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达书生||谢建社:投身教育,建设社会


谢建社:投身教育 建设社会


书生简介

谢建社,1959年9月出生,江西九江人,社会学博士,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委、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评委、广东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联决策咨询专家、广州市政府和韶关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广州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咨询专家等。主要从事流动人口与城乡融合研究,风险社会与危机管理研究,城市社会发展与弱势群体研究,社会建设与社区工作研究,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研究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2项),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广东省创新强校国家重大培育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1项和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20多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研究报告12篇;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人口科学》《中国行政管理》《光明日报》等期刊上,并在《中央电视台》《参考消息》《新华月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新快报》播报或转载并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上摘要或全文复印。多篇研究报告获省市领导批示或被政府职能部门采纳,多项研究成果省部级奖励。



知行合一,研究与实践并重

谢建社近20多年来主要致力于流动人口的研究和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等方面。

1、农民工方面的研究

谢建社先生致力于农民工研究近20年,在农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农民工的服务与管理、农民工和其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农民工需求侧获得感提升研究”和“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和城镇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和“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国家教育部2005年重点课题“农民工教育模式探索”,广东省创新强校国家级重大培育项目(人文社科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教育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农民工的广州模式研究”,广州市教育规划课题“广州农民工子女升学问题研究”等科研项目,出版了《广州农民工研究报告》、《农民工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研究》、《社会风险视野下的农民工融入性教育》、《中国农民工权利保障》、《新产业阶层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等关于农民工研究的著作6本,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人口报、社会建设、青年探索南方日报等级媒体报刊上发表的关于农民工的研究论文70余篇。

自2006年以来,谢建社带领其研究团队每年均在中国社会学年会等学术平台上举办农民工系列问题研讨会,对加强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研究,农民工融入城市以及我国的城镇化问题等进行交流与探讨,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连续举办了15年的农民工问题研究的系列研讨会,在全国同行学者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2013年3月26日《光明日报》刊发了谢建社先生的研究报告:《美丽了城市,让他们也拥有美好的未来——基于广州市环卫工人的调查》,引起了广大的社会反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环卫工人的生存环境,推动政府完善了环卫工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谢建社先生在农民工研究中,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另一方面借鉴前人的许多研究成果, 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的视野来描绘社会变迁的我国农民工的历史发展、探究农民工发展中面临的城市融入问题和服务于管理等问题,探索完善农民工社会权利保障之道路,并撰写相关的论文著作和调研报告,其中,由谢建社先生执笔的《互联网+”参与防控降低疫情对流动人口负面影响》、《“双转移”战略中的广州新产业工人阶层状况与对策》、《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新广州人融入城市模式研究》、《广州环卫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及其对策》、《广州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等多篇调研报告得到时任政府部门等领导的批示,为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政治地位和政府对待农民工的政策取向提供了决策参考的依据。谢建社先生对于农民问题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进程具有非凡的意义。

2、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践  

谢建社先生于2004年开始到广州大学工作,作为广州大学社会学系第一任系主任,他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和致力于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他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并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寻找建设社会和帮助弱势群体的道路,先后出版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若干问题研究》、《社会工作案例精编》、《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中国社会工作创新与管理》、《社会冲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社区工作教程》、《冲突与和谐》、《画说社会工作》等8本著作,在社会科学报、大社会、城市观察、青年探索、社会建设和社会工作与管理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社会工作的研究40余篇。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谢建社率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于2007年组建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成为广东省第一家社会工作的学术团体。

然而,广州的社会工作行业尚未形成,但不少高校已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弱基础”、“缺经验”、“零岗位”似乎成为了早年社工专业的标签,要为学生们联系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广州市鼓励高校教师创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这个背景下,谢建社先生积极响应号召,创办了全市较早且具有高校背景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广州市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开展了长达13年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探索,在新广州人社会工作服务、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工会社会工作服务、家庭社会工作服务、长者社会工作服务、司法社会工作服务、党建社会工作服务等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工作实践。

