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菁英 | 孟勇,行走大地的灵魂歌者

2017-05-18 向明 新三届
人物简介


        孟勇,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曾担任湖南广播电视艺术团团长14年,现任湖南省歌舞剧院专业作曲,湖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自1978年开始作曲以来,他已发表、出版、上演各类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影视音乐等作品1000余件,有90余首分别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文化部“群星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其中《斑竹泪》《山寨素描》《绿鸟鸟》先后获中国音乐金钟奖,交响组曲《日出东山》获第一届湖南文学艺术奖。

        代表作品有:《斑竹泪》《飞》《山寨素描》《水姑娘》《忘不了》《阿妹出嫁》《感恩》《我的好妈妈》,交响组曲《日出东山》、交响音画《湘江》、管弦乐曲《浏阳河》、管弦乐曲《马帮舞曲》、民族管弦乐《苗乡月夜》,大筒齐奏《潇湘花鼓》,琵琶协奏曲《枫林抒怀》,二胡协奏曲《斑竹泪》,舞剧《温暖》、大型佛教音乐《天音梵乐》、大型旅游秀《水浒天风》、大型戏剧情景剧《花鼓春秋》、大型禅茶音画史诗《天禅》等。


作曲家孟勇。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这是孟勇的微信签名,也正是孟勇的音乐人生格言。


无论是《山寨素描》的如诗如画,还是《阿妹出嫁》的情绵悱恻,动人的旋律里是孟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无论是《湘江》(交响音画)的澎湃激昂,还是《温暖》(舞蹈诗剧)的亲切温婉,深情的旋律里是孟勇对历史和时代的深刻体悟。

 

孟勇说:“我创作音乐从不会找不到灵感。深入生活,走进大山大河,跟老百姓沟通,深刻领会当地的地理、文化、风俗,一定能从中找到创作灵感。”

 

孟勇的音乐足迹遍布三湘,洞庭波涛、南岳仙踪、湘江拍岸……从未止步。脚步走到哪里,音乐就在哪里流淌。

 

三湘四水中,湘西凤凰是孟勇的最爱。近十几年来,每年清明时节,他会来到湘西凤凰沱江边的吊脚楼里住上半个多月。那首如诗如画的《山寨素描》正是在凤凰完成的。 


2001年春末,孟勇惊叹于湖南画家黄铁山《山寨素描》组画的诗意灵动,便萌生了创作一首同名歌曲的念头。为此,孟勇亲赴湘西凤凰,栖居山寨,看草木生长,听鸟语虫鸣。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五天。

 

第五天,天气格外晴朗,阳光下,孟勇邀苗族姑娘们一同乘船在沱江上飘游。船至江中,舟移景换,苗族姑娘们不禁引吭高歌。一时间,满船苗歌飞扬,飘满沱江两岸。孟勇的灵感就此勃发,一首优美动听的《山寨素描》便从沱江山寨飞出。

 

2002年,青年歌唱家雷佳凭借这首《山寨素描》获得CCTV第十届“青歌赛”民族唱法专业组优秀奖。这首歌曲也获得了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

 

大自然给了他灵气,生活给了他灵感。


在灵感的驱使下,孟勇创作了许多的优秀民族艺术歌曲,《水姑娘》(雷佳演唱)、《扯开嗓子一声喊》(吕宏伟、熬长生演唱)、《故乡,这就是你》(严当当演唱)、《忘不了》(王庆爽演唱)、《我的好妈妈》(金波、戴玉强、雷佳等演唱)等等众多动听的歌曲,被广为传唱。

 

其中,《水姑娘》是孟勇的颇为得意之作,声歌悠扬,柔情似水。雷佳正是凭借这首歌曲一举夺得CCTV第十一届“青歌赛”民族唱法专业组金奖。而说起《我的好妈妈》,则更有故事。

 

词作者高莉曾向孟勇朗诵她的作品《我的好妈妈》,孟勇觉得非常真实感人,便动了创作的念头,一直酝酿于心。

 

不久后,孟勇的母亲病重住院,他赶回湖南益阳老家照顾。几天几夜的陪护,回想母亲这辈子的辛劳,和对母亲的情意,令他遏制不住创作的冲动,连夜在母亲的病床边写下了这首《我的好妈妈》。

 

“敞开学步眼睛老望着妈妈/一步、两步、三步/妈妈笑出泪花”,动人的音乐中,听者的眼中往往也不禁泛出了泪花。

 

孟勇在悉心民族艺术歌曲创作的同时,对民族器乐和交响乐也深爱有加。他先后创作了《潇湘花鼓》《苗乡月夜》《枫林抒怀》等一系列民族器乐。

 

2005年,孟勇将早年创作的大筒齐奏《潇湘花鼓》几经修改,重新录制,使该作品具有浓郁的湖南音乐特点。2005年春,宋楚瑜回大陆,来到湖南,听到大筒齐奏《潇湘花鼓》,心情异常激动,深感重回故土的亲切。

