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 程旭:探寻微生物世界的奥秘
【校友名片】
程旭在荷兰的生活照
程旭,2001年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为第一批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联合培养学生,先后在瓦赫宁根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专业研究领域为农业微生物学、土壤/根系微生物组学,先后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成为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北京市农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客座科学家。
每当我们仰望苍穹,总是忍不住赞叹浩瀚宇宙的神秘无穷;每当我们眺望蔚蓝海洋,总是被海纳百川的无边宽阔而震撼折服。这世界,有太多的奥秘等待我们探索,有太多的未知等待着被开启。与天空海洋相比,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还存在着一些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人们将之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种类繁杂,诸如真菌、细菌、病毒,以及小型原生生物等均囊括其中,它们的世界是那么的神秘、多彩、又引人入胜!程旭,就是这样一位探寻农业微生物世界的科研人。
远赴荷兰,踏上求学征程
程旭在荷兰的生活照
2001年,程旭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成为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联合培养2+4项目的首批学生,实现本科、硕士阶段连读,在当时国内是较为难得的机会。前两年的国内生活,程旭一边专心攻读相关基础课程书籍,努力提高外语技能,为接下来的国外求学生活奠定基础,另一边积极参与学院的各项学生活动,程旭加入学生会外联部,发挥自身优势拉取活动赞助,同时还注重体质锻炼,加入乒乓球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赛事,为短暂的国内校园生活平添几份快乐。两年的时间一晃而过,2003年非典疫情突然袭来,配合国内防疫政策,疫情得到控制之后,程旭于2003年12月正式远赴荷兰,踏上求学征程。
一开始,程旭并不适应荷兰的教学体制。学分制、必修课+选修课的设计、授课语言等均与国内有所差异,实验课虽然进展顺利,但是理论考试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在那段过渡期内,程旭逐步意识到,国人与荷兰人在思维方式上有所差别,如果想尽快适应国外求学生活,必须要调整思路和心态。骨子里带着倔强的程旭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学会荷兰人的思考方式,我一定要尽快弥补这种差距。”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程旭很快就融入了荷兰的求学生活,不仅充分融入了荷兰的社会生活,而且在课程学习、实验设计、理论考试等方面取得十足的进步,顺利拿下瓦赫宁根生物技术专业学士学位和环境生物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程旭表示,荷兰的教学体制设计较国内相比更为自由,选修课的设计更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个人主动性,根据自身特点安排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
扣响微生物世界的大门
硕士期间,程旭有幸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微生物学院,跟随Steve Zinder教授实习,进行硕士论文的实验设计撰写,也正是这样一段经历,为程旭后续攻读博士提供了机遇。与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硕士即将毕业的时候,程旭也面对着找工作还是继续读博的选择,无数次纠结到底作何选择。为此,他曾前往招聘会现场,与公司负责人进行深入了解。绝大多数相关公司表示,由于专业领域受限,公司更为倾向招聘本科或者博士学历,因此在多方平衡后,程旭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不懈努力之下获得了在瓦赫宁根大学病理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由偏应用的环境生物技术专业转为更加偏向基础研究的研究课题,由此扣响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大门。
从事基础学科的研究,像是在一条黑暗的道路上摸索前进,永远无法预判何时遇见光明,然而程旭却在这条黑暗的前进道路上甘之如饴。兴趣使然,程旭经常保持早八晚九的工作节奏,沉醉于实验室探索农业微生物菌群。实验之余,他也会进行自我调节,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拥有健康的体魄。每一个实验,都被他视为探索新世界奥秘的必经之路,他常说,“我们的实验第一步就是找现象,就是找差异,进而去找为什么,也就是找机制,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从硕士的环境生物技术研究到博士期间的根际微生物研究,程旭也在不断细化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最终围绕根系微生物展开深入研究,完成博士论文《荧光假单胞杆菌对植物保护和生长促进的功能机理和调控关系》。