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阶层分化:身份焦虑的江湾天成(上)丨阳光
关注 城市流动的方向
倾听 城市心跳的声音
4月13日,湾4的年初开盘。记得这一天我放弃了午饭和休息,写了一篇文章发在朋友圈,引起热议。现在回过头来看, 就作为“南京阶层分化”上篇吧。
一:抢房模式
2016年初,预测江湾天成/湾4被限价4.5万,即政府对豪宅展开限价,却对屌丝和中产板块采取放任上涨态度,把南京的房价数据做得好看,不那么民怨沸腾,客观效果相当于从屌丝和中产口袋中大把掏钱,却帮有钱人省了钱。
不幸言中,湾4的1500多号抢房模式,昨晚结束。
记住这个时刻2106年4月12日。夜色里的江湾在黑暗中沸腾,有人没抢到,一声叹息,赶紧筹钱待下批;有女人在朋友圈说,看着心爱的房源被摘走,好似心口被剐了一刀,还嘤嘤嘤的哭了;也有不少人抢到,半夜兴奋的爬到楼上,远眺南京眼和无边无息的江心洲,压抑一下内心狂喜,踌躇满志,兴奋不已。
当然,也有人冷笑:这不是顶级豪宅。
二:房产交流群
有三个房产的群,很有意味:
1群收入较高,很多参战湾4抢房模式,既是参与者,也是观察者。能以理性的态度来分析政策、利率、地产和房子,各种资源与解读,讨论南京的过往历史、当下现在、未来趋势,研究户型,研究效率。总体上,氛围优雅平和;
2群次之,收入与阶层中等,都知道湾4好,钱少欲望多,对湾4是围观,感慨豪宅,感慨时代,纷纷表示继续搬砖,希望终有一天能够买到它。围观之余,颇有进取之心;
3群相对刚需,叽叽喳喳,态度:湾4开盘价4.5万,仁恒疯了,哪有人买,进而推论,如果有钱也不会买。平时的议题是,江宁的瞧不上江北,麒麟的看不起板桥,九龙湖的瞧不起百家湖,城东的觉得河西没人气不方便,板桥的幻想有地铁和名校……
其实,江湾城也曾距离我们普通人,一步之遥。垫垫脚,就够到了。现在江湾很火,从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补涨”与“价值发现”。2014年,第一次在滨江跑步,穿过徽州古宅、青奥公园和南京眼,当时就认为,这些地标会把江湾城的价值抬高,那时不到3万。感慨归感慨,干瘪的口袋无能为力罢了。2015年初,江湾城一套2房不过260万,3房400不到,4房的单价更低。而这,是最后的时间窗口了。普通中产家庭,尚可企及。
然后,然后就没然后了。
与大众无关。是,格局与眼光,很重要;金钱与实力,很重要;人脉与渠道,很重要。三个因素迭加,才能买到湾4。不深谈内幕与数学概率计算。昨夜买到湾4的,无疑是这个城市三个因素都兼备的小部分人群,城市都在对他们抛媚眼。大家甚至在群里消化像极藤原纪香的美女销售,谈仁恒式的救护车营销,甚至在讨论4期业主的群聊,哪个美女是富二代、开什么车、有哪些派对。据说有人在筹划“天成派对”,只邀请人物,人才勉强,人手靠边,古人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非如此。
一个湾4,只跟这个城市1%的人相关,但其余99%被刺激得高潮。仁恒虽牛,但主要价值并不仅仅是仁恒创造,所谓善待土地、用心造好房,绿城也是,但绿城的东方兰园、东方玉园,美则美矣,一个城北、一个城东,也必会成为各自区域的品质首选。但奥体稀缺的滨江资源+仁恒品质+南京城市的发展,让湾4超越出区域所限,成为南京甚至苏北、安徽人的豪宅首选。
仁恒有缺点,湾4也有缺陷。噪音,是不认识仁恒江湾城的。再比如,目前也没有重量级的学区资源。但如果这两个缺陷都没有,一个完美的楼盘,价格呢?
