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ce M.S. Campbell,evening lecture, 25 February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Crisis of the 14th Century. ‘Teleconnec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Societal Change?”, German Historical Institute, 24-26 February 2016.
Bruce M. S. Campbell. 2016. The Great Transition: Climate, Disease and Society in the Late-Medieval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ources:https://mittelalter.hypotheses.org/7868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z411b7Vt/
前几天,我看了地理学家布鲁斯•坎贝尔2016年所做的讲座《黑死病的环境起源》(讲座视频B站可看,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跳转),非常有启发性,他的分析思路对于寻找和理解今天新冠病毒的起源不无借鉴意义。布鲁斯•坎贝尔是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地理、考古学和古生态学学院的荣休教授,讲座是坎贝尔在德国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国际会议“14世纪的危机:环境与社会变迁之间的遥相关?“上所做的晚间讲座,基于坎贝尔2016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转型:中世纪晚期世界的气候、疾病和社会》一书的部分内容。
坎贝尔搜集综合了13世纪晚期至15世纪晚期世界气候变迁数据、人口数据、经济数据、生态数据、生态学家对于鼠疫杆菌的古DNA分析和基因解码,令人信服地论述13-14世纪的环境变动如何有利于鼠疫杆菌的宿主和传播媒介的繁殖,从而使鼠疫从干旱中亚地区的一种地方性动物性疾病,最终从动物跨越到人,从东至西传播到欧洲。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早期,世界大气环流和气候环境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干旱和洪灾轮番交替发生。1340年代的气候状态:气温升高、降水丰富,食物增多,有利于鼠疫杆菌宿主森林啮齿动物和家鼠数量的增加,气温高湿度大同时意味着传播媒介的虱子活动也增加,从而导致鼠疫杆菌从地方性动物病逐渐演变为动物流行病、动物共患病、人畜共患病,最终造成全球大流行病,鼠疫杆菌最初起源于青藏高原,经过80年,通过商队向西传到欧洲,14世纪欧洲大约有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人死于鼠疫。气候、环境、疾病和社会之间存在遥相关(teleconnections)。1) 哪怕是中世纪,人类也生活在一个疾病全球传播的世界。世界某个地方发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世界其他地方也会遭受影响。鼠疫用了80年从中亚传到欧洲,后果是毁灭性的。今天新冠病毒的全球传播速度更是加倍,数月之间传遍全球181个国家和地区,感染人数超过百万,死亡人数超过5万。2) 新冠病毒的产生恐怕跟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不无联系。14世纪鼠疫的大流行正好夹在两次旱灾之间的洪涝时期,降水变多,气温升高。最近几年全球气温屡创新高,很可能为新病毒产生提供温床。3) 对于中世纪黑死病的认识,直到2010年科学家才有比较肯定的结论。对于新冠病毒的认识,恐怕也需要比我们预期更长的时间。14世纪地球大气环流模式经历显著变化,干旱和洪水交替出现。
14世纪初期起,伴随着降水的减少,欧洲各地相继出现饥荒、人畜共患病、庄稼歉收。
与此同时,14世纪欧洲遭受人口急剧减少,如图中所示,无论欧洲总人口、还是英格兰人口、意大利人口均呈现显著下滑趋势。
并且,欧洲各国人口减少还导致了各自经济产出的缩减。
就人均GDP而言,英国和荷兰由于人口减少,人均GDP反而上升了;意大利的人均GDP则有时下降有时上升;但西班牙人均GDP则一蹶不振。
环境与社会存在遥相关:“气候变化是前工业化时期欧洲和北半球大规模人类危机的终极原因,而气候驱动的经济衰退则是直接原因”。上述说法部分忽视了人类行为和反应的复杂性,更不用说还忽视了生物作用的自主性。在1340年代大规模的人类危机(黑死病)中,气候对社会的影响是通过生态、疾病、微生物和人类行为方方面面的干预影响来调节的。
