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人开始追听“广播剧”了!《Serial》如何用声音引全美疯魔 | 全媒观

2015-12-16 腾讯传媒 全媒派

现在,美帝人民的朋友圈里,都被一部叫《Serial》的广播剧刷屏了!一则音频预告就能点燃社交网络、屡上各大媒体头条,究竟有何魔力?而观照国内音频产业,又可从中借鉴什么呢?




本文由腾讯旗下产品“全媒派”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quanmeipai0321@qq.com


底,各热门美剧强势接档播出,《国土安全》、《行尸走肉》、《傲骨贤妻》、《基本演绎法》...一大波中国网友守着“生肉、熟肉”,早早就开始囤粮了。


但是!当你在刷美剧的时候,美国人在刷什么?答案是:广播剧!


是的,最近广播剧《Serial》要播出的消息刷爆了老美的朋友圈,一则语音预告而已,脸书和推特上的粉丝就把持不住了,还接连上了各大媒体头条。



各大媒体纷纷在推特上发布《Serial》第二季播出的消息


在推特上随意搜索话题#serial,搜索结果实时更新,话题页面似乎“深不见底”,平均每秒都在增加的推文让页面怎么都拉不到底部。


激动的美国网友还表示要跟老板告假,因为《Serial》第二季回归了:



@Erin Ruberry:亲爱的的老板,今天我不能去上班了,因为#serial回归了...感谢您的理解。



@Thomas Cassidy:#serial回归了!这是最好的消息没有之一!


还有媒体凑热闹,发各种搞笑推文,还原人们迎接《Serial》第二季上线的激动心情。



图为各媒体发布的“当你发现《Serial》回归时”搞笑图文


那么问题来了,老美为何对一部广播剧《Serial》如此痴迷?它究竟流弊在哪?


广播剧逆袭?《Serial》为啥这么火


连科技网站都跟风报道的《Serial》,并不是最近两天才冒出的网红。从2014年发布第一季以来,它就打败众多热播美剧,成为美国人最期待的“剧集”。


就统计数据来看,《Serial》的创造的数字着实令人惊叹:


第一季中,平均单集下载量超过百万;

它是最快在iTunes上拥有500万下载以及在线收听量的播客;

仅仅用一段预告就在开播前登上iTunes排名第一的位置,被很多家媒体评价为“史上最好的播客”、“播客中的The Wire”和“最受期待的播客”....


《Serial》是芝加哥电台《This American Life》旗下的罪案类非虚构节目,2014年开始播出,2015年4月获得播客类大奖,预计2016年春季推出第三季,而这个节目组却只有5人。




它究竟火在哪里?以下三点,或许能让你明白美国人为何如此爱它。


1
真实叙述,是“剧”也是调查报道


让我们先从它的故事说起。


故事从制片兼主持人Sarah Koening的独白开始讲述,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她的工作就是在试图弄清楚1999年一个高中学生的某一天下课后一小时到底做什么。”


就这样,Koening开始研究各种关于这个案件的文书,搜集案件相关录音,采访各种能采访到的跟案件关系的任何人。基本上,《Serial》既具备广播剧的属性,也是一档新闻调查栏目,在类型上属于罕见的将真实与叙事完美结合的广播节目。




《Serial》第一季故事梗概

据调查,第一季的案件讲述的是1999年发生在巴尔的摩的伍德罗恩中学的一件失踪案件,韩裔女生Hae Min Lee放学后不知去向。一个半月后,她的尸体在附近的公园被找到。警方怀疑凶手是她的前男友Adnan Syed。


虽然Adnan虽极力否认,但他确实记不清Hae Min失踪那天自己做了什么。更糟糕的是,另一名学生Jay告诉警方,自己协助Adnan掩埋了Hae Min的尸体。最后,因为拿不出不在场证明,17岁的Adnan被判终身监禁,高中还没毕业就开始在监狱服刑。


十四年后,作为Adnan的好友,Rabia Chaudry给Koenig写了一封邮件,内容大概为坚信Adnan不可能杀人,警方忽略了很多疑点,包括律师也是漏洞百出。


2
设置悬疑,让听众欲罢不能


在节目中,主持人Koenig尽量客观地讲述了所有自己的调查成果,包括录音回放等内容,突出前后矛盾的证词和被忽略的各种细节,但并没有给出倾向性很强的结论。


于是,到底是谁在说谎?警察当时为何做出如此的结论?Jay为何要这么做?这些问题让听众们欲罢不能,开始在社交媒体上面热烈的讨论。


这样子的盛况也只在美剧《纸牌屋》出现过,而在一季里面深挖一个犯罪故事的这种叙事手法更像是HBO的《真探》和ABC的《谋杀》。但是必须一提的是,这些热门剧集的创作团队以及预算都远超过了《Serial》。


3
时刻跟进听众反馈


为了更进一步与观众互动,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当然也为了时刻跟进听众们的反馈,将节目做到更好,《Serial》 还在Reddit上面开设页面群,每周都有固定的回顾和讨论。


