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浪手记||黄婉岚:且悠且慢大氹村


且悠且慢大氹村

黄婉岚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





   【编者按】用眼观察,用心阅读,用脑思考,用脚丈量,走进生活,走进一线,走向实践,走向社会,回望脚步,回味岁月,记述点滴,记录成长。《后浪手记》通过“后浪”的文字笔触和镜头影像记录琐碎的日常、成长的脚步和岁月的美好。《后浪手记》提供一个吐露并展示自我心迹的平台,让我们“后浪”的文字也可以被“看见”。我们期待,来自“后浪”们的《后浪手记》有更多书里书外、故里他乡、街角市井、茶余饭后的稚嫩笔调和青涩文字让路过者驻足回眸、流连忘返。



     今年暑假,我有幸到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的一个村落——大氹村进行为期两周的支教服务。十几天里,我每天和孩子们相互“撕混”,与村里的阿公阿婆们也渐渐熟络起来,可能是因为我的口音与当地十分相近,让我融入当地环境、文化变得更加容易。除了作为“小”老师,每天同孩子们一起上课、玩耍之外,我还想带着另一种角色身份走进大氹村,尝试以社会学的视角,抱着学习的心态加入当地生活。这一次的“课题”没有方向,没有选题亦没有固定研究方法等条条框框限制,坦白来说它称不上“课题”,但从中我能获取到很多不一样的灵感与情感体验,想与大家一同分享。

      记得王利兵老师的一篇文章中写到“带着情感做社会学研究”,当时我虽看懂整篇文章,但我却不能理解。带着情感做社会学研究,该以怎么样的情感,又究竟怎么样带着感情做社会学研究呢?对于刚入伍一年的社会学小白的我来说确实有点难度,后来萌生出一种边玩边观察的想法踏入田野,果不其然,这里超然的自然环境和淳真无染的社会环境带给了我很多人生新体验。


大氹村风景一角


      肉档阿姨:十年坚守,生活就是慢工细活

      大氹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村民生活极其不便利,但物质上的“不便利”完全不影响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情感“便利”。支教期间,我们需要自己买菜做饭,由于村中没有正规肉菜市场,我们的肉菜大致通过3个途径获得:一个是在“盒马生鲜”“多多买菜”这类平台提前买好第二天的菜肉,再到小卖部阿姨店铺的自取平台取菜;第二个途径是在每天清晨到猪肉档阿姨购买新鲜的肉菜;还有一个途径是从村民阿婆阿公买自家种的米或菜。通常情况下,我是与后勤部的另外一个伙伴搭伙买菜,其中买肉的重大任务交到了我的手上,正好能借此机会与当地村民聊聊天。

      每天清晨7点左右起来,洗漱后整理一下最近的课程资料,带上我的专属遮阳帽,脚踢拖鞋踉踉跄跄跑下楼去,楼下的孩子们已经“姐姐,姐姐”的喊起来了,不禁加快脚步。刚推开楼梯门,他们像一群嗷嗷的小野兽突然被释放出来,跑着围过来,蹦蹦跳跳地催促着我赶紧出发——清晨环村散步。和孩子们约定好,每个早晨将由他们带领着我,到村中闲逛晨运。时间安排得正是恰当,兜一圈回来正好赶上买肉。为什么买肉还要赶着买?一开始我也不理解,后来只好接受。了解后发现原来隔壁几条村子都是“村中无市场”,猪肉档阿姨需要赶着在早上到多个村进行短暂的摆摊,来到大氹村的时间固定在9点—9点30,到点就要赶往下一村站。

      每到这个钟点,猪肉档阿姨的身影就会如期出现。她是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朴素简单的穿着下,粉色的格纹围裙稍显年轻俏皮。每天上午她都会开着载满新鲜肉菜的三轮车摇摇晃晃地来到档口,不管晴天阴天还是暴雨天,阿姨总是能准时出现在“流动档口”,为我们提供新鲜猪肉和品种不多的蔬菜,品种大概是胡萝卜、生菜、青瓜、番茄。

