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管青年||潘浩钊:五年转四村,实干战贫困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五年转四村,实干战贫困

扶贫不单是

一个的叙事恢弘的伟大工程

更是每一个

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的攻坚克难

口述故事

拉近我们与扶贫的距离

了解扶贫

扩大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本期扶贫青事

我们邀请到了

潘浩钊同学

              来聊聊他的“机不可失”                         

 本期嘉宾潘浩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8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我参加这次扶贫口述故事活动源自于我在年初的时候看到有朋友参加的一个越战老兵的访谈活动。因为我本身对上一辈人的故事十分感兴趣,特别是当我的朋友和我分享完他的访谈经历之后,让我更是后悔没能参加到他们的活动中去,恰在此时,我在班级通知群里面看到了谢治菊老师正在招募扶贫干部的口述故事访谈员,机不可失,我立刻报名参加。

     

     在报名过后的最初时间,我是非常忐忑的,一方面害怕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将我所访谈的扶贫干部的精彩故事挖掘出来,另一方面又担心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将这个故事写好讲好。因为我深知这个口述故事是对扶贫干部辛苦工作的真实反馈,是为了将这个伟大的中国故事讲好,能够在将来给我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讲述共和国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所以为了写好故事,我选择结合我学习的质性研究课程还有通过多渠道去搜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韦开典同志的其他报道,而没有在活动开始之初就马上开展与韦开典书记的访谈。


在准备了一个月之后,我与韦开典书记约好了时间进行访谈。


2020年7月韦开典同志接受线上采访

韦开典书记是当地的本土扶贫干部,五年辗转三个村子,在每一个村子都结合当地的情况开展扶贫工作。他在访谈中将一个个细节故事娓娓道来,让我感受到扶贫不单单是如同新闻报道一般的叙事恢弘的伟大工程,更是一个个干部在日常各项工作中的攻坚克难


韦开典书记历任三个村子,每个村子各有特色。


韦开典书记工作的第一个村子是一个拥有旅游资源的联山湾村。该村临近小七孔景区,但是却一直没能利用好这个区位优势发展合适的产业。在韦开典书记下乡扶贫之前,他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个村子的发展。他在2008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带领当地青年打破常规,发展对接从小七孔景区游玩过后的游客来村子体验当地民俗活动。在韦开典书记下乡工作后,更是为了旅游产业的升级,修建当地公路方便人员物资流动,组织举办大型活动唱响旅游品牌,组织带领村民外出学习交流,培养了当地村民的脱贫能力,为下一步村子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2016年7月韦开典同志组织的

六月六布依歌节民俗活动

摄影:覃建能

韦开典书记工作的第二个村子是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威岩村。该村交通不便,客观发展因素不是很充足,不能沿用此前村子发展旅游产业的路径。韦开典书记从村子村民的发展内生动力着手,首先以布依歌节这个村民共同记忆作为引子,举办一场歌唱活动,在节日庆祝活动的歌声中调动起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调动村民发展内生动力之后,韦书记从小处着手,开始修改完善村子的规章制度,创新村子管理新模式。针对村寨的卫生情况,韦书记带领村民创新性地采取收费保洁制度:全村公摊,聘请保洁员专门负责村子卫生。这使得该村成为成为当地第一个专门雇佣保洁员的村子,更好地保持了村子卫生。在评估村镇农业发展设施后,韦书记和当地干部们又启动“沟改河”项目,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降低当地发生灾害的风险。由于当地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所以重点就是要打开销路。韦书记举办丰收节,向各地推销威岩村的农产品,提高当地的农业技术。


韦开典书记工作的第三个村子是位于广西与贵州交界的立化村,这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立化村地处交通要道,但是由于此前观念较为保守,错过了修路发展的机会。作为当地村民一直以来的愿望,韦开典等脱贫攻坚干部们将此事作为很重要的任务。首先是修路资金问题。修路资金究竟是要等到上级拨款再开展还是自身筹资先行展开。修路的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目,当地村民发展的决心十分强烈,村民决定首先自行筹资开展。韦开典书记也正是通过这一自发行为打动了上级,上级领导认为当地是有决心发展的,很快便提供了支持。这个修路的问题也需要对接广西那边村子。路通才是路,断头路不如没有路。如何跨省协调修路事宜,也是一个耐心活。在立化村同样也有当地村民发展信心问题。该村子在上世纪曾经由于煤矿业的开采而兴盛,但如今又随着煤矿业的衰落而衰败。当地村民有着过去美好的回忆,回看如今更加失落。韦书记了解了当地从前的状况,首先将原来小有气派的政府大楼重新使用起来,恢复以前的广播系统和照明系统。原有的大楼一方面作为村委的办公场所,另一方面也作为村民的活动中心,让当地村民能够在此交流。而广播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是从前红茂矿发展繁荣的时候,村子最红火的象征。韦开典书记通过改善外在环境给当地村民带来了重新发展的希望。所以有村民在过年期间因为感受到从前的光明而兴奋地给韦书记打电话分享。


2020年3月韦开典(左二)与瑶寨组村民

实地研究修路和进行村庄整治等问题

在访谈过程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扶贫工作不是坐在办公室指点江山,也不是外出找个投资商拿钱发展。而是需要认真处理每一个细节,对接每一项工作,解决每一次小矛盾纠纷。刚刚分享的工作看似简单,三言两语就说清楚


