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菁英丨郑也夫答客问:我是游戏规则策划人

2017-07-31 北京日报 新三届

老编的话:新三届学子,人中龙凤荟萃,皆为一时之选;南金东箭聚集,各领几分风骚。30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立德者有之,立言者有之,立功者更有之,可谓不拘少长、贤能辈出。本号特辟“菁英”栏目,刊登记录新三届精英的非虚构作品,欢迎赐稿,稿费从免。


本期人物

         郑也夫,1950年8月生于北京,1968年-1977年黑龙江建设兵团务农;1978年4月入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9月入读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获哲学硕士;1982-1994年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1994-1998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工作。1998-2004年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2004年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观察和分析中国当下处境中的真实问题,从体育比赛到汽车文化,从城市发展到道德建设。代表著作《消费的秘密》《被动吸烟者说》《城市社会学》《后物欲时代的来临》《神似祖先》《众生的京城》等。

 郑也夫教授


        摘要:从社会学角度看,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个博弈的社会,规则必须随博弈的变化而调整,否则会越玩越糟……


“我的灵感都是

被新鲜问题诱发出来的”


客:我们注意到,您完成了多部学术著作,又写了大量时评文章。那么,您认为学者的主要贡献在哪方面?


郑也夫:专业上作贡献是当然的。但学者同时应该是个有责任感的公民。爱因斯坦、乔姆斯基都是“双肩挑”。美国学者布罗维提出“公共社会学”,帮了我的忙,使我的杂文获得了学术意义。其实没这个意义我也照做,性格使然。


客:普遍认为学者对社会的贡献是他的创新。您怎么看?


郑也夫:我不认为创新是学者的唯一贡献。但在创新上社会学家占便宜,我的灵感都是被新鲜问题诱发的。


客:请您一一道来。


郑也夫:你要听个长故事。我首创的观点有一箩筐。咱们按时间走。


1994年8月,我发表长文《轿车文明批判》。我是最早的和最彻底的反对者。能源、污染只是部分原因。我鼓吹“体积革命”。都市中每个人都驾驶这么个大家伙,非堵死不成。都市交通只能在两个方向展开:要么合乘地铁、公交,要么工具小型化。支柱产业,提高GDP,都是商家骗人的说辞。


我提出的指标是空间和时间。空间上轿车要占用都市的一半地皮,还要破坏地面上的散步玩耍、露天茶座。美国开车人在买车、买油(要花时间赚钱去购买)开车上每日平均耗费4个半钟头,遑论生产力滞后的中国人。


我是北京市政府交通问题顾问。我一直对管理者说,少讲抑制,多提公正。只要政府不偏袒轿车族,养路钱都摊在他们身上,买车开车的人一定减少。


1995年2月,我撰文谈独子的性格问题,提出两个办法:办更多的寄宿学校,减少兵役年限扩大服役人数。以后进一步完善这一观点,提出多数学生应该中小学阶段各寄宿一年,小学最好五年级,中学最好初一。除了兵役,还应扩大服役的种类,比如修铁路,到边远落后地区支教,等等。


1998年1月16日,我发文《沙葬的设想》。我不看好推行多年的火葬。火葬在节省资源、纪念死者、保护环境上都欠缺。“沙化”已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严峻挑战。 “沙葬”——将都市人的尸体埋葬在沙漠中,极可能是治理沙漠的有效手段。文中说:“当我们将祖先的骨殖放置在沙漠而下决心与沙漠决战,当至爱亲朋为每一个‘沙葬’者种上十棵、百棵树木时,我们必将赢得一块神圣的绿洲。”


2001年4月26日,我发文《有限匿名制刍议》,提出:“匿名制的初衷是良好的:消除投票时情面之顾虑;避免投票结果导致的纠纷。但它是双刃剑,掩护君子,也掩护小人。学术机构中评定职称、研究生答辩投票,几乎统统受‘关系’左右,又统统得到匿名制的掩护。”


我提出的取代办法是:“事先准备的选票上写好了投票人的姓名。投票人按照规定方式将选票折叠后填写;唱票时,投票人的姓名被折叠和隐匿在里面。投票结束后选票封存。期限一过大家都有权查看选票,看后可以披露。如此自然会衍生出舆论压力。”


2001年4月,我撰文《水价的思考》,提出:传统理论均将水视为无偿资源,仅从水的提取、处理、输送来确定水价。不短缺的天然物不会有价格。但是水的不短缺的历史早已结束。水本身,而非其开发,要有价格。提价是节水的杠杆。建议城市中每人享有一定额度的低价水,大幅度提高额度外的水价。只搞南水北调,不搞节水,是荒诞的。


2006年10月,我将拙作《奢侈的一日一浴》挂在自己的博客上,文中提出:北京生活的人每人每月享受几吨免费水,此额度以上每吨100元,引起轩然大波。我关于节水的三篇文章共1200人跟帖。有网友说我是贪官的代言人,我答复我的猛药官员是不敢用的,但是北京节水到了用猛药的时候了。


2003年4月9日,我撰文《现行国家社科基金制度批判》。我认为多数社科研究不需要大额资金,手中有巨额科研经费的人大多在制作垃圾。我主张以借贷和奖励制度取代现有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制度。即研究费用只能借款,借贷比较容易,不作选题审评,但是成果审查极其严格。实际上评判成果可靠,评价选题虚幻。


