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公达评论||王利兵:带着“情感”做社会学研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澎湃思想市场 Author 澎湃思想市场
带着“情感”做社会学研究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价值中立、价值无涉之类的概念,这些概念也是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内容。在开展实际研究时,我们也常会以此来要求自己,提醒自己无论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抑或写作过程中,皆要保持一种中立的价值观,秉持一份理性的精神,做出一项尽可能科学、客观的研究。然而,我们又经常发现,在这种方法论指导下做出来的研究很多时候会变成一种冰冷的数据呈现、材料展示和理论建构,甚至还可能会出现对于理论和方法的生搬硬套,整个研究毫无“温度”可言,这也是许多社会科学研究可读性差且不被人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几天,围绕“唐山事件”出现不少所谓的专业分析和解读,包括从社会学方法出发进行的分析,整个论证过程可以说得上颇为科学、客观,表面上看去似乎也不带任何价值判断,但是读者们却并不买账,甚至有人直指这种研究“理性的可怕”、“冷血”、“没有感情”、“毫无意义”。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不带感情的价值中立式研究一定是“客观”研究吗?相反,带着感情的价值介入式研究就一定不是“客观”研究吗?
参考文献: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
项飙:《世界很复杂,关键是你怎么看》,载微信公众号“北大社会学”,2022-06-10。
周飞舟:《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社会》2017年第2期。
周飞舟:《将心比心:论中国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
杨善华,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社会》2015年第1期。
[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编辑|刘 杰
编校|陈冠豪
编务|王 鹏
编审|林伟雯
监制|周利敏
承传广府学脉
躬耕湾区未来
视点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