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怼36岁碰瓷求职惹众怒,其实35岁+的人活得普遍更好
上周,又一位HR占了一条热搜的位置——某求职者被HR怼 “36岁来碰瓷公司啊”。求职者说:”我还没有深聊,他就劈头盖脸地就对我说了那些话,让人很难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求职者也曾经是一位HR。
两位HR都觉得很委屈,各种原因无须深究。因为舆论的聚焦点在于:36岁——
36岁以上的人就不配找工作吗?
35岁人力资源的求职意向不能是联合创始人吗?
……
2022年的就业市场很有点“罗生门”的味道,比如:
官方的数据显示青年失业率已经20%,很多家长和大学生都有点慌:“五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大学生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但是小企业和生产企业的招聘几个月都未见得能找到一个,还不是企业挑,学生们不去啊。
“35岁的工作焦虑”早已经被奉为职场常态,以至于在知乎“35岁的就业歧视”作为一个高热话题,始终在讨论。
2018年至今,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经历了一轮或者多轮裁员,年资久的老员工成为被“请走”的主力。并非都是业绩不佳,甚至就是创始人觉得“抓住公司干部年轻化的历史机遇”洗一下,开展“为年轻人腾位置的组织变革”。
事实上,创始人们也都是四十、奔五十的人。为了追赶技术或者领先技术,想轻装上阵的他们在2022年,都有了新的觉悟——艰难岁月,还是需要扛得住的中流砥柱。
但是要找到已经四十出头的80后也非常辛苦。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是在企业中稳坐将帅之职,就是在外卖和滴滴的路上。
HR们在2018年就下了定义“你要的人才总是又贵又难找”。
本质上,容不得35岁以上员工的,都是35岁以上的管理者。
35岁以上、在公司待了5年以上的,习惯按部就班,或者无欲无求的人最危险。
二马氏在今年采访ASML 阿斯麦的HRD Henry时(见《二马氏专访Vol.3 | 阿斯麦:光刻机的事业需要对产业链和员工健康深度关注》)对方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工程师过了35岁就觉得没有机会了?”,这个问题在去年采访SAP时,也同样被问到。
肉眼可见,即使进行了、经历了“年轻化组织变革”后,掌控公司的还是35岁以上的“老炮们”,说到底,年龄和资历还是值钱货。
网上各种企业家的35岁后的成功故事,比如董明珠36岁才开始卖空调、张小龙 42岁的时候拿出了成品作“微信”、拼多多是黄铮35 岁的时候创立的,这是他迄今最成功的创业。一直占据头条的马斯克出任特斯拉董事长的时候是33岁,iPhone问世的时候乔布斯52岁。
最刺激的是,那位劝退34岁以上的交互与工程维护人员的大佬,自己40出头的时候事业失败、妻子离异、穷困潦倒。硬是东借西凑21000元,注册了一家叫华为的公司
但是绝大多数35岁以上的人,都混成了一个有点小权,有几个下属,喜欢开会,也或者准时上下班,与世无争,让别人先上的“可有可无”之人了。
可是,这个时代,你不折腾,就只能等着被折腾。个人如此,企业也是如此。
老板们顶着不可预知的风险,面对无数个意外,想着怎么开源节流和“把寒气传下去”。你若还想着朝九晚五,准时拿钱,“关我屁事”的工作姿态,35岁也罢,25岁也罢,结果大概率都一样。当然25岁的薪资比较便宜,35岁以上先走一步很正常。
前几天HR群里推荐一个“老好人”——在公司工作超过10年,上司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几年前曾拒绝升职,理由是太复杂的事情和人际搞不定,就是做点简单的工作,工资涨或不涨不敏感。但是今年被裁员,看看有没有企业要这么一位“老好人”。42岁的她已经在家半年。HR推完,无人接盘。
不是因为35岁,而是想在“35岁之后风平浪静”,而当下,忍耐、韧性、看得到并抓得到机会,以及富有同情心的人,这些特征是大多数企业的需要。
前程无忧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线的工作机会占到了七成以上,2020之前,这个比例不足50%。
一线职位就是产线工人、销售、客服和开发,简单地说就是面对生产设备、消费者和流程系统。这些岗位或者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并不需要高深的技能和经验,或者需要高情商,能把握需求转化成业务的。
忍不了工作的枯燥,却又hold不住工作的复杂。大多数工作了十多年人的惯性和安稳的梦想正在被机器打碎。
中国的制造企业正在经历月薪1~2万元都找不到工人的阵痛。不愿意进工厂?这进一步迫使企业加快自动化和数字化进程,而我们的工作机会也在这样的变化中越来越少。
机器人行业贸易组织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在新近的报告说,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安装量同比增长45%,超过243000台,这个数量几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数量总和相当。