以联山湾村创新发展旅游为例,当时韦书记带领村子里的年轻人不务农搞旅游是受到了村子年长村民的强烈反对的。08年的时候,旅游开发扶贫也确实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思路,如何在没有很多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开发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在当时准确分析自身的发展定位之后,没有与附近景区抢夺客源,而是作为配套下游产业,发展民俗旅游和游客接待。这对于领导制定发展规划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而在立化村跨省修路的大工程就有更大的问题和更多的琐事。从一开始与学习瑶族语言,慢慢接近不喜与人交流的村民以明白他们的需求,到修路征地的协调,还有如何获取上级信任,拨款修路,如何与广西省的村镇领导商量修路,如何协调修路工作人员的住宿生活,凡此种种问题,有大有小,但是却都需要扶贫干部一个个跟进,不能有差错。在修路期间上级检查村民卫生工作的时候,由于当地缺水和施工人员不太注意卫生,韦书记还被批评了。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一旦有一点疏忽就容易被批评。从此可以看出扶贫工作是在一个很考验人们耐心的工作。没有一颗真正想为村民干实事,想为农村谋发展的心,是不可能真正扎根农村一线基层,为当地带来改变。


每个村子都有每个村子的特点,每个村子的贫困原因都有独特的解决路径。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村子自身的优势和干部自身的资源优势,探索适合发展的道路。但扶贫终究只是扶,真正要靠的是村民自身的发展。韦书记去的多个村子,第一步永远都是激发村民发展改变的意愿,需要首先改变村民原本的思想认知,为当地带来改变。我突然想到“破坏式创新”这个词语,对于很多贫困村子来说,依赖原来的发展路径已经不可能取得进一步发展,只会陷入内卷。但扶贫干部深入基层带来的思想上、做法上的改变对于当地来说是一种“破坏式创新”。对于有条件的村落,就从联山湾村原本的农业自给自足走向旅游脱贫,从立化村的矿产开采走向交通发展;对于目前没有条件的村落,就完善内部机制,扩大销路增加收入,将自己的市场从附近村镇延伸辐射至全省乃至全国。扶贫干部为当地村民不仅仅带去了新思想,也在和村民的相处之中重新回到以前那种干民一家亲的感觉。扶贫干部就像新时代下党的播种机,给各贫困村带去发展的种子,他们不是指点江山谈笑风生的人,但却是说实话办实事的党工作的中流砥柱


2019年12月韦开典(左三)带着爱心人士

和捐赠物资慰问困难群众(左二)

从韦开典书记的脱贫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了万千扶贫工作者的缩影,他们不求名利,扎根基层;他们日常工作中也未必有惊心动魄的大事,但却有种种绣花针的功夫苦活;他们的故事也让我在写作口述故事中得到了教育,感受到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工作中的种种不易。韦开典叔叔扎根农村,从为村民脱贫的各种小事做起,而所有干部的努力最终汇聚成中国一亿脱贫人口的伟大成果。站在时代的浪潮,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应该从自身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从做好本专业功课出发,开始将自身学习所得与社会进步进行探索。从扶贫干部身上学到不求名利的精神,或许能让我们在如今浮躁的时代沉稳下来,踏实寻找一条利国利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就应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努力端正自身态度;从他们与村民深入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的务实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在学习之余走进社会,参与实践,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尽可能地做出自己目前能做到的贡献。从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的脱贫工作中,应该明白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思进取,服务社会。


还是以鲁迅先生的话作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五年的时间

四个村子的辗转

他曾支撑四个村子的柴米油盐

陪伴了四个村子的起伏兴衰

前路跌宕

但他的更思进取

让万万户人家露出笑容


培育公共精神

创造健康社会

我们下次再见~

                                               

供稿 | 潘浩钊

文案 | 张丹琛

排版 | 吴涵菁 张慧雅

审稿 | 林曼曼 张淑欣

监制 | 谢治菊 何瑞豪



相关链接

公管青年||卢香:扶贫精神引领,感知时代脉搏

公管青年||丁菊:山海同行,决胜今朝

公管青年||刘恒昱:讲好扶贫故事,贡献青春力量

公管青年||唐茂琦:用心去感受,用实践去证明

公管青年||罗浩奇:云端之上,遇见“墨脱”

公管青年||梁琴:聆听毕节扶贫协作中的广州故事

公管青年||任婉婷:共同寻找一线扶贫干部背后的故事

公管青年||朱小练:讲述求职路上故事的两名“90后”

公管青年||佚名:激荡湖面下的平静思考

公管青年||邵杰:等“春”来,人间万物鲜

公管青年||姜函希:坚定信心,拥抱生活

公管青年||徐婉荧:明日当歌,期待再相逢

公管青年||孙嘉源:守望相助,情暖荆楚

公管青年||张颖:樱花烂漫时,愿春暖疫尽

公管青年||谭世杰:同心战“疫”,破晓拾希

公管青年||江焱:疫情有感

公管青年||马熠:一路有你,共待花开

公管青年||张青:抗疫者说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1研招专业目录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接收2021年推免生

谷琶公告||广东省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考报名须知

谷琶公告||2021年全国研招统考报名的23个填报细节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招聘启事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2020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谷琶公告||《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第三届羊城廉政智库建设论坛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辑刊||《南方治理评论》征稿启事

谷琶辑刊||《社会创新研究》征稿启事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