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达评论||谢治菊:多举措构建脱贫攻坚育人体系



多举措构建

脱贫攻坚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对于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让课程思政更有温度

      脱贫攻坚体现了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凝聚力、攻坚克难的战斗力、永不退缩的向心力,具有文化价值、时代价值、教育价值和传承价值。不仅如此,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效,与制度优势分不开,也与众多有情怀有担当的一线脱贫攻坚干部分不开,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谱写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彰显出责任、担当、奉献、探索、吃苦、实干的脱贫攻坚精神。我们应深入挖掘脱贫攻坚故事与精神,让这些精神流传下来,塑造青年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主人翁意识,培育青年人应有的责任、使命和担当,以发挥脱贫攻坚的育人功能,让课程思政更有温度,激励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脱贫攻坚精神彰显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制度优势。当前,受国内外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部分青年学生不思进取、好高骛远、怨天尤人、心浮气躁,急需通过精神鼓舞、榜样示范、价值引领和课堂教育,让青年学生有信仰、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而脱贫攻坚所呈现的“责任、担当、奉献、探索、吃苦、实干”等精神,正是培育青年学生积极进取、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等优秀品质的鲜活教材与生动案例。在育人的过程中融入这些精神与案例,对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培育青年学生的三观,塑造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与自我奉献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不仅如此,将脱贫攻坚资源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还能够摒弃普通案例“缺乏生动性与互动性”的弊端,可让学生有亲临一线脱贫攻坚现场的感觉。

      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具有超越时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将脱贫攻坚资源用于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以榜样式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情感式教育鼓舞学生的自强意识,以案例式教学培育学生的公共情怀,能够真正做到做好立德树人。


     充分利用脱贫攻坚资源

     我们应多措并举,将脱贫攻坚资源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脱贫攻坚的育人体系。

      一是开展脱贫攻坚研究,做“实”科研育人。所谓科研反哺教学,指的是高校集中资源提升学校科研实力,并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从而促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应用于课程思政案例建设的脱贫攻坚资源,应主要借用脱贫攻坚的科研成果,着力体现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此种反哺,可以扩大课程思政的范围和内容,比传统的育人素材更有深度与厚度。

      二是深入田间地头,做“好”实践育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把丰富的脱贫攻坚素材引入课堂,用开放发展的知识教育学生,让教育成为充满生命力的活水。可以利用“三下乡”“社会调查”“脱贫攻坚支教”等形式,让学生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乡村,开展访农民、悟民情、带货直播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构建“走基层、懂国情、长本领”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脚踏大地、志存高远、富有家国情怀”的创新人才。

      三是建设课程思政,做“新”课程育人。可通过编纂脱贫攻坚的思政教材,让学生深度了解我国脱贫攻坚的宏大叙事与历史意义;通过挖掘脱贫攻坚干部的口述故事,让学生系统感受我国脱贫攻坚的榜样力量与个体体验;通过编写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全面剖析我国脱贫攻坚的实战经验与顶层智慧;通过参与观察脱贫攻坚干部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大幅度提升有关脱贫攻坚的实践能力与研究水平;通过开设《中国脱贫攻坚密码》等公共选修课程,以及《中国脱贫攻坚精神及传承》、《中国脱贫攻坚智慧及密码》、《中国脱贫攻坚设计及制度优势》等专题讲座,将课程育人做出新高度。

      四是举办校园活动,做“特”活动育人。建议通过党课、团课、青马班、党员活动、团日活动等育人课堂,加深青年学生对脱贫攻坚政策与脱贫攻坚过程的了解;通过暑期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锻炼、挂职工作等育人手段,增强青年学生对脱贫攻坚工作与脱贫攻坚活动的认知;通过学习会、读书会、分享会、座谈会、交流会等育人平台,强化青年学生对脱贫攻坚经验与脱贫攻坚智慧的学习;通过开展脱贫攻坚干部初心话、脱贫攻坚政策专家解、脱贫攻坚精神榜样传、脱贫攻坚智慧大家学、脱贫攻坚事迹诗歌颂、脱贫攻坚案例学生赛、脱贫攻坚足迹实践寻、脱贫攻坚经验集体讲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脱贫攻坚精神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价值,培育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五是挖掘脱贫攻坚精神,做“强”精神育人。作为国家战略的脱贫攻坚,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文化精神、教育意蕴,对于明确立德树人内容导向、构建立德树人课程体系、完善立德树人师资队伍、健全立德树人评价机制,具有重要的推动与促进。因此,建议通过实证调研、三下乡实践、口述故事征集、脱贫攻坚干部讲述等方式,深度挖掘脱贫攻坚经验和脱贫攻坚精神;通过让学生深入一线采访脱贫攻坚干部、身临其境感受脱贫攻坚场景、扎扎实实撰写脱贫攻坚故事、实实在在体验脱贫攻坚精神,来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净化学生的心灵、锻炼学生的能力,做强精神育人工作。