在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践中,谢建社先生带领其研究团队撰写的《工会社工服务创新,建构“12653”模式》、《关于建构11545疫情防控体系,加快精准推进复工复产的对策建议》、《关于加强企业诉源治理、构建职工福利协商机制的调查与建议》、《广州市街居工疗站残疾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的若干建议》、《广州城市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及其对策》、《关于广州残疾人事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等研究报告获得了省市领导的批示,对于促进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了决策的参考。

谢建社教授还先后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优秀社工人物,2015年全国首批社工机构优秀负责人,广东省优秀社会工作师督导,广州市优秀社会工作者。



严谨治学,辛勤耕耘

谢建社先生是一个严于利己,严谨治学,珍惜时间,辛勤耕耘的学者。先生从小就勤奋好学,江西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直到2004年通过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进入广州大学,先后担任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广东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自从进入上海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以后,谢建社先生潜心从社会学的视角关心和研究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社会流动的加速,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双重转型下,我国出现了人口大规模从农村流入城市,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入东南沿海发过地区的社会现象,“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随之产生。由于社会调查发现,在中国乡村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乡村群体性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在乡村群体性冲突中,重新登上地方权力平台的宗族权力无可否认成为地方权力运行中的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宗族权力是对地方正式权力运行产生直接影响的一种地方非正式权力。如何来深入地掌握这种非正式权力的运作机制及其与正式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使之能够与地方正式权力有序和谐地共存于一个共同体当中?这是值得社会学者认真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农民工”这一群体引起了谢建社先生的高度关注。2004年,为了能够更深入对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研究,谢建社先生也前往广州大学工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在这样的环境下,谢建社进一步对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了探索。

谢建社先生深深的认识到“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生力军,在城乡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受到培训与就业、居住、教育、社会保障、社会心态、文化冲突以及与户籍相制约的各种福利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逐渐凸显。因此,为了探究农民工发展中面临的社会融入问题、农民工的服务与管理、农民工及其其子女的教育等问题,探索完善农民工社会权利保障之道路,谢建社先生在该领域的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研究,20多年来主持农民工问题研究专题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其中2项为重点),出版农民工研究著作6本,发表农民工问题研究的研究论文70余篇。



润物无声,桃李芬芳

谢建社先生教学严谨,和蔼可亲很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在课堂教学中,先生多采用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参与,先生结合自己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既引经据典,又用贴合生活实际的案例来教导学生,加深了学生们对知识了理解和掌握。

在带领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方面,谢建社先生以身作则,致力于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他要求自己的学生要多读书,多写文章,勤思考,每年先生都会带着学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指导学生撰写研究论文,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项目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并多次获奖。先生还会定期将学生们组织起来,开展学术研究分享会,在分享会中让同学们分享和汇报近期的学习工作情况,及时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也促进同学们互帮互助,一起学习和共同成长,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在生活中,谢建社先生关心和关爱学生,当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他会及时给予帮助。2008年,当看到自己所教授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面临毕业找不到对口实习和工作的单位时,谢建社先生作为发起人和几位高校老师共同创办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只为了毕业生能吃上“社工饭”。从一名高校学者到一个创业者,面临着很多困难,但这都动摇不了谢建社先生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的初心。



关注弱者,建社社会

2013年8月30日,中国当代社会学奠基人郑杭生先生来到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调研,为谢建社先生题词“建设社会,关注弱者”,这8个字把谢建社的名字与事业联系在一起,饱含着对谢建社先生关注社会问题,帮助弱势群体,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肯定与殷切期待。

1、积极投身于残疾人事业  

2005年,谢建社就成为广州残疾人研究会副会长,担任《残疾人研究》(后与中国残联合作,转为正式期刊,成为中国残疾人研究专业期刊),2005年成为中国残疾人研究会常务理事。