IFR说,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员工246台工业机器人,2020年全球排名第九。十年前,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仅为15台。” 但是,中国生产线上机器人的普及率仍然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制造业强国。”(《World Robotics 2022 Industrial Robots》China has been the world’s largest industrial robot market since 2013 and accounted for 52% of total installations in 2021.)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2021年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47亿,比2012年减少2200万人,而同一时期,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增长32%,达到3.65亿人。
但是2022年服务业的岗位增长会有多少增加?餐厅、商店里的服务员也是肉眼可见地减少。困在系统里的不只是外卖小哥,几乎所有的岗位都在智能系统里 。(见《算法裁员,怎么算的?会是一种趋势吗?》)
总体上,工作机会在减少,高质量的工作(钱多事少)在减少……年过35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需要谋划好自己和机器人的关系。和机器和解,和机器人竞争工作机会,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必须要觉悟的。毕竟那个家伙干起活来又准又狠。
跑到一线,不要再把自己局限在办公室和会议室里,和你的用户保持热络的感情。
如果不能成为“不可或缺”,就会成为“多余无用”。
不只是35岁。
积极来看,剩下来的35岁及以上,人人都不白给。数据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平均年龄50岁以上。《2022福布斯中国最佳CEO》选出的50位CEO平均年纪54岁。
经济衰退几乎已经成为“共识”,对于年过35岁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比年轻人更能“有所作为”的时候。但是这是对于“做事”者而言,如果想“慢一点”“稳一些”则这个结论不适合。
另外,对于一个出生率极低,老龄化提速的人口市场,HR们,需要和你的line manager 和管理者尽早制定“35岁人群抢夺计划”。
中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产量已经过千万,硕博毕业生产量也突破200万。但是前程无忧每年为几千家雇主的校园招聘和雇主品牌服务的数据显示,雇主们的活力集中在不超过200万人的双一流大学。即使市场趋冷,对这些学生的投入始终保持10%以上的增长。
在成熟人才的市场,情况也大致相同。35岁的优质人才仍然是企业苦求的人群,经济越乏力,市场越低迷,优质人才的抢夺越激烈。
而对于35岁工作人群的印象,也的确到了“必须更迭”的时候了——因为可工作人群在减少。正如ASML的Henry所说:“为什么35岁的中国人觉得自己要被淘汰?”。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关键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的老年人数相比2020年上升了5.44%,而相对的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人口总数下降了6.79%,在人口老龄化形式逐步严峻,人口红利逐步减少的今天,35岁就面临被淘汰的危机,这既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又破坏了各行各业的长期发展。
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的报告显示,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员工年龄更多都是在35至49岁之间。只有24%的半导体从业者年龄在35岁以下。
日本很多40多岁、50多岁的工程师作为全职员工仍在一线奋战,许多40多岁及以上的自由职业者也很活跃。只要你有技能,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活跃在一线与专职的岗位上。
事实上,程序员、记者等众多在中国被认为是青春饭的职业,在包括日美等很多国家却都可以干到退休。
我们还有很多年的时间必须工作,需要工作。折腾一下,让35岁及之后过得好一些吧。
点击查看2022中国大学生喜爱雇主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