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达评论||姚华松:高桥之下的隐秘空间何以扭转乾坤



高桥之下的隐秘空间

何以扭转乾坤?

姚华松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空间紧张、用地稀缺成为多数城市的现实问题,不少地方有强大的产业招商能力,却苦于供地困难而被迫流产;硬币的另一面是不少城市存在面积与规模较大的低效或闲置用地,其中之一是遍存于各大城市高架桥、立交桥或跨水域桥梁下面的交通类闲置地。交通设施对原有地块进行不同程度的切割,改变其有机整体性,加剧了其与周边区域的割裂。同时,不少地方藏污纳垢,垃圾成堆,加上有关方面疏于管理,以及交通设施本身伴随的巨大噪音,严重影响附近居民对其下部空间的使用,类似地方经常作为厌恶型空间而存在。


资料图

       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地方呢?我所在的城市广州开展了积极探索与实践。我家毗邻广州大桥,桥的设计是双向八车道,桥的南侧有两块空地,这里原本处于闲置状态,经常有流浪汉出没其间。改造后成为市民休闲广场,晨练的,跳舞的,下棋的,唱歌的,玩轮滑的,打陀螺的,打羽毛球的,针对部分从业者的入职培训的,从早到晚都是人声鼎沸的欢快场景。环城高速小洲村高架桥下,原本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各种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十分普遍。有关部门与属地村委进行研究与协商,将其改造为三个功能区:一是作为停车场使用,二是附近的村民在此售卖他们自种的水果,三是开辟了一片与绘画、展览相关的文创区。现如今,每逢周末,前来休闲与消费的人络绎不绝。

       原本作为反舒适物存在的桥下空间,如今华丽转身为舒适物,有何经验可供借鉴呢?

       ——改变既有的刻板认知。空地、闲置地、低效用地等叙述,都只在特定情境下成立,前置性假设经常是上述用地难以产生经济价值,不能或相对少推动GDP的增加,但却可能带来社会与生态价值,也为日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立马兑现经济价值的地方不一定不是人们眼里的“好地方”。同时,相对于周边社区而言,一些人认为桥下空间是隔离的、割裂的、被遗弃的和格格不入的隐秘空间,但很多时候这只是他们的主观臆想而非客观存在。在交通设施建造之前,这里与周边区域本是连为一体与互联互通的,地域综合体与有机体的本质其实没有消失。

       ——与附近及社区建立亲密与互补关系。交通类闲置用地为何闲置,原因之一是它们与周边较少发生关联,改变的途径与方式是将其与周边社区进行有效勾连,发生有效关联。附近社区老人多、孩子多,不妨在此建一些乒乓球台、攀岩壁、骑行道、健身器械;社区里的年轻人居多,篮球场、溜冰场是不错的选择;附近社区及写字楼庞大,停车难问题突出,不妨规划建设一批智慧停车场。具体而言,空间再造与转换的过程包括综合分析社区的人口及需求结构,对症下药,在保障人身安全及合乎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缺少什么,补给什么。

       ——充分的社区参与增进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区别于大尺度空间、正规空间和上层次空间,有关方面对桥下空间、边角地、碎片地、不规则地块的管治力度总体相对弱,这为地方活力的激发与施展提供自由空间,附近社区各社群都可以提出针对特定地块空间规划设计与布局的意见与建议,协商式社区规划、全龄友好型社会等新理念相对容易被推进与实施。每一次的调研、学习、协商与争论,每一个方案的草拟、讨论、修改到最后的尘埃落定,都在增进每个人的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

       期待更多城市高桥之下的隔离、失落与隐秘空间扭转乾坤,焕发新活力,成为社区居民喜欢、愿意和经常光顾的公共空间。□(姚华松 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2022-01-15 




高架下的空间,

竟能安放我的乡愁

澎湃特约评论员 姚华松


     开心或不开心的时候,我都喜欢跳上565路公交车,摇摇晃晃半小时,去一个我经常光顾的XZ村,在村口的小卖部买包烟。碰上我认识和熟悉的老人,我会立马递根烟上去,听他们聊聊村里的近况。到了饭点,我习惯去一家贵州餐厅,点上小份的酸汤鱼、一碟茴香豆、一支啤酒,慢悠悠地享受XZ村的幽静。

