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文速递 | 文旅融合四象限模型及其应用

马波,张越 旅游学刊 2021-09-22


编者按

文者,人也。人生即是文化。人生无高低,文化存雅俗。游者,历也。历览何必旅游。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好的生活是大文化。忽然浮想起信天游。黄土扬风,白云苍狗,兴至歌起,信天而游。生若游牧,何其畅爽。区区旅游,生活之形器,人居之装缀。文旅融合是大文章,也是大迷局。文化不是收受,文化是过程。旅游也并没有“乾坤大挪移”的法力,寄望乃至鼓吹旅游本身(per-se)能创造美好生活,可能是“没文化”的笑谈。而在旅途“一刹那”就“有文化”的旅游者,要不是“觉者”,就是身份阙失的“无家可归者”。文化有场域(champ),文化生惯习(habitus),文化不是你想变,想变就能变。旅游,作为文化过程,是“异”与“我”的相遇。在相遇中,“文化消费”是象,“文化碰撞”是真,“文化镜像”是善,“文化自觉”是美,“文化涵化”是悲。可以说,旅游营造身在“此间”、即行“我修”和“渡我”的色界,正常游客不会“此间乐,不思蜀”。文化,先于且贯串旅游“片刻”,而在乐中生发“我思”,是文化故我无声无息的“万有引力”,是“人于此间”的文化唤起。文旅融合的内核是“人”的发展,游客是人的临时身份。在恒常的文化过程中,“游客”可以消失,“人”不会泯灭。旅游不是人的“摆设”和“盘算”,旅游是人生的“修为”和“活现”。从“人”与“生”的宽广格局,来数点、呵育旅游与文化的境遇,如水连沧海、气通五行,是最富真意的胸怀。幸甚至哉!感怀马波、张越先生恢恢行文,匡扶“旅游育人”之要义,英风截云霓,九道流雪山。
——本期责任编辑:徐小波
1

作者简介


马波(1966—),男,陕西绥德人,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产业经济、旅游文化、旅游制度、乡村旅游。

E-mail:18661855899@163.com



张越(1994—),女,山东高密人,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变迁。

E-mail:zhangyue339@163.com



2


缘起


同多数“60后”同仁一样,我的旅游研究属于半路出家。在本科、硕士、博士阶段,我分别攻读不同的专业,相同点是皆非旅游。直到终结了念书郎身份,方才“跳槽”到旅游专业。不过,对旅游现象的业余思考,还是相对较早的。1988年在保定参加全国农史学会的研讨,主办方组织考察白洋淀,在游船上,我们几个研究生热议了一番农业文明的旅游价值。1990-1993年,我在陕西师范大学追随史念海先生学治历史地理学,因先生兼掌中国古都学会事,而西安、北京、南京、杭州等几大古都都已经把旅游确立为发展方向之一,因缘际会,我开始关注文化旅游的问题。及至博士毕业后“转嫁”旅游学,个人的探索自然从文化入手,我为青岛大学旅游经济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第一门课程是“旅游文化”。半路出家,独自摸索,的确累人,但有“另眼看世界”的快乐,而且“边缘杂交”的益处会缓慢而持续地释放。1990年代初,中国旅游文化学会成立,并先后出版了两部论文集,着力揭示和塑造旅游开发的文化属性,其中的一些文章我看了多遍,对作者们的先知先觉很是佩服。1998年,我出版了《现代旅游文化学》小书,尽管带有应急的色彩,但还算交代了不少自己的观点。之后,因为要满足硕士学位点的建设需求,我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调整至旅游产业经济与政策,但是“文化”的弦始终绷着,于是,对旅游业转型、区域旅游、旅游制度等问题的研究总是难脱人本底色,友人评论用了一个“素”字——及至个人兴趣进一步迁延至旅游伦理,形成公正与效率并重的旅游核心观时,我这才意识到,“素”的评价其实是一种珍贵的肯定。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旅游大众化高歌猛进,旅游产业地位日益提升,旅游学科规模不断扩张,可旅游文化研究却有所沉寂,学者们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倒是政府高层意识到了文化与旅游的天然联系,宣扬了“灵魂”说和“载体”论,以之平衡旅游领域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殆至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敲定,文化和旅游部门合二为一,关于文旅融合的研究骤然升温。这种升温无疑是积极的,体现了学界的时代意识和服务精神,但是学术研究的碎片化、庸俗化和泡沫化也随之而生。不得不说,针对文旅融合的已有研究,大体呈现“三多三少”特点:一是政策解释多,理论探索少;二是旅游学者关注多,文化学者参与少;三是概念歧义多,争鸣批评少。把文旅融合简化为政府职能合并、窄化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矮化为当下旅游业操作策略上的选择,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文化是个大词。在有限的层面上理解文化,文旅融合研究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甚至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在不同的尺度上使用文化概念,学者之间自说自话,就谈不上充分交流和发育共识了。这几年来我跑乡村比较多,对旅游发展的现实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对文旅融合产生更高的期待。在我看来,乡村衰落的根源在于文化上的失败,其次才是经济策略上的城市偏向。发展旅游对乡村生计结构升级具有直接而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丢失了文化灵魂,不仅乡村旅游会偏离健康轨道,而且通过旅游来振兴乡村的终极理想也难以成真。于是,我觉得是时候静下心来思考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了,且把年轻的研究生张越同学也拉了进来。




