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达评论||周利敏:人工智能助力灾害治理



人工智能助力灾害治理
周利敏



     【编者按】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大数据及其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应用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快速渗透,大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无形资产。目前,世界各国对大数据战略的重视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积极据推行大数据战略,在产业、经济、民生、安全、以及国家治理等领域积极行动抢占大数据发展先机。为此,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战略实施的关键路径及其行动策略”(15AZD077)课题组力求站在技术前沿和实践前沿,通过贫困治理、灾害治理和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的应用进而呈现大数据战略实施的作用场景和应用价值。


由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和环境不当开发造成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和社区构成了重大威胁。传统灾害治理由于政府科层制、巨额财政投资和建设周期长等局限面临重大挑战,需要创造性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有效应对,人工智能(AI)在灾害治理全生命过程中都能得到很好应用。

第一,灾前预测。由AI驱动的系统分析数据集有助于预测洪水、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AI系统通过查找图像变化预测地震和海啸等灾害,机器学习和其他人工智能数据方法还可以分析过去事件,从而识别容易遭受灾害冲击的群体或即将发生的灾害,例如,聚类算法根据严重性对灾难数据进行分类,可以识别局部风暴和云状况可能导致的飓风灾难。云技术和众多开源工具的最新进展使得灾害预测分析几乎不需要任何基础设施投资,因此,资源有限的机构也可以在数据科学基础上构建与开发复杂的灾难分析模型。对于政府领导人来说,人工智能能识别当前的高风险地区和人口,还可以根据人口增长、发展、气候变化及其他变量进行灾害预测建模,其可以利用这一工具制定政策以减少灾难对社区影响,例如在不那么脆弱的地区规划新建筑,从而使得灾前预防计划更加明智。Google正在建立一个AI平台以预测印度的洪水,并通过Google Maps和Google Search警告用户,英国邓迪大学研究人员正在通过推特与其他移动应用程序收集人群数据以监视城市洪水。IBM正在开发Watson,它将使用地震传感器和地质数据预测火山爆发,IBM的目标是在Watson的帮助下预测地震爆发的地点与强度,进而帮助防止活火山及周围地区的生命损失。。

第二,灾中应急。灾害发生后的前72小时(即黄金72小时)至关重要,应急管理团队必须相互协调、迅速行动与寻找幸存者,从而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人工智能技术是灾中应急响应的基础,运用无人机与卫星图像、物联网基础设施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聊天机器人、社交媒体数据与在线热图等,它能有效帮助救援团队确定紧急需求及响应优先顺序以免浪费精力。根据卫星图像和天气预报,人工智能还可以即时评估洪水、建筑物和道路损坏,帮助救援人员更有效调配救济资源及应急决策。机器人、传感器或无人机能够提供有关景观和受损建筑物准确信息,有助于救援人员迅速了解情况与确定破坏程度,从而制定应急针对性行动计划,救援工作因此更省时、更安全与更协调。尤其是无人飞行器(UAV)捕获的航空图像在应急响应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卫星图像不同,它能在数小时而不是数天之内捕获并处理航空图像,及时发现困在残骸中的受害者,救援人员可以迅速找到他们。在灾难期间,一些最可行的信息来自社交媒体用户,AI可以分析和验证社交媒体实时图像和评论信息的真伪,从而减少救援人员寻找受害者所需的时间,AI还可以查看社交媒体图片和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以查找失踪人员,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受害者或附近民众进行互动,并要求他们上传信息,从而实时评估损坏情况并确定应急行动的优先顺序。2015年9月,智利遭受了8.3级大地震袭击,在人工智能应急响应系统帮助下,救援人员迅速作出了反应,使得数千人迅速撤离了危险区,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分钟,灾难警报声响彻了整个受灾地区,同时该地区的移动电话发出了可能发生次生灾害—海啸的警告信息。