      阿姨除了卖猪肉,还会提供“帮斩帮切”服务,肉需要去皮还是骨肉分离、切细还是剁碎等售后服务,阿姨都会询问清楚村民的要求,不慌不忙地完成一步步工序。曾问阿姨,“阿姨,为什么我自己切的肉和你切的不一样呀,阿姨切的肉吃起来却嫩很多...”阿姨总是微笑不语,细细观察才发现原来阿姨为了不破坏肉的纤维,每次都是沿着肉的纹理,切的每一刀都是慢工下的细活。后来也了解到,阿姨坚持这样的“流动猪肉摊”工作已经十年,为了让村里邻里街坊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人都吃上新鲜的肉菜。阿姨总说,“村里老人家多,去村口市场要走上3公里路,我辛苦一点儿没事,大伙吃得开心才是真的开心......”

      阿姨有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顾客们的特殊需求,具体到哪个村子哪个老人需要特意留的肉。比如有的阿婆想要猪肺煲汤,阿姨便会在小本子记清楚日期、姓名和需求,本子很小但厚厚的,拿在手上沉甸甸,封面脏脏的,部分页脚已经破损,因为是用铅笔记录几年前记录的已经模糊不清了,她告诉我说,以前都是靠记忆记的,后来人老记忆力变差了,还是用本子记,心里踏实。我小心翼翼地翻开陈旧页面,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清单条例,阿姨学历不高,有的词语甚至是白话直译,但一笔一划尽是用心,就像5岁的孩子对待他的漫画小书,悉心呵护着。


猪肉档阿姨的流动摊位

与当地孩子和阿公阿婆一起聊天唠嗑


      阿公阿婆:岁月无情,晚年依旧如初如灿

      在没有与孩子散步的那些清晨,我都会到“临时猪肉档”处找我的另一些“好朋友”。早上8点,这里早已坐满了猪肉档阿姨的粉丝们,寒暄闲聊声伴随着果树的鸟儿声叽叽喳喳,闹哄哄的,打破清晨的宁静。每每听见热闹的声音,我都会快步奔向猪肉档,化身村口社交能力超强的阿婆,模仿着平日奶奶在集市与人畅谈的神态和语气,在相互寒暄和“超能力”加持中渐渐融入阿公阿婆的聊天群。我们的话题从小到怎么煲好喝的胡萝卜瘦肉粥、吃荔枝多上火了煲什么汤清热解毒,大到村中近几年情况、阿公阿婆的人生历程等。他们大部分年龄都在80左右,佝偻身躯,常拐杖伴左右,但都中气十足,身体健朗,聊起来可谓是滔滔不绝,面红耳赤,当然激动时也会有口水花纷飞。

我们时而说起悄悄话,时而嘻哈大笑,他们常给我们送自家种的荔枝、黄皮,也会兴奋地告诉我自家的孙子孙女在这夏令营玩得很开心,自己也多了时间跟街坊邻居唠嗑;时不时会到活动中心的小窗边踮起脚窥望,看看我们在和孩子们玩些什么……在言语之间我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阿公阿婆的有趣与热情,对待生活的认真,对待身边人的真诚。那是隐藏在生命里的顽强力,微弱的晨光透过红瓦缝映照在阿公阿婆的脸庞,岁月在他们的脸旁、手背以皱纹的方式爬满了大半生。这些片刻,我竟第一次觉得,岁月是温和的,积淀在他们的笑容上,凝固在乡村的空气与土地上,乡村独有的淳朴与简单,平凡而美好。我们之间不再是陌生人,不是来访客人和主人,在我们心里,早已把对方当做亲人。可爱的阿婆们常常聊着聊着就抓起我的手,或是轻拍我的肩膀,从一开始客气喊我“靓女”到后面亲切喊我的名字,我们之间有种难以描述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而我却从未问过她们的名字,甚是不舍与惭愧。