湾4不是南京单价最贵的楼盘,以后也不是(泰禾院子、万科安品街)。4.5万的价格,能让很多人纵使垫垫脚够不着,但好歹也能看到,受众是相对主流的人群。
以往的钟山高尔夫、绿城玫瑰园或其他亿万豪宅,贵则贵矣,但属于深居浅出,与世无响的类型,层次过高,与普通人风马牛不相及,缺乏媒体传播与阶层固化的意义。泰禾和万科也是,3000万起步,属于低调且没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极小范围。
湾4对于南京地产,对于南京中产,对于南京的阶层分化,是有标杆性意义的。2015年这一轮暴涨的序幕,是它徐徐拉开。2016年的第一波,也是它打响。更重要的是,之前烧烤摊吃吃喝喝啤酒的小伙伴们,曾经一起勾肩搭背骂社会,过去的一年忽然分了层次。这种感觉很微妙、隐蔽,但事实上的确存在。
因此,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带有浓重身份标签的楼盘,意义无比重大。它把曾经还羞羞答答的阶层划分,隐含暧昧的层级给清晰化了,它把这个社会的遮羞布给扯掉了。又恰逢信息化与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社群和圈层的蓬勃发展,这个时代的必然因素催生了湾4这样奇妙的口碑与楼盘。
无论是赞美或诋毁,它静静的在江湾一侧,却引来全城的骚乱与关注。确实,从未有过这样的时刻,关于时代、金钱和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过程,被全民所瞩目。
我理解为,2015~2016年,是中国质变的一年,人口结构与趋势重大变化,这是中国最根本性的因素之一。之前改革三十年,甚至都可以称为人口红利十年,全世界再无一个国家有中国曾经这样壮观的青壮年人口结构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相对放开后,人口创造了全球最大市场。
举一个例子,通信业已经发展到人手一部/两部手机,遇到瓶颈,还指望继续垄断式的辉煌?做梦。所以通信运营商即使还在赚钱,但已不是市场重心,估值降低。无数的人意味着无数的资源与无数的市场,人不是社会的负担,人是资源,这是基本常识。
我们的政府并不比我们更聪明,但它掌握了最真实的数据,并且拥有最多的调节手段,但关于人口,政府也是踌躇。很多人简单的认为如果中国建立起和欧洲一样的福利制度,生个娃,国家补贴,生几个娃,父母不上班都行,住别野开好车,而且国家给予公民健全的医疗与保险体系,让全民共享安全感,从而中产阶级可以愉快的生娃、愉快的教育、愉快的生活。实际情况是,欧洲如此高福利高保障制度,但欧洲的人口出生率并不高,丹麦挪威瑞典德国瑞士等国的出生率堪忧。这就说明,福利制度并不会刺激人口出生(关于人口,以后的文章可以详谈)。
而人口的流动,决定着大视野大格局之下大江大河的流动,决定着区域的兴衰,而政治与行政,只能决定短期波动。比如东北的迅速衰败,与人口出生率和流失率、城市文明素质、经济结构息息相关。沈阳甚至推出大学生购房优惠,被大家嘲笑,其实从动机与合理性上来看,是有意义的.一个城市,留得住大学生,吸引得了大学生,才具备更健康的人口结构,才有未来可言,东北如此,芜湖如此,南京如此,上海也如此。
李光耀早就对新加坡人有告诫:“千万别做高学历和高智商的剩女,优秀的男人娶优秀的女人,优秀的女人多生孩子。”话糙了些,也不太政治正确,但对于新加坡这种城市国家,几个潜藏危机是相生相伴的,人口、阶层与文化认同是其中的核心因素。
说到底,一个城市的牛逼或衰败:国家政策;人口流动;城市的现代化商业文明程度。人口包括两个意义,一个是人口导入,一个是人口的结构。很多人不明白最近几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净流入并不高,为何房价暴涨。其实,数据背后,还有几个因素,南京前些年的去石化、化工和其他高产能高污染产业,劳务工减少,而有质量的人口在增加,服务业在发展,产业结构更为合理,城市的存款在增加。换句话,人口在有质量的增加。把中国、南京历年的人口发展报告好好读一读,相信有收获。