      我一直钟情于XZ村,因为这里保存了相对完整的岭南水乡格局。进村后,映入眼帘的是稻田、果园、河涌、大榕树、古井,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小桥流水人家,门口喝茶吹水与下棋的村民们。弯弯曲曲的河涌穿村而过,每年的端午时节,河涌两旁人声鼎沸,大家竞相观赏各路划龙舟好手的百舸争流,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呐喊助威。

      老人们告诉我,30年前,女人们在河里洗菜洗衣服,男人们抓鱼捕虾,孩子们洗澡嬉戏,热闹非凡。村民以种植水稻、龙眼、杨桃、香蕉、番薯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家的日子过得清贫,但也安然恬静。

      2004年,XZ村发生了一件足够写进村史的大事,一条双向八车道的高架路由西向东横穿村落,120余根巨型路墩“从天而降”,村落、果园、河涌被围蔽起来,原有各要素协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割裂,这里逐渐被各种车辆占据,垃圾泛滥成灾。

      遇上暴雨天气,高架路上的积水止不住地倾泻下来,形成壮观的“水帘瀑布”,正所谓“滴水穿石”,长期受到雨水冲击的地面变得凹凸不平,污水横流,是常有的事。加上高架路上昼夜不停的交通流,噪音污染在所难免,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反舒适物或厌恶型空间。

     十年前,这里迎来重大转机,被有关部门划定为桥下空间升级改造示范点,高架路下近3万平方米的地方被规划设计为三个功能区。

     农产品售卖区。这里的菜农基本都是XZ村村民,卖的菜(或瓜果)是他们自己种植的,60岁以上的阿姨居多,我每次去都可以看到十几位阿姨沿路摆摊卖菜(或瓜果)。一位詹姓阿姨告诉我她每天的生物钟:早上五点半起床,与老伴一起去果园或菜地捣腾,翻地,浇水,除草,扯菜,摘果,去残叶,洗净,凉干,七点回家吃早餐,八点把菜或果运过来摆卖,十二点半,老伴过来替她卖,她回家吃午饭,一点半,她再过来,下午五点收摊回家,六点吃晚餐,饭后沿村里的河涌两岸走三圈,耗时约一个钟,八点回家、洗漱和就寝。

      其实阿姨们早住上了政府分给她们的回迁房,老宅子也租给了附近的上班族或学生群体,她们的经济收入相当可观,但她们还是选择保持辛苦劳作的状态,原话是:“我种菜卖菜已经40多年,早已习惯了,一歇下来我就浑身不舒服、不自在”。

      她们是真正的都市菜农,不像我位于湖北黄冈农村老家的父母,种地更多为的是糊口,她们则是为了延续原有的生计方式,通过干一点活疏通经脉,活动筋骨,防止老年痴呆,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种菜和卖菜于其而言带有一定程度的消遣成分。

      停车场。XZ村岭南水乡特色明显,一个区级生态公园近在咫尺,吸引了不少游客,近些年农家乐、休闲饭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XZ村俨然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岭南文化体验中心与自然教育示范区,这势必对停车场产生巨大需求。加之村落之前没有规划停车场用地,利用高架路下的空闲用地建设停车场,有效解决了附近村民、上班族及外来游客的停车难问题,同时也一定程度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堵车、停车难不再是城市的专利,拥有特色资源禀赋的郊区及乡村地区也会面临这种幸福的烦恼,XZ村停车场的社会意义在于XZ村不再是从前相对封闭的自然村,而是与外界有频繁互联与互通的开放与开敞空间,在持守传统基础上通过对外联系与服务夯实自身发展能力,进而引致村落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文创区。距离主城区仅5公里的地方,居然有小桥流水人家、花鸟鱼虫、瓜果飘香的胜景,这首先吸引了本市美术院校的老师们和同学们,这里成为他们写生的首选地。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光顾此地的人从起初的写生族,逐步拓展到发呆、漫画、雕刻、布展、涂鸦、拍电影、艺术创作、文学沙龙、办小型演唱会等各类社群,有关方面便利用高架路下的闲置空间设立了文创区。