第三,灾后恢复。灾难后恢复(PDR)是一个复杂、持久、资源密集且知之甚少的过程,它不限于物理重建(物理恢复),还包括相关过程,例如经济和社会(功能恢复)过程。随着人工智能的使用,它创新了灾后恢复策略,使得灾后重建速度与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就灾后预测而言,人工智能(如深度神经网络)可以预测灾害发生后潜在结果及预测灾害何时恢复正常,它比最熟练的IT专业人员更能分析数据并做出更有针对性的重建决策,因此,AI系统更容易确定灾后威胁即原生灾害引发的次生、衍生形成的复合型灾害,进而创建强大的灾难恢复计划,以应对后危机时代的灾害治理挑战,就灾后恢复计划而言,通过对灾难场景进行建模、测试与识别灾区弱点和痛点,进而制订以较低投资为基础恢复措施,帮助治理者制订更好的灾后恢复计划。就灾后恢复过程而言,AI使灾难恢复过程自动化,AI可自动化控制灾后恢复计划的各个部分,它不仅有助于防止已经出现问题,而且能够自动执行与主动恢复,从而促使灾难恢复更快与更有效。就后危机学习而言,人工智能有效吸取重要的经验教训,用于灾后恢复AI系统配备了机器学习机制,机器学习系统在获取巨量后,可以创建有效的灾后学习机制,能有效地从每个事件中进行学习,避免类似灾害不再发生。(周利敏系广州大学教授、南方灾害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8-19


公达评论||董石桃: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实践逻辑

公达评论||谢建社:合力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公达评论||程潮:构建人性化精准化的外来工服务机制

公达评论||谢治菊:多举措构建脱贫攻坚育人体系公达评论||刘建义:大数据驱动政府监管方式创新公达评论||刘建义:数字中国建设的现实意义和行动支点公达评论||王枫云:重视学术共同体精神的积极功能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教学一线

《田野调查》课程系列讲座之一:走进科尔沁草原

《田野调查》课程系列讲座之二:走进海南疍民

《田野调查》课程系列讲座之三:走进侗族

《田野调查》课程系列讲座之四:走进南非

《田野调查》课程系列讲座之五:走进越南

《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践》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走进田间地头

《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走进幸福田园

《行政管理学》省级一流课程学习点评活动开展

《行政管理学》省级一流课程小组学习汇报开展

张庆鹏:三线并举打造“多平台+全过程”在线教学

熊美娟:基于“Mooc+在线直播”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刘建义:行政管理5A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王枫云: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谢治菊:《中国扶贫密码》打造扶贫育人新模式姚华松:关注“附近”与“日常”的接地气教学
姚华松:七嘴八舌话“地摊经济”
王霞:网络协同的智能教学模式及其课堂实践
张惠:拓展融合精致案例的在线开放式教学
程潮:在线教学的经验体会与案例应用刘念:打造师生在线学习共同体肖栩:推进线上教学迈向新高度黄鑫:坚持疫情防控和人才培养两手不放松
林曼曼:把课堂和论文放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南国讲堂

南国讲堂||第224讲:社会治理情境与社会服务供给

南国讲堂||第223讲:自由还是陷阱?

南国讲堂||第222讲:学术研究如何开展

南国讲堂||第221讲:全球化的时间与空间

南国讲堂||第220讲:城市基层治理的新发展

南国讲堂||第219讲:跨区域应急合作

南国讲堂||第218讲:我们如何推进行政管理的研究

南国讲堂||第217讲:科学态度、专业精神与科技抗疫

南国讲堂||第216讲:转型期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新趋势

南国讲堂||第215讲:公共政策的道德化

南国讲堂||第214讲:公共管理研究究竟是无用还是有用?

南国讲堂||第213讲:中国应急管理能力现状

南国讲堂||第212讲:从疫情防控看国家治理优势及问题

南国讲堂||第211讲: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思考

南国讲堂||第207讲:气象社会学的构建与展望

南国讲堂||第206讲:跨域水政治与尺度重构

南国讲堂||第205讲: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南国讲堂||第204讲:美国华人移民空间分布的新变化

南国讲堂||第203讲:灾害治理的四个关键概念

南国讲堂||第202讲: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

南国讲堂||第201讲:社区的二重性与社区治理

南国讲堂||第200讲:压力对健康的影响

公达家书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公达家书||第28封:跃入人海,做奔腾的浪花

公达家书||第29封:青春有梦,创业相随

公达家书||第30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公达家书||第31封:团结一致,共展未来

公达家书||第32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33封:有事做,有所期待

公达家书||第34封:研途路漫漫,有你们作伴

公达家书||第35封:时遇数载,恩情愈浓

公达家书||第36封:难忘两年驻村扶贫路

公达家书||第37封:在创新创业中创造未来

公达家书||第38封:顺从吾心,无问西东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