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享家丨佛系青年,自有渊源流长的传承

2018-03-19 张海沙 新三届



作者简介

张海沙


张海沙,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1994 年毕业于陕西师大文学研究所,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代表著作有《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创作》《曹溪禅学与诗学》《岑参写景诗与佛经的影响》《宗教革命与诗学观念的革新》《唐代文人与<维摩诘经>》。


原题

佛,是怎样渗透进

我们生活与文学里的



中国诗学中的很多范畴源自佛教或受佛学影响。以譬喻为例,佛教譬喻表现形式丰富、富含思维智慧、多为有目的的创作,通过佛经的传译与影响,传统文人对譬喻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自觉的运用,以至佛教文学中的诸多譬喻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

 

譬喻是佛教中最受重视的传法方便

 

  譬喻在佛教经典的经题中占有重要位置。佛教经典的经题一般由人、法、喻三个元素构成。人为说法者,即释迦牟尼佛;法为教法;而喻就是譬喻,即说法的方便、方法。将譬喻这种传法方法与传法者及所传法并论,可知譬喻在佛教所有传法方便中地位独特。

 

  佛教经典中有专门以譬喻结卷者。如后汉支娄迦谶译《杂譬喻经》一卷,全经由12个譬喻组成,相当于12个故事形成12个段落。经典的开始为“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而并非常见的“如是我闻”;每个段落几乎都是“昔有(比丘、贤者、贫家等)”这种讲故事的形式开章;每个故事段落后面并没有释迦牟尼佛说法宣讲。全部经典如同一部寓言集。许多佛教经典,经名并未出现譬喻之词,但仍以譬喻为主要方法,如流传甚广的《妙法莲华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经题实际上是由法与喻构成。

 

  佛教经典为宣扬佛教幽深玄妙的教义,运用了人们能够并乐意接受的传法方便。《法华经》中有一段对譬喻运用的说明,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譬喻运用的原因: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因而以譬喻作为说法的方便,引导众生理解。二是譬喻的特点:譬喻是对佛法的巧说,令众生喜闻乐见。三是譬喻运用的结果:譬喻能让众生明白如来知见,脱离种种执迷执着,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在种种传法方便中,譬喻格外受到重视,是因为佛教譬喻注重生活中的事例,旨在让众生从生活中得如来知见而解脱。

 

佛教与儒道对譬喻的认识迥异

 

  对真理的认识及践行的心路历程不同,文化土壤不同,使得儒家、道家对譬喻及其运用的态度与佛教迥异。

 

  儒家的真理关乎现实此岸。《论语》所欲宣扬的道理易明白,难践行。即使是高度抽象化的道与仁,也是平易近人,而其践行则对个人品德与意志提出较高要求。“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正因儒家学说不难理解而难在践行,孔子侧重强调的是人的意志与行动力。

 

  儒家往往是直接阐述真理。《论语》以“子曰”开章的结构与佛教经典“如是我闻”的记载相似,但阐述方式迥然不同。《论语》中记载孔子直接被问询的情况达62次,内容涉及问政、问仁、问君子之道、问孝、问礼等诸多方面,而孔子的回答往往是正面、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应有的做法。《论语》中孔子使用譬喻或近似使用譬喻之处很少,约有10处,而且每处都只有短短一句,所用譬喻都是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孔子提倡辞达而已,在表达方式上更多地是如实地、直白地表述观点,如宋人卫湜在《礼记集说》中所说,“所谓譬喻见于《论语》者少”。

 

  与儒家相比,道家更多地使用了譬喻。《庄子》中诸多篇章几乎都以譬喻构成,有情节有人物,并富含思想,如轮扁斲轮、庖丁解牛、痀偻承蜩、蜗角之争等这些为今人所熟知的譬喻,奇特的人物、情节及其蕴含的智慧均给人以启迪,这与佛教譬喻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佛教是自觉地、积极地使用譬喻,而在庄子的思想体系中,譬喻是不得已而用之:“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巵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提倡绝圣弃智的庄子对譬喻与对其他修辞手法一样持批评态度:“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愚之至也。”

 

佛教譬喻在中国诗学中得到广泛运用

 

  佛教经典中的譬喻不仅是表达方式或修辞方式,更是思维成果。

 