如果成果被判定不及格,借贷者必须偿还借款之本息。成果及格者,核对支出后注销借贷。成果优秀者,给与资金奖励。成果审查委员会设立自己的网站。学术成果、审查结论,以及评审人的姓名、评语,一同上网,接受社会监督。顺便说,我是一个近20年不申请课题经费的人。


2003年8月13日,我发文《中国无车日倡议书》,指出:无车日不是为了减少一天的用油和排气,而是为了完成一次对比。试验一下离开了轿车一个城市会怎样。而这样的试验不是靠一个人不开车所能达到,必须大家都不开。要系统地组织各项测试,空气状况、公共汽车的时速等,同日常作对照。所以要动员大家积极参与,使无车日成为一个情趣异样的、名副其实的“节日”。


我提倡在禁行区的街道上组织种种活动:歌咏,戏剧演出,秧歌,环城长跑比赛,小学生大型街头绘画或书法比赛,等等。轿车作为主流交通方式有三大弊病:欲速不达,污染,变街为路。街有丰富的社会功能。路仅有光秃秃一项功能。无车日还路为街,让人们充分利用街道、享受街道。倡议至今没有充分地实现。因为交管部门只热衷单双号这样急功近利的办法,没有想像力,不知道改变世界先要改变人心。


2008年12月,我写出长文《燃油税:贵贱与利弊》,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的油价大大高于欧洲,一直用无车族纳税人的钱补贴有车族。油价不应补贴,应跟随国际市场。翌年元月,同倪维斗等十名教授撰文《十教授建议提高燃油税:每升3-4元》(此文是我和倪先生商讨后我执笔)。


文章提出:对稀缺物资的消费征收重税,符合市场规律,符合大多数公民的利益,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1元燃油税完全不能向社会提供资源短缺的信号。这一额度不仅低于欧盟国家(约合人民币6元/升),也低于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唯独接近于美国。


我们不能效仿美国的生活方式和燃油税额度。我们认为3-4元/升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燃油税额度。此时正是引入这一中等强度燃油税额的极好时机。


“今天的中国是个博弈的社会,

必须设计游戏规则”


客:这些思路先锋且宽阔,请问贯穿其中的主旨是什么?简单地说,您觉得自己在做什么?


郑也夫:设计游戏规则。今天的中国是个博弈的社会。规则必须随博弈而调整。不然会越玩越糟。


客:您还写过很多体育特别是足球方面的文章,好像也谈到了游戏规则。


郑也夫:少数人还记得(比如《中国体育报》记者周继明),我是第一个提出取消中国足球常设国家队,联赛改赛会制为主客制的人。文章发在《足球世界》1990年第3、10、12期上。我杜撰出一个高小军和郑也夫争论。中国足球走到今天,制度的倡议者似乎没什么荣耀可言。但是这两项制度是必行的。


我写足球的一半笔墨是讨论游戏规则,不光说中国的体制,而且说足球本身。我认为,近十几年来,足球步入困境:进球越来越难,冷门越爆越频;深层的原因是:球员体能越来越强,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大,而球场和球门一寸也没有增长,这相当于贝利时代13人对13人了。


在扩大空间上我提出了两条改革规则的设想。其一,击中球门一概判作进球。其二,黄牌小罚15分钟,红牌大罚30分钟。对奥运规则的改进我也有设想。不应该一个城市主办,超级大国(中美俄)可以几个城市合办,其他国家两三国合办。如此可以节省场馆建设,避免生态破坏,减少竞争申办导致的腐败。


“物质炫耀已到尽头,

游戏时代即将到来”


客:您认为游戏的良好运转中规则最要紧。


郑也夫:对。只要规则有大漏洞,不钻将成为傻瓜,劣币逐良币是铁律。交通堵塞、水资源枯竭、民脂民膏用于制造学术垃圾、足球赛日益乏味,皆劣质规则所使然。


客:说了这半天,似乎还没有进入您的学术思想。


郑也夫:拙著《后物欲时代的来临》的核心思想是:炫耀在不同程度上是人所共有的倾向,漫长的短缺时代中物质是炫耀的最佳手段,物质丰盈后继续这一炫耀手段是荒诞的,因为自己的身体承受不了,还因为别人的羡慕大大降低。因此物质炫耀已到尽头,游戏时代即将到来。


《神似祖先》是我的新著,努力融合生物学与社会学。只有参照我们的表兄弟灵长目动物的游戏,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同性恋、婚外恋、审美、利己利他、先天后天、好吃懒做、乃至《三国演义》,等等。


 

转摘自《北京日报》2010年6月21日

图片选自网络,版权事宜请与后台编辑联系



新三届菁英

一个班级走出三型飞机总设计师

统帅部点赞的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国产航母副总师孙光甦: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郭少达:与肖晓琳道别

钟健夫:1980年代的政治激情与《南风窗》

周其仁:纪念杨小凯

雷颐:精神启蒙远未完成

北大教授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胡舒立和她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田小野:与王友琴面对面

帮着"摸石头"的人——回忆张少杰

送别新三届学友曹征海

蔡晓鹏:人大新三届校园往事钩沉

复旦数学77级:在新世界门前

何勤华:与李克强同班的律政精英们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蔡晓鹏:九号院·杜润生·中央一号文件

马小冈:走下莫干山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古灵精怪的音乐奇才谭盾

李梅:我眼中的顾晓阳

孟勇,行走大地的灵魂歌者

郝荃汪建熙:财金侠侣

遇见纽约的秋天——

人大工经系78级校友李德顺先生专访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房伟:留得生前死后名

行者?隐者?闲话少君!

方方小说《软埋》引发巨大争论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