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一线||谢治菊:《中国扶贫密码》打造扶贫育人新模式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四年扶贫调研经历“反哺”课堂教学

《中国扶贫密码》打造扶贫育人新模式



“我之所以研究扶贫,是因为我就是从贫困村出来的,由三位村小学的老师轮流资助读完小学,靠学校的奖学金读完中学。”四年扶贫调研经历“反哺”课堂教学,谢治菊教授领衔主讲《中国扶贫密码》公选课打造扶贫育人新模式。


《中国扶贫密码》课堂



贫穷是什么?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前,我调研时曾看到一些穷困家庭全家轮流穿同一件衣服外出,以及每天五点钟大人举着火把送孩子爬山涉水上学等情景……”近日,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谢治菊教授在公共选修课《中国扶贫密码》课上说。

谢治菊是如何把自己的扶贫工作经历带入课堂的?这门课程有何亮点?

 

 四年扶贫调研经历“反哺”课堂教学

 据了解,谢治菊教授是《中国扶贫密码》课程的发起人。课程中的30多个精准扶贫案例、100多个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大多取材于谢治菊团队多年来精准扶贫的调查报告与全国征集的口述故事。此课程面向全校23个学院开放,由4个老师共同完成。

“我之所以研究扶贫,是因为我就是从贫困村出来的,由三位村小学的老师轮流资助读完小学,靠学校的奖学金读完中学。”谢治菊介绍。

谢治菊介绍,自2016年全国大规模下派驻村干部以来,她带领团队着手研究了在四川、重庆、贵州等西南地区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心态调查。后来,团队足迹遍布全国,行程3万余公里,走访了十来个省(市、自治区)的100余个村庄(社区),期间积累大量的一手材料。

“如果能真正做到用扶贫的研究成果反哺课堂教学,不仅履行了高校学者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与担当,而且对涤荡青年学子的心灵有重要的帮助。”在谢治菊眼中,教书育人才是教师开展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

由此,她在广州大学带头组建了一支以“开发教学资源,传播扶贫精神”为主的课程思政团队,致力于将扶贫资源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


谢治菊教授在西藏林芝市

波密县完全小学调研教育扶贫


开发扶贫教学资源,打造五大扶贫育人体系

利用扶贫课题研究的平台和契机,谢治菊教授团队积极开发扶贫教学资源,构建了“科研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精神育人”五大扶贫育人体系,先后推进了“扶贫精神进心灵”“扶贫故事进校园”“扶贫资源进课程”等育人活动,让几百名学生真正深入基层,担当起了乡村新闻官、直播带货员、学术调查员、支教老师、挂职干部、乡村美化师等身份,用知识照亮乡村的前程。


谢治菊教授访谈广东省

第九批援藏干部庄斌


《中国扶贫密码》课程正是将育人与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体系结合的一大举措。谢治菊告诉记者,“开设这门课就是希望将自己调研中的收获和感想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国精准扶贫政策、过程、经验、智慧与精神,凝练中国扶贫密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公共精神与责任担当意识。”

此外,为了呼吁更多学生深度了解我国精准扶贫的历史,从实际调研中挖掘出中国扶贫经验、扶贫智慧与扶贫精神,谢治菊教授团队于2019年底组织发起了“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集活动。目前,该活动共有20多所高校的100多名学生参与,已获得300多万字的案例素材和60多万字的教学资源。

 

谢治菊教授访谈贵州桐梓县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干部李镇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2020—11—18

文案|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亮

协理|实习生:夏嘉欣;通讯员:梁云林、严怀婷



GUPA会讯

谷琶公告||第三届羊城廉政智库建设论坛学术议程

谷琶公告||“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全面小康”高峰论坛议程

谷琶公告||“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学术议程


张庆鹏:三线并举打造“多平台+全过程”在线教学

熊美娟:基于“Mooc+在线直播”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刘建义:行政管理5A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王枫云: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姚华松:关注“附近”与“日常”的接地气教学
姚华松:七嘴八舌话“地摊经济”
王霞:网络协同的智能教学模式及其课堂实践
张惠:拓展融合精致案例的在线开放式教学
程潮:在线教学的经验体会与案例应用刘念:打造师生在线学习共同体肖栩:推进线上教学迈向新高度黄鑫:坚持疫情防控和人才培养两手不放松
林曼曼:把课堂和论文放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