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聆听来自动画的女性声音

学术趴编辑部 动画学术趴 2022-11-02
作者/ Pel 
协力/ 维坎西、绯多木、塔卡西

动画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有许多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这个行业里也有许多用一篇推送难以说清、值得多次深度挖掘的内容。针对这样的内容,学术趴以往撰写过不止一篇文章。

在这个新栏目【学术趴·文集】当中,我们将以学术趴过往撰写的多篇推送内容为线索,针对一些特定的专题,进行一次深度的梳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读者们提供一份易读的回顾和索引。(上期:了解“流媒体”,只需要收藏这一篇文章


了解“流媒体”,只需要收藏这一篇文章

- 点击图片阅读 -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的关键词是【动画与女性】

在动画作品内,女性角色闪耀光彩,是重要的审美对象;

在动画行业中,女性从业者得到更多应有认可,是“能顶半边天”的劳动者;

在消费市场上,女性受众也已成为无法忽视的受众群体,并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然而在另一面,我们依旧能看到女性在现实许多方面遭受不平等对待;在动画作品的生产和消费中,性别政治则往往以更隐晦的方式呈现,它可能反映社会对女性的刻板认知,也可能意涵抵抗与改良的潜力。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从【女性动画创作者】【动画中的女性形象】和【动画与女权主义】三个角度,梳理学术趴过往与女性有关的文章吧。(本文论述范围主要限定在北美和日本的商业动画)


女性动画创作者

当动画还是一项鲜为人知的先锋影像媒介时,女性创作者就已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事实上,世界上最早的动画长片——《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Die Abenteuer des Prinzen Achmed,比迪士尼的《白雪公主》还早11年)——便由德国女导演洛特·赖宁格(Lotte Reiniger)制作。

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动画,足以打破你对动画历史认知的精致作品

- 点击图片阅读 -


当动画在美国实现产业化后,许多女性被聘用去做描线上色等工作,但她们的名字不会被标上演职员表,薪酬往往远低于男性……当年曾有一名女性向迪士尼求职希望成为动画师,而迪士尼本人竟然亲自答复“女人在动画界不做任何创意性的工作”。直到30年代,好莱坞才出现第一位女性主力动画师——以制作《啄木鸟伍迪》片头闻名的拉维恩·哈丁(LaVerne Harding)。

在两年前的三八妇女节,马小褂曾撰文为我们介绍了几位创造了历史的女性动画人,文章最后提到,好莱坞第一位成为商业动画电影导演的女性动画人是布伦达·查普曼(Brenda Chapman)——此时距离洛特·赖宁格的《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已经过去72年。

看见女性劳动者:创造历史的女动画人

- 点击图片阅读 -


另外,除了欧美业界,文中还提到了新中国第一位女性美术电影导演唐澄。

即便如此,布伦达·查普曼在《埃及王子》《勇敢传说》中担任的都是联合导演,在皮克斯还因为与约翰·拉塞特理念不合被赶下导演位置——好莱坞首位独立导演动画的女性,要等到2011年韩裔美籍动画人余仁英在梦工厂导演的《功夫熊猫2》

好莱坞首位独立导演动画的女性,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人」

- 点击图片阅读 -


在大洋彼岸,从1958年日本第一部动画长片——东映的《白蛇传》起,就有许多女性深度参与动画制作,进入业界,其中比较有名的有:

大田朱美:曾参与《少年猿飛佐助》(动画)、《太阳王子 霍尔斯的大冒险》(原画)、《长靴猫》(原画)等,曾被评价“画技比宫崎骏更好”,1965年与宫崎骏结婚,回归家庭,1972年之后再没有参与过动画制作。

奥山玲子:曾参与《辛巴达历险记》(原画)、《魔法使莎莉》(作画监督)、《悲伤的贝拉多娜》(原画)、《安徒生童話 人魚公主》(作画监督)等,1985年后担任东京设计学院讲师,早年经历曾被改编成晨间剧《夏空》。

中村和子:曾参与《缎带骑士》(作画监督)、《某个街角的故事》(原画)、《火鸟2772:爱的宇宙空间》(作画监督)等,80年代后跟随手冢一起淡出动画界。

尺度如此之大的动画,竟来自手冢治虫的工作室

- 点击图片阅读 -

1973的《悲伤的贝拉多娜》,既情色又纯爱的异色动画电影

70年代之后,森胁真琴时田广子加瀬充子二木真希子等更多女性动画人进入业界,并担任演出、分镜等关键职位。

00年代之后,山田尚子内海纮子山本沙代松本理惠冈田麿里今千秋石冢敦子等越来越多女性动画人得到广泛认可并独立担任导演。这批创作者也是我们过往文章主要关注的对象。以下是我们专门撰文写过的女性动画创作者:

