上,遇见“墨脱”

公管青年||朱小练:讲述求职故事的两名“90后”

公管青年||张青:抗疫者说

公管青年||江焱:疫情有感

公管青年||邵杰:等“春”来,人间万物鲜

公管青年||马熠:一路有你,共待花开

公管青年||张颖:樱花烂漫时,愿春暖疫尽

公管青年||谭世杰:同心战“疫”,破晓拾希

公管青年||徐婉荧:明日当歌,期待再相逢

公管青年||孙嘉源:守望相助,情暖荆楚

公管青年||姜函希:坚定信心,拥抱生活

公管青年||佚名:激荡湖面下的平静思考


教学一线张庆鹏:三线并举打造“多平台+全过程”在线教学
熊美娟:基于“Mooc+在线直播”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刘建义:行政管理5A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王枫云: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姚华松:关注“附近”与“日常”的接地气教学
姚华松:七嘴八舌话“地摊经济”
王霞:网络协同的智能教学模式及其课堂实践
张惠:拓展融合精致案例的在线开放式教学
程潮:在线教学的经验体会与案例应用刘念:打造师生在线学习共同体肖栩:推进线上教学迈向新高度黄鑫:坚持疫情防控和人才培养两手不放松
林曼曼:把课堂和论文放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十三五”发展简明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本科生毕业报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研究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十大工作荣耀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学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毕业报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论文报告(2012-2016)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读研报告(2015-2018)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