  在表现形式上,佛教中的譬喻大多是人物的行为经历,多有曲折的情节、出乎意料的行径,涵盖了修辞学上的譬喻以及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它不仅对修辞,也对整个表达甚至对文体(如小说)的形成都产生影响。

 

  佛教典籍中譬喻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多具备异域文化色彩,它的新奇激发了人们的想象、丰富了人们的表达。如《法华经》中有穷子喻,以流浪的穷子回归富庶家庭比喻蒙昧之人觉悟到自性。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和家族观念,人们实际上很难处于不识其父和不知其家的境地,但这种父子关系特别能显示慈父的大慈大爱、又特别能见到穷子的逐渐觉悟。穷子喻成为文人喜欢运用的譬喻,他们在使用这一譬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语境,从丰富的情节中获得取义的自由。

 

  在思维特点上,为破除陈见与迷执,佛教经典中的譬喻往往会推倒思维定势、颠倒逻辑关系。如果生活中缺少典型的事例,佛教经典就会创造出所需要的人物或事例,常使人感觉匪夷所思、新颖奇特。中华文化中的譬喻则往往是从抽象到具象,重在将哲理化为生活常识。越是符合人们常识的事物,越是容易用作譬喻。

 

  佛教譬喻之所以吸引中国文人,对思维方式的启迪是一个重要原因。《法华经》中有著名的“法华七喻”: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医子喻。对中国文人而言,“法华譬喻”是在中华文化中不曾有过的譬喻,它们的内容及表达方式都是全新的,具有极大的独创性与吸引力,因此“法华譬喻”频繁地出现在唐宋文人的诗文之中。

 

  中华文化中的譬喻往往是托物寓意,客观存在与主观意愿的联系有多种方式,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所以,喻体与喻依的关系往往是随意的,相比之下,佛教譬喻由于含蕴丰富深邃而独特新颖,且有明确的目的性,许多譬喻可以凝固为“某某喻”的表现形式,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以《法华经》的“衣珠喻”为例。《法华经》以之比喻人本自具有的大智慧(601519,股吧),宝珠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人系于衣里,即意指这种智慧人人本自具足。若不觉知它,仿佛守着无价之宝而受穷。“衣珠喻”所蕴含的哲理明白易晓,受到文人的喜爱,被广泛地运用于诗文之中。王维、刘禹锡、白居易等唐代诗人都运用过“衣珠喻”。宋代喜爱用典的西昆体诗人也喜欢使用“衣珠喻”,事实上,西昆体典故的来源之一就是佛教经典。

 

  《论语》中的譬喻则很少为后世所用。以我们暂称之为“北辰之喻”的譬喻为例。“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个譬喻没有被后世固定称为“北辰之喻”,后世描写北辰也很少涉及孔子原本的寓意,如曹子建《愁霖赋》写雨中北辰表现哀怨、陆云写北辰表现世无知音、何逊在闺怨诗中写北辰仿佛是不还家的男人,即使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杜甫,诗歌中多处写到北辰,以之言朝廷,也只是借代而已。

 

  相比之下,佛教譬喻在中国文人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如魏晋时期志人志怪小说就深受其影响,诗文中也随处可见其运用。即使是排佛者,也会不知不觉中使用双方可能都熟悉的佛教譬喻。作为一种传法方便,譬喻所蕴含的佛教思想也许并未得到广泛接受,然而它的诗学意义却得到充分表现。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在线2014年6月6日


延伸阅读


名师海沙的一堂课

熊晓宇


上午10点,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实验楼113室,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张海沙老师为新生讲授“名师第一课”。


张海沙老师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学生。在课上,张老师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学生时代——那个历经艰辛才进入大学校园的年代,并向新生们讲述了自己和韩少功等好友组成“麓山十二贤”的故事,点明了“大学专业与人生未来规划无必然联系,人生的主动权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一道理。


新生们专心致志地听着张老师的讲述,还不时地被张老师的幽默言语逗笑,整个课堂的气氛轻松而又愉悦。辅导员潇潇老师在介绍张老师的时候说,张老师是一个“心灵丰富,对梦想有执着”的人,也是自己学生时代最喜欢的老师。


聆听张老师的课,同学充分感受到了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魅力。张老师强调了知识的力量,知识可以点亮心灵,知识可以丰富生命,知识更可以创造未来。她提到了三位古人,表达对同学们的期望,自然而然的上升到生命丰富性的高度。