《轻音》10周年,这位女导演为描写女孩子开创了新时代

- 点击图片阅读 -

山田尚子与《轻音少女》

豆瓣9.2,山田尚子这样改编古典文学名著

- 点击图片阅读 -

山田尚子与《平家物语》

从逃学儿到入围奥斯卡,她将孤独拍成了最催泪的动画传奇

- 点击图片阅读 -

冈田麿里与《朝花夕誓》

看一次哭一次的这部动画,十周年了

- 点击图片阅读 -

冈田麿里与《未闻花名》

这位京阿尼出身的女导演,让我沉迷美色不能自拔

- 点击图片阅读 -

内海纮子


动画中的女性形象

聊过女性创作者之后,我们来说一说动画中的女性形象有哪些类别和演化,反映了怎样的审美取向和社会风气。

世界上第一位动画女明星,是弗莱舍兄弟在20世纪30年代创造的贝蒂小姐(Betty Boop),她的形象来源于那个时代张扬风骚的飞来波女郎——穿短裙、梳妹妹头发型、听/唱爵士乐。《海斯法典》颁布后,贝蒂变得越发保守。80年代后,她又因为性感甜美的气质再次翻红,得到流行时尚的青睐。

在曾经的动画里,没有哪个女人比她更性感

- 点击图片阅读 -


另一位值得注意的性感女明星是《热辣小红帽》(Red Hot Riding Hood)中的小红帽,在这部特克斯·艾弗里(Tex Avery)的杰作中,小红帽-大灰狼-外婆上演了一出荷尔蒙爆棚的癫狂喜剧;里面的小红帽实在太诱人太受欢迎,以至于在二战时期被美国军人(包括飞虎队)涂在飞机上,这位银幕上的性感尤物成为士兵发泄的渠道。

引领「打CALL」风潮的动画女神,她曾在中国天空下飞舞

- 点击图片阅读 -


但自从迪士尼开启长片时代,主流动画越来越多改编西方传统童话,里面的女主角形象自然也变成了《白雪公主》《灰姑娘》那样端庄典雅等待拯救的公主——他们成为了迪士尼IP帝国的基石。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主的涵义也随之发生微妙转变,从勤劳顺从的“落难公主”到茉莉花木兰等少数族裔公主,再到强调“女性力量”的艾莎,在学术趴8年前转载的一篇文章里,作者就结合北美社会变化,以风趣的口吻梳理了女权和公主互相“拉扯”的过程。

而在评论《冰雪奇缘2》的文章里,作者焚纸楼也提到,新世代迪士尼公主的魅力,正是在于“对所有世代所有年纪的对非主流(包括而不仅限于LGBT)孩子,所送达的打气以及温情……定锚了迪士尼近十年来的新价值观的路线。”

从迪士尼公主电影看女权主义的发展

- 点击图片阅读 -


深入剧情和幕后——迪士尼首部「东南亚大杂烩」香吗?

- 点击图片阅读 -


毁掉《冰雪奇缘2》,从迪士尼回归对「公主」的腐朽偏见开始

- 点击图片阅读 -


美国电视动画方面,自从90年代MTV、卡通频道等电视台带来多元动画风格,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深入女性心理、展现女性困境的动画

打破女性刻板印象,她怎样制裁动画界最渣的PUA

- 点击图片阅读 -

《哈莉奎因》

性骚扰、胸部焦虑、升职……讲述女性困境的成人动画长啥样?

- 点击图片阅读 -

《鸟姐妹》

《拽妹黛薇儿》,没有文章但是一直想写,先挖个坑

再次来到日本,源远流长的御宅文化和高度发达的商业体系孵化出许多我们熟悉的女性形容词:萝莉、御姐、病娇、三无……女性的“人设”类型似乎比男性多得多。角色的每一种发型、服饰甚至说话风格都被赋予特别的审美意味。

例如单单摘出服装——学术趴就有两篇相关的文章:动画中的制服,照应了其在日本社会中隐含的青春、禁忌甚至是情欲的意味;经过艺术加工,又在观看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符号意指体系,甚至反过来影响现实认知。

日本动画中制服文化的终极学术图鉴

- 点击图片阅读 -


深度剖析!为什么水手服让人记住了美少女战士?

