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教孩子应对冲突突突,心理学家写写写了整整一本书
小土叨叨:昨天的文章收到好多评论,有些人的评论,你能感觉到真诚的探讨,而有些评论呢,是感受不到任何的同理心的,满满的自以为是。从人的语言风格,就能感受到日常中是什么样的人。
生活里还有一种思维也很常见,就是恐慌性思维,固定型思维,这种思维的逻辑是:一次事情,等于所有事情,当下的状态等于永远的状态,带着这种思维的人,对于每一分每一寸都会很紧张很计较,因为他的眼里没有变化和成长。
我一直觉得社交是个很深的主题,每个人遇到的现实情况是复杂的,不同个性的小孩,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处事风格,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都会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有留言问我一些情况该怎么处理,我也真的觉得很难,只能谈自己的感受,不敢好为人师。
好在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真的花很多时间去研究这个主题。今天这篇是我们以前推送过的笔记,作者是莫愁,但是那时候大家小孩可能都比较小,估计很多人没有看过。
方法论类的文章,一向就是阅读量会扑街的,但我觉得真的只有从方法源头,问题源头思考,才不是肤浅的救一处之火。
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有的不过是一路的思考,不断的学习和摸索,这篇给真的关心why的朋友,如果是总纠结于简单的回答“打还是不打”“争还是不争”的朋友,就可以直接关掉窗口不用看了。
为了教孩子应对冲突,
心理学家写了整整一本
by莫愁
之前,看过一本书《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讲的是如何教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他人相处的技巧。这本书的作者莫娜·B·舒尔博士,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
她为家长和老师们设计的一套 “我能解决问题” 训练计划,这本书曾在美国获得四项国家级心理学类大奖。她还是心理健康和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方面的媒体顾问。
00
理论基础
很多人都希望孩子,
脾气好、攻击性弱、关心别人、愿意分享、容易交到朋友
......
的确,有谁不希望自己孩子情商高呢。
作者莫娜·B·舒尔博士在研究中发现:具有上述特点的孩子,更能够理解以下3件事:
1.事情的因果联系
2.他人的感受
3.解决问题有多种办法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孩子在抢别人的玩具前,能想到下面3点,那他通常不至于非得动手:
1.对方可能会打我(后果)
2.对方可能会伤心(同理心)
3.我可以拿我的玩具跟他换(换个办法)
怎么引导孩子理解这些呢?
作者总结出了一套实际操作技巧,这套办法有一个很学术但不好懂的名字,所以,又被通俗地称为ICPS(I Can Problem Solve), 即“我能解决问题”。
这套方法学龄前效果最佳,从三四岁就可以开始了。方法中比较简单的部分,在孩子两岁,甚至学说话的时候,就能逐渐应用。
实践证实,应用这套方法,孩子的冲动行为和压抑行为都会变少。
也就是说,除了攻击性过强的孩子,对过于内向的孩子,或者已经做得比较好的孩子,都有帮助。
01
第一步:字词游戏
首先,我们需要教会孩子一些基础的字词:
是/不是
和/或者(还是)
一些/所有
之前/之后
现在/以后
相同/不同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些疑惑,怎么从教孩子用词造句开始?
有的时候,讲道理很困难,听不进去,不用怀疑,确实有可能。我们写个推送也是,就算99%的人都能理解,也总免不了遇到阅读理解困难的。
语言学专业的同学可能了解过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语言,语言影响思维。
举些例子:
学会了“或者”这个词, 孩子才可能想到,诶,或者有别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我想要这个玩具,我就赶紧上去抢,别人不带我玩,我就只能掉头走。 学会了“相同”“不同”, 才有能力想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我虽然现在不饿了,可是妈妈还没有吃饭,她是饿的,我们要从游乐场回家家了。比如,我觉得我排队了,别人觉得我没有。 “之前”“之后”, 则是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的基础。 比如,王二狗是在我喊了他外号之后,才动手打的我。 “一些”“所有” 则让孩子能够理解,一个解决办法,有的时候可能管用,但不是所有的时候都管用。
小朋友来家里玩了,你想一起玩小汽车(递小汽车给他看),还是大恐龙(拿恐龙给他看)?
姐姐和你喜欢的玩具一样的吗? 你不愿意把所有玩具都分享给姐姐,但你愿意分享一些。 你是现在去吃饭,还是过一会儿玩好了再去吃饭? 我们上厕所之后要洗手。我们吃饭之前要洗手。
比如,如果你说话声音太大声,那么会吵醒弟弟睡觉。
你一直玩这个小汽车,弟弟想玩轮不上,公平吗?
可能他不知道你排了很久的队,所以没有歉让。
或许你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她就明白了。
04
【小土补充】比如,蛋蛋想要那个秋千。他可以怎么办呢?
不着急批判对错,先头脑风暴列出能想到的方式,比如:
直接行动:拽着绳子,轮到我了,你不能玩
寻求报复:趁不注意把她推下秋千
情绪表达:哭,让别人觉得不好意思,然后让步。
寻求帮助:阿姨\妈妈\老师,来评评理,事情是xxx这样的,应该怎么办?
言语协商:我排了很久了,能不能让我玩一会呢?
游戏协商:我们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玩?
交换协商:我有个好玩的玩具,你先玩这个,咱们换着玩?
等待时机:我去玩别的先,等人少了再回来。
......
每种方式其实都有可能发生,但每种方式的执行难度和后果都不同,这个思考的过程,非常重要。 而这不是瞬间能够实现的,需要在情绪平静时,引导思考。
05
上海交通大学本硕,写过《婴幼儿睡眠全书》《妈妈有力量》两本书。这是6年老号,接地气,反套路。关注我,和百万妈妈一起,启蒙和教育问题上共同成长。
学习型父母
请看完点在看
随手做好人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