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百答说范蠡》44:范蠡是不是儒商
《百问百答说范蠡》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采用“问题式”文体——百问百答,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阐述了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教育、商业、经营等光辉思想,探讨了姜子牙、百里奚、管仲、老子、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在与文种、伍子胥、孙武、子贡、白圭、吕不韦、张良、刘基、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是用“准学术”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
百问百答题说范蠡,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44 ——
范蠡是不是儒商
如果说“儒”是指学问、学者,那么范蠡是儒商——具有学者风度的商人。
如果说“儒”是指孔子创立的学派(儒教)及其知识分子,那么范蠡则不是这样的“儒商”。因为范蠡不仅学习了孔子的“儒学”,也学习了老子的“道学”,还学习了孙子的“兵学”,是古代一位罕见的通才。
第一,范蠡是儒学精华思想的传播者而不是儒教忠实信徒。
孔子的“儒学”,把社会阶层分为仕、农、工、商四个等级,仕,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官吏,是第一阶层,商人是第四阶层,以仕为上,以农为本,以商为末,是社会的主流思想。范蠡辞官经商,主动从社会最高阶阶层下降到最低阶层,是对社会主流思想的大胆公开挑战,两千多年来一直不为主流社会所推崇,所以不能说他是儒教信徒——也不能说他是标准的“儒商”。但范蠡在经商活动中,吸收并践行了 “仁者爱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信行必果”的儒学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儒学精华思想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吸收并践行了“儒学”的精华思想——“道德经商”,从而奠定了道德经商的儒商传统。他的举动,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儒家的义利观,分析现代知识分子经商行为,有重要启迪意义。
第二,范蠡是老子道学思想的继承者践行者。
一是继承了老子的“慎重用兵”思想。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经》下同)。范蠡出道不久,在夫椒战前,对欲伐吴的越王勾践谏言说:“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勾践不听范蠡的忠告,兵败被困,范蠡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费心运筹,拯救了越国。
二是继承了老子的“功成身退”思想。老子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不争而善胜”,“圣人为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也”。范蠡在辅佐勾践兴越灭吴后,就在苏州的前身姑苏这个地方,主动辞官,全身而退,悄然而去,实践了老子的思想。大诗人李白赞曰:“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能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得!范蠡的对手伍子胥、范蠡的“伯乐”文种两个忠臣能臣都没有做到,先后被夫差、勾践赐死。
三是继承了老子的“不求名利”思想。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夫唯不争,故无尤”,“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范蠡不仅在越国辞了国相,到了齐国,又辞了一次——送还相印、马上搬迁。他认为“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史记》)。他薄利多销“逐什一之利”,“十九年三致千金”成为巨万富翁后,三次散去千金。这些行为充分说明,他并不追求名利,而是开创一种社会行为准则,追求一种高尚精神。老子只是有言论,并没有多少具体实践。范蠡则是身体力行,非常不易。有学者认为范蠡是老子的弟子,得到了真传,所以对老子的思想领会最深,是黄老之学的先驱,是不是这样,有待进一步考证。纵观范蠡一生,吸收并践行了“道学”的核心思想——不争善胜、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取得了成功,最终成为四大财神之一的“文财神”,而财神正是道教之神——精神人的最高者。
第三,范蠡是孙子“兵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中国古代兵学理论有两块基石,一块是战略进攻思想,由孙子奠定。一块是战略防御思想,由范蠡奠定。范蠡奠定的这一块基石——积极防御,以弱胜强,对于我们今天更有借鉴意义。像我们这样被西方列强欺负了一个多世纪的贫穷落后国家,一个始终热爱和平的国家,一个面临着霸权主义者威胁的国家,要保证国家安全,特别需要的是范蠡的积极防御战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追求——孙子兵法,适合于强国强兵,吴国利用其道,连年征战,打遍了邻国。范蠡为国势孱弱的越国效力,不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范蠡从国情出发,接受了孙子“令文齐武”的治军原则,建立了持久防御、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军事理论体系,韬光养晦,发奋图强,乘虚蹈隙,出奇制胜,诠释了孙子兵法的核心“善战思想”。范蠡在经商之后,灵活运用军事辩证法,处理供求、产销等各种关系,适应市场,灵活经营,随时逐利,“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周转资金要快——“财币欲其引如流水”, “能择人而任时”“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随机应变而不专靠人力),其经营思想正是兵法原则。《孙子兵法》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研究专家、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博导吴如嵩教授认为,“势”的核心是“时”,是快速、敏捷。孙子所谓“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无论“战势”还是“商势”,根本的问题是“造势”,充分利用时间,抓住机遇,把握态势。如果在商战中不善于识势、造势、求势,必然处处被动,失去竞争能力。吴教授认为,商战与兵战确有许多共通的规律,都要求计划性、主动性与灵活性。兵战同商战,本质是不同的。兵战的规律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而商战则是赢得市场,赢得客户,壮大自己。然而兵战与商战又确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诸如:以功利为目的竞争性,决策的预见性,信息的及时性,投入的风险性,经销的灵活性,管理的法规性,等等。正是这些相同与相似之点,可以充分利用,范蠡正是这样做的。有人评论,范蠡吸收并践行了“兵学”的善战思想——择人任势、灵活运用军事辩证法,从而在市场营销上有了天才创造,是商道理论的奠基者和实行者。
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是那个时代主要思想学派的集大成者——承老子孔子孙子衣钵史称范子;融道学儒学兵学精髓开创蠡学。他既是天才的思想家,又是成功的实业家。当年世人尊称他“朱公”,因在陶地,亦称“陶朱公”。后人便把他开创的事业,称作“陶朱事业”。遍布全球的“华商”,从事的是“陶朱事业”,自然也继承了“陶朱基因”。因此可以说,范蠡是中国商人和中国裔商人鼻祖——“华商鼻祖”。
往期回顾(点击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