人口的流动,对于城市的意义大于天。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劣化,也许是中国的现状大格局,但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优质城市脱颖而出,在已然缩小的人口增长洪流中,体现着结构上的优势。
以往上海的老太太去南通乡下亲戚那,经常感慨还是农村好,空气清爽,风景宜人。现在不说这话了,污染的工厂逐步迁出,金融中心与现代商业蓬勃发展,上海展现出了国际性大都市的那种味儿,即使街巷小路,也干干净净。高楼耸立的同时,开始有意识的保留传统,也有了旧巷韵味,并与最先进的创业结合,错落有致,勃勃生机。反观南通,作为计划生育贯彻最严重的城市,承受着最悲苦的人口老龄化命运,传统建筑之乡,出不了瓦工木工。工厂招人,七零八落。农村凋敝,老人在破旧的房里终老,周围杂草爬满。市区的人口吸流能力弱,房价萎靡不振,土地收入平平,从而间接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1)三四十年前,中国全盘公有制,政府统筹计划一切。那时,有个机构叫国家计划委员会,一言以蔽之,一切计划,计划一切。厂长和工人的收入区别不大,厂里有自己的小医院、运动场、图书馆、浴室,而且厂长和工人都住厂里的宿舍,筒子楼居多,无非楼层和面积大小之别。不通透的房子到处都是晾晒的衣服,冬天潮唧唧,甚至厕所也共用。狭窄的过道里摆满了各家炉子,一家做饭,整个楼都是味道。权贵虽有,但普遍意义的阶层,确实不存在。
2)二十年前,全盘公有制逐步让位于混合所有制(国有起主导作用),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2003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改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般称发改委。深圳土地招拍挂开始,政府把人口资源推向市场,一系列的需求性消费包括房地产兴旺起来,经济振兴,逐步市场化。一切都在变革中,98年的下岗潮,很多家庭当时一蹶不振,甚至到现在都没缓过来。鼓楼、建邺、玄武、秦淮开始打造新城区,大量的拆迁与兴建,万科金色家园挺进二道庚子是代表,还有栖霞的云锦美地与城东的天泓山庄,万科光明城和银城西堤国际拓荒奥体也是代表,银城聚福园开拓龙江,银城东苑发力城东。政府操盘也渐渐精明,国土、规划、物价与教育局协同合作,城市土地日益精贵,与房价相比,地价更是涨幅惊人。与之伴随,市民的收入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与1阶段相比,这时候的厂长们与工人们有了质的区别,有能力的,都不再住在筒子楼和单位分的房子,换到更新更好更优质的楼盘,没能力的只能继续在老地方发霉。
厂里的王老与老王,年纪相仿,但老王在城市的老破小区里,抱怨汽车把楼旁边的一点路都给堵了,抱怨散步要走两站路才到公园。当然,公园里跳舞的老太太们,那腰妞的,老王眯着眼,皱纹荡漾开,略微舒展开心了些。王老早就搬到新的楼盘,楼房气派,人车分流,周围社区生活配套齐全,走两步就是市民休闲公园,还有图书馆、体育场、艺术中心与展览馆,遇到有意思的展会,抱着孙子去看看。王老偶尔在费尔蒙的高层喝喝咖啡,看南京,感觉就在脚下。