(1)创办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

广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始于2002年,当时设在行政管理系,2004年改设在社会学系。当时广州没有社工机构,安排实习相当难。谢建社先生曾回忆说:“2005年我们联系越秀区广卫街(现并入北京街)共建实习基地,街道链接多个企业资助辖区百户独居长者安装固话,社工学生与长者结对,每隔两三天致电访谈,再定期入户探访,这也算是早期企业出资支持社工服务的尝试。”

2004年10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在创建社会学系早期,除了要考虑专业实习问题,还要考虑学生未来就业问题,时任社会学系系主任的谢建社先生在学校的支持下,与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合办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当年有38位学生报名,谢建社先生和学院的老师们共同为学生制定了具有残疾人领域特色的培养方案,还通过市残联安排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虽然,后来流失了部分毕业生,但仍有近半数毕业生至今仍在坚守残障事业岗位。谢建社先生对此颇感欣慰。

2009年初,基于“研究型”的社会服务机构的定位,谢建社先生创立的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承接了首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该项目是受广州市残联委托,对广州市各区县的残疾人服务与管理情况进行评估。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谢建社先生带领研究团队成员以理论为支撑,结合实践,逐个推敲和设定了68个指标评估指标,对广州市各区县的残疾人服务与管理情况进行了评估,并撰写评估报告,该评估报告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评为三等奖,研究成果还被新闻媒体专题报道,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这一次理论和实践是成功结合,为了谢建社先生探究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建设社会的宝贵经验。

(2)探索残疾人专题研究

谢建社率领其研究生隆惠清在研究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结合的过程中,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运用问题,研究发现,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时,可能不仅在于修正补强身心残疾个案的生理或心理功能上的限制,而更要知道如何感知案主的积极心理特质,并且引导案主善用或发展积极心理特质,让案主更为快乐与自信。积极心理学主张残疾人社会工作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社会系统自身存在的诸多的潜能和正向品质的引导和运用。本研究成果发表在《社会建设》2017年第2期。

(3)创新残疾人品牌服务

谢建社率领其研究团队和社工服务团队于2015年在广州市海珠区素社街实施“鲲鹏展翅工程”,在素社街街道党工委领导和海珠区残联的支持下,通过康乐服务家园不同的功能室为残障人士提供的“残疾人就业一条街”服务并重点做好残障人士的康复就业工作。



鲲鹏展翅工程以就业服务为中心,构建“一体三翼”的服务体系,为残障人士修翼、强翼、添翼,促进残障人士康复,能力提升、支持网络构建,并分为三个阶段执行服务计划,起步、创新、圆梦,让残障人士更好的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此项工程的成果获得中残联的三等奖,获得时任省、市、区、街四级残联的高度评价。

2、开展农民工及其家庭服务  

2012年,广州市政府计划在每个街镇推行设立至少1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辖区内的困难特殊群体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在经过前期承接的多个研究类项目之后,谢建社先生所领导的粤穗机构在2012年开始承接实务型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广州市荔湾区站前街和广州市海珠区素社街以及后来的黄埔区红山街、南沙区的榄核镇11个社区的服务、广州市司法局未成年人保护服务工作、海珠区工会社会工作、黄埔区工会社会工作。谢建社先生抓住机遇,将承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当成是对研究成果的检验。而选择在素社街和站前街,则是因为辖区均有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譬如站前街是重要的批发和物流中心。根据前期对流动人口群体的研究基础,谢建社先生组织社会工作者在所服务的辖区开展需求调研,先后对环卫工人、安保人员、鞋业工人等开展服务,通过计划和实施“一家两校”即农民工服务之家、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和农民工子女“四点半”学校,海珠区社会工作进企业、黄埔区12653社会工作模式、海珠区来穗人员服务以及天河区来穗人员诚信体系研究,均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开展具有广州特色的专业服务探索。


