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浪手记||贾茹:我以我心绘萝北




我以我心绘萝北

贾茹






     【编者按】用眼观察,用心阅读,用脑思考,用脚丈量,走进生活,走进一线,走向实践,走向社会,回望脚步,回味岁月,记述点滴,记录成长。《后浪手记》通过“后浪”的文字笔触和镜头影像记录琐碎的日常、成长的脚步和岁月的美好。《后浪手记》提供一个吐露并展示自我心迹的平台,让我们“后浪”的文字也可以被“看见”。我们期待,来自“后浪”们的《后浪手记》有更多书里书外、故里他乡、街角市井、茶余饭后的稚嫩笔调和青涩文字让路过者驻足回眸、流连忘返。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当观其雄美,水自赏其妩媚。而我的家乡萝北则是一个山水相拥、依山傍水的边陲小镇。追赶我长大的时间已经二十一年了,我在这个小城也近二十年,即便是外出求学,也不过是离家百余公里,比起家乡,我更喜欢用“他”来形容萝北在我心中的存在。

     我也有离开过萝北,从北方的小城出发,去了南方的小城,感受过其他的城市风采后就更爱“他”,天空是肉眼可见的蓝色,空气中带着新鲜泥土的味道,每时每刻都让我感觉“他”是有生命的存在,我能听到黑龙江滔滔江水茂盛的生命力,能感受到黄金古镇被岁月磨砺后仍余下的辉煌,能知晓兴龙峡谷树叶叶脉的呼吸,这座北方的小城,有着清晰明了的一年四季,阳光烤在皮肤上是炙热的,像是这里的乡土人情一样,热烈而浓重。


      以水濡墨写山青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萝北的山水,我自认只有“原生态”可以描述这种足以让诗人静驻片刻的美景。每次介绍自己的家乡我总是喜欢先从水开始写,虽然偶尔是两三笔带过,但也一定会有。因着靠近黑龙江的原因,我小时也总会去玩,站在岸边往江里丢石子,甚至也问出过“什么时候能把黑龙江填满”这样的天方夜谭般的话,在我的印象里,水应该是波涛汹涌的,以至于我去见过西湖的水后才知道真得会有水是柔软平和的,就好似水仙子慵懒地躺在那里。

      我的记忆里有山泉形成的溪流、瀑布,有见人稍显呆滞的野生松鼠,歪头瞥我一眼又很快跳开,有远远就能听见的嘭嘭嘭嘭的响声,那是步伐踏在贯通兴龙峡谷的林间栈道和浮桥上的声音,有供人观光休憩的亭台轩榭,许是很久不出门,文字里的观感让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写下这段文字时我似乎置身其中,耳畔没有游人的嬉闹,更多的是清脆鸟鸣,峡谷里寂静得让人心旷神怡。

     印象深刻的还有嘟噜河湿地,芦苇随风摇曳,荷花争奇斗艳,鹰击长空,鱼翔潜底,百鸟争鸣,不胜美好,但比起本就美不胜收的景色,我更心属湿地的落日。黄昏,水天一色,入目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过渡到蓝紫色,紫色。如同释道宁诗中的“万里无云,长天一色”,不是寻常静美。


      以江为界听雪声

      没见过别处的冬季,但只在萝北,我就见过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气磅礴,与氤氲多雨的春不同,与热情浓烈的夏不同,与悠然惬意的秋不同,冬有着迥异不同的魅力,而萝北的冬别有韵味。一下雪,什么颜色都清亮了起来,屋顶,墙壁,檐下的燕子窝,甚至院子里的小狗,本真的颜色被皑皑白雪掩住,映入眼眸的是纯洁到毫无瑕疵的白。于是儿时的我们,不等雪花停止飘落的脚步,置身白茫茫的愉悦,冬是没有声音的,雪是寂静的,但不一样的冬隐藏在孩童们的欢笑声中。等着雪稍稍结实,有了适宜的粘合度,稍一触碰不再松散开来,落下稀松的雪块,便开始了冬日里的乐趣,堆雪人、打雪仗,尽享北国的冬。

      我的脸上若有童年时留下来的快乐,来源大抵是冬日里的无忧无虑。

萝北的雪是肆意的,儿时能没过我的膝盖,长大后也常会到我的脚踝,想了想,不止能盖过脚面,也能掠过江面,冬日里黑龙江面没有了往日里滔滔不息的模样,厚重的冰层下是沉睡鱼群,清透的冰面上是鼎沸人声。冬日里的风是凛冽的,尤其是江面袭来的风,不知带来的是对面俄罗斯犹太州的烟火气,还是玉树琼枝在冰天雪地中的咯吱声。

      写到这里倒是想起了诗词中的“第一场雪”,源于《诗经》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雱”,从那之后,诗词中的雪再不加掩饰,诗人也将各种心情寄予雪景。