黑死病构成了一场巨大而持久的生物冲击,是气候、生态、生物和人类环境独特组合作用的结果。它们将长期潜伏于干旱中亚地区(Arid Central Asia, ACA)的森林啮齿动物的地方性动物传染病转变成一种快速蔓延的人类全球大流行病。
黑死病,无论其起源何处,都形成一种大规模的、反复出现的生物冲击。它同等杀死生产者和消费者。
1347-1353年黑死病第一次暴发,欧洲3000-3600万人死亡。至1400年,欧洲大约有5000万人死于这场瘟疫。
直到2010年10月,一篇论文发表了古DNA分析的决定性结果,毫无疑问地确定黑死病确实是由媒介传播的鼠疫杆菌导致的。
鼠疫杆菌现已在5个西欧国家可追溯的14世纪黑死病亡者埋葬地的牙齿遗骸中提取鉴别出来:法国、意大利、德国南部、荷兰和英国。
野生啮齿动物是鼠疫杆菌的保存宿主,而家鼠是鼠疫杆菌的放大宿主。昆虫媒介的叮咬,主要是跳蚤,是鼠疫杆菌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尽管它还可以通过多种其他方式感染。偶发地,鼠疫杆菌会穿越并感染人类,有时会引发并蔓延成毁灭性的大流行病。鼠疫在野外已经存在了上千年,是一种地栖啮齿动物的偶发性地方性动物疾病,偶尔造成人类死亡。然而在六世纪、十四世纪和十九世纪,它从动物跨越到人,成为毁灭性的泛大陆人类大流行病。人类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鼠疫,分别始于公元540年代、1340年代和1850年代。
1)鼠疫杆菌是无性进化的;小的突变区分了鼠疫的不同分支和菌株。2)在动物流行病/动物共患病期间,容易出现新的分支。4)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黑死病的基因组比其他基因组更危险。5)第一次和第二次鼠疫大流行起因于病原体从动物到人类的交叉传播。
8)鼠疫存在时间最长的地区往往表现出最大的基因组多样性和最早的基因型。
9)从地理上看,中国西部半干旱的青藏高原似乎是黑死病的最初起源,那里鼠疫长期以来一直是地栖沙鼠和旱獭的一种地方性动物传染病。10)从时间上看,黑死病基因组是在1268年或1282年后不久的一次生物“大爆炸”中出现的。11)因此,13世纪中期至14世纪中期,干旱中亚地区(ACA)的环境条件是鼠疫再次出现和传播的基础。
一个连续的“鼠疫周期”由五个主要阶段组成:地方性动物病(enzootic)、动物流行病(epizootic)、动物共患病(panzootic)、人畜共患病(zoonotic)和大流行病(pandemic)。
历史上,干旱中亚地区的气候条件对鼠疫的暴发产生了巨大影响,要么降低要么提高了鼠疫从地方性动物病扩大为动物流行病的风险,然后成为动物共患病,然后再成为动物传染病,最后变成大流行病。
鼠疫是一种媒介传播的疾病,因此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和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因为病原体及其宿主和媒介都对生态影响做出直接和间接的反应。1)生态上,通过向森林啮齿动物宿主提供食物,从而提高宿主种群的密度和存活率。
气候不稳定加剧造成干旱中亚地区的生态压力,似乎引发了导致黑死病的动物流行病。注意图中黑死病的再次出现正好介于13世纪末和14世纪中期两次旱灾之间的洪水期。
从公元1310年开始,随着干旱的缓解,鼠疫从源头青海开始,沿着商队的路线向西蔓延,穿过沙漠和山脉,于1338年到达吉尔吉斯的伊塞克湖。
用时大约80年,传播势头逐渐增强,鼠疫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向西传播到欧洲的大西洋沿岸。黑死病是证明环境和社会之间存在遥相关的典型例子,因为变化以复杂和不可预测的方式通过旧世界的社会生态系统串联起来,并带来变革性的后果。在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随着全球大气环流的不稳定和变化,干旱和洪涝灾害事件交替出现,生态压力日益增大,在这种状况之下,鼠疫从休眠的地方性动物病状态重新激活成为更具毒性的动物流行病状态。鼠疫随后从森林啮齿动物保存宿主跨越到放大宿主家鼠,传播到人类成为人畜共患病、再形成快速传播的大流行病,死亡率飙升,这一切发生在1340年代气候和环境显著异常的时期。事实上,中世纪晚期欧洲人口的命运与东边6000多公里之外的半干旱、人烟稀少的中亚内陆地区的环境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若非生态破坏导致黑死病的暴发,社会生态趋势轨迹无疑会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在这一状况之下,微生物尺度的发展产生了宏观尺度的后果。城读 ∣城市阅读的记录
微信公共订阅账号“城读”,每周推送城市阅读笔记
关注我们,请搜索账号 CityReads
或长按上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