▲2012年7月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

站前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正式签约


然而,在初期开展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探索中,却遇到不少挑战。先生在回想早期的情况时说过:“曾经有声音认为社工服务应优先关注本土居民,外来工人占用本地资源;部分本地居民不希望子女与外来工子女在同校就读,认为孩子会被‘带坏’,这种‘抗拒’甚至出现在项目社工组织的活动中。后来,在督导经过的指导下,社工通过宣传外来工对城市建设的贡献,以改变本地居民的看法,打造各种共融平台促进参与,通过社区活动让本地居民家庭与外来工人员家庭接触,增进了解。在越来越多的本地居民反映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子女更懂事,还会主动做家务、关心家庭后,良好的社区融合氛围逐渐形成,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和本地居民的家庭相互影响,和谐相处。”

谢建社先生及其服务团队经历了近9年的探索、建设、发展、变革、优化、提升的过程。将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也由“共融、共生、共享”服务逐步向“共建、共治共享”服务转变,并且开创了党建引领服务、农民工离乡离土不离党服务同时实现了社工、志愿工作者、农民工“三工联动”。外来务工人员从最初的受助者转变为自助者再到助人者,为后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居民提供服务。服务人群也从最开始的环卫职工和安保人员拓展到物流人员(打包、订箱、货运司机)、鞋业工人、银行职员和其他一般群体,服务有主有次,从深度到广度共同发展。



传承使命 初心如磐

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庭与老师的教育。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出生的谢建社先生,在的严格的家风教育下,深谙自己的命运需要通过努力读书方能改变,因此他异常的刻苦,勤奋好学,珍惜每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实现做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潜心学术研究,做好草根学者  

在谢建社先生的求学生涯中,其学术人生影响最大的是我国新时期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社会运行学派的开创者郑杭生教授。2007年9月,谢建社先生作为访问学者到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工作,师从敬仰已久的郑杭生教授。回想在郑先生门下学习的时光,聆听先生教诲,谈理论,讲现实,研究社会运行,关注社区建设,深入社会基层调研,带领我们做研究,指导我们写文章,郑先生的思想、品质和教诲,充满着诗意,蕴含着哲理,洋溢着激情;时而生动,时而幽默,时而深奥;在郑先生的指引下,使得谢建社在学术道路上,曾无数次产生过美好的学术浪花和学术构想。

在访学过程中谢建社先生得到导师郑杭生教授的指点,一方面与郑杭生教授合作撰写了《走向更讲创新的社会:社区建设与制度创新》一书的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2014年7月13日,郑先生来到谢建社在武汉大学举办的中国社会学年会“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分论坛,并作题为《开拓农民工社会工作新领域》的发言,郑先生的观点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郑先生认为,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遇到的社会问题根源在于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把开拓农民工社会工作新领域作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尝试与突破口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2014年8月28日,谢建社陪同郑先生在珠海调研时,郑先生还就新疆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移民问题进行讨论,郑先生认为,新疆面临的第一位问题就是加快发展,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加需要吸引大量的人才与移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移民,这是加快新疆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于是谢建社与郑先生合作撰文《农民工迁移新疆的战略思考》文章指出,大量的农民工迫切需要合理流动,国家给予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工移民新疆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谢建社先后深入珠三角、长三角等城乡社区就农民工问题进行调研,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2005年重点课题《农民工教育模式探索》(DGA05010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06BSH024,主持),出了一批科研成果。2013年8月30日,郑杭生教授考察了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并题词为“向善之心,从善之意,行善之举,至善之境”,谢建社先生也将这“四善”作为了粤穗机构的文化价值理念,以此来指导粤穗社工们做好社会工作服务,践行“需求为本,助人自助,服务社群,共建和谐”的宗旨。