- 点击图片阅读 -


另外,学术趴过往文章还论述过各种类型动画里的女性形象:

例如在奇幻冒险动画中,作者半张纸循《动画机器》作者托马斯·拉马尔的思路,梳理《天空之城》《蓝宝石之谜》《人型电脑天使心》等作品中的“蓝宝石女孩”形象。她们与男孩相遇,然后一同踏上冒险之旅;她们身世成谜,力量非凡;她们同时具有毁灭性和拯救性——似乎对应着精神分析学中男性逃避阉割焦虑的两条途径:贬低或是崇拜女性。

从藏在少女私密处的「蓝宝石」,谈日本动画中的性别不对称

- 点击图片阅读 -


再如在作者塔卡西对新旧两版《新世纪福音战士》的评论中,作者认为在旧版EVA里,初号机是“法西斯母性”的象征,“将‘母亲’神格化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母性’光辉背后的阴暗、暴力与疯狂。”

有趣的是,“女性”也正是塔卡西对新剧场版批评所在——原先“拟似家庭”关系里复杂且丰满的女性角色描写不见了,女人全都直接“升华”带上了令人窒息的圣母光环。

用“家庭”的视角,重读神作「新世纪福音战士」

- 点击图片阅读 -

旧版EVA评论

新世纪神作看完了,我大受震撼。可是...

- 点击图片阅读 -

新版EVA评论

曾经在60年代和90年代引发热潮的魔法少女动画,其中的女性形象也得到须川亚纪子等人的广泛研究。相比于男孩,女孩获得力量之后,习惯于将力量视为“秘密”,维持原先的日常家庭/学校/社交(甚至是作为弱者)生活,使用力量是为了身边的人,使用的方式也更加温柔,即便在解构性质的《魔法少女小圆》里,依然呈现出一种“外在社会性”与“内在封闭性”的反差。
魔法少女动画……的女性特质……有许多人批评其为一种性别刻板印象。(但也)为一代代女孩所痴迷崇拜,为她们人生成长提供养料。

很多人童年的第一位小仙女,猜猜她是?

- 点击图片阅读 -

魔法少女动画代表作《俏皮小花仙》

属于女孩子的战斗!魔法少女动画如何对抗性别范式?

- 点击图片阅读 -


日常系动画则主要讲述可爱女孩轻松自在的生活,这类作品里,时间不存在,目的不存在,向我们提供纯粹的来自生活本身的愉悦。

“女士优先男士靠边”的特质,一方面塑造了许多突破社会规范性格鲜明的女性角色,另一方面,暧昧的“伪百合”氛围也让某些女性成为了男性视点的代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男性观众会被“橘里橘气”所吸引吧。
(虽然)在现存日式动漫的表现框架中,摆脱父权制叙事规范、真正从女性视角出发的作品几乎是凤毛麟角……(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不同真的有传说中那么大吗?难道对美好的向望、对爱的渴望、对生活中发生的小奇迹与的感动、对毫无逻辑的命运的恐惧与无奈,不是人类共通的感情吗?

女性视点下的日常系动画:是完美天堂吗?

- 点击图片阅读 -



Jump的类别分类,横轴“男-女”,纵轴“战斗-日常”,可见分类不能一概而论,切不可形成“战斗漫画男性看,女生就该看日常番”的刻板印象

而把目光转向真正的女性向作品中,笔者发现在这些作品里,女性的形象是十分多元的,没有办法一概而论——例如同样“女扮男装”的要素,在《凡尔赛玫瑰》里主角将军装视为责任荣誉,自己化身为“理想男性”,在《樱兰高校男公关部》里,角色虽然身着男装,但并不在乎传统男性气质。(当然,背后也有时代变化带来的影响)

ACG里的“男装丽人”:是反抗,还是妥协?

- 点击图片阅读 -


女性向作品展现了女性的多重欲望,而不只是外界所期盼的那一面——可以温驯勤劳,可以叛逆威武,也可以很变态。

关于优秀的女性向动画,我们学术趴还发表过以下这几篇推荐文章:

被“玛丽苏”“耽美”的标签误解,它其实是一部女性成长史诗

- 点击图片阅读 -

雪乃纱衣原作,MADHOUSE制作的动画《彩云国物语》

深度剖析,神作《十二国记》背后的鬼才女作家

- 点击图片阅读 -

小野不由美

这部经典少女漫改动画在本季重制,它曾影响了一代人

- 点击图片阅读 -

《水果篮子》

情人节到了,安利一部甜度爆表的高分恋爱喜剧

- 点击图片阅读 -

《恋爱情结》

红了30年,它已远不止于一部玛丽苏

- 点击图片阅读 -

《花样男子》

这些来自女性的创作,打破了男性的创作定势,又反过来让男观众体会到新鲜的女性视角(例如《利兹与青鸟》,点击阅读:一部入围奥斯卡的动画电影,两个女孩最隐秘的恋之诗),正如我们组织的撰稿人对谈特别栏目《两性夜话:女性动画作者笔下的女性更涩?》所说:
女性加入了进来,导致无论是男性受众还是女性受众都拥有了更多选择。
我看见哥特萝莉的雕花发箍会爆炸,她看见肌肉猛男的衬衫袖箍会爆炸,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两性夜话:女性动画作者笔下的女性更涩?