      夯实实践育人支撑体系

      当然,为给脱贫攻坚育人提供切实的支持,建议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出台政策和实施方案予以保障,有组织、有计划、分层级将脱贫攻坚精神推进大学与中小学校园中;另一方面,政府应优化“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已有的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的政策体系,将其纳入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的大框架中,这样才能在将脱贫攻坚资源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后,更好地鼓励学生到农村去创业就业,或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孵化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4-28

作者: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项目:202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精准扶贫资源应用于课程思政案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编号464)



广府行动

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

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

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工作会议召开

2021年广府公共管理教育教学大讨论在小谷围举行

广州大学行政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动员会召开

广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举行

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指导座谈会举行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论文发表呈现可喜势头

广州大学行政管理被确认为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

行政管理获立广东省2019年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我院本科生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本科生支部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

新时代城乡治理与粤北发展研讨会在韶关举行

穗黔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对话会在贵州都匀举行

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研讨会在增城举行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教学一线

《田野调查》课程系列讲座之一:走进科尔沁草原

《田野调查》课程系列讲座之二:走进海南疍民

《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践》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走进田间地头

《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走进幸福田园基地

张庆鹏:三线并举打造“多平台+全过程”在线教学

熊美娟:基于“Mooc+在线直播”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刘建义:行政管理5A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王枫云: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谢治菊:《中国扶贫密码》打造扶贫育人新模式姚华松:关注“附近”与“日常”的接地气教学
姚华松:七嘴八舌话“地摊经济”
王霞:网络协同的智能教学模式及其课堂实践
张惠:拓展融合精致案例的在线开放式教学
程潮:在线教学的经验体会与案例应用刘念:打造师生在线学习共同体肖栩:推进线上教学迈向新高度黄鑫:坚持疫情防控和人才培养两手不放松
林曼曼:把课堂和论文放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南国讲堂

南国讲堂||第219讲:跨区域应急合作

南国讲堂||第218讲:我们如何推进行政管理的研究

南国讲堂||第217讲:科学态度、专业精神与科技抗疫

南国讲堂||第216讲:转型期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新趋势

南国讲堂||第215讲:公共政策的道德化

南国讲堂||第214讲:公共管理研究究竟是无用还是有用?

南国讲堂||第213讲:中国应急管理能力现状

南国讲堂||第212讲:从疫情防控看国家治理优势及问题

南国讲堂||第211讲: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思考

南国讲堂||第207讲:气象社会学的构建与展望

南国讲堂||第206讲:跨域水政治与尺度重构

南国讲堂||第205讲: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南国讲堂||第204讲:美国华人移民空间分布的新变化

南国讲堂||第203讲:灾害治理的四个关键概念

南国讲堂||第202讲: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

南国讲堂||第201讲:社区的二重性与社区治理

南国讲堂||第200讲:压力对健康的影响

公达家书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公达家书||第28封:跃入人海,做奔腾的浪花

公达家书||第29封:青春有梦,创业相随

公达家书||第30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公达家书||第31封:团结一致,共展未来

公达家书||第32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33封:有事做,有所期待

公达家书||第34封:研途路漫漫,有你们作伴

公达家书||第35封:时遇数载,恩情愈浓

公达家书||第36封:难忘两年驻村扶贫路

公达家书||第37封:在创新创业中创造未来

公达家书||第38封:顺从吾心,无问西东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