 

从器乐到交响乐,令孟勇最深刻的便是《日出东山》的故事。2010年,起初,孟勇受邀为电视剧《东山学堂》(讲述少年毛泽东于东山学校的求学经历)创作配乐,没想他的作品反响强烈、备受观众喜爱,随后他便又在这个主题之上创作了《日出东山》交响组曲。

 

“其实,我们除了通过观看电视了解领袖的成长故事,还有一种新的方式——欣赏交响乐,‘听’领袖成长的故事。”孟勇说。

 

近年来,孟勇又陆续创作了《湘江》等交响作品,广受欢迎。


    聆听孟勇的作品,总能感觉到三湘四水在拍岸潮涌、湘楚文化在澎湃流淌,一个行走大地的歌者在激情吟唱。 


孟勇的作品根植于湖湘文化,根植于时代,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积淀和深刻的生活体悟,亦难创作出感动大众的歌曲。“无论是器乐创作也好,歌曲创作也好,写得好的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的领悟能力。”孟勇说。他甚至强调,歌手在选择歌曲时候,也应该参考这个标准——选择自己熟悉的生活,选择符合自己个性和特色的好歌曲。

 

        跳出民歌来写民歌

 

从小在母亲工作的群艺馆泡大的孟勇,似乎对民歌一直情有独钟。直到今天,孟勇依然爱钻研在民歌的韵律里,万分陶醉。

 

他说:“音乐界要重视原始民歌,而且要深入考察民歌发源地的地理环境、民族风俗。几千年来,民歌作品何其多,但只有优秀的才能流传至今。好的民歌,还要提炼,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因此,近些年来,孟勇一直致力于用现代的手法编配、发展民歌。“跳出民歌写民歌”是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他创作民歌,从来不用原生态的民歌旋律,而是把民歌的精髓化为自创的旋律,既保持了民歌的风格,又具有时代感。

 

“我从来不局限于原始民歌。”孟勇说,“你深入民族文化时要很投入,但创作时一定要跳出来,才能形成自己的音乐个性。”

 

张家界是湖南民歌之乡。《四季花开》《马桑树儿搭灯台》《板栗开花一条线》等众多民歌,千古流传。孟勇一路循着歌声踏访张家界的美丽山水,一边努力汲取这些原生态民歌的营养精华。

 

多年来,张家界的民歌民曲和山山水水,激发了无限的音乐灵感,他因而创作了众多优美的旋律。《美丽的张家界》《阿妹出嫁》《走进天门山》《天门山,你听我说》《天门仙山》等一首首极富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便都取材于张家界。

 

这些歌曲被宋祖英、殷秀梅、戴玉强、腾格尔、雷佳、姚贝娜、陈笠笠等演唱并广泛传播。

 

“写民歌非常讲究技巧,既要扎进去研究,又要跳出来写。”孟勇反复强调,“至少那种能打动人的音调,韵味独特的语感,是你应该珍视并抓住的。”


孟勇每到一个城市,都喜欢到城市的广场去走走转转。但他绝不是单纯地去走走转转,而是带着耳朵和心去的。他要听听广场大妈们喜欢什么音乐。他们为什么喜欢这样的音乐?这样的音乐到底又有什么特点?孟勇总是反复地听,反复地琢磨。于是,一曲《桃花姑娘》(廖芊芊演唱)从湖南飞出,迅速占领全国各大城市广场,成为热门广场舞。

 

“我一直认为,一首好的作品,要获得业内专家的认可,更要获得普通大众的喜爱。二者缺一不可。”孟勇说,“好作品,一定是从群众走来,又能走到群众中。这是一首作品的生命力的象征。”孟勇的音乐,正是用灵魂歌唱,才能穿行大地,从容抵达人民心灵的彼岸。

 

        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今天,湖南乃至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孟勇可谓功不可没。从《浏阳河》(湖南民歌)到《出嫁歌》(原为湖南湘西彭梦麟创作的《哭嫁歌》),再到《小河淌水》(中国经典爱情故事音乐作品),孟勇一次次跳出“框框”大胆融入创新元素,最终用独特的音乐表达征服了自己,也征服了世界。


2004年8月,一趟特别的北京之行,让孟勇看到了音乐在北京发展的广阔前景。于是,他决定留在北京做音乐。通过努力,他先后担任了中宣部、中央电视台20余次大型文艺晚会的音乐总监,并因出色才华多次受命“主政”央视一号演播厅。在国内舞台得到充分肯定后,孟勇决定开始向国际舞台“进军”。

 

2006年,孟勇尝试将民歌《浏阳河》写成交响乐《浏阳河》,此交响乐由爱乐乐团演奏,在2006年维尔纳中国新春音乐会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奖。