     我想,当真情实感地融入他们时,我不再是站在旁边客观的观察者,而是成为他们一员的参与者,参与他们的过去与现在,在互动与话语中体会着他们的情感。“将心比心”让我倾听他们的同时,也在倾听着自己,尝试以自我情感与他们联结,与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若将来一天我也成为了“空巢老人”,成为了此刻的他们,我不再渴望物质名声的满足,而是子女们的陪伴与社会的关爱。在写着这篇文章时,阿公阿婆虽已不在身旁,但他们熟悉的声音,手掌的温度早已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与他们告别时的最后一次聊天,我答应他们回去后定会更加用心学习。那时我便默默在心里许下承诺,要努力做一个有温度的学者,虽路漫漫,但已在路上,带着如同此刻滚烫的心与文字。


孩子下荷花塘采摘莲蓬

热情的阿公阿婆和孩子给我们送的冰荔枝、黄皮和生莲子


      村中人儿:涓涓细流,平凡坚韧最动人心

      村里除了一心为街坊的猪肉档阿姨,可爱活泼的阿公阿婆,还有平凡却不凡的村民们,劳动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生活虽苦,他们却总能以坚韧把苦熬成糖。在与他们相处的两周生活里,我们接触不多,也常被我们当做周围人所忽视,殊不知就是每个平凡的他们,交织出独一无二的生活世界。他们忙碌的身躯折射着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认清生活的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货真价实的仙草阿姨,坚持8年仙草都是自己从种草到收割再到熬制,每一步工序都需要足够的耐心与细心,虽是流动推车,仅售卖仙草和双皮奶利润很低,但依旧坚持本分热爱工作,阿姨说“现在很难吃到正宗的仙草了,市面上卖的都是用粉冲做的。有人喜欢吃我做的东西,我就很开心啦!健康又美味!”

      身兼多职的小卖部阿姨,既一手经营着村中肠粉早餐店,打理着小卖部进货上货,还要照看几个月大的孙子。阿姨似乎从不抱怨,虽每天忙碌但日子过得踏实,每次到小卖部提菜或是买早餐时,阿姨总是提前细心帮我们打包好,有时太多菜阿姨怕我们拿得太重也会特意帮我们送到楼下。阿姨把每项工作都做得细致认真,不管是顺滑多料的肠粉还是打包好主动送货到家的服务,闪烁的是对待劳动与生活的热爱,这些掺杂着情谊、诚挚的食物总是那么暖人胃,抚人心。

     后来我们也尝试着自己动手做美味的糕点,笨手笨脚地和面粉搓出一个个圆圆的紫薯饼南瓜饼;到莲花塘摘下一株株莲花剥出椭圆的生莲子,煲出绵密解渴的莲子绿豆沙;体验从打谷、晒谷再到动手摇风车吹糠,最后送到打米场蹦出的一粒粒奶白色大米,香喷喷的米饭送进嘴里那一刻,我便一秒魂穿到放眼一片金黄的水稻田........

      从他者到自我,从观察到实践,我发现乡村的劳动总是让人满足。它没有快节奏使人机械,没有高强度使人麻木,只有勤恳与踏实让人心安意足,只有慢工与细活让人充实满足。每一次的劳动后,食物与味蕾间的碰撞让我难以忘怀,舌尖上的记忆最为深刻,我想,那是仅属于大氹村的美好情缘,也是这世间千千万万位平凡而坚韧的劳动人民的结晶,这个晶体的名字叫做“幸福”。


与伙伴一起动手做紫薯饼、南瓜饼

仙草阿姨熬制的仙草冻

村民们在打谷、晒谷、吹糠

风车


     后来,我回到大学里,这里的清晨没有了鸡鸣和炊烟,没有了慢悠悠的田园生活。但,这里有躬身清扫校园的清洁阿叔和阿姨,有饭堂里为忙碌着制作热腾腾早点的食堂阿叔阿姨,有精神满满前来换班的保安叔叔,有红棉路上迎着初阳晨跑晨骑的同学们。后来,每当我压力大总抱怨着生活的苦时,大氹村的阿公阿婆、为生活忙碌的村民们的身影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遍遍地提醒着我——“认真生活吧,你总会发现平凡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美。”