      除了自己经常过来,我还喜欢带着两个孩子及他们的小伙伴过来,他们看不懂,甚至我看不懂,都不要紧,重要的是我想他们近距离感受与体验一下艺术气息。我意欲传递给他们的是,除了语数英和各种课外班,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或看似无用的东西,也值得关注和留心。

     文创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一是文创区的文创人员及主要参与者多是青年人,他们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人们对“活化社区”“社区活化”耳熟能详,具体怎么活化?我以为要义之一是给社区带去活力,而谁最有活力,非年轻人莫属。文创区的设立,无疑为XZ村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与无限活力。

      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如此受青睐的根本原因在于这里很幽静,这里是闹市中的一片净土,其背后的深刻意义在于,快速现代化和都市化条件下,快节奏、高压力与各种“卷”充蚀和包裹着每个人,逃离现代性,暂别都市的纷繁与芜杂,成为不少人的选择,人们对XZ村的迷恋,反证了人们对都市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厌恶与无奈。

     在如今的大城市里,高架随处可见,它们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交通便利,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XZ村的治理与建设,显然有着丰富的启示意义:谁说高架路下的空间只有藏污纳垢、脏乱不堪?只要有合理的规划,它也能成为安放我们乡愁的地儿。


来源|澎湃评论2022-01-16




公达评论||董石桃: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实践逻辑

公达评论||谢建社:合力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公达评论||程潮:构建人性化精准化的外来工服务机制

公达评论||谢治菊:多举措构建脱贫攻坚育人体系

公达评论||谢治菊:构建易地扶贫搬迁心理服务体系

公达评论||谢治菊:您因乡村而精彩,乡村因您而振兴

公达评论||刘建义:数字中国建设的现实意义和行动支点

公达评论||刘建义:大数据驱动政府监管方式创新

公达评论||王枫云:重视学术共同体精神的积极功能

公达评论||王枫云:美国首席数据官制度及其功能

公达评论||王利兵:从区域视角看海疆治理

公达评论||周利敏:人工智能助力灾害治理

公达评论||李利文:借助大数据改善社会治理

公达评论||姚华松:重寻乡土性助力乡村振兴

公达评论||张惠:加强国际公共卫生应急治理网络韧性建设

公达评论||李双龙:2020年社会学SSCI期刊JCR排名简评




编辑|陈冠豪

编校|谭宇轩

编审|黄小哲

监制|周利敏


广识博闻,大道至简

公听并观,管窥蠡测

回望2021:荣耀记录,光亮成长

献辞2022:致广大而尽精微

奔跑2022: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辛丑献辞:一起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

庚子献辞: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己亥献辞: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


公达书生||谢建社:投身教育,建设社会

公达书生||曾维和:和衷共济,维生出新

公达书生||沈本秋:勤种春华,静待秋实

公达书生||张茂元:花繁叶茂,道法多元

公达书生||董石桃:石赤不夺,桃李春风

公达书生||王枫云:墨染丹枫,拂展云笺

公达书生||夏   宏:夏雨沐物,宏浚而昌

公达书生||周利敏:殷民阜利,逊志时敏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公达家书||第28封:跃入人海,做奔腾的浪花

公达家书||第29封:青春有梦,创业相随

公达家书||第30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公达家书||第31封:团结一致,共展未来

公达家书||第32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33封:有事做,有所期待

公达家书||第34封:研途路漫漫,有你们作伴

公达家书||第35封:时遇数载,恩情愈浓

公达家书||第36封:难忘两年驻村扶贫路

公达家书||第37封:在创新创业中创造未来

公达家书||第38封:顺从吾心,无问西东

公达家书||第39封:人生难言完美,活出自我精彩

公达家书||第40封:眼望苍穹,心有日月

公达家书||第41封: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公达家书||第42封:始于坚持,终成美好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