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达评论||周利敏:迈向数字时代的灾害治理
迈向数字时代的灾害治理
周利敏
嘉宾介绍
周利敏
1977年生,湖南衡阳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广州大学南方灾害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广州市优秀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广州学者特聘教授。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台湾政治大学访问学者。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咨询专家,广州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灾害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中国软科学》《中国行政管理》《宗教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等刊发表CS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广东省第七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
观点介绍
背景知识
壹
研究问题
贰
如何建构数字技术灾害治理模型以供实践参考?
能够提出哪些数字技术助力灾害治理的命题以供学界参考?
数字技术在灾害治理实践中如何具体应用?
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数字技术灾害治理模式?
它具有哪些光明前景,又会遇到哪些陷阱?
治理模型
叁
平台维度:代理模拟与信息共享。灾情可视化平台打破了单一的通信方式,数字技术为无法亲赴灾害现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提供灾害细节与信息,有助于提升预测识别风险以及应对灾情的能力。
时空维度:万物互联与社交媒体。任何灾难都涉及具体的时空场景,尤其是自然灾害。数字技术可实现空间数据库与地理框架的有效结合,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进行危机和风险评估,预测分析风险灾害网络的关键节点。
决策维度:机器代理与人机共治。当涉及长时间的灾害响应救援,机器基于环境情况和自适应动作能够协助人类进行持久性行动,为治理者和民众提供决策帮助。
协同维度:线上线下与物理网络。现代化灾害治理与数字化可以帮助相关部门保持决策规划的连续性,尤其维持行政和社会公共事务部门组织的不间断协同运行是灾害治理中的优先事项。
数字维度:巨量数据与智能技术。灾害场景可转化为数字形态呈现,庞大的数据中包含了巨量灾害信息,对于灾害治理具有很强的可用性。经过数字技术的有效提取,可生成对灾害治理具有指导意义的数据集。
案例分析
肆
治理前景
伍
以数字城市理念推进城市灾害治理能力建设——预防准备、紧急决策、物联网的物资运送、嵌入全过程、数字平台、智能化六项功能。
以政府规划推动数字城市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数字城市规划缺乏应急管理、政府规划是关键、治理整合、数字规划、预算、科层不足。
以数字技术推进灾害治理能力提升——技术转型选择、数字城市系统、大数据、最新的数字技术、解决没有大量基础设施投资、新能力。
以民众参与提高数字城市灾害治理能力——更细致、更包容、社区、众包、ICT下的民众参与、政府要积极吸纳、数字社区。
以数智赋能促进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信息和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大数据分析和云基础设施等智能技术。
数字城市提供了一种更安全、更数字、更智能、更高效与更持续的灾害治理模式,促进了灾害治理的系列创新,管理者需要规避其陷阱,尽力挖掘其潜能,才能最大程度造福城市安全。
(周利敏教授在2022年第十三届“广州学术季”之“活力广州·韧性城市”学术研讨会所作报告)
【观点荟萃】
周利敏教授梳理了中国灾害治理从“管理”到“治理”的思路转变,提出了灾害是自然与人为相互作用的结果,灾害是一项具有涟漪效应的公共安全事件等共识性观点,并从灾害治理体制、灾害治理机制、灾害治理法制、和灾害治理转型与工具创新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灾害治理的制度研究。
周利敏教授提出了灾害治理的组织网络和国际合作等前沿理论和实践,并对灾害治理的国际合作做出前瞻。在未来发展中提出三点展望:一是必须以新方式进行救灾和减灾;二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必须进行合作;三是灾害治理应注重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周利敏教授在“规范—赋权”“单学科—多学科”“国际—本土”“临时—长期”“碎片—全面”“脆弱性—韧性”六个方面提出了灾害治理研究的相关挑战。
周利敏教授归纳了四种有关社会脆弱性的定义,即“冲击论”、“风险论”、“呈现论”、“暴露论”观点。他认为社会脆弱性范式具有灾害风险分析、灾害预测等特质,为灾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范式。周利敏强调只有通过社会脆弱性分析才能真正确认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同时也指出社会脆弱性范式的研究局限,如“技术决定论”倾向和难以量化的问题等。
编辑|黄富村
编校|钟娇文
编审|林伟雯
监制|周利敏
承传广府学脉
躬耕湾区未来
荣耀2022
视点2022
喜欢就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