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达评论||李利文:借助大数据改善社会治理



借助大数据改善社会治理


李利文


          【编者按】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大数据及其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应用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快速渗透,大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无形资产。目前,世界各国对大数据战略的重视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积极据推行大数据战略,在产业、经济、民生、安全、以及国家治理等领域积极行动抢占大数据发展先机。为此,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战略实施的关键路径及其行动策略”(15AZD077)课题组力求站在技术前沿和实践前沿,通过贫困治理、灾害治理和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的应用进而呈现大数据战略实施的作用场景和应用价值。

  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在推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和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治理技术,大数据在助推社会治理方面具有嵌入性、链接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大数据能够根据社会治理的主题、载体和框架,构建信息搜集、处理和分析能力,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具象化和可操作化,能够提升社会治理的时效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大数据可以充分发挥链接性作用,打破各个主题、层次之间的隔阂障碍,促进不同主体、主题和层次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互动,进而实现社会治理的效益最大化。大数据还能充当连接社会情感的重要媒介和工具,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不同社会情感之间的引流和融合,从而增进社会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已经有很多实践应用,如“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和“全科网格”等,这些智慧化实践在解决社会治理中的“模糊化”“悬浮化”“碎片化”和“内卷化”等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场景。

  第一,公共决策。公共决策需要基于大量的信息基础和分析比较,而大数据技术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取全样本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进行结构化挖掘和逻辑比较。这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决策风险,使公共决策更加精准化和科学化。

  第二,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很多公共服务不能真正下沉至基层,处于一种“下而不沉”的悬浮状态。目前,警务大数据、智慧司法大数据以及全科网格大数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公共服务的下沉通道,使得公共服务供给更加高效。

  第三,公共协调。社会治理的目标多、层次繁、内容杂。在目标上,既要注重“以人为本”和“问题导向”,又要考虑“政治后果”和“治理绩效”;在层次上,既要考虑政策意图,又要考虑基层需求;在内容上,既要关注“政治”“法治”和“德治”,又要考虑“智治”“自治”和“心治”等。因此,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立社会治理综合体,能够实现社会治理的综合调度和联动指挥。

  第四,公共参与。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化解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进而构建具有共同情感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然而,绝大多数的公共参与表现为被动式参与、盲目性参与和激发化参与,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性参与、反思性参与和协商式参与相对贫乏。因此,通过大数据技术,针对不同主题和群体制定精准匹配的刺激策略,能够提升社会治理公共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系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本版文章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的关键路径及其行动策略”(15AZD077)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8-19第1992期


公达评论||董石桃: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实践逻辑

公达评论||谢建社:合力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公达评论||程潮:构建人性化精准化的外来工服务机制

公达评论||谢治菊:多举措构建脱贫攻坚育人体系公达评论||刘建义:大数据驱动政府监管方式创新公达评论||刘建义:数字中国建设的现实意义和行动支点公达评论||王枫云:重视学术共同体精神的积极功能


广府行动

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

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

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工作会议召开

2021年广府公共管理教育教学大讨论在小谷围举行

广州大学行政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动员会召开

广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举行

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指导座谈会举行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论文发表呈现可喜势头

广州大学行政管理被确认为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

行政管理获立广东省2019年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我院本科生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本科生支部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

新时代城乡治理与粤北发展研讨会在韶关举行

穗黔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对话会在贵州都匀举行

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研讨会在增城举行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教学一线

《田野调查》课程系列讲座之一:走进科尔沁草原

《田野调查》课程系列讲座之二:走进海南疍民

《田野调查》课程系列讲座之三:走进侗族

《田野调查》课程系列讲座之四:走进南非

《田野调查》课程系列讲座之五:走进越南

《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践》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走进田间地头

《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走进幸福田园

《行政管理学》省级一流课程学习点评活动开展

《行政管理学》省级一流课程小组学习汇报开展

张庆鹏:三线并举打造“多平台+全过程”在线教学

熊美娟:基于“Mooc+在线直播”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刘建义:行政管理5A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王枫云: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谢治菊:《中国扶贫密码》打造扶贫育人新模式姚华松:关注“附近”与“日常”的接地气教学
姚华松:七嘴八舌话“地摊经济”
王霞:网络协同的智能教学模式及其课堂实践
张惠:拓展融合精致案例的在线开放式教学
程潮:在线教学的经验体会与案例应用刘念:打造师生在线学习共同体肖栩:推进线上教学迈向新高度黄鑫:坚持疫情防控和人才培养两手不放松
林曼曼:把课堂和论文放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南国讲堂

南国讲堂||第224讲:社会治理情境与社会服务供给

南国讲堂||第223讲:自由还是陷阱?

南国讲堂||第222讲:学术研究如何开展

南国讲堂||第221讲:全球化的时间与空间

南国讲堂||第220讲:城市基层治理的新发展

南国讲堂||第219讲:跨区域应急合作

南国讲堂||第218讲:我们如何推进行政管理的研究

南国讲堂||第217讲:科学态度、专业精神与科技抗疫

南国讲堂||第216讲:转型期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新趋势

南国讲堂||第215讲:公共政策的道德化

南国讲堂||第214讲:公共管理研究究竟是无用还是有用?

南国讲堂||第213讲:中国应急管理能力现状

南国讲堂||第212讲:从疫情防控看国家治理优势及问题

南国讲堂||第211讲: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思考

南国讲堂||第207讲:气象社会学的构建与展望

南国讲堂||第206讲:跨域水政治与尺度重构

南国讲堂||第205讲: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南国讲堂||第204讲:美国华人移民空间分布的新变化

南国讲堂||第203讲:灾害治理的四个关键概念

南国讲堂||第202讲: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

南国讲堂||第201讲:社区的二重性与社区治理

南国讲堂||第200讲:压力对健康的影响

公达家书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公达家书||第28封:跃入人海,做奔腾的浪花

公达家书||第29封:青春有梦,创业相随

公达家书||第30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公达家书||第31封:团结一致,共展未来

公达家书||第32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33封:有事做,有所期待

公达家书||第34封:研途路漫漫,有你们作伴

公达家书||第35封:时遇数载,恩情愈浓

公达家书||第36封:难忘两年驻村扶贫路

公达家书||第37封:在创新创业中创造未来

公达家书||第38封:顺从吾心,无问西东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