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达书生||张茂元:花繁叶茂,道法多元




花繁叶茂,道法多元

——张茂元教授的治学育人之路



     【书生小传】张茂元,广东梅州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副院长。2008年获得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人才。兼任中国社会学会技术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州市社会学人类学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变迁》等专著译著4部,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1年、2015年)。主要从事技术应用与社会发展尤其是新技术应用推动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问道南北,勤耕苦读寻妙策

      张老师出生于广东梅州山区农村,世代务农为生。他也因此在上学间隙掌握了全面且系统的农业生产工具使用技巧——据说这为他后来的技术社会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农业技术实践基础。

      求学之路,按部就班,普通而无波澜。好不容易熬到高考结束,却上了一个之前听都没有听过(且不说是否喜欢)的专业——社会学。开学之初,听闻社会学乃济世之学而非谋生之术,更添打击。但意外的是,后来直到硕士、博士阶段也没有调换专业,并在不可调换或难以调换的背景下慢慢喜欢上社会学。据悉,这其中既有随遇而安性格的影响、自身能力的局限,更是学科魅力的吸引使然。张老师回忆说,实际上每个学科都有其深厚历史、独特魅力或其他触动人的要素,但只有当我们深入了解后才可能真正触及、体会。张老师还引用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作为例证:“互不认识、毫无感情基础的包办婚姻下亦能滋生爱情,起码离婚率不高(当然也有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大学专业,大概应如是。”



      大学四年,张老师在疲于奔命似的谋生间隙,阅读了不少与所学专业多少有点相关但又不是很相关的书籍,尽管很多时候不求甚解但有效拓展了阅读面,初步奠定了知识基础;研究生阶段,则在导师指导下真正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文献,并逐渐搭建了更加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

      博士生阶段,在其博士导师邱泽奇教授的指导下,受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的启发,张老师的博士论文《近代中国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变迁》,以近代缫丝技术应用为例,探讨了工业技术应用对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机制。这是个非常典型的社会学议题。在完成博士论文期间,由于所需资料大多都是文献资料,张老师比较全面、系统地查阅了各类史料汇编如近代工业史资料等,以及地方志和各类档案资料,并最终摘录了超过50万字的相关素材。这些资料散落于国家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地方档案馆,如上海档案馆、无锡档案馆、顺德档案馆、南海档案馆等。基于其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张老师在读博期间相继在社会学权威期刊《社会学研究》《社会》上发表学术论文,阐述了其关于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



       无问西东,通元识微终有获

       张老师博士毕业后先后入职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在教学间隙,得以更加系统地完成其博士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并更好地融合了理论研究和现实关怀。张老师认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仍需依托于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问题不仅是组织研究素材的脉络,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更是彰显研究价值的载体。最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他提炼出两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并撰写了两篇论文:(1)具有资金、技术和市场等经济因素优势的长三角地区的新技术应用长期落后于珠三角地区;(2)单位产值更低的珠三角工人的单位工资长期高于长三角地区。围绕着对这些问题的不断追问,研究最终发现,技术红利能否在利益相关群体中实现共享、普惠,直接决定了新技术应用的成败,进而影响着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在这个基础上,第二个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了影响技术红利分配的社会、文化和技术等因素,典型如社会支持网络、传统习俗、技术特质及其应用方式等。这两篇论文最后分别以《技术应用为什么失败》《社会地位、组织能力与技术红利的分配》为题发表在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上,并均荣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相关专著《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变迁》也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首届青年成果奖。



       这些系列成果基于丰富素材所得出的可信结论,也逐渐成为张老师剖析事实的重要视角和治学处世的基本立场。典型如,技术红利共享有助于新技术的成功应用,有助于新技术的经济效能充分释放,有助于可持续技术革新和经济增长的这一发现,不仅适用于传统工业技术,也同样适用于当前的数字技术应用;不仅存在于技术应用过程,也同样存在于社会变革、制度变革历程中。发展红利、改革红利、制度红利的共享倡导,也正同此理。不仅如此,红利共享,不仅是技术应用、制度更替、社会变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和判断,张老师的研究对象逐渐从传统工业技术转向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数字技术应用与社会发展领域,并相继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期待感兴趣的同仁、同学加入,共同推进科研探索。张茂元老师通过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每年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沙龙等,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和团队建设,努力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贡献力量。