大氹之旅,让我发现在找寻社会学的这条小路上,“情感”原是路边的溪流,不仅指引着方向,也滋润着每一个前行在路上的探路者。



【作者简介】
黄婉岚,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


后浪手记||贾茹:我以我心绘萝北

后浪手记||倪云:人间烟火桂花岗

后浪手记||方静:家长里短硇洲岛

后浪手记||于芊:画里话外硇洲岛

后浪手记||于芊:有种生活叫都城

后浪手记||许文朔:江南最忆是杭州

后浪手记||刘鉴萱:千年不涝是赣州

后浪手记||陈宇祥:老家蝶变看高州

后浪手记||黄恺潼:最抚人心凉茶铺

后浪手记||郑斯琦:有种尴尬在北亭

后浪手记||张新怡:风土人情桂花岗

后浪手记||陈紫欣:流落凡间的漂泊

后浪手记||陈可芊:侨乡民俗数五邑

后浪手记||武锦涛:旁观后尾箱集市

后浪手记||朱哲桐:岁月无声的真情

后浪手记||许文睿:减贫精神的书写

后浪手记||许文睿:脱贫攻坚的记忆

后浪手记||黄美仪:弘扬新农人精神

后浪手记||廖紫芯:罗伊案之争之思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会讯2022

第七届海峡两岸农村治理研讨会征稿启事

第七届南国公共管理研究生论坛征稿启事

第五届羊城廉政智库建设论坛征稿启事

第三届南粤乡村振兴论坛学术征稿启事



公告2022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百人计划”招聘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大数据+治理》新文科慕课智慧树选课公告

“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征稿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重镇,珠江三角洲应用社会科学创新高地。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致广大而尽精微,公天下而存高远,热忱欢迎优秀学子深造,诚挚邀请天下英才加盟!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

视点2022

陈   潭:党建引领、数据赋能与信息惠民

董石桃:利益吸纳人情:基层腐败的社会交换逻辑

董石桃:数字治理形式主义的发生逻辑分析

董石桃:公民参与、技术赋权和廉政治理的社会基础

郭   明:虚拟型熟人社会:一个新乡村社会形态

李   强:早年不幸的健康代际传递对健康中国的启示

李利文:政务服务下沉通道何以拓宽?

马正义:当代欧美“政治素人”的兴起根源与影响限度

沈本秋:国家的国际数据权力基础

沈本秋:“五眼联盟”介入香港的转型

谢治菊:社会学与口述史互构的逻辑、旨趣与取向

谢治菊:三线建设时期的备战动员与备战意识

谢治菊:高考加分政策受益者的政府信任与公共参与

张茂元:资源依赖中的社会组织同构分析

张   惠:公共产品供给、社会资本与获得感

陈清泚:论证研究的新修辞学路径及其合理性

王利兵:海域社会——区域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谢俊贵:网络传播信息环境的现状、症结与治理策略
周利敏:应急管理社交媒体嵌入: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

周利敏:智慧城市时代的灾害治理变革

周利敏: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妇女灾害社会工作创新    


荣耀2022

董石桃获立国家社科基金2022年度重点项目

陈潭获立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重点项目

谢治菊荣获2021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枫云王霞谢治菊领衔入选2021年省一流课程

林曼曼荣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光荣称号

蒋红军获立2022年广东社科规划特别委托项目

万朝春获立2021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杨芳领衔获2022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

刘向晖获立2022年度广东省党建重点课题

王枫云获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成果奖

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通过全国样板支部建设验收

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通过全省样板支部建设验收

隆惠清苗嘉龙两团队获第八届“互联网+”省金银奖

梁嘉俊团队获第13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省赛银奖

吴莹莹团队获省“推动党史推动社会实践”三等奖

吕凌炜团队报告荣获广东大学生调研大赛一等奖

“万企兴万村”和“老城市新活力”入选省实践团队

东西部协作推普获称2021广东省优秀实践团队

乡村致富带头人口述团队获评2021年市示范团队

四作品入选广东高校“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项目

校友黄思静助力中国女篮获得2022世界杯亚军

女篮荣获省第11届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乙A冠军

女篮再获省第11届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乙B季军

刘沐晗廖晓盈团队列全国MSW研究生案例百强

范飞刘鉴萱两同学被录取为国内名校博士研究生

王鹏同学被录取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博士研究生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本科生考研创佳绩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