他仿佛是一位微生物世界的探访者,努力发现合成有益菌群,提高植物保护和生长耐受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博士毕业后,程旭非常幸运地在一个月内找到工作,实现从校园到工作的无缝对接,继续留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在植物科学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员,协助Ton Bisseling院士组建植物微生物种群研究团队。在这一阶段,程旭的主要研究精力集中在微生物种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机理方面,通过研究分析自然生态环境下微生物种群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构建帮助植物在逆境环境中生长的有益微生物种群,具有极高的应用潜力,科研成果发表在多个领域的著名刊物,包括以并列通讯作者将论文发表在自然子数选取的微生物生态领域内顶级杂志The ISME Journal,这也是他口中的“梦想期刊”。在此期间,程旭一直保持谦虚认真的科研态度,专注于每一个实验,认真对比每一个实验现象与细节,在差异中寻求未知,不断攀登新的学术高峰。
回国任职守护粮食安全
从2004年至2021年,程旭一直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求学任职,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挑战新的研究课题,实现自我突破。近年来,程旭一直与国内相关研究机构保持良好的科研互动,让程旭在博士后出站萌生了回国发展的念头。2021年8月,程旭正式决定放弃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实验室的工作,入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重新组建团队开启新的科研探索。
万事开头难。回国后的程旭深刻地感受到国内国外研究环境的不同,也在尊重适应这些差异,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准备。“回国是很坚定的,只是想学习和积累更多的技能和经验。我清楚的知道我将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在国外可以生存和发展,回来后一定可以更好的打拼事业。希望以此为基点,开启一段新的科研生活,为祖国效力。”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打好种业翻身仗,特别是掌控种质资源,加大科技攻关,选育优良品种,从种源上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实际瓶颈制约,这才是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所在。除了传统手段外,还要加大投入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发掘优异基因,加快育种全链自主创新。程旭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加入了“优薯计划”团队,开始围绕着提升杂交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为核心问题组建团队,助力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大门。这是一个人才济济的综合型研究团队,从栽培、育种、土壤安全等全方面开展技术研究和创新。其中,程旭的课题组主要本课题组目前以马铃薯为主要材料,专注于促进杂交二倍体马铃薯种子萌发和育苗壮苗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通过土壤改良、水-肥-药一体化的栽培和管理技术研发和创新,从而提高杂交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深入研究马铃薯根系微生物组组成结构、丰度和功能;通过分析核心和基石类菌群等,构建复合微生物群落,揭示其对马铃薯促生和提高逆境胁迫能力的作用机理。充分发挥植物微生物的有利作用,通过土壤微生物的手段,研发植物微生物组育种技术、提高育种质量,强化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支持力度和内涵。
图为2016年学校党委书记姜沛民带队访荷期间,见证我校荷兰校友会成立并授旗。程旭(左三)为首任会长
在荷兰期间,程旭一直积极组建中国农业大学荷兰校友会,担任荷兰校友会会长,努力与欧洲其他国家校友会对接,增强海外校友会间的互动交流,为海外校友做好服务。直到程旭回国,也一直没有中断荷兰校友会的工作。作为一名农大人,无论身在何方,永远不曾忘却“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程旭也在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农大校训。新的起点、新的环境、新的征程,程旭继续带着对未知探索的勇气,带领团队成员一起不断探寻微生物世界的精彩奥秘,并将其科研成果努力转化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助燃剂,在种业提升、粮食安全等领域贡献出一份农大科研人的智慧。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万千事物的丰富多样共筑了整个精彩的世界,有人钟情于蓝天的辽阔,有人沉迷于大海的碧波,而程旭,永远保持谦虚好学的心态,用属于农大人的踏实勤奋,努力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奥秘,在微世界里慢慢收获充实人生。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校友故事 | 吕名礼、吴竹夫妇:人生这道数学题,你做对几道?
校友故事 | 高福:高考不是唯一起跑线,是不断提升的新起点
校友故事 | 刘含:英伦奋勇逐梦,挑战创业人生
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采写:刘岩
编辑:荆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