      教学互长,传道受业致不惑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已逐渐成为教师的金科玉律。但张老师时常反思自己是否知晓学生所冀求得到的“道”和“业”,更不认为老师掌握了绝对正确的“道”和“业”。张老师认为,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基本都是一家之言,所以,相比于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比较多元观点和立场、鼓励学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或许更为重要;相比于区分正确和错误,批判和反思或许更为重要。

      也正是基于这种自省,张老师很少说教,而更多采用介绍式教学方法,喜欢就一个问题引入多方视角和观点,进行比较、剖析、批判,由此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建构自己的分析视角和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事方式。而这种教学实践,也使得教师有更多机会感受学生的思想火花,更好地促进教学互长。


经邦济世,治国理政

服务乡邻,无畏艰辛



我是客家人,我为GUPA代言

欢迎粤东优秀学子报考我院

文案|王飞飞

编辑|廖令剑

审稿|张茂元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关于我们

北纬23°之问:为什么选择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我们“B+”: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GUPA报告

一线选择:从一线出发,和我们一起创造一线历史

志愿填报思维导图:如何科学填报高考志愿

致考生和家长:高考志愿填报的十大误区

行政管理:厚德博学,笃行理政

社会学:格物致知,达世济民

CCTV《我们的大学》:广州大学

《广州GO》:4分08秒折叠广州


公达书生

公达书生||谢建社:投身教育,建设社会

公达书生||曾维和:和衷共济,维生出新

公达书生||沈本秋:勤种春华,静待秋实


谷琶脸谱

谷琶脸谱||抗疫一线:我是广大学子!

谷琶脸谱||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1年优秀毕业生群像

谷琶脸谱||谢治菊:为扶贫干部书写一部口述史

谷琶脸谱||谢治菊:从教育帮扶到扶贫育人,一直在跋涉

谷琶脸谱||GUPA里的黔生:行走乡野,遇见不一样的家乡

谷琶脸谱||高校学子直面扶贫干部,扶贫精神涤荡年轻心灵
谷琶脸谱||GUPA师生踊跃参加广州大学第四届环校跑活动
谷琶脸谱||我们的“三下乡”:跨越5448公里的旅途记事谷琶脸谱||“军人一家亲”参加打捞南海老班长口述史活动
谷琶脸谱||GUPA里的“高人”:小谷围的神秘部落
谷琶脸谱||致敬劳动者:“劳动最光荣”海报作品展谷琶脸谱||GUPA2019公管手信创意大赛获奖作品选谷琶脸谱||手绘的青春:“00后”军训手记
谷琶脸谱||最青春:来自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长报告谷琶脸谱||GUPAer: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青年志愿者谷琶脸谱||Soma:一位洋教授的“中国梦”谷琶脸谱||陈社英:一位国际学者的祖国情怀谷琶脸谱||叶先扬:游走在中美教育之间的文化使者谷琶脸谱||谢俊贵:“我只不过教出了点学生”谷琶脸谱||谢建社:广州社工十年口述史(2007-2017)谷琶脸谱||谢治菊:勤勉致远,向阳而行谷琶脸谱||姚华松:感恩过往,努力以边缘者的角色前行
谷琶脸谱||陈潭:让思想运转起来谷琶脸谱||周贝儿:明白心之所向,为之坚持不懈谷琶脸谱||徐晓钏:从专科生到研究生的“士兵突击”谷琶脸谱||钟金娴:我不想看见自己非常清晰的未来
谷琶脸谱||廖安:2019年度图书馆学习“泡馆达人”

公达家书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公达家书||第28封:跃入人海,做奔腾的浪花

公达家书||第29封:青春有梦,创业相随

公达家书||第30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公达家书||第31封:团结一致,共展未来

公达家书||第32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33封:有事做,有所期待

公达家书||第34封:研途路漫漫,有你们作伴

公达家书||第35封:时遇数载,恩情愈浓

公达家书||第36封:难忘两年驻村扶贫路

公达家书||第37封:在创新创业中创造未来

公达家书||第38封:顺从吾心,无问西东

公达家书||第39封:人生难言完美,活出自我精彩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