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 | 國防軍備一定要充足,才可以維持國際間的道德與和平
一個國家無論如何不能忘記國防,不能忘記軍事。如果不教人民軍事的知識和技能,不鞏固自己國防上的戰備,等於自己要把國家丟掉,是不可以的。
孔子在許多地方,表面上看起來,不大贊成用武力解決問題,但對於國防的戰備,他認為非常重要。個人的修養也是如此,隨時要準備戰鬥的精神,但不輕易用兵。中國武功的道理也是一樣,練拳、練刀、練劍的人,要練到最高的武功,可不是為了輕易殺害別人,而主要在於求得和平的自衛。
——《論語別裁》
中國文化是文和武兩方面的。文的方面姑且不談,中國人是永遠愛好和平的,在什麼地方證明呢?就在中文的這個“武”字。什麼叫“武”?從三千年以前中國人解釋,“止戈”為武,戈是武器,止是停止。但是人類如何才能永遠停止打仗?只有以武器來阻止武器,才不打仗。所以中國文化幾千年,始終不肯去征服別人,只有抵抗侵略。這個“武”字是“止”和“戈”二字合併,意思是停止戰爭。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現代史上,二次大戰,當年的德國、日本,都是“恃武者滅”。專門好文的,最後也是亡國,不注重軍事國防,如徐國的偃王,只提倡文化,不注重國防的,而最後敗亡,這是“恃文者亡”。因此文武兩事不能偏廢,高明的領導人,看到了這個道理,就一定以“內修文德,外治武訓”八個字作政治的最高原則。
軍事國防是不能缺少的,文化是國內的政治中心,對外要注重國防,隨時準備作戰,敵人不敢打進來,自己端恭而作,非常清明,供奉殉國的忠烈;激勵人民有尚武的精神,也不損害於仁德。
——《歷史的經驗》
世界上真正的名將,能懂得軍事的,都不敢輕言戰爭。這不是因為膽小怕戰,而是由於仁慈,不願也不忍看到戰爭帶來的悲慘後果。任何一個士兵,都是經過母親十月懷胎,父母辛辛苦苦把他養育長大成人的,但在戰場上只要幾秒鐘就沒有了。而且犧牲在戰場上的,不只是少數的一兩個人,而是百千萬眾。所以,懂得軍事的人都怕談戰爭。
世界上只有讀書人喜歡談戰爭。我常碰到許多知識份子,他們對於戰爭的看法,好像小孩子玩遊戲那麼容易,像看柔道比賽一樣好玩。殊不知,戰爭是極不容易之事,是悲慘之事——“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老子所說的這個軍事哲學,充分代表了傳統道家的軍事思想。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一個高明的政治家,高明的軍事領導人,是心懷仁慈的,希望領導天下國家止於至善。以善的力量,戰勝一切邪惡,絕不是以自己強盛壯大的武力,去侵略人家,威脅人家。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萬一發生戰爭,必須要用兵的時候,是不得已而為之,並不是逞強好勝。所以,最高軍事哲學的思想,是不得已而為自己防備。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樣,中國做人原則的兩句古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就是這個原則。
我們中國所有的兵家思想、軍事哲學,以及《孫子兵法》《太公兵法》,也和老子這一思想一樣。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就是絕對不侵略他人,但是也絕對不接受別人的侵略。所以他並不是反戰,相反地,認為軍備一定要充足,因為有了足夠的軍事武力,才可以達到維持國際間的道德與和平。
——《老子他說》
南懷瑾先生講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