 

《浏阳河》改编的成功,让孟勇极受鼓舞。随后,他又一头扎进了中国民歌的研究。他从全国各省市图书馆、音像出版社寻到全国各民族的民歌,细细审读,集中研究了30余册的《中国民歌集成》。

 

用他自己的话说“读的书有一人多高”。但正是这一摞“一人多高”的书,让他扩大视野,增长了见识,特别是对中国民歌的全方位把握,有了新的高度。

 

但是,要想得到国际艺术界的认可,就还必须与国际接轨。“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要了解国际上的配器手法和音乐表现手段。学习经典的配器手法是为我而用。我们要对它们加以分析,而不是照搬,要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来表现我们的文化精髓。”孟勇说。

 

在经充分研究和打磨后,他改编创作了《小河淌水》、《出嫁歌》等多首歌曲。因歌曲极富东方民族特色,而屡被推选到海外演出。


    2006年10月8日,他珍分惜秒在华盛顿创作了充满深情的无伴奏合唱《我的美丽中国》,满腔热情讴歌伟大祖国。美国同行专家们看到这个合唱总谱时十分欣赏,并邀请他参加次年美国的中国文化年音乐节。他还被授予美国巴尔的摩市荣誉市民称号。

 

2012年6月,伦敦奥运会前夕的一次音乐会上,有一首经孟勇改编的无伴奏合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请来了英国皇家爱乐合唱团的180位歌唱家为其演绎。

 

无伴奏合唱是声乐中最高的艺术形式,而由中国人创作的无伴奏合唱,全部由外国人来指挥、演唱却是相当有难度。当时就有国外音乐家评价说:“这不应叫中国的民歌,应该称作中国的艺术歌曲。”

 

   “中国的音乐要走向世界,就应该展现‘最中国’的元素和符号。”孟勇说。这点在他创作的大型中国禅茶音画史诗《天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禅》通过音乐诠释禅道和生命的交响共融,将交响乐、民族乐器与自然音响元素混合交融,天地人共鸣。其在深圳东部华侨城如期首演,以新颖独特的创意和极富中国风格的音乐感动了无数观众,获得了海内外华人的一致赞誉。有海外观众更是评价其为“真正具有中国音乐个性的音乐”。2013年,孟勇再度创作,打造新版《天禅》。此后,这部交响史诗每日都在华侨城上演至今。

 

从维也纳到伦敦,从《浏阳河》到《在那遥远的地方》,一路走来,孟勇获得海内外一片赞扬,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谱写了崭新的篇章。这同时也让孟勇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其实非常精彩,民族的就是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民族的正是世界的。”孟勇说。

 

说到这儿,又不得不提起他在法国的一个故事:2016年8月,《君生我未生》在法国演出后,按照法国人的习惯,作品原件即会被从电脑里清除,但这时录音师主动找到导演,请求将这部作品留下来,他想再仔细听听。导演愕然。录音师解释道:“这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最能打动我的音乐。”

 

近年来,孟勇一路辗转美国、法国、英国、奥地利等海外地区,一次次将中国民族音乐奉献给世界。然而孟勇,这位行走大地的歌者,依然无比谦逊。他说:“是人民给了我创作的智慧和力量,是湖南和祖国的山山水水给了我创作的激情与灵感,我深怀感恩。”

 

未来,他将潜心创作一批既具有民族音乐特色,又吸取国际音乐精华的民族艺术歌曲,奉献给美丽的家乡,奉献给美丽的祖国,奉献给美丽的世界。



(原载中国新文艺网2017-05-10)


新三届菁英系列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郝荃汪建熙:财金侠侣

吴思:思想的创造力

林晨:我在新华社三十年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李辉:诠释媒体人的另一条路

蔡晓鹏:赤子情怀,往事钩沉

古灵精怪的音乐奇才谭盾

徐世平:三十年如烟往事

高永伍:海南处置积压房地产亲历记

李培禹:我在《北京日报》三十年

周其仁:三次近距离观察赵紫阳

谢思敏:李克强同学指点我东瀛取经

李梅:我眼中的顾晓阳

张河:聊聊我们班里的几大“老”

魏达志:母爱伴我风雨行

李山泉:称雄华尔街的基金管理者

蔡晓鹏:九号院·杜润生·中央一号文件

马小冈:走下莫干山

高远东:在忌日纪念海子

熊国胜:追忆同窗挚友骆一禾

冯川:我认识的龚巧明

刘继杰:王小波,留得文字在人间

何砚平:田文,一个为爱而生的女人

顾晓阳:怀念老同学吴方

胡舒立:大真无争张善炬

胡舒立:黎海波的胸中丘壑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少达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五:父亲,截止6月父亲节前

主题六: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七:新三届人的知青岁月

主题八:新三届相关选题文章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