《Serial》播出后,引起的不仅仅是听众的注意,还有他们的参与热情。听众开始积极参与线索提供,线下讨论等环节,这种运营模式使得观众不光是消费者,也是节目制作的参与者。最后,听众也是为此买单的人。《Serial》通过听众捐款获得的收入十分可观,每人10美金,对于粉丝来说成为最好的表达支持的方式。



《Serial》在Reddit上开设的页面,网友讨论热情高涨


节目火爆是美国特色?美国广播产业发达、类型丰富


以犯罪调查为基调,结合叙述,《Serial》难不成是美国广播版《今日说法》?其实,这一类广播节目在美国自成一派,并非刻板印象中的“法制节目”。《Serial》则主要是利用听觉来分析一个案件,支持大众参与讨论,但并不做评论研究。


从节目特点上说,《Serial》根植于犯罪新闻,话题永不过时。利用受众对犯罪新闻的兴趣和关注,《Serial》结合真实案例,将案件情况及调查所得向受众娓娓道来,使听者犹如在追赶一部“时代大戏”,代入感强,参与感强,因此该剧的火爆,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从整体产业环境上来说,《Serial》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良好的“收听率”,与美国广播业火热的大趋势,和良好的受众基础离不开。


1
美国特色的播客网络


在美国,“声音媒介”相较国内更为流行。美国广播业形成了一系列播客(podcast)网络:


成熟的声音输出平台,如5by5,Mule radio;产业化的播客托管服务平台,如Libsyn.com,Soundcloud;移动时代崛起的播客客户端,如Castro,Instacast,Pocket Casts,Overcast ;以及超级订阅平台,如订阅量超十亿的苹果Podcasts。


产业的火爆也伴随着资本注入,网络广播创新企业Gimlet Media成立仅半年就成功融资150万美元,他们推出的首个节目《Startup》每期有12万的听众。


2
规模大、基础好的受众市场


对美国民众而言,收听广播这一习惯并没有因为网络和移动时代的到来而消失。相反,移动技术的迭代为播客俘获了更多年轻一代的受众。


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12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近三分之一至少关注一个播客频道。




而从2006年到2015年,近十年的时间内,49%的12岁以上的美国人,都有使用播客的自觉意识。且伴随移动技术的发展,十年间,对播客的“使用意识”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多。




此外,播客在美国的下载量也十分惊人。据皮尤统计,2014年,共有26亿用户下载过播客软件,且移动端比例明显偏高:近63%的人选择手机下载播客。




因此,《Serial》在美国的火爆恰好说明它是完备的播客产业中的明星产品,类似的火爆广播节目不计其数,而制作方除了传统电台,还有杂志、在线播客媒体等,可以说,播客产业在美国媒体业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类新平台新技术的出现,成为播客市场新的收益增长点。


播客在中国为何受限甘做视频搬运工,在线电台规模初现


与美国“声音市场”的火爆不同,在中国,音频行业的市场盘子并没有那么大。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以来,国内播客产业基本以“补充媒介”的角色出现,甚至是以声音搬运工的角色进入大众视野。


比如,众多播客频道争抢《晓松奇谈》、《罗辑思维》、《袁腾飞讲历史》等原创于视频网站的内容,“搬运”至在线音频库,使得国内网络音频过早进入搬运时代。


此外,与美国不同的是,国内播客产品重视“社交作用”,因此,许多兼具社交功能的在线电台应运而生,成为目前国内主流的播客模式。


荔枝、喜马拉雅、蜻蜓,这是国内最为流行的三家在线电台。而他们各自代表的生产模式,也能够说明国内主要的音频制作方向。



从上之下分别是荔枝、喜马拉雅和蜻蜓FM页面截图


其中,以荔枝FM为代表的是音频UGC社区,将工具、平台和社区组成三道阶梯,以用户为内容生产重心;喜马拉雅为代表的PGC+UGC结合路线,对外谈版权合作,对内重视用户自发创建频道;蜻蜓FM则选择了直播模式,主打的内容定焦于直播,甚至一打开网站,声音便随之而来,是最接近“收音机”的在线电台。


然而,从以上国内初具规模的音频平台来看,优质内容的产出少之又少,多数声音碎片播出即消弭。传统电台节目类型少、在线电台优质内容少,这二者成了国内音频市场最大的桎梏。


《Serial》的火爆,或许可以给国内音频行业很多启示,“声音有它的故事,要用最合适的方式讲述最吸引人的故事”。在发展UGC市场的同时,坚持PGC产品路线,成本不高,但重视原创力量,这才是最能见曙光的音频业发力方向。


...

点击图片阅读我们的推荐


这些大佬早就瞄准传媒业!巨头如何改造“不良资产”?


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长期加班 | GoPro转型 | 社交媒体 | 记者薪水 | 大神公关稿 | TED演讲 | 高温天 | VOX | 二战电影 | 美食剧 | FT易主 | 电竞主播 | 媒体团灭 | 秘密花园 | 卫报 | 华尔街日报 | 本土港媒 | 创业公司死法 | 新视野号 | Vice纪录片 |

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