 

第一位是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思念爱人的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感受自然之美的李清照。“九万里风鹏正举”,这是志存高远、豪气干云的李清照。今天我们可能会用“女汉子”来形容她,既柔弱又阳刚,是真正独立而自信的女性。

 

第二位是辛弃疾。海沙说“真正的阳刚决非草莽之士”。辛弃疾十七岁领兵打仗,曾孤入敌营擒拿叛徒,斩首于南宋街头。就是这样一位豪杰,也会感叹“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天涯芳草无归路”。一个丰富的人,会用自己的生命体味世间各种情感与其中的大美。正所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第三位是杜甫。大家认识的杜甫都是忧国忧民的形象,能超越自己的所谓的“阶级局限性”关心平民百姓,期望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但还有一个杜甫,会写下:“桃花一笑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三位可以说为我们树立了人格上的榜样。

 

最后,海沙举了一个佛教的小故事——“指”与“月”的故事。大意是禅师以手指指月,人们却只看到了手指,而不见月亮。以此类比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老师所做就是用手指月亮,如果学生止步于老师所讲的内容,就看不见月亮,唯有循着老师所指的方向,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实践、交流等方式,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有看见月亮的一刻。


愿新同学们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永远对知识充满渴求,永远相信爱与梦想的力量。

本号老编少达向海沙老师赠送海棠玫瑰(摄于2月28日)



思享库

周少来: "激进左派"渐成中国学术界"公害”

重磅分析:当前国内社会思潮趋势走向

王小波: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信春鹰:人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钟伟:最富有的一代中国人正在远去

于建嵘:对为复仇杀人喝彩的忧虑

蔡昉:中国奇迹岂是“意外结果”?

夏勇:夜读杨老——

我体会的孔子研究及西政精神

把清朝歌颂为“盛世”是可耻的!

刘鹤:没有对文革灾难的反思,

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经济增长

刘鹤:未来中国经济政策的顶层设计

任剑涛:孤傲的心理正在各个阶层弥漫开来

周大伟:到处都是我们的人!

朱学勤:美国强大是因为有真正的大学

刘瑜:善的理由

索罗斯炮轰"黑帮国家"与科技巨头

陶海粟:知青“青春无悔”辩

为什么只有商鞅和邓小平改革成功了

许小年:知识分子不要总想着当国师

朱学勤: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六八年人你在哪里?

钱理群:鲁迅笔下的九类知识分子

郑永年:精英堕落时代的秩序危机

徐建:一人为私,二人为公

——重新定义公有制

徐建:如果不是海外爆料,

深圳也许已经有一个立法会了

1980年取消反革命罪的第一声

吴晔:"皇上"原是一泡屎?

雷颐:警惕法西斯

雷颐:把盲目排外称为爱国,

是近代中国的悲剧

雷颐:精神启蒙远未完成

吴敬琏:国家养"造词"专家有什么用?

高华:略论胡绳晚年的思想变化

庞松:纪念胡绳百年诞辰

丛日云:常识被颠倒,落后千年成骄傲

荣剑:我的2017

崔永元:最怕么宁心如故

周其仁:北京的逻辑

邓晓芒:什么是自由?

吴思:德国人如何对待历史

喻国明:中国网民的爱恨情仇与社会焦点

张梅:给我未来的孩子

许小年:知识分子不要总想着当国师

特朗普高级谋士班农日本演讲,

美国民粹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崛起

吴思:被打扮的历史没有好下场

笑蜀:不要折腾老百姓的小日子

许章润:防止中国滑入“普京式治理模式”

朱学勤:我们该如何纪念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李零:我劝天公重抖擞

吴思:思想的创造力

徐建:学术探索差点定性政治错误

徐建:“八一”应该是“建军节暨老兵节”

王琳:不要轻信世间的流行,

不要轻信权威的结论

俞可平:损害他人尊严,终将被人唾弃

郭凡生:你是谁的领导?谁给你这种权利?

郭凡生:追寻我们共同的理想

马小冈:激情是不可以泯灭的

马小冈:巴黎·法国大革命·普世价值的思考

陈原:"辱母杀人"等公共事件,

可以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蔡晓鹏:九号院·杜润生·中央一号文件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