- 点击图片阅读 -



动画与现实性别议题的交汇

再进一步,当我们探访动画背后的性别政治,同样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商业动画可以反映社会现实,创作者或多说少也会利用它表现喜好、倾向甚至诉求,但我们无意在这篇文章中“批斗”某部具体的商业作品。任何作品在现实议题上都有其历史与社会的局限性(与闪光点!),“避而不谈”或“一棒打死”,都并非学术趴过往文章的态度。

例如日本动画中的性骚扰元素,所反映的日本社会风气和女性地位。
赤裸裸的性骚扰在今天的动画与漫画中似乎已经很少见了。而取而代之的,与其说是性骚扰,不如说是一种“奇妙的巧合”……反而更深地嵌进了文化产业中,甚至成为了一种标志性的符号。

从MeToo说起,聊一聊日本动漫中的那些性骚扰

- 点击图片阅读 -


例如耽美文化的“可贵之处”,它的由来与女权主义影响扩大有着怎样的联系。

当耽美走向大众——不仅仅是“性幻想”的乌托邦

- 点击图片阅读 -


以及从女性话题扩展到广泛的性别议题,动画某种程度上也提供了一个宽松、安全的讨论场域。在这里,角色形象可以不受现实的指点,不遵循固定性别模板,有谁规定了梅花只有长成一种模样才美‍‍呢?如作者拉笑儿·李所说:

在图文共同的作用下,动画作品在虚构的世界里循序渐进地创造了一个超越自我理解、大致自洽的时空场。在这个场域内,作者输出有限可信的新社会规范设定,带领观众和读者们跨越身心差异,并顺着其思路来参与协同表演。


在这个体验中,现实中的性别、规范与观点都暂且可被抛诸脑外。我们成了一个个复杂又简单的海绵宝宝,爱上什么角色都可以代入相应的人物,与 TA 共同演完这一场戏——或许这种“协同表演”的体验就是动画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抵制「娘炮」?不如了解下动画中男角色的中性化审美

- 点击图片阅读 -


是男是女都可以?为什么在动画中,我们更容易接受多元性别观

- 点击图片阅读 -


当然,呼吁平权拥抱多元的趋势下也出现一些让人黄豆流汗的操作……例如网飞版《圣斗士星矢》把瞬改成女孩,用“无中生有”的方式刻意凸显女性,偏离了原作精神,是另一种矫枉过正的刻板认知。对作者风瞳君来说,其实原作“瞬是男性的设定才是真正打破对性别刻板偏见的关键。”

前些年的真人版《花木兰》,更是以女权为噱头,无视东西文脉差异,将西方公主&女巫范式套进东方故事,“借壳(女权符号)输出(文化商品)”。
迪士尼深知当代女性观众的喜好,力图将木兰塑造成一个“当代女性典范”。但同时,迪士尼也对女权主义中的破坏性、革命性和反权威倾向抱有强烈的抵触,生怕把自己的女性角色刻画得过于“女权”而遭到现实社会真正的掌权者的反感。

《圣斗士》重制版瞬被改成了女性:这真能避免对性别的刻板偏见吗?

- 点击图片阅读 -


标榜「女性觉醒」的《花木兰》,从女权主义角度看能拿几分?

- 点击图片阅读 -



结语

在商业动画里,【女性书写的痕迹】和【女性形象的呈现】反映了大众文化“规训与狂欢”的一体两面,将为我们持续带来更多享受和思考。

而在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和女权主义的发展,也已经切实对动画产生了影响,女性创作者的参与度提高,女性受众的需求被正视和满足,更为动画带来了新的解读角度,相信这一趋势会在未来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ps:最后小小打个广告。我们摸鱼走马书店女性创作者主题【双日秒杀】还有最后一天,欢迎各位前来选购~ →→ 点击阅读 看见女性创作者,3·8节限时双日秒杀!


*学术趴现已入驻各大平台,欢迎在微博、B站、Youtube搜索“动画学术趴”

- END | 动画学术趴 -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