2、举办学术会议,培养青年学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谢建社先生十分注重青年学者的培养,依托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市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和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等平台举办学术研讨会,积极发动和吸引青年学者参加。在研讨会举办的过程中,谢建社先生常常会优先安排青年学者发言,为青年学者创造更多的机会,因为受到谢建社先生的鼓舞,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积极参与论坛交流和分享,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理论探讨,有深度思维碰撞学术交流氛围。



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等学科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高层论坛于2017年11月12日在广州大学隆重举行。论坛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南,结合中国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实际,围绕新时代社会学的重大议题、社会变迁理论、社会治理创新、社会工作服务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诠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5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创新”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谢建社作为本次高端论坛的组织者之一,在同仁中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



在2019年7月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的“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工发展问题研究”分论坛中,共有60多人参与会议,其中有90%的与会人员是青年学者。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年学者赵素敏就“个人特征、乡村发展与农民工务工地选择—基于HLM模型的分析”、浙江省妇女干部学校青年讲师高辉就“乡村振兴背景下从事家政服务业的女性农民工素养现状、问题及提升路径研究------以浙江‘常山阿姨’为例”、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社会学系助研吕淑敏就“农民工职业稳定性的代际差异问题:一个综合生命历程视角与世代视角的研究”、石家庄学院副教授张红霞就“制度赋权与行动选择:新生代农民工户籍转换的行动逻辑与情境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公管学院青年教师邓永超博士就返乡农民工助力精准扶贫的逻辑困境与出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青年学者李仙就“流动轨迹、工作经历与农民工城市迁移意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生朱涛就“包工队:中国社会转型的衍生物”、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年轻讲师闫东东就“代际继承、职业变动与农民社会地位获得——基于CGSS数据71个年龄组的历史考察”、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经济研究所青年学者岑炫霏就“子女随迁对女性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研究”、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年学者刘倩就“去留之间:快递员城市融入的现状、问题与路径——基于杭州样本的调查”等问题作了精彩发言。谢建社先生对本次论坛的评价是具有“四化”特征,即专题化、学术化、年轻化、广泛化。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和研究农民工问题,让谢建社先生感到十分的欣慰。



在2020年6月举办的“城乡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工作服务”学术研讨会中,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青岛市委党校、社工机构等“线上+线下”近80名专家和青年学者以及一线社工参加了研讨。其中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赵天琦围绕“疫情防控下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研究——以广州为例”、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中级社工师雷水凤围绕“新型肺炎疫情下的长者社会工作服务创新——以广州H街社工服务站服务为例”、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周婷就“老漂族”社区融入的困境与策略研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分享。本次研讨会,发动了青年人积极参与城乡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提出破解之策,深入探讨社会工作服务新局面,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城乡社会治理创新的共识共为的青年担当。

自2006年以来,谢建社先生及其研究团队每年均会举办至少2场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研究流动人口和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与,这些研讨会的举办,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分享学术成果、发表个人见解和与名师交流的平台与机会,15年来,参与谢教授先生举办的学术研讨会的青年学者超过500人次,在全国同行学者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谢建社先生孜孜不倦,将终身学习的作为理念一以贯之。新时期,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能够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先生坚持阅读,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掌握新的技能。迎着新时期的壮丽朝阳,站在百年历史的交汇点上,谢建社先生坚持初心不渝,使命不忘,用拼搏奋进和永续创新的精神,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勇于斗争的奋进姿态,情系家国,投身教育,奉献社会。


执笔:隆惠清中级社会工作师

2021年5月31日于羊城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公达家书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公达家书||第28封:跃入人海,做奔腾的浪花

公达家书||第29封:青春有梦,创业相随

公达家书||第30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公达家书||第31封:团结一致,共展未来

公达家书||第32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33封:有事做,有所期待

公达家书||第34封:研途路漫漫,有你们作伴

公达家书||第35封:时遇数载,恩情愈浓

公达家书||第36封:难忘两年驻村扶贫路

公达家书||第37封:在创新创业中创造未来

公达家书||第38封:顺从吾心,无问西东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