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人眼中的《三体》:刘慈欣问出了科幻的终极问题 | 全媒观

2015-08-25 腾讯传媒 全媒派

《三体》斩获雨果奖,中国科幻作品开始俘获海外粉丝。“如何让世界懂你?”大刘代表中国科幻界,完美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么,不同视角下,世界又如何读懂《三体》?




本文由腾讯旗下产品“全媒派”独家编辑整理自网络,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quanmeipai0321@qq.com。


年前,曾有媒体发问“中国科幻文学,你的春天什么时候能够到来?”随着刘慈欣作品《三体》获得科幻界至高殊荣雨果奖,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中国科幻小说终于有了“向世界输出”的开端。


《三体》英文版于2014年11月在美国上市,并迅速在科幻迷的圈子里引发讨论。YouTube的几个读书频道甚至联合推出了一期长达100多分钟的节目,专门讨论《三体》,媒体也给予极大关注。作为每年有1000多册科幻小说出版的“科幻大国”,美国为何看好一本突然闯入本土市场的中国小说?先来看看外媒的解读。



《三体》译者刘宇昆代表刘慈欣领取雨果奖


华尔街日报中国人开始心怀全人类


《华尔街日报》援引刘慈欣本人的观点,指出《三体》的出现,说明“中国人现在越来越多地从全人类的视角来思考世界,而不是仅从本民族的视角。”“也许这与中国社会的快速工业化有关,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心人类从哪里来、现在何处以及将往哪里去等问题,开始关心人们居住的星球以及整个宇宙的命运。”




“如何让世界懂你?”这个问题是中国科幻界长久以来叩问自身的问题。过去,有批评指出中国式科幻小说或许存在视野狭隘的问题,一些取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科幻作品,到了国外就受到冷遇。有评论认为,以“大国崛起”的姿态自居,自顾自讲述与国外读者文化背景脱节的中国故事,而期待国外读者来主动了解,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不对等” 的想法。


在这一方面,《三体》无疑是一个突破。尽管故事立足于中国,但它的“宏大叙事”关心的却是全人类的命运。


纽约客文化差异让美国人觉得新鲜


为什么《三体》会让美国人觉得新鲜?因为它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美国视角的故事。某种程度上,美国科幻作品“自我中心”的叙事传统已让读者感到审美疲劳。比如独立战争、西部荒野、60年代迷幻乐等等,都已成为“被挖烂了”的本土题材。《纽约客》评论说,这就是为什么,人类的“未来”往往看起来很像美国的“过去”。




而《三体》的“闯入”改变了这一点。“刘慈欣的作品吸引美国读者的一点就是,他故事的素材完全取自不一样的渠道,比如《三体》的故事,就大多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中国。”


《纽约客》还列举了刘慈欣的其他作品,比如《赡养上帝》讲述的就是创造了人类的外星人要求人类养老的故事。外星人自觉他们创造了人类,人类就应该对他们“尽孝”,《纽约客》评论说,“很怀疑有哪个西方科幻作家会在作品里如此深刻地探讨孝顺这个问题。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三体》问出了科幻小说的终极问题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评论说《三体》对于人类命运的探索,正是科幻小说的根本追问。“如果人类和地外智慧生命接触,会发生什么?”这是科幻小说最古老的问题之一,也正是贯穿《三体》的探索。




NPR读书频道评论说,“这本书最大的悬念就在于这些困境,而这些困境已经远远超越国界,甚至是那些复杂、抽象的物理学知识。”《三体》并没有停留在问题的表层,而是进一步追问,比如:“科学什么时候会变成教条,而这种教条什么时候会变成宗教?”刘慈欣没有明确回答这些问题,但他却让问题融入到故事情节中。


纽约时报《三体》呈现中国社会对未来的想象


《纽约时报》在评论《三体》时写到:“本质上来说,科幻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于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中国,这些探求未来到底会怎样的小说,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中国科幻小说一路起起伏伏,从20世纪从西方引入后,一度经历了10年的沉寂。而如今中国处在高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就像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30到60年代时一样,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科幻小说也随之兴起。


或许正如刘慈欣所说,在人们的眼中,未来充满了吸引力、诱惑和希望,但是与此同时,未来也满是危机和挑战。而这对于科幻小说来说,是非常肥沃的土壤。


科幻小说杂志《轨迹》刘慈欣知道如何融入西方科幻圈


《轨迹》(Locus)是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杂志,它认为,《三体》能打入美国市场,不在于它是近来第一本被翻译成英文的科幻小说,而在于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西方读者的兴趣点。




“不必大费周折就可以发现,其实像几年前陈冠中的科幻小说,甚至是老舍的科幻色彩作品,都被翻成过英文,但是《三体》是第一本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硬科幻小说。”所谓硬科幻,就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为基础的,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



显然,刘慈欣知道如何融入西方科幻的圈子,”《轨迹》评论到,“但它也不是西方化的科幻小说,更不是模仿。


YouTube读书频道主播《三体》没有超级英雄,普通人的故事更赞


在YouTube上围绕《三体》进行的一场在线讨论中,Let’s Read频道的主播Brock认为,《三体》另一处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它的普通人视角。


YouTube《三体》讨论会 时长2分18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163jr15ww&width=500&height=375&auto=0


“虽然读不到太多有关他们个人生活的细节,比如他们的爱好等等,但是给你的感觉就是,他们只是在完成日常工作的普通人,尤其是汪淼。”另一个读书频道Books and Pieces的主播马上表示赞同:“汪淼不是一个超级英雄,他没有想着要去拯救世界,只是一副‘到底怎么回事’的状态。”




近年来,超级英雄题材的作品在国外已经不像以往那么吃香。自从去年《超凡蜘蛛侠2》上映后表现平平以来,美国各界就开始讨论,超级英雄电影是不是已经拍够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普通人视角叙事的《三体》或许显得别具一格。



《超凡蜘蛛侠2》


《三体》吸引人的背后,或许还因为刘慈欣从来就是一位审慎的作者。对于作品在国内外收到的好评,大刘有着清晰的认知:“《三体》作为中国第一部、至少是新中国第一部输出到美国的科幻长篇,只能谨慎看待。对于这次说要取得多大的成功,我觉得要求有点高,也太乐观。”


按照大刘的标准,这次获奖只是他本人的“一小步”,虽然把中国科幻小说带到了世界的舞台,但距离真正走入舞台中心,或许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三体》拿下世界级科幻奖项,在构建科幻叙事方面,“第一梯队”作家中终于出现了一张中国面孔。中国故事+宏观视角,呈现普通人生活细节的同时,也在叩问人类终极命运。这或许才是消除文化隔阂制造共鸣的关键所在。


...

点击图片阅读我们的推荐



BuzzFeed进军日本,媒体人集体吓哭



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长期加班 | GoPro转型 | 社交媒体 | 记者薪水 | 大神公关稿 | TED演讲 | 高温天 | VOX | 二战电影 | 美食剧 | FT易主 | 电竞主播 | 媒体团灭 | 秘密花园 | 卫报 | 华尔街日报 | 本土港媒 | 创业公司死法 | 新视野号 | Vice纪录片 |

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