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最近在读的几本书,当是读书笔记吧,也分享给你。希望对你的阅读和英文学习有所启发。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从知识、设计、讲述方式上都值得学习,读到就是赚到。他说我们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公司,做自己的 CEO。不创业不经商也值得读一读。读到一个「鸡蛋理论」:当我们对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这个消费者行为特征也可以用来学英语。当遇到一个单词/表达/句段后,不要满足于「我读懂了」,因为这样的话它在你心中还是没什么价值、你很快也就忘了,用不出来。我们要为学到的英文付出劳动/情感。比如为它想一个场景、在造一个句子,把它加工,让它和自己眉来眼去。这样一来它在你心目中的价值就高了,你会牵挂它想念它,也愿意提起它使用它。按照 70/30 原则,对我们学/教英语也有启发。老师应该给学生 70% 就好了,剩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不能一直 spoon-feeding,否则长期以往学习乐趣就会逐渐下降,学习能力也没什么提升。爱他,就不要惯。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坚持「能自己动手的就自己动手」,比如自己下载电子书自己查词典。热爱,要从自己动手开始。《24小时生活英语脱口出》是步客口袋书中的一本。它按话题分类,每篇篇幅很短,重点学 2-3 个表达,顺带拓展词汇。我从头到尾翻了一遍,重点就看了加黑处的英文,看到有意思的中文翻译后会先想下我会怎么说,然后对照英文原文比较学习。学英文就怕不知道哪里是重点,处处都用力就会学的很辛苦效率也很低。那如何用巧力学习呢?我会用一个最简单的原则:学最眼熟的、最想记住的、最实用的。「眼熟」说明你对它有了印象,不必从头和它交朋友,这样就减少了学习压力。另外你看它眼熟,也说明它很实用。「想记住」说明你跟这个词有缘,能想到使用场景。「最实用」是说这样的表达很能打,适用场景广,记起来也不费力。从这个原则出发,下面的 ropey 和 ropable 就不如 big 重要:
我还不熟悉 ropey 和 ropable 的用法,查了下词典一个是英式口语说法一个是澳洲口语说法,这种词我只打个照面混个眼熟就够了。而 big 这个小学词汇早就熟悉,在这里 be big on 就表示「非常喜欢」,想记住用它去替换like,而且也很实用。在读 Atomic Habits,还没读完,对其中两句话有些想法也分享给大家。Being curious is better than being smart.
越来越觉得聪明很多时候是帮倒忙。因为聪明,随便裸考也把考试过了;因为聪明,略施小计也能把任何事情做的不差。但是这样的聪明无法让你持续行动,不断提升,最后也就是个差不多的水平,然后给自己找借口:哎,我就是懒,我要是想做我肯定比 XX 做得好。比聪明更重要的是好奇心。好奇心让我们愿意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好奇心让我们耐得住寂寞熬得过沮丧。有了好奇心才知道学无止境,也是因为好奇心让我们更有趣。尼采说: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大多数的拖延、借口、懒惰都是没想明白 WHY。把 Why 想的越明白改变的欲望就更强烈,自然压过改变的恐惧和不适。我们常说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本质上我想也是给自己一个以假乱真的 Why,比如你骗自己说我今天要好好练英语,因为明天我要去联合国演讲了,可能行动力就提升了不少。这本书的副标题叫 Six Innovations That Made the Modern World,作者从「蜂鸟效应」讲起讲了 6 个貌似平凡却影响深远的发明,最有意思的是一些我们认为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件其实互相影响着。比如是什么推动了眼镜的发明,已经随后显微镜、望远镜的发明?你可能想不到其实是古登堡的印刷机。作者 Steven Johnson 也很会写。玻璃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他是这样写的:如果看书觉得不过瘾,可以看看作者在 BBC 上拍的视频:我是在这里看的:https://archive.org/details/HowWeGotToNow以上就是我最近读的一些东西,也欢迎你把你读到的看到的好东西分享给我呀。
最后,欢迎你加我的个人微信(hailuenglish),一般只要做了简单自我介绍我都会通过:)
常见问题
“你是从哪找到这么多英语原版图书资源的?”
我的美剧口语书是怎么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