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芬顿邮报竟然10岁了!总裁内部分享泄露:我将如何布局下个10年 | 独家编译
《赫芬顿邮报》创建至今,已逾十年。经过市场的“风浪”,它非但没有遭遇淘汰,反而始终以引领者的姿态傲视群雄。原因何在?前CEO带来最深度的“内部解读”,告诉你最牛互联网“大报”如何炼成。
本文由腾讯旗下产品“全媒派”独家编编译。原文载于journalism.co.uk,作者系Mădălina Ciobanu。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quanmeipai0321@qq.com。
然而,不论市场如何更迭,《赫芬顿邮报》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它甚至放出豪言,要在下一个十年将媒体版图扩张至全球逾50个国家,抢滩国际市场。
《赫芬顿邮报》的底气从何而来?是什么让它在瞬息万变的新媒体市场仍能笑傲群雄?
Jimmy Maymann,曾任《赫芬顿邮报》首席执行官,现为其母公司AOL(美国在线)内容及消费品牌总裁。近日,他在路透社的内部分享中,从流量、移动端、视频和社交四大方面透露重大“内部消息”,告诉你《赫芬顿邮报》到底凭何立稳脚跟十年,并如何走在移动端市场前列。
Maymann认为,这十年的显著变化是:过去,新闻网站是大多数读者“寻找”新闻的渠道和目的地;但如今,网页搜索和社交分享成为新闻网站最主要的“导流”手段,社交分享甚至已为新闻网站贡献30%至50%的流量,是绝对的“流量大户”。
而《赫芬顿邮报》的经验是,为更好地顺应这种趋势并对主要“导流”平台加以利用,编辑团队已经开始监控实时浏览数据,并创建整合性操作台来帮助记者们“搞懂”自己的读者: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标题对他们更具吸引力。
Maymann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编辑手法的“微调”带来的流量效应:一条下午5点编辑好的文章如果在第二天早上九点改一下标题再新加入一些图片,可能就会在24小时内带来额外的2,600,000条来自社交媒体的互动。
根据路透新闻研究所发布的《2015年数字新闻报告》,在被调查的12个国家中,有46%的人每周通过手机端获取新闻资讯,且这一数字在美国、英国和日本还在持续增长。
“新闻故事应该为手机端写作,且只有如此才能存活于电脑端”,Maymann说。
支持Maymann说出如上观点的有力证据还包括:据数据公司comScore调查发现,2014年美国53%的移动端流量产生于手机端移动浏览器,剩下的47%来源于本地新闻应用。
这一趋势或许说明移动网页浏览才是未来方向?但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主流新闻机构仍着力发展移动端App应用。comScore的数据也指出,人们在手机端新闻应用上花费的时间已达平均每月113分钟,而花在浏览器上的阅读时间只有9分钟。
这说明,现阶段移动浏览器虽收获更多流量,但App类应用却拥有更强的用户黏性。
“用户下载你的新闻应用,就像是你的‘品牌大使’一样,用户体验决定着产品评价”。
“现在再也不是媒体机构拥有绝对主导话语权的时候了,我们需要参与到用户‘对话场景’中,用户不会主动拥抱我们,我们要主动以他们的方式来讲故事。”这是Maymann带来的“切肤”经验谈。
移动端读者对《赫芬顿邮报》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收到社交网络的影响。作为回应,《赫芬顿邮报》改变了其网页设计,使其变得更“社交友好”——读者分享新闻故事时,甚至可以只选择某一段落进行分享。
除此之外,内容呈现也根据不同分享平台进行调整。比如,当读者通过图片社交软件Pinterest进入《赫芬顿邮报》界面进行浏览时,页面设计上会更突出视觉元素,从而更适应读者的分享习惯。
“我们正站在一个转型岔口”,Maymann说,“读者期待我们生产更多的视频新闻,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其他媒体就会取而代之”。
是的,视频新闻一跃成为新闻界新宠,投入资金开展更多视频业务,正是众多媒体重点运营的方向。
诸如Netflix,在过去五年中,其“定制”化视频业务增长了4倍之多。与此同时,它还提供“一站式”视频资源集合,用户可体验更便捷的视频服务。
而《赫芬顿邮报》是如何“前瞻”视频新闻趋势的呢?早在2012年,它就上线了“《赫芬顿邮报》直播”业务,且管理团队当时就意识到视频新闻会成为即将爆发的火山口,“我们当时就想到,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在视频运作上面,而不仅仅是召集一队人马,却置之角落不加重视”。
从那时起,《赫芬顿邮报》就在“视频扩张”的路上不断前进,先后与不同媒体机构从不同层次展开合作:通过特许“优先播放权”与NBC电视台合作;通过原创“定制”内容与直播流媒体合作;通过发展Outspeak平台,探索UGC视频新闻。
根据德勤2014年的一项数字应用调查,在14岁至24岁的年轻群体中,有超过50%的人是通过社交网络或其他分发渠道获取新闻。
这些数字对于《赫芬顿邮报》来说,意味着社交媒体的引荐流量已成为其最大流量来源。
而从社交巨头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媒体——社交”关系的理解。Facebook英国及爱尔兰策略总监Simon Milner说,“对用户来说,这关系着你在Facebook上看到的是什么媒体,但更重要的是,你的朋友在看什么媒体、以及在他们发布的动态中,你是如何与之互动的。”
“你很轻易就会读到一则由你朋友推荐的新闻,而完全不用去想是哪家媒体发布的”,Milner补充到。
但是,时代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没人能够预言在接下来几年,社交分享是否还会保持如此势头。那么,在“对未来市场的‘直觉力’投资判断”和“通过研究搞清楚新趋势新平台”之间,如何保持平衡?
Maymann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时监控用户数据,做常规性研究,并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补发。
在如何应对未来趋势变化上,Maymann给出3大“干货”建议:
1、内容策略:为不同发布平台创造不同内容;
2、流量策略:在优化App的同时,也主动为新技术平台做出调整,比如谷歌的“移动网页加速计划”;
3、盈利策略:不能仅把盈利目标锁定在广告收入上,要拓宽盈利渠道,如从与本地内容商的合作中谋求更多收入。
“以上这些,并不是说《赫芬顿邮报》在初次尝试时就全部成功了”,Maymann说,“我们从‘试错’经验中创造了一种企业文化,那就是从失误中学习如何及时调整,并更好地理解透彻这些趋势。”
《赫芬顿邮报》能够傲立市场十年,绝非运气使然。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吃透市场趋势并能及时调整的团队协作力,加之对用户体验的极度重视,才是其始终能够走在同行前列的根本原因。
...
点击图片阅读我们的推荐
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长期加班 | GoPro转型 | 社交媒体 | 记者薪水 | 大神公关稿 | TED演讲 | 高温天 | VOX | 二战电影 | 美食剧 | FT易主 | 电竞主播 | 媒体团灭 | 秘密花园 | 卫报 | 华尔街日报 | 本土港媒 | 创业公司死法 | 新视野号 | Vice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