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周珩帮丨楼兰出土《张济逞文书》的文本范围及其他问题

周珩帮 兰台挥麈 2019-03-30

图1 孔纸7正面

图2  孔纸33-1

图3  孔纸25-1,又称《济白帖》

图4  OR. 8212之1401     (LA II.i.(p)正背面)

图5 《张济逞文书》书体与其它文本的对照

图6  孔纸31-7,摹钟繇楷书残片

图7  孔纸24-2上的小字

*原文刊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侯灿,杨代欣.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G].成都:天地出版社,1999:19、148-150、160、222、238-242、276-278、290-293、296、300、549.

[2]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20-21、24-26.

[3]沙知,吴芳思编.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79、183、250、268.

[4]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69.

[5]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代职官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1.

[6]张政烺、吕宗力主编.中国历代官职大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139.

[7]汪涛,胡平生,吴芳思.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7-8.

[8]于雪棠.先秦两汉文体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9-125;伏俊琏.俗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269-291.



[1]该件正面第二、三行的释文,《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误释了“具”、“区”等字。笔者又依据墨色的不同,将三行原释为“高”的字,暂定为“济”,其结构和运笔与孔纸25.1、25.3、32.2、33.1相同,惜漫漶残破,左边三点水又溢出行外,因此仅为推测。

[2]该字应释为“比”,《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释为“以”,有误。

[3]该残纸第一行为“别阔思”的草体,书写规范,“别阔思”为魏晋书信常见语,《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释为“若深思”,有误。

[4]L.A.Ⅱ.ii-孔纸25.1第一行第十字,孔拉德和孟凡人先生释为“常”,林梅村先生、赤井清美《汉简》释为“帝”,侯灿先生用后者。现据OR.8212/1861上清晰的楷书“虎”字及草书样式,该人名应订正为“羌虎”。

[5]为全文编号统一,本段引文将C.P.No(纸文书缩写)替换为“孔纸”。

[6]图1各残纸为节选。图见:侯灿,杨代欣.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9:160、276、162、217、238、242、290、286、234.

[7]图见:侯灿,杨代欣.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G].成都:天地出版社,1999:148-150、160、164-166、208-213、222、234、238、242、248、274-284、290、292-293、300、547-549;沙知,吴芳思.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71-176、179-186;汪涛,胡平生,吴芳思.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图版十四。

[8]侯灿先生已经指出橘西图史(8)中的四件文书与L.A.II.ii有密切关系,且与“李柏文书”在书体笔迹风格上有异,见侯灿.跋片山章雄《李柏文书的出土地》[J].西域研究,1999(3)。笔者在侯先生成果基础上,新增“琦顿首”1件,除了“何奈”一件外,也进行了命名更正:“这这”是“适闻”二字的草书,更名为“适闻”;“故未”新增首字,更名为“徒故未”;“海海”更名为字迹清晰的“问言”。

[9] LA.II.i.(a)为“旨得示具”的反复草写,《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释为“旨得示里”,有误。

[10]为官楼兰似乎不应是中书舍人,可能是舍人出生的“大中正”,负责评定士族品第,一般出自恩幸和官宦。另外,张景恪有可能曾在中原任职“大中正”,或西域长史府是否也有“大中正”的设置,还需资料佐证。

[11]孔纸25.3背面前四行首字均为“比”之草写,《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释为“以”有误。

[12]上述木简图见《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第92、96、98、99、101、103、107、144页。该书将孔木116结尾释为“奉如四写”,有误。

[13]“李柏文书”的书写年代说法不一,但目前学界大多认可王国维先生确定的345年或不久。详见《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第532-533页。



         往期回顾:

【研究】郑 岩丨论唐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的语言与意象

【研究】李凇丨论《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

【研究】何志国丨东汉外来杂技幻术与佛像关系及影响初探

【研究】王雁卿丨北魏平城胡人的考古学观察

【研究】张荣强、张慧芬丨新疆吐鲁番新出唐代貌阅文书

【研究】徐东树丨平民文化转向与碑学兴起

【撷英】练春海丨精品文物的表情密码

【撷英】李重蓉丨汉代的年味儿

【手记】唐克扬丨洛阳:别处青山

【研究】王廉明丨北京耶穌會北堂花園

【研究】李翎丨金刚手:匠人创造的神

【研究】王雁卿丨北魏平城的带具

【研究】邓菲丨图像的多重寓意:再论宋金墓葬中的孝子故事图

【研究】李广森、刘建丨敦煌石窟舞蹈形象的宗教性存在

【研究】董慕达丨汉碑:如何探知真相

【研究】张荣强丨唐代吐鲁番籍的“丁女”与敦煌籍的成年“中女”

【研究】宋艳萍丨“美人”、“才人”考 ——马王堆三号汉墓遣册所见“美人”、“才人”引发

【研究】莊蕙芷丨古墓星空:洛陽北魏元乂墓天象圖

【研究】霍宏伟丨一件银盒的定名与解读

【研究】馬    怡丨漢畫像石中的免冠叩拜圖

【研究】陈彦姝丨宋代官署故事三则

【研究】莊蕙芷丨五行之「中」── 試析漢畫裡對「中央」圖像的表現

【研究】汪珂欣丨何以“无竹”与“八贤”——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一见

【观点】刘悦笛丨当今“元艺术学”的十个基本问题与五层基础架构 ——《当代艺术理论:分析美学导引》撰后

【研究】徐婵菲、郭开红丨洛阳西汉空心砖画像解读       

【研究】杨爱国丨平民的死后生活 ——济南高新区埠东村清代壁画墓探析

【手记】长   北丨缅甸手工艺考察之旅——以漆器工艺为主

【研究】冯卓慧| 大云山汉墓编钟的测音与西汉早期编钟的比较分析

【研究】宋艳萍|论“尧母门”对西汉中后期政治格局以及政治史观的影响

【研究】杨爱国 | 墓壁题诗——中国古代墓葬诗歌装饰初探

【研究】张朝阳 | 汉代使者常惠:拒绝被遗忘的“第二人”

【研究】练春海 | 黄泉之下何以安身立命

治学】练春海│层累与突破:我写我心,砥砺前

      

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