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丨唐楷之谈临摹

唐楷之 兰台挥麈 2019-05-18


临摹是学习中国书法的不二法门。在古代书学教育中,除了规定《说文》《尔雅》等字学课程外,对“二王”及欧、虞、颜、柳书体的临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有文献记载,唐代虞世南、欧阳询在弘文馆临摹法帖授以楷法。由此可见,临摹对于书法经典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由代表性的大师级书法家亲自示范指导,意义非凡。


晋 王献之 《东山松帖》 纸本行草书 传为米芾摹本


古人对临摹有不同的释义,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

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又有以厚纸覆帖上,就明牗影而摹之,又谓之‘响拓’焉。临之与摹,二者迥殊,不可乱也。


明代丰坊直言:

临者对临,摹者影写。


王世贞认为:

临书易得意,难得体;摹书易得体,难得意。


其中不仅将临与摹各自的意义和作用简明区分,更重要的是指出“临”本身具有“意”的取向,这与中国文化根源有着深层的关系。


大多书学者往往通过一些普及性的学习班和教材获得对一种以“实临”进入“意临”的认识,认为“实临”是入门基础,而“意临”是艺术个性的提升,是临摹的高层次阶段和效果,这其实是对古人的误读。“临”本身即具有取“意”的旨向和作用,哪里又编出个“意临”的阶段和目的!


元 赵孟頫 《临兰亭序》 绢本行书 故宫博物院藏


书学传统意义上的“临摹”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征:第一,中国古代书家极其重视名师垂范的临摹教学;第二,重视临摹善本法帖的权威性;第三,重视以临摹契合于心而习得古贤风神;第四,重视积学敏求的功夫锤炼与顿悟;第五,更重视临摹溯源经典、师古创变的方法和思想。


明 王铎 《临王献之愿馀帖》轴 绢本草书  

青岛市博物馆藏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董其昌论临书直指“道心”,具有原发性“师心自运”的艺术自觉精神,非徒形似。这与唐宋以来倡导临摹所求“骨力”而“形势自生”的论点一脉相承,贵在熟知古人深意,不以其形为束缚而在得其神,获得“不似而似之妙”。


明 王铎 《临欧阳询行书帖》 绫本  上海博物馆藏


今天,在中国高等书法临摹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复杂的现状。“摹”的问题比较单纯。对于“临”,有两大观点:一是主张实临、精准临摹,二是主张意临。两者教学标准和目的不同,既有古典理论的源点支撑,也有现代名家书学观点和实践相佐证,时有争鸣,持续探究。


清 吴昌硕 《篆书临石鼓文轴》 纸本篆书 

上海博物馆藏


其中引申的问题是:这个“意”指的是什么,是谁的“意”?临摹教学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价?不同临摹教学单位或个体有无学科、学理建构意义?各自独立的特色有无比较价值,可否形成学术水平上统一的目标?由书法临摹的理论复读引起的问题值得我们共同思考。


*文章及版式转自艺狮公众号,内容选自《书法教育》2018年增刊。


兰台挥麈[公众号artlch]往期悦读

【研究】李林丨汉魏辽东壁画墓分区与分期研究

【研究】朱浒丨贵霜钱币与汉画像的宗教艺术关联

【研究】张鹏丨金代女真功臣墓葬艺术研究:以乌古论窝论家族墓葬为中心

【研究】李永强丨钱选《浮玉山居图》创作年代考选

论坛】张闻捷丨周代的“行钟”与“行器”

【观点】陈池瑜丨水墨画的现代变革

【研究】练春海丨海昏侯墓出土刘贺印枭纽管见

【撷英】海昏侯资料集合(多图)

【撷英】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大量精美图片)

【研究】孙闻博丨秦汉的女子参战与亲属从军

【研究】赵倩丨“黄门鼓吹”与汉代礼乐文化的审美诉求

【研究】张建宇丨中唐至北宋《金刚经》扉画说法图考察

【研究】庄慧芷丨理想与现实:唐代墓室壁画中的天象图研究

【研究】周珩帮丨楼兰出土《张济逞文书》的文本范围及其他问题

【研究】郑岩丨论唐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的语言与意象

【研究】李凇丨论《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

【研究】何志国丨东汉外来杂技幻术与佛像关系及影响初探

【研究】王雁卿丨北魏平城胡人的考古学观察

【研究】徐东树丨平民文化转向与碑学兴起

【研究】李翎丨金刚手:匠人创造的神

【研究】邓菲丨图像的多重寓意:再论宋金墓葬中的孝子故事图

【研究】馬怡丨漢畫像石中的免冠叩拜圖

【研究】汪珂欣丨何以“无竹”与“八贤”——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一见



      

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