3


借力

“文旅融合四象限模型及其应用”一文,从酝酿到逻辑建构再到最终成型,耗时还是蛮长的。写成之后,我又明显感到,文章的关键力量其实是从先贤那里借来的。

像我这个年纪的学人,所接受的理论教育和方法训练,大都具有结构主义倾向,会自然而然地走“结构-功能”分析路径,会自觉强调整体性和共时性。面对后现代思潮的冲击,看到解构主义成为流行,不禁自问,结构主义是否已经“out”了?带着一分不安,我重温列维·施特劳斯的著作。《神话与意义》是施特劳斯面向大众的言说,表达很直白,“科学只有两种途径:不是归纳法,就是结构法。如果发现在某个层次上存在的相当复杂的现象,有可能化约为存在于另一个层次的、较为简单的现象时,科学就会采行归纳法……当我们所面临的现象过于复杂,而无法化约为较低层次的现象之时,我们就只好去探索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尽力去了解它们所构成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独创的系统,以谋求逐渐理解这整组复杂的现象。”毫无疑问,文旅融合是一组复杂的现象,且至少在目前尚无法化约为简单的层次,那么采用结构分析方法,“尝试去发现隐藏在表面上的无秩序背后的一种秩序”,无疑是可行的和有意义的。当然,这种结构分析,应当是面向现实的、简化的和具有解释性的。《论语·子路》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转换成学术表达就是任何研究必须概念前挺。无须讳言,旅游研究,无论国内国际,概念的创造十分活跃,概念的坐实却不如人意。就拿文旅融合研究来说,分歧和混乱主要出自对文化、旅游的内涵界定大不相同,尤其是对“文化”的理解可谓五花八门。有鉴于此,我们的研究从概念辨析入手。然而,在努力说明“文化究竟是什么”的过程中,“文化到底为什么”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好在雷蒙·威廉斯的大作《文化与社会》足以答疑解惑,从中我们找到了自以为最佳的表述,那就是人类完美(human perfection)——完美永无止境,但追求人的完美是一面旗帜,它指引人类不断走向“诗和远方”,由此,文旅融合方有最高目标、终极关怀和持久动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极其深刻,他不仅辩证地分析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而且提出了“有原则高度的实践”理念和“人的高度的革命”倡议。这对我们认识当下的文旅融合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旅游既是经济产业,也是文化事业;文化既是物质实体,更是社会有机体——于是,文旅融合的四象限分析模型得以孕育和生发。



4


存憾

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稿子杀青之时,我知道这篇论文是有缺憾的。

其一,“象限”是作为数学分析工具而创建的,意在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本文借用了“象限”概念,但仅停留在思维模型建构的层面上,只是提出,“象限中的交叉元点,表达在两个维度上认识从一元到多元的起点,也可以理解为实践智慧的转折点。”这显然是粗略的,未来需考虑发育量化分析的可能性。

其二,对文旅融合四个象限的描述及其动态转化的分析,体现的是宏观尺度,微观机理有待进一步阐发。此外,受结构安排的限制,笔者从乡村旅游调研中获得的诸多启示也未能呈现在论文中。

其三,在模型应用部分采取了点到为止的表达方式,点的过宽,收的太紧,涉及到的问题大都需要日后专文论述。

其四,文字表达板正有余,生动不足。俗语说:只有想明白,才能讲清楚。可见,在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上,笔者仅仅是开了一个小小的头。借用苏格拉底的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这可不是无聊的自谦,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引用本文

马波, 张越.文旅融合四象限模型及其应用[J]. 旅游学刊, 2020, 35(5): 15-21. 

MA Bo, ZHANG Yue. Four quadrant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5): 15-21.

原文链接https://book.yunzhan365.com/rztl/xttj/mobile/index.html




责任编辑 || 徐小波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研究员
语音主播 || 程远欣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责任校对 || 宋志伟
技术编辑 || 耿悦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图片来源 || pic.sogou.com






往期佳文

◣佳文速递 | 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

◣佳文速递 | 互联网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了吗?——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佳文速递 | 农村家庭收入来源、家庭特征与旅游消费——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微观分析

◣佳文速递 |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周期的动态路径演化识别

◣佳文速递 | 如何从共毁走向共生?——定制化旅游价值共毁鹤价值恢复对口碑传播的影响

◣佳文速递 | 儿童旅游认知的探索性研究

◣佳文速递 | 主-客位视角对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启示

◣佳文速递 | 何为“表演”——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理论溯源、内涵解析及启示

◣佳文速递 | 名实与真实:探索“真实性议题的本土话语分析框架

◣佳文速递 | 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概念模型、驱动因素与行为过程——以杭州市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为例

◣佳文速递 | 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与案例

◣佳文速递 | 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收储阶段居民意愿特征与细分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佳文速递 | 本地旅游精英培育与目的地层面内在影响研究——基于阳朔的历时性解释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