3)最近几年,又是一个变化。以前的城镇化、发展小城市,逐渐不提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中心城市的发展,包括京沪深这样的超级大城市,也包括南京、杭州、武汉、郑州、成都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前一个时代涌现的明星城市如大连、青岛、宁波、佛山逐渐边缘化和淡化,行政层级高的城市,省会、计划单列市,往往成为资源、人口与资金的青睐。
中国越来越密集的高铁与高速公路,没有给小城市和农村带来活力,相反,却通过网络链接,将大小城市囊括其中,小城市的资源逐步更方便的转移到大城市。大城市不断的开疆拓土,商业兴盛,原先南京不过新城市广场、水游城、万达广场,最近些年,各种综合体雨后春笋般涌现,文旅定位、市民休闲定位、品牌定位,各式各色,满足着这个城市的市民哪怕少数人的需求。
喧嚣的中国,每个城市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但进程又各自不同,北京、上海不同,与深圳又不同,南京更是不同,节奏不一,变幻莫测,上海、北京或深圳的格局与方法论并不适用于南京,南京有着自己的节拍,所以呈现出独特的状态。这也是由这片土地的历史与人群的结构决定的。
为什么最近几年,南京的周边比市中心新街口的房价贵?225公里的地铁,让南京排名全世界第十一,中国第四,超越深圳、苏州、杭州、武汉等。相对密集且便捷的地铁和快速交通体系,让南京这样的城市,人口通勤时间较短,即使住在郊区,也很畅通,这与北京、上海的房价格局有差别。所谓的市中心,也只是城市地图的几何中心,城北与河西的朋友约吃饭,可能会安排在新街口,城东与城南的朋友吃饭,也可能安排在新街口。金融与服务业的中心,房价的中心,与城市几何中心,其实已经分离。因此,什么是市中心,要综合认知,不被过去的经验与历史束缚。
城市有内在的节奏与韵律,几年下来,有的人浮上,有的落到水底,挣扎不起。这不是阶层,这是阶层的前奏,一曲城市之歌,缓缓奏响。
六:关于阶层
诗歌富于同情心,有悲悯,但无从于让农民的土地变得松软,或让农民的地位更尊贵。
早年的牛津和剑桥在学生名册上有意识的将贵族子弟与普通学生做了区分,在普通学生姓名旁标注“sine nobilitate”,简称“s.nob”。
城市分化,城市内部的板块也开始分化,无论政府出拳头打造还是无形的市场之手撩拨,城市商业文明流淌,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阶层分化是必然的趋势。
本质上,什么样的阶层和收入,有什么样的圈层和社交,住什么样的房子,消费什么样的东西,接受什么的品味与审美,甚至连人类最坚挺最自由最纯洁的爱情与婚姻也受影响。古今中外,皆如此。王子娶公主,门当户对般配寻常,所以查尔斯王子娶了戴安娜才轰动,才是新闻。灰姑娘的梦,超越阶层,世间稀有,所以成为童话。
短暂的沉溺旅行,名山大川,异国风景,会涌现出一种“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之感。
更多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能跃上更高的阶层,都生怕被挤出来,沦落平庸。如果有一天,一切尘埃落定,不再有动态变化,不再有不确定因素,社会以一种有稳定预期的状态运行,富豪们建立起巨大的财富鸿沟,全世界飞来飞去,参加商业谈判与精英讲座;中产们完全没了想法,但专业与技能也能安身立命,每年旅游一两次,好好带娃,争取下一代的机会;而低收入者有着国家的税收补贴,白天工作,晚上吃着薯片陷在沙发里看球。各阶层各安其命,接受命运与时代对自己的定位,所谓公序良俗,不外乎如此。这个时代,也许很多人留恋。
但在这远期图景之前,谁能甘心命运的落定呢?
阶层固化的方向,是单箭头,绝无回头的可能。没有一劳永逸,过劳死才永逸。所以,这是我们这一代南京人的命运,我们都会死很久,但我们会努力活得好。
加主编微信进河西交流群,及时了解河西楼盘信息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留言和点赞