      以城之变沐新风

      家乡的风景让我养成寻找美的习惯,家乡的变化也使我感受到时代的推动力,每个人都在发展中不断学习,在进步中汲取或舍弃,在小康路上加快了步伐。

      我还记得儿时的家乡,只有县中心是水泥路,走出县中心就是连绵的黑土地和土路,即便当时年幼,但每当秋天下雨我都会心情复杂,雨水代表着丰收,却也代表着扰人的泥泞;儿时,耳畔还有马蹄的声音,马蹄铁走在水泥路和土路上是截然不同的,现在细细想来,声音的差别仿佛暗示着短短几十年的变化,跳丸日月,现在连马也不常见,土路也淡出了视野,入目皆是现代化的标志,昏黄的路灯有了多样的造型,路边的绿化不再是无人打理的荒草,柏油路一直延伸到温室大棚,即使在东北的冬天也能孕育生命。

      儿时被父母再三警告充满危险的路边水渠,也在时间的打磨下成为了如画廊亭,亦或人民公园,单是看新建成的凤栖湖公园便能感觉到萝北变化之大,污水被净化被引流,里面养起了荷花、鱼和水鸟,夜幕降临,湖面上便会映起那从前只有去省会旅游才能见到的水幕电影,危险的水域现在是人民的公园,是风景区,以前荒芜的草地现在楼房拔地而起。

      家乡的基建随着发展逐步完善,人也随着越来越向上追逐开放,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家乡的人会追逐时代海浪离开家乡,也许我也会离开,但是家乡永远是我们的安栖地,“他”有县城独有的安逸和放松,有独特的生活气息,锅包肉、铁锅炖大鹅已经刻进内心深处,靠近俄罗斯口岸而丰富的俄式特产,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的俄罗斯套娃,隔着黑龙江向北眺望就能看见邻国的茂密森林,这些组成了我童年的记忆。


       以情之朴话众生

      从前的萝北是我心中的白月光,见证过了半山腰下俯瞰的黄昏街景,抚摸过了田地里的嫩绿新芽,端详过了参差不齐的房屋炊烟袅袅,聆听过了不时传出的几声狗吠鸡鸣,那仿佛是一个遥远而又朦胧的梦。

      回忆里望眼欲穿,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有感而发写下这段话,日头将将落下,那一边天空还剩有几缕云彩,雨后的空气是潮湿的,带有泥土清新的气息,鼻间流淌过的是人间,眼中映入的是市井长巷聚拢起的烟火。

    纸板上是摊主们写下的字迹略有歪斜的价格,地上是铺的板板正正的塑料布,蔬菜上的水珠似乎在告诉过路的下班人它们有多么新鲜,而我却知道那是刚刚下过暴雨,雨水打在蔬菜上,我看着摊主们将雨水从筐里倒在路边,重新整理好摊子,六点多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讨价还价的老奶奶正在“鸡蛋里挑骨头”,行动上却对着手中的嫩绿小葱爱不释手,推着自行车的阿姨找了个不碍事的地方停了车买了块豆腐,卖豆腐的大叔一个劲儿鼓吹自己家新出锅的卤水大豆腐,刚刚放学的初中生背着书包沿着路边迈着步子,时不时左右看看,又露出不感兴趣的表情。

     未必在大城市就能享受世间万般繁华,也许最朴实无华的幸福就在这街头巷尾,在小贩们阵阵吆喝声中,在玩闹孩童咯咯愉悦声中,在小家雀叽叽清脆声中。

     比起富丽的辞藻,我更爱散文;比起纷华的形容,我更爱平凡。对于这市井景象,我只愿用“平”来描述,平平淡淡才是真,人间本就是嘈杂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眼睛能看到的景色,鼻子能嗅到的气息,都是平淡的。“总有人间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如果市井的烟火气藏起了傍晚的火烧云,那就让摊位的灯光代替,两三好友结伴,拎着圆滚滚的西瓜回家,这是我能想到的最不辜负夏夜的浪漫事情。


       以爱之名绘乡情

       闲来无事走在傍晚的街头,朋友问:“很少见你写散文了,最近怎么重新写了?”

      我说:“有了手机之后我更喜欢拍照片,却忘了小时候是用笔来代替眼睛的。”

      朋友没说话,她知道我一直喜欢写些东西,比起整日坐在电脑前,更习惯让感受扑面而来,一盏夜灯,满脑灵感,把零零散散的记忆碎片串成诗篇,绘成文字,在晚风的陪伴下诞生一篇发自内心的随笔。

      我在萝北,脚步可以丈量繁华景象的县城;我又在萝北,镜头难以概括千里山河的景色。

      城外,是记忆中无法抹去的景色,有山有水有树林有湿地;城中,是分明四季中最有特色的冬,有冰有雪有寒风有江面;城,是变化不断的时代高歌,有灯有路有绿化有楼邸;城内,是烟火人间道不尽的平凡,有声有色有活法有韵味。

       小时候,没有经历人间的事情,无忧无虑,不知何为乡情,长大后,执笔描绘,一字一句皆是“他”的影子。也许不知多少年后,回忆不起十字路口的老式爆米花是什么味道,忘了井水有多么甘甜,但仍会清楚地记得,在萝北的街头是怎样的繁华,又是怎样与平凡合为一体。

      描绘一座城是简单的,描绘心里的城是困难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成长的地方大都是安心的形状,萝北在我心中亦然。对着远处的山水,等待着漫天繁星,在这座没有夜间喧嚣的小城,安心就是最佳的回应。

     我一直以为文字可以描绘的事情是无限的,但此时却觉得自己词语匮乏,也许发自内心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概述的,描绘的景色跃然纸上也不过现实中一眼万年的万分之一。

     写一篇文章,静静观察了几天萝北,在公园一坐就是一下午,听着爷爷奶奶们活力满满唱着小调,我才意识到自己平日里略过了多少平凡的美好,生活不是日复一日的复制粘贴,万般美好皆在身边,景色也好,风土人情也罢,闭上眼睛未必不是新的发掘美的方式。一个人,一座城,一番新的感悟,唯有用心,方可描绘熟知的景。



作者:贾茹,佳木斯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18级本科生,2022年免试保送攻读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备注:手记图文凡3000字以上,经班主任编审,可提交学工办谭宇轩老师处。此外,《后浪手记》载文作者可到大学城文逸楼515室学工办领取学院教师签名赠书一册。




后浪手记||倪云:人间烟火桂花岗

后浪手记||方静:家长里短硇洲岛

后浪手记||于芊:有种生活叫都城

后浪手记||郑斯琦:有种尴尬在北亭

后浪手记||陈紫欣:流落凡间的漂泊



荣耀阅读

南中国海之问:我们为什么能?我们为什么行?

北回归线之问: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做什么?

过伶仃洋之问:行政管理学什么?行政管理做什么?

北纬23°之问:为什么选择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师笔谈

在坚持守正创新中不断推进学术发展:教授笔谈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师笔谈之一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师笔谈之二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师笔谈之三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师笔谈之四




编辑|谭宇轩

编校|赖   珊

编务|陈冠豪

编审|黄   鑫

监制|万朝春


北纬23.039东经113.388
拥湾区,致广大赢天下,创未来

荣耀2022

陈潭获立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谢治菊领衔获2021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枫云王霞谢治菊领衔入选2021年省一流课程

林曼曼荣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光荣称号

万朝春获立2021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杨芳领衔获2022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

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通过全国样板支部建设验收

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通过全省样板支部建设验收

梁嘉俊团队获第13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省赛银奖

吴莹莹团队获省“推动党史推动社会实践”三等奖

东西部协作推普获称2021广东省优秀实践团队

刘沐晗廖晓盈团队列全国MSW研究生案例百强

范飞刘鉴萱两同学被录取为国内名校博士研究生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本科生考研创佳绩

行政管理等入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B+

广州大学政治学社会学列2022泰晤士学科B类

广州大学入列2022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TOP200

广州大学入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TOP100

广州大学一般社会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招生宣传片

公达书生||谢建社:投身教育,建设社会

公达书生||曾维和:和衷共济,维生出新

公达书生||沈本秋:勤种春华,静待秋实

公达书生||张茂元:花繁叶茂,道法多元

公达书生||董石桃:石赤不夺,桃李春风

公达书生||王枫云:墨染丹枫,拂展云笺

公达书生||夏   宏:夏雨沐物,宏浚而昌

公达书生||周利敏:殷民阜利,逊志时敏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公达家书||第28封:跃入人海,做奔腾的浪花

公达家书||第29封:青春有梦,创业相随

公达家书||第30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公达家书||第31封:团结一致,共展未来

公达家书||第32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33封:有事做,有所期待

公达家书||第34封:研途路漫漫,有你们作伴

公达家书||第35封:时遇数载,恩情愈浓

公达家书||第36封:难忘两年驻村扶贫路

公达家书||第37封:在创新创业中创造未来

公达家书||第38封:顺从吾心,无问西东

公达家书||第39封:人生难言完美,活出自我精彩

公达家书||第40封:眼望苍穹,心有日月

公达家书||第41封: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公达家书||第42封:始于坚持,终成美好

公达家书||第43封:公门桃李,管鲍之交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重镇,珠江三角洲应用社会科学创新高地。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致广大而尽精微,公天下而存高远,热忱欢迎优秀学子深造,诚挚邀请天下